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解读及2018年命题趋势预测

2020-06-10 10:00:02
相关推荐

原标题: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解读及2018年命题趋势预测

2017年高考很快飘散在风中,社保各界对其的评论喧嚣与热闹也渐渐淡去,但对于很多省份的2018届高三师生而言,迎接的将是第三年全国统一命题。为此,对2017年高考9套卷10道作文题的思考和回望就显得更加重要。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样是选材丰富、形式多样,每道题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紧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从国家大事到环境保护,从中国特色到身边事件,让每个考生都能在写作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旗帜鲜明地阐述个人观点。

在这里,我们针对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呈现的特征,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思考,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方向及其作文材料的来源,在回顾的同时,对2018年高考作文命题进行预测和展望,为指导来年的高考生如何备考、迎考,做一点儿努力。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

传递国家政策,弘扬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热点,探究科技发展,2017年高考作文基本延续201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亦符合培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式的时代青年的要求。

1.立德树人,彰显学科特色

高考作文的命题,具有特定的导向作用。2017年的命题切合教育部提出的“2017高考语文的命题重点,……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立德树人,贯穿于多套试卷的写作试题命制中,体现语文学科独具的“以文华人、以文育人”功能。

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是“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选用相互间“形成有机的关联”的关键词,来向外国青年“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作要求中的明确指令,就是鼓励考生要理性思考、畅所欲言,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卷题目二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要求选择一幅或几幅画面,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这是要求考生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要胸怀爱国之心,把握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变迁。这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便油然而生。

考生在面对此类作文题时,要有崇高的爱国情怀,更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平时要多关注国家、社会大事,做到素材翔实、丰富,叙议结合。

2.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高考命题中,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引导考生抒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语文学科的优势,也是职责所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激励奋进的名句和故事,需要青年人铭记和传承。这是展现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求考生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思考、认知和评价,从而更好地关注和传递。

新课标全国卷Ⅱ作文是“从所给的6个名句中选2个或3个”来自行立意。所给的6句话,有的选自《周易》,有的来自杜甫、李清照、魏源,还有的来自鲁迅和毛泽东。这些名句,都带着人生哲理和思考,带着他们的情怀,容易激发考生通过对历史名人的认知,结合亲身经历,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天津卷的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中,明确提出了“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打开时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从长辈身上,考生能看到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在耳濡目染中,在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

写此类作文时,考生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更要看到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据,令人信服。

3.社会生活,思考身边事件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尘世上的,需要关心身边事件,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身处群体环境,很多事看似与考生无关,其实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社会人,要去关注、思考发生在周围的事件,见仁见智,提出观点,阐明看法。社会责任要敢于担当、正视和评价。

上海卷的作文题以“预测”为话题。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不以为然,但无论愿意还是无视,总是要去思考;江苏卷的新材料作文是以“车”为话题的。车来车往,见证时代的发展,也承载世间的真情,还折射社会观念的变迁;北京卷题目一是以“说纽带”为题。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聚,当今时代,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纽带。

北京、上海、江苏,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三地的命题都侧重于社会生活,由此能看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独行客的时代,更多的是要考生关注人际交往,融入社会发展,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要写好此类文章,必须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加以关注,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社会现象来分析、探讨。

4.书香流芳,思考万象人生

“读书辛苦事,得失寸心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场合中,都提倡国民多读书。读历史、读哲学,从书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在今年高考题中,虽然没有直接以“读书”来命题,但与“书”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书”的表象,看到社会冷暖、人间万象。

山东卷的“24小时书店”,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读书,对读书的页数不做要求,书店随时欢迎前来阅读的人,书店提供的,不仅仅是书,更多的是社会的温情;浙江卷作文是“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由具体的书到抽象的心灵之书,这让考生更多地懂得思考人生;天津卷是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要求考生多角度去“读”,去思考“书”的实质和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多时候,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读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要读“书”里面的情怀和精神,读作者涌动的欢笑和泪水,这样才算是读懂了“书”。

在面对此类文章时,不能只看到“书”的内容,更要关注“书”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其关联的背景常识,这样才能深入其中,读出个人滋味。

5.热点,创新出题方向

一旦成为热点,势必引发各大媒体转载,并引起国人关注。作为考生,平时要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件。热点事件出现,一般而言,是与国家政策的调整有关,与新事物的发生有关。窥一斑而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及时地了解把握,才能正确面对。

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共享单车”“广场舞”“空气污染”“美丽乡村”等关键词,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它们引发考生去思索现象,探究社会背景。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为国选材的高考制度,推动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为此,与之有关的命题,随之应运而生。新课标全国卷Ⅲ“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关注社会热点、思辨人生人性。

