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范文大全 > 党团材料

言不由衷

2019-12-31 04:45:21
相关推荐

【成语名字】言不由衷

【汉语拼音】yán bù yóu zhōng

【成语解释】

“言不由衷”之“衷”,【成语典故】作“中”。“中”同“衷”,指内心。“言不由衷”则指所说的话不是发自于内心。形容言词与心意相违背。语本《左传.隐公三年》。后用“言不由衷”泛指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成语典故】

《左传.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薀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成语注解】

1、中:同“衷”,内心。

2、质:人质。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常互以人作抵押,以取信对方。

3、间:挑拨、分化。

【成语出处】

1、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注引汪伯彦《建炎中兴日历》:“王语伯彦等曰:『宗泽渡河,方到趣行,言不由衷。』”

2、明.李贽《焚书.童心说》:“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3、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七.梁武帝》:“故自隋而之唐,月露风云未能衰止,而言不由衷、无实不祥者,盖亦鲜矣,则(苏)绰实开之先矣。”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使用类别 用在“言语虚假”的表述上。

【言不由衷造句】

1、他的话言不由衷,听起来真不舒服。

2、我最讨厌这种假惺惺,言不由衷的人。

3、当他自觉这话言不由衷时,脸不禁红了。

4、他说这话时态度怪怪的,显得言不由衷。

5、他素来诚恳,今日言不由衷,其出有因。

6、言不由衷的话不是你这种纯真的人说得来的。

7、迫于无奈,他只好言不由衷地说了几句捧场话。

8、他可能受到威胁,所以说了这些言不由衷的话。

9、在那种场合,大家谈的都是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10、我看你是喜欢上王先生了,才会言不由衷地假意批评他。

11、是不是因为在虚伪的环境待久了,他说话变得很言不由衷?

12、我实在是不忍将真相告诉他,只好言不由衷地要他别多事。

13、我看她有心事,刚刚那几句话说得言不由衷,不像她平常的为人。

辨识

【近义词】:口是心非,心口不一

【反义词】:心口如一,言为心声,言由衷发,肺腑之言

辨似:

形音辨误 衷,。内心。不可写作“哀”。

同 “言不由衷”及“口是心非”都有心口不一致的意思。

异 “言不由衷”常是迫于情势而无法说出真心话,侧重于敷衍、隐瞒,属中性义;“口是心非”则有以言语掩盖心中坏念头的意思,侧重于欺骗、虚伪,为贬义。

言不由衷 口是心非 辨似造句

在那种场合,大家谈的都是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这家伙说一套,做一套,典型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参考词语】:信不由中

【汉语拼音】: xìn bù yóu zhōng

【成语解释】:犹“言不由衷”。见“言不由衷”条。

1、《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参考词语】:信不由衷

【汉语拼音】: xìn bù yóu zhōng

【成语解释】:犹“言不由衷”。见“言不由衷”条。

1、《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臧洪传.臧洪》引三国魏.臧洪〈答陈琳书〉:“且以子以才,穷该典籍,岂将闇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

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于晋汉,反为仇雠。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参考词语】:道不由衷

【汉语拼音】: dào bù yóu zhōng

【成语解释】:犹“言不由衷”。见“言不由衷”条。

1、《旧唐书.卷九四.徐彦伯列传》:“利生于口,森然覆邦之说;道不由衷,变彼如簧之刺,可不惧之哉!”

【参考词语】:言不由中

【汉语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成语解释】:犹“言不由衷”。见“言不由衷”条。

1、《宋史.卷三八○.何铸列传》:“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中而首尾乡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

2、《聊斋志异.卷一○.贾奉雉》:“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言不由衷的成语故事】

“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诚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软弱,王室政权完全掌握在诸侯国的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手里。对于这样的情况,周平王常常觉得不安,所以想将部分权力转移到虢公手上。郑庄公得知后,前往质问,周平王慑于庄公的气势,只好赶紧否认,并且与郑国交换人质以示诚信。但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便真地将政权移转到虢公手里。郑庄公大为愤怒,于是强夺了周朝两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报复。周、郑两国从此交恶。史家对这件事的评论是:如果承诺不是发自于内心,即使强留人质作为抵押,仍然无法保证彼此能信守约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礼法,即使没有任何抵押物,也不会破坏盟约。后来“言不由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言词与心意相违背,今则多泛指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考英语作文题目 春天作文100字 写小兔子的作文 多肉植物作文 微笑作文500字 难忘的什么作文 新年英文作文 写人的英语作文 怀恋作文 路作文500字 无私奉献的作文 英语续写作文 我的爸爸妈妈作文 动物园作文400字 写人的优秀作文 我最喜欢的人作文 一篇写事的作文 母爱作文800字 做馒头作文 十篇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五年级上册 推荐信英语作文 四季作文400字 春节作文100 我家的故事作文 如何制作文件 互相帮助 作文 三年级作文一百字 写物品的作文 关于数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