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2020-05-12 09:18:01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向来被奉为作文得分的第一要素。审题就是对材料条分缕析,去辨别、判断、概括、提炼;立意是建立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论述中心。立意的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

千古文章立意高。面对新材料作文,若审题不准,立意不明,那么写出的文章即使是“口吐莲花”,结果也是“得分不佳”。那么如何对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呢?窃以为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一、通过联想思维,拓展审题立意的广延度

联想思维是指由一种事物的表象想到另一种事物表象的心理过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定律,我们可以对性质、功能、结构,或外形有某种相似、相反和逻辑关联的事物表象,进行联想。

那么面对给出的作文材料,我们应整体联想这句话、这则寓言、这件事与我们日常对生活所见所闻所思的相关度。合理读懂此事即彼事,此理即彼理的“弦外之音”、“言外之义”。通过联想思维,拓展作文审题立意的广延度。

用联想思维进行审题立意,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思维的平移。就是将思维从一个平面平移到另一个平面,一个空间平移到另一个空间。大千世界,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许多道理是相通的,正所谓道法自然,道道相通。

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我们采用名词的“二次定义”和“人格化、生活化”的思维迁移,就能达到“柳暗花明”之境。

(1)对关键词的“二次定义”。如:四川省的2012的高考作文题《你是天边的一朵云》。从表象看,就是一自然物,但我们必须将这个物象“云”,进行二次定义,“你”到底是什么?若仅限于云,那显然不是作文之道。“云”是天空之子,飘忽不定,变化莫测……那么生活中与什么最为相似呢?

我们通过思维的平移,来对“云”进行二次定义。可以联想“云”是生活中你喜欢的或远又或近的一个人,是你孜孜追求而难得要领的“文学”,是你自小树立的而又模糊不清的“理想”……这样一定义,你的思维自然呈现“潮平两岸阔”了。

如:2012年全国卷1卷(略),对材料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担子”“外衣和鞋袜”必须进行二次定义。“担子”可以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可以是一种伟大的事业,也可以是应该担负的光荣使命或者责任等;“外衣和鞋袜”二次定义为:多余的顾虑,心里的包袱,外在的压力等。就容易得出“放下包袱、方能担起责任”的核心立意来。

(2)对叙述的主体“人格化、生活化”。如2010年全国卷漫画作文: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此题中的“猫”是叙述的主体,“鱼”和“老鼠”不过是道具而已。材料中的许多“猫”坐享其成,不愿捕鼠了。我们将猫人格化、生活化,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小富即安,不愿尽职尽责了;拥有了,就不用奋斗了。联想到平民阶层的“啃老族”,官僚阶层的“该作为而不作为”等等现象,自然得出正确的审题立意。

一切寓言、神话都是生活的另类写照。只要将之“人格化、生活化、社会化”,一一对照,即可明了。

再如某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题:大象将蚂蚁踩骨折了怎么办?这样一“大”一“小”两只动物,我们将它“人格化”,再“社会化”、“生活化”,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代表人类的两个群体,即“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当这两个群体发生冲突,怎么办呢?按照社会化解决途径,自然想到“媒体”“求助”“赔偿”“法制”……

其实一切现象都能透出生活的本真,一切表征都可看成社会的缩影。只要我们进行合理的类比,思维平移,就能审明材料,立意高远。

2.思维的收放。如果说思维的平移是线型运动,那么思维的收放,就是块状变化。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思维的“收”就是将那庞杂的材料“浓缩”成一个或若干个点,将复杂简单化;思维的“放”就是将那单个事件“晕染”成一片,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审题立意中,就应该“大题小做”和“小题深做”。

(1)大题小做。就是面对一个庞杂材料,我们删繁就简,剔出几个重要的单项去作文章,否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写不出文章的新意来。

如:2011年的全国卷“中国的崛起”,给了许多庞杂材料,让考生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中国崛起这个话题太大,让人觉得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但我们从“小”处着手,从具体切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材料中已给出了中国崛起的六项特点,只要以其中熟知的一二项,如“民生改善”、“经济水平”为重点去详写,其余略写,就能写出中国崛起的大文章。

(2)小题深做。就是材料给出的虽然是一个现象,但这个现象可以引发人们进行思考。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蚁穴虽小能毁长城。生活中的许多“小”中,藏有大气象。

如2014年全国高考卷对“山羊过独木桥”中学生的做法引起的争论。生活中有些小事不能小视。材料中出现的“新情况”,就让人思考:在生活工作中,是“打破旧框框,还是困守老规则?”还是“钻规则空子,谋自身利益?”进而思考“漠视规则,社会公平何在?”

