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教师天地 > 语文优秀试卷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2020-03-30 13:15:01
相关推荐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涂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允许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出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摹仿/模棱 篱笆/奇葩异卉 市侩/脍炙人口

B.讣告/馥郁 擂鼓/自吹自擂 处置/设身处地

C.赦免/赧颜 悍然/颔首赞许 悲恸/痛不欲生

D.陷阱/谄媚 行伍/行云流水 磨砺/励精图治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促进统一与发展民主应当是并行不背的关系,而台湾当局却把两者对立起来,甚至把“要民主”作为“不要统一”的理由,以借“民主”保住“分裂分治”的局面。

B.理想与壮志可能使你冲上云霄九天揽月归,也可能因懈怠止步而化为镜花水月随风逐云去。与大学的门槛近在咫尺,但咫尺成天涯也绝非闻所未闻。

C.曾有社会学家忧虑地说,人们从政治社会步入经济社会,对于社会诚信的公然挑战,已无需任何理由了,而是赤裸裸地毫无顾及了。或许,这并不是杞人忧天。

D.五名花季中的少男少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了网络不健康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让在场的近百名网站的编辑、网吧的经营者深深地震憾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动乱之后,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到,假如有这样一个安宁而________的环境来读书写作,真是非常理想。

②我现在真后悔,都怪自己一时冲动,________了国家法律,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③这部著作的第一部分为________,在这部分,作者介绍了全书的主要内容。

A.优美 违反 序言 B.幽美 违犯 绪言

C.幽美 违反 序言 D.优美 违犯 绪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长今天说,随着各国的航天活动越来越多地刺激经济的竞争,中国会在美国第二次实现登月目标之前,捷足先登,将探测者送上月球。

B.我们难道坐以待毙不成?常言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我看我们还是把剩余的固定资产都变卖掉,南下广州,或许还能东山再起。

C.要这个冷酷的房地产商放弃既得利益,把土地退还给我们,无异于与虎谋皮。我们 还是不要抱有幻想吧,所能做的就是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D.现实生活中,那种口若悬河的干部,往往被认为水平高、能力强。其实,口才突出的人,实际工作能力并不一定强;口才欠佳的人,也未必缺乏实际工作能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赴刚果参加维和任务的全体官兵始终牢记国家的重托,时刻保持饱满的心态和健康的精神,想方设法适应危险环境,竭尽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B.红河中学文学社自从发出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的呼吁之后,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在校园内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C.近日,由摄影家何远波发起,以“珍爱生命,保护水源”为主题的艺术摄影活动在贵州开阳县南江大峡谷举行,据说,这次活动规模之大为亚洲之最。

D.交通部2月24日发布了《驾驭员素质教育大纲》,该大纲督促驾驭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以谨慎、文明的姿态平安出行。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茶 道

邸永君

饮茶、嗜茶,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炎黄子孙绵延千载的雅趣。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道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茶还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赋予了饮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所谓茶道,是以通过饮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一种生活艺术,是饮茶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茶,道则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茶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艺、茶礼、茶境、修道。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回顾国人饮茶历史,饮茶之法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泡等3种方法。而茶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成,中国茶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等3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饮茶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茶习俗,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形,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形成“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无凭,人心浮动,泥沙俱下,玉石皆焚,无数优良的传统、风俗、技艺、习惯被遗弃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线生机。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6.下面关于“茶道”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茶道是借助茶事活动怡情修性,悟道体道,并力求证道的一门艺术。

B.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个方面,缺一都不可称为茶道。

C.茶道讲究饮茶与修身证道的统一,饮茶是方式和手段,修道、悟道、证道是目的。

D.茶道所修之道是综合融合儒家、道教、禅宗、佛教的道义形成的。

7.下列不属于茶道形成的条件的一项是( )

A.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B.一整套饮茶技艺的形成。

C.人们饮茶习惯的普及。

D.《茶经》等理论著作的出现。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茶被人们视为生活享受,治病良药,提神佳品,友谊纽带,文明象征,因而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在古代,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它是茶道的基础,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几个环节。

C.茶道萌芽于东晋时期,到唐代通过陆羽、经皎然等人的发展和推动逐渐形成,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D.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只有泡茶道留传下来,而技艺更为优良的煎茶道和点茶道反而被人们遗弃殆尽。

三、(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近来,最近

B.应由德义所加 加:施与

C.旋以德内无虞 虞:忧患

D.我已与其断而讫 断:推断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旋以海内无虞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B.见人谏,悦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之使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太宗喜纳谏言的一组是( )

①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 ②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

③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 ④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兴滥杀诛夷

⑤从臣言,赏物二十段 ⑥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出戴胄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苏武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②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鹧鸪天:北宋末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由于受到党争的牵累而死。随后,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②骚人:指屈原。

(1)这是一首咏桂词。咏物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而本词却一反传统。试简要分析这首词的写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分析本词作者抒发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 ,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 [文章来源于 www.qwen.cn]

(2)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五、(12分)

16.有些成语只要调整语序,意思就会截然不同,请仿照例子,写出两组这样的成语。(4分)

【例】戏如人生:形容对艺术的追求执著而严谨。人生如戏:形容游戏而消极的人生态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连贯流畅。将答案写在文段后面的答题线上。(3分)

当前,“红色经典改编热”已成为文学艺术领域的一大现象,但几乎所有的改编又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急功近利商业心态的泛滥。用一副消费主义时代的面孔和体态来扮演一个创世纪时代的英雄形象,当然是一种错位的尴尬。二、影视界原创能力的枯萎。由于涉及“红色经典”的历史观念,需花大力气认真研究,而且原来它们只是文学文本,现在要转换成连续剧,改编过程对原创能力要求很高。三、 。无论改编者有何种可迁就的理由,也应当遵守必要的职业伦理。它要求改编者可以轻松,但不能轻佻;可以使人物的地位下降,但不能下作;可以由原来单一的红色变成杂色,但没有必要变成桃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从下列名句中任选一句,描写出你读这句名句的感受。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格,生动形象,50字左右。(5分)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2)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蓉)

