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杨克顺满分作文攻略:问答式作文写作技巧及范文

2020-05-02 16:09:02
相关推荐

杨克顺,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河南省首批教育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首届最具成长力的教师,河南省生命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主持人。曾出版《快乐作文新教案》《快乐作文一点通》《好作文是这样炼成的》《教你写出好作文》等著作。

本文为杨克顺教授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问答式,就是以问和答的形式进行行文的格式,也就是围绕文章的标题或主题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或者是几个有利于揭示主旨的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作答的写作形式,换句话来说就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一般是以问引出答,以答呼应问。

问答式其实就是以“提问”和“回答”来组成文章,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提问,组成文章的“纲”;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这样的结构,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或者是你问他答。

运用问答式行文要注意:一是要“问”到点子上,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即有利于揭示主旨的问题发问,提出的问题不能过大,问题过大不好答。如果一篇文章根据主题需要须提出多个问题时,问题之间要呈层递关系。比如,题为《坚守诚信》的作文,作者以四问四答的形式布控全文结构,“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坚守诚信”“怎样坚守诚信”“坚守诚信给我什么启示”四个“问”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议论阶梯,使得文章结构井然,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二是“答”的内容都要具体,扣“问”而“答”,不能笼统空乏或模棱两可,否则就会给人以造作之感,使文章失去说服力、感染力。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06年高考福建卷一考生

曾有人问过贝克特,他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贝克特回答说:“如果我知道的话,早就告诉你们了。”

等待戈多,但戈多到底是谁?如果没弄清楚这点的话,即使戈多来了,我们依然形同陌路,只会擦肩而过。

在我的心中,“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我们已在喧哗与骚动中沉沦太久,对于信念、理想、友谊这类事物已略感陌生。

戈多是信念。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所比拟的精神力量。“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理想要去实现。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

戈多还是道德。在我们踏上人生的征途之时,切不可忘记当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带着道德上路。古人欲立身立业者,必先立德。德如风,功业如草,风在上,草必靡,无往不利。现代的人过于重利而轻义,以致缺少彼此的信任,内心怎能不感到孤单、有所希冀呢?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

戈多其实从未曾离开过我们,戈多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以至于连风的感觉时刻在从手边溜走。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戈多,戈多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但愿人们能把握戈多,使他明天不至于再次离我们远去!

点评:考生以“问答”形式在开篇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而后作答。即“‘戈多’是现代人心中已久违的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接着分别从信念、理想和道德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最后以“戈多今天已经来了,但愿人们能把握戈多,使他明天不至于再次离我们远去!”做结尾,强化主题,收束全文。

好奇心

2008年高考江苏卷一考生

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

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

对于未知,我们“奇”;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

“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

古人说过“心如止水”。由此可见一份安静的心情是多么重要。假如你带着浮躁之心,尚不说研究学术,恐怕自己也会被这情绪所左右,再也无法发现和创造了。《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当“心如止水”时,你的视野将扩大,你的思维将更加活跃。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点评: 何为好奇心?作者紧扣主题一问统摄全篇。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有问有答,逐一拆解,写法相当别致,也相当智慧地将三个概念解答的饶有意趣。这些解答,笔断而意存,“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相当精警,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期待作文 半命题作文 发现作文 初一的作文 变形记作文500字六年级 关于梅花的作文 作文大全400字 感恩父母 作文 新年英语作文 足迹作文 拔河作文 高一作文 趣事作文 春节作文600字初二 推窗风来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200字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关于母亲的作文 初一作文500字 小学六年级作文 青春作文素材 我爱读书作文 我的爱好作文 开学典礼作文 晚霞作文 改变作文 我的梦作文 初三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