可见如此思考,就放大到社会“改革、调整、完善、公平”等一些大命题上来。

二、通过多向思维,提高审理立意的发散度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是他的处世哲学。但作文的审题立意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想象,让思维突破定势,既要贴地而行,又要水中漫步,还要在云中舞蹈。呈现多维发散状,如灯光四射,如烟花满天,这就是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能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它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审题立意的发散度。多向思维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多向辐射与寻同求异。

1.多向辐射。高考作文材料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作为选拔性试题,不会以单一问题而存在。怎样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对材料进行审视。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1)规定角度。材料已将视角作了规定,你只需选一个角度生发议论即可。

如:2015年全国卷女儿和爸爸外出在高速上,爸爸不断打电话。家人多次劝阻无效,女儿只好打电话给交警,举报父亲,此事引起很大争议,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给女儿或者爸爸或者有关部门。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则材料就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材料虽已提供了角度,关键是如何立意。其实只要我们站在其平台上,对各自言或行的初衷、结果进行评议,评议围绕“做得好与不好?为什么?”两个问题,亮明观点即可。如:

给女儿写信,为大义“灭”亲的行为点赞;用法律来维护亲情也是一种爱;护亲可贵,做法久佳。

给爸爸写信:爱她,就应守住法律底线;不能游戏法规,无视生命。

给警方写信:自媒体时代更需重视隐私保护。(2)自选角度。材料是由多方构成的一个整体,需要你自选角度或选好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再如:2014年全国卷:“山羊过独木桥游戏”材料中,由学生打破规则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立意。

从肯定角度立意:困守规则不如大胆突破;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从否定角度立意:不守规则,不成游戏;谨守规则,莫投机取巧;守住规则就守住了公平竞争。

由材料中“相关思考还在继续”,可给出综合立意:与其指责违背规则不如努力完善规则;既要遵守规则,也要突破并完善规则;社会的进步需要重新审视旧规则。

2.寻同求异。

运用多向思维审题立意,要对不同方面去分析其异同。

(1)同中有异。如:2012年安徽高考卷:“梯子不用请横放。”材料提供的是同样的问题的两种做法,属于“比较性”材料。只要我们找出其异同点,就抓住了核心立意。

第一种做法,写了“注意安全”提示语,让行人注意。这说明此处梯子靠在墙上有安全隐患。

第二种做法将“注意安全”条幅改为“梯子不用请横放”。这是要求工作人员将事情做到位,从而将危险因素完全消除掉。

这两种做法虽是两个独立事件,但作文审题绝对不能分割开来,而应将前后做法进行对比。通过前后对比,得出差异:前面是要求行人做到;后面是要求自己做到。前面做法,危险依然存在;后面做法,隐患彻底排除。总之后面比前面的做得好。

所以考虑从“提醒得再好,不如将工作做到位”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方面立意。若从“防患于未然”和“关爱他人”上立意,就有失偏颇了。

(2)异中有同。当然不是所有的“比较性”材料都是有差异性的。如2013年的安徽作文: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虽然也是对一个问题的两种看法,但比较以后,不能形成孰优孰劣。因为对现实存在问题的思考是必须的,对未来的追问也是有必要的。所以这个材料的立意不能偏于一边,而应兼顾双方。若能围绕“让梦想照进现实”去立意最为恰当。

达?芬奇曾说过:即使是一个鸡蛋,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当然在多角度审题中,肯定发散出多种想法,但立意时必须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因为抓住核心立意才是高考作文得分的王道。