答:选择第____句。感受:_________________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绘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有删节。此文获2008年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19.作者为什么说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4分)

20.文章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2.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七、(60分)

22.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失意的年轻人寻找成功的秘诀,哲人递给他一颗花生说:“用力捏捏它。”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剩下花生仁。然后,哲人再让他用力搓搓,结果红色的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哲人再让他捏捏,他照着做了,可是不论他如何用力,却怎么也捏不碎。哲人语重心长地告诉年轻人:“虽然屡受打击与磨难,失去了很多东西,但始终都要有一颗坚强不屈的心,这样才会有美梦成真的希望啊!”

请以“打造心灵的韧度”为话题,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范围:必修四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1.B(A读音依次是:mó/mó bā/pā kuài/kuài;B读音依次是: fù/fù léi/léi chǔ/chǔ; C读音依次是:shè/nǎn hàn/hàn tòng/tòng;D.读音依次是:xiàn/chǎn háng/xíng lì/lì)

2.B(A并行不背——并行不悖;C毫无顾及——毫无顾忌;D震憾——震撼)

3.B(“幽美”指幽静美丽,“优美”指美好,句中强调环境幽静,故选用“幽美”;“违犯”的程度比“违反”重,“违犯”常常和法律法规相搭配,“违反”常常和纪律、秩序相搭配;“序言”不属于著作的组成部分,而“绪言”则属于著作的组成部分。)

4.A(“捷足先登”比喻行动敏捷,先达到目的;用在句中和“在美国第二次实现登月目标之前”的语境相矛盾。“人挪活,树挪死”指人换个环境可能生活得更好,树挪动了位置就会枯死;“与虎谋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口若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这三个词语用在句中恰当。)

5.C(A搭配不当,“饱满”和“健康”互换位置;B中途变换主语使结构混乱,应把“自从”移到句首。D成分残缺,应在“提前预防”后加上“等条例”。)

6.D(由第四段第2句可看出,所修之道因人不同)

7.A(茶的文化内涵至多发展为茶道之道)

8.C(A项“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基于“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的观念。B项“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说法错误。D项煎茶道和点茶道技艺更为优良,说法错误)

9.D(判决)

10.A(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A(能表现唐太宗喜纳谏言的是①②④⑥)

12.C(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万元钱。有人说:‘孙伏伽的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13.(1)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2)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3)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14.(1)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也充满诗意。开头两句从“色”“香”两个方面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直接咏物,接下来完全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人看重花的外在形态美,而看重桂花的品格的美和内在美的审美观点。“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作陪衬,进一步突出色淡香浓的桂花的卓尔不群。“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从屈原当年没有把桂花写进诗歌中入笔,为桂花抱不平。

(2)抒发了作者对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的由衷赞美和崇敬,也抒发了作者要像桂花那样远离都市的喧嚣纷扰、过清高隐退生活的情怀。

15.(1)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4)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16.(1)一日三秋:过一天就像三年,形容思念殷切。三秋一日:形容时光转瞬即逝。(2)咫尺天涯:形容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边一样。天涯咫尺:形容远在天涯,心却彼此相依。

17.改编者职业伦理的缺失。

18.示例:(1)思念是古老的歌谣,在深夜醒来再也睡不着的枕上轻轻奏响。花的飘零伴着无声的寂寞,此时远方那张熟悉的面容才是唯一的安慰。(2)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我把一串串愁丝幻成故乡的歌,用笛吹出清远深沉的旋律,笛声牵动着我的心弦,拨动了故乡的歌谣。

19.①教堂和人物雕像一样,只有外表的精美,没有内在的美丽(或:只有躯壳,没有灵魂)。②它们太富丽堂皇,氛围与朴素的宗教的精神相悖。(每点2分,只答“它们太富丽堂皇”得1分)

20.正面衬托(2分)。作者赞美安德烈·鲁勃廖夫技艺的高妙,以及蕴含的深沉朴素之美,目的是正面映衬老妇人的清凉与圣洁。(答为“为赞美老妇人作铺垫”亦可得分)

21.真正的虔诚和信仰应该与自己努力的劳作结合起来。在文中起揭示和升华主题的作用。

22.①抓住细节的触动,于细微处落墨。②对比鲜明。静与动、神圣与卑微、崇高与渺小、短暂与永恒等方面的对比,扩大了文章的思考范围和深度。③多用比喻,扩大了语言的信息内涵,也提升了语言的艺术魅力。④用肖像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就其中一点分析即可,写作特色3分,启示3分)

22.【写作提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经历不幸、挫折、失败和痛苦的磨练,打造心灵的韧度,把不幸和命运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生活中宠辱不惊、镇定自若。人不怕痛苦,就怕丢掉坚强;人不怕磨难,就怕放弃希望。要想在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就必须为自己打造一颗坚强的心,勇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斗志,走好自己人生路上的每一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100字写人作文 背影作文700 介绍亲人的作文 老师改变了我作文 樱桃树的作文 做个文明的人作文 去姥姥家作文 四千字作文 七年级英语作文下册 蚂蚁采食的作文 广东卷作文 苹果树的作文 河源万绿湖作文 想象作文四百字左右 围绕成长写一篇作文 一份爱心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500字大全 感恩作文四年级 作文 味道 高考押题作文 六年级写老师的作文 描写小草的作文150字 巧遇作文800字 有一种美丽作文400字 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英语作文 作文有趣的小狗 四川大地震的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开头结尾 武宁湿地公园作文 小动物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