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学科教案 > 语文教案

趾高气扬

2020-01-02 00:30:02
相关推荐

【成语名字】趾高气扬

【汉语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成语解释】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样子显得十分神气。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语本《战国策.齐策三》。

【成语典故】

《战国策.齐策三》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1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1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1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成语注解】

1、典故或见于《左传.桓公十三年》。

2、孟尝君:田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之公族。相齐,封于薛,号孟尝君。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

3、 楚:古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都郢,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等地,后为秦所灭。

4、公孙戍:生卒年不详。孟尝君门人。

5、齐:古国名。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山东省一带地方,后为秦国所灭。

6、存亡继绝:使濒临灭亡者,继续存在。见“存亡继绝”。

7、英桀:才智优异出众。桀,通“杰”。

8、累:嘱托。

9、 说:通“悦”,喜爱。

10、中闺:宫中小门。闺,上圆下方的小门。

11、重:外加。

12、门下:门下食客。上文所云“门人”亦同此。

13、郢:春秋时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14、 登徒:复姓。

15、疾:通“急”,迅速。

〔参考数据〕

《左传.桓公十三年》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成语出处】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正说话时,便来了两个人,都是趾高气扬的,嚷着叫调桌子打牌。”

2、《花月痕.第一二回》:“不想从西廊转过水榭,这过路亭是一道板桥。他趾高气扬,全不照管,便栽了一交。”

3、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六出》:“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

4、《聊斋志异.卷六.绛妃》:“尔乃趾高气扬,发无端之踔厉;催蒙振落,动不已之瓓珊。”

5、《醒世姻缘传.第五一回》:“他戴一顶绒帽,一顶狐狸皮帽套,一领插青布篮(蓝)布里棉道袍,一双皂靴,撞了人,趾高气扬,作揖拱手,绝无上下。”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多具贬义。

使用类别 用在“得意自满”的表述上。

【趾高气扬造句】

1、他那趾高气扬的态度,实在令人看不惯。

2、你看!那小孩穿着西装,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3、他在奥运得到一块金牌,也难怪人家会显得趾高气扬。

4、他那种狐假虎威的人在我面前竟敢如此趾高气扬,真是放肆!

5、突来的打击,让他灰头土脸,与平日趾高气扬的样子判若两人。

6、我最瞧不起那种只会在乡里间趾高气扬,一见到外人却又似缩头乌龟的人。

【近义词】 昂首阔步,眉飞色舞,高视阔步,得意忘形,踌躇满志

【反义词】 奴颜婢膝,低声下气,低首下心,垂头丧气,垂头拱手

辨似:

形音辨误 趾,古称脚或脚趾,今专称脚趾头,本句成语中之“趾”指脚而言,不可写作“指”。

【参考词语】:足高气扬

【汉语拼音】:zú gāo qì yáng

【成语解释】:即“趾高气扬”。见“趾高气扬”条。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谐谑.术艺》:“若初进者足高志扬,凌轹前辈,其胸必挺而高,袍须前长后短。”

2、《东周列国志.第八五回》:“(乐)羊受觞饮之,足高气扬,大有矜功之色。”

【参考词语】:趾昂气粗

【汉语拼音】:zhǐ áng qì cū

【成语解释】:即“趾高气扬”。见“趾高气扬”条。

1、清.苏桓〈报陈龙媒书〉:“士君子失意落节,磊块不堪,咄嗟展转,难以言譬。稍获知遇,趾昂气粗,好恶横中,苍白易外。”

【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齐国大臣孟尝君到楚国为相,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为见面礼,命登徒送去。登徒觉得象牙床太贵重,要是不小心弄坏了可赔不起,便央求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想办法阻止此事,事成后愿以祖传的宝剑做为答谢。公孙戍答应帮忙,便去见孟尝君,劝他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孟尝君问他为什么,他说:“您所到的小国,均敬仰您、信赖您,是听闻您在齐国能解救民生贫困,使即将灭绝者得以存续。那些国家的杰出人士,都将国事嘱托于您,是因为仰慕您的义气与廉节。今天若接受楚国这个贵重的礼物,那么其它您尚未造访的国家要如何接待您呢?所以臣劝您不要接受这份厚礼。”孟尝君听了觉得有道理,立即接受他的建议。

公孙戍于是快步离去,但是还没出门就被叫回来。孟尝君问他:“你要我别收这份礼的建议是很好,但是你为什么走路时把脚抬得那么高?样子显得那么神气?”公孙戍说:“因为我有三件喜事,还外加一支宝剑。”孟尝君问他说的是什么,他说:“您有门下食客好几百人,都没人敢进谏,只有我敢,这是一喜;再者,我的谏言又获得采纳,这是二喜;进谏后可使您免于过错,这是三喜。此外,登徒不愿护送象床,他允诺:我如果帮了他的忙,便送我宝剑一把作为答谢。”孟尝君问他是否收到宝剑,他说还没有。孟尝君不但要他赶快去把宝剑收下,还在门板上写下:“能使我扬名、阻止我犯错,纵然私下收受宝物的人,都请快来进谏。”

除了《战国策》之外,时间较早的《左传》已有“举趾高”的说法。《左传.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说的是:斗伯比觉得莫敖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显得很骄傲,必定会失败。不过,在《战国策》中,除了“举足之高”的用法又接以“志之扬”,语义较完整。后来“趾高气扬”这个成语应该就是从《战国策》演变而出,用于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文 初中你好作文500字 描写春天的作文二年级 最美的馈赠作文 写作文我的学校 作文帮 初三的感受作文 那次考试作文 垃圾分类作文800 写梁山的作文 人与他人作文素材 崇洋媚外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想变成什么 为善良的人点赞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最难忘的一件事 建议类英语作文模板 优美作文句子 我的一次探索作文600字 求人不如求己的作文 有时我也想作文600字 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动 关于春天的小标题作文 开学第一课视频作文 钓螃蟹作文 善意的提醒作文 老人摔倒扶不扶的作文 致运动员作文 那声音在我耳边回响作文600字 以静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啦啦操表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