三、通过纵深思维,增强审题立意的深刻度

纵深思维是对问题由外而内,由表象到本质的深层思考方式。纵深思维在不断地追问中,拨云见日,抓住真谛。纵深思维能从一般人认为不值得一谈的小事,或无需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真相。

纵深思维在高考审题立意中,通过“由果溯因”、“提炼中心”来实现的。

1.由果溯因。就是由结果切入,追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之后从因与果的关系所揭示的道理来立意。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立意的核心。当然有的原因直接,有的原因稍有隐晦。

(1)显性因素。如2012年的全国高考作文材料中,“我”挑秧苗不成功的原因,妈妈直接讲出:“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稍加分析,很容易追溯出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放下心中的包袱”。

(2)隐性因素。当然大多数材料不直接给出原因,而需要考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原因。如2015年安徽作文“观察蝴蝶翅膀”。尽管材料要求是自选角度,审题立意比较宽泛,但对蝴蝶“缤纷色彩”形成的原因,有一关键句进行了阐述:“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句话妙在“内因外显”,“外因隐含”,有些考生往往只注意其内因 特殊的微观结构,而忽视了外因 光线的作用。

也就是说“自身的微观结构”和“外部光线”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蝴蝶翅膀色彩”。然后进行思维平移和重新定义,那就得出“人生精彩,靠自身实力和外在机遇”这个核心立意。

2.提炼中心。审题立意中的纵深思维,就是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找出材料的中心意思。高考作文的材料,其中心往往是多元的,这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提炼材料的中心,然后选择自己熟知素材的那个中心去行文。当然尽管各角度有各自的中心,但有些材料中心也有主次之分,能抓住“牛鼻子”,掐准命门,那就要看你思维的深刻度了。

(1)把握重点。如2013全国卷“切割钻石”。其实所给的也是“比较式”材料,只要我们进行对比分析就知,前面切割师“不愿动手”,其实是“不敢”,后面年轻切割师在师傅指导下,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我们来分析师傅的感慨:“要有……更要有”,一个递进句,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钻石有价,勇气无价”,因为“经验与技术”前面切割师也有,他们所缺的是“勇气”;至此并没有完,后面又接了一句“不想有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可见与2012年全国卷“挑担子”又同出一辙:“心有挂碍,事易失败。”

面对这两个中心,你可以依你的素材储备,任选其一,挥洒成文。至于从材料的其他方面提炼的中心,都是次中心,由此行文那就不是一类文了。

(2)厘清实质。如安徽2014的作文“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争论”,针对明晰争论的焦点,各自表达的意愿,就可厘清问题的实质,提炼出切实的中心来。

到底改,还是不改?争论是不是没有调和的余地呢?其实你看材料中表演艺术家用了一个词“根据表演的需要”,剧作家也用一个词“随意改动”,有了这样的修饰词,观点就拉近了。其实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对剧本的改动都有一个前提:不是乱改,是根据需要改;不是不让改,是不能随意改。于是提炼出中心“改而有度”,“改要恰到好处,变应本其灵魂”。若手执一端,强调一面,都有偏颇之嫌。深刻不能尖刻,这就涉及到审题立意的理性与辩证性问题了。

当然思维活动是复杂而精妙的,虽然文章从“三个维度”去对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进行剖析,但在具体审题中决不是单一的思维活动,而是分析、审辨、整合、提炼的交互作用,审题是否准确,立意是否高远,还取决于平时所读、所思与所写。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阳光下的成长作文600字 有关欲扬先抑的作文 万能英语作文开头结尾 描写初秋的作文 打屁股实践作文 菊花三年级作文 英语作文通知信 感人的故事作文400字 包子作文 可爱的校园作文 敢于挑战权威作文 二年级作文40字 作文柳树200字 长征的作文600字 夜游滕王阁作文 德福作文字数 家乡的枇杷作文 三年级采访作文 历年作文题目 关于三月街的作文 重庆的火锅作文 丰收节作文 晒稻谷的作文 银杏叶的作文 满分作文及赏析 一线天作文 九下英语作文 鼓励高考作文 描写村庄的作文 美丽的小区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