趣文网 > 范文 > 条据书信

势不两立

2019-12-29 08:00:01
相关推荐

【成语名字】势不两立

【汉语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成语解释】

依形势是不能并存的。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语出《战国策.楚策一》。

【成语典故】

◎1《战国策.楚策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成语注解】

1、典故或见于《韩非子.人主》。

2、当:通“挡”,匹敌、抵抗。

3、南面:鲍彪注:“『南』作『西』。”秦国居战国版图之最西,故以“西面”指向秦国称臣。

4、 章台:战国时秦王所建的亭台。地约当在今陕西省长安故城西南。

5、王至:鲍彪注:“『王至』作『大王』。”大王,即指楚威王。

6、 从亲:联合亲邻之国。从,合从。即苏秦倡导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共同抵抗秦国的谋策。因六国地处南北,故名“合从”。

◎2《战国策.楚策一》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

〔参考数据〕

《韩非子.人主》

且法术之士,与当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今则不然,其当途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左右近习,朋党比周以制疏远,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裁?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

【成语出处】

1、《战国策.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源)

2、《战国策.楚策一》:“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源)

3、《韩非子.人主》:“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 ”

4、《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5、《水浒后传.第二○回》:“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

6、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如是我闻四》:“论者谓难端发自乙,甲势不两立,乃铤而走险,不过自救之兵,其罪不在甲。”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使用类别 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势不两立造句】

1、我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势不两立。

2、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3、两房为了遗产的事势不两立,闹得不可开交。

4、警察和歹徒势不两立,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5、他们两人为什么会弄到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呢?

6、这两派人马自从上次选举结怨后,就势不两立了。

辨识

【近义词】:水火不容,不共戴天,你死我活,誓不两立,势如水火

【反义词】: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亲密无间

辨似:

形音辨误 立,存在的意思。不可写作“力”。

同 “势不两立”及“不共戴天”都有不能与仇敌并存的意思。

异 “势不两立”用于敌对的双方;“不共戴天”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仇恨。

势不两立 不共戴天 辨似例句

警察和歹徒势不两立,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你们双方到底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为什么要这样残酷对待呢?

【参考词语】:势不两存

【汉语拼音】:shì bù liǎng cún

【成语解释】:即“势不两立”。见“势不两立”条。

1、《韩非子.孤愤》: “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

2、《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欲来归附。”

【参考词语】:势不并立

【汉语拼音】:shì bù bìng lì

【成语解释】:即“势不两立”。见“势不两立”条。

1、《晋书.卷六二.刘琨列传》:“臣与二虏,势不并立。(刘)聪、(石)勒不枭,臣无归志。”

【参考词语】:事不两立

【汉语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成语解释】:即“势不两立”。见“势不两立”条。

1、《宋书.卷七四.臧质列传》:“(质)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

【势不两立的成语故事】

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最为强大,其余六国为了不被强秦所并,无不用尽计谋。纵横家苏秦提出了合纵政策,主张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之力,共同抵抗秦国。《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了苏秦对楚威王的游说。首先,他极力称赞威王的贤能与楚国的地大物博。接着,话锋一转,讥刺威王的软弱。他分析楚国的情况,认为楚国的实力极为雄厚,若还必须侍奉秦国,那其余各国就更应理所当然的向秦称臣,到那个时侯,秦国就可以轻易的吞并各国了。再纵观天下局势,各个诸侯国中,秦国对楚国最为忌惮,楚国的气势若强盛,秦国就会相对的消弱,反之,楚弱则秦强,两股势力互为消长,绝不会同时并存。所以,苏秦建议威王应该联合邻近各国,把秦国孤立起来,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战国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战国时张仪为破楚、齐、燕、韩、赵、魏六国的联合,于是分别利诱六国与秦国亲善。当游说楚王时,他以秦、楚二强若欲相争而无法并存,则秦必采军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为要挟,而欲迫使楚国改与秦国联合。其中也用到“势不两立”一语。后来“势不两立”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课余生活 作文 快乐是什么 作文 春天的色彩作文 初中优秀作文800字 包包子作文 高考作文素材摘抄 坚持的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600字作文 亲情作文400字 我的爸爸作文400 字 作文 20年后的我 科幻作文600字 关于云的作文 游故宫作文 爱是什么 作文 新年作文500字 五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读书类作文 玩雪的作文 介绍家乡的英语作文 春天来了的作文 北京旅游作文 作文助手 个人成长作文 我的妈妈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一天 理想作文600字 关于科技的作文 青春励志作文 底线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