遇到此类作文时,考生要对相关做深入的了解,还要结合个人对问题的认知。选择材料时,要贴近时代气息,才能引起阅卷老师注意。

6.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进步,方便每一个人。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时常在我们身边出现,与生活的日常密不可分。高考命题,为缓解教育不均衡现象,对科技方面的话题,进行有效地拓展和利用,引导高考生思考时代、关注国家发展动向。

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高铁”“移动支付”,是当前热门的词语。“高铁”是人们出行的首选,“移动支付”的购物付款方式,已经渐渐深入人心,被民众接受。江苏卷的“车”,既让考生反思以“木车”为代表的“传统文明”与以“轿车”为代表的“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也写出因科技进步小车进入寻常家庭带来的便利。通过讲述和“车”有关的故事来展现人情冷暖、亲情温馨、社会发展、风气变化等。

写此类文章,要关注身边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更要思考社会相关事件,才能在落笔时做到立意深刻,条理清楚。

2018年命题思路展望

近三年高考命题,越来越侧重国家大事,更贴近时代社会。学生不再是单纯地闭门读书,更重要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只知道读书的学生,只是“学生”而已,关注国家、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才是真正的“国之少年”。遥想2018年高考,新一届的高三师生在备考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国家政策,掌握重大事件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对国际新形势提出的发展倡议,国家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类似如此重大的事件及其相关内容,考生们平时必须通过不同的渠道掌握清楚,对此要有所了解。为此,作为教育者或家长,一样要关注和帮忙搜集信息,提供给考生可阅读的相关材料。

2.突发社会,置身其中思考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考生要从身边的实际出发,观察并思考身边生活,做一个深谙社会、理解社会的青年,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走得更远。类似“共享单车”“广场舞”“食品安全”等关键词,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就要求考生对身边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不能熟视无睹,要进行思考和分析,关注有关部门的具体做法和媒体的评论。普通的社会现象,一旦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就得引起思考,做一些材料的搜集和探究。

3.梳理传统文化,命题推陈出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沉淀,从古典诗词、名言名句到人际交往、礼尚往来,都有着极好的延续。北京卷2014年的作文题“老规矩”、2016年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关键词”里的“京剧”“中华美食”等,均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中。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在总结过往命题内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思考新的命题角度。

4.关注言论名句,拓展思维方式

名人言论,耳熟能详,一旦成为作文命题的材料,就需要考生多加注意。2016年江苏卷的言论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17年浙江卷“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书”,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6个名句选2个或3个,都是从言论名句出发,来命制作文题目。为此,在备考时,对常见的名言名句或具有哲理性的诗词,进行分类梳理,关注其立意角度,从不同方面来练习。

2018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高考作文的命制,虽然很多机构、个人都有专门的猜题,但能猜中的寥寥无几,或者说只是出现类似的命题材料而已。为国选材的高考,其命题是有着严格要求的,作为老师很难一语中的。作为考生,也不能投机取巧、临阵磨枪。写作要想获得高分,还是在于平时积累素材和写作经验、熟练掌握构思技巧,才能临危不惧、从容面对。

1.揣摩他山之石,提升审题意识

高考作文,对广大师生而言,平时并不会给予太多关注。因为作文写就高分,不是一夕之功。很多考生每次考试,无论如何努力,作文也就43分上下。其实,每年高考结束,总有合适的高考满分作文书,或是备考类的杂志上市。考生在看书中的高考作文或是学生范文时,要学会揣摩别人的审题立意、选用材料、升华主题等,做到胸中有丘壑。

2.侧重文体训练,固定呈现方式

考场作文,考生一般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其他文体难得一见。为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逐步确定考场作文的文体;然后,对文体的特点进行了解,再根据平时看他人高分作文得到的经验,选择更合适的结构形式,比如增加小标题,比如论证时采取正反结合的形式等。让平时的写作有一定的呈现方式,并不断地强化练习,规范格式。

3.加大信息交流,分享、交流观点

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如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或是同学之间的课间交流等。对国家大事、社会突发的问题,同学们可以进行交流、分享,不仅能掌握事件的内容,还能在谈论中见仁见智地提出观点,有利于积累知识素材。

4.夯实写作基础,掌握构思技巧

面对高考命题,一味地注重猜测作文命题材料和角度的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大家唯有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懂得去读懂材料,分析确定立意的角度;写作时语言表现要流畅生动,富有表现力,且文章结构上条理清楚,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方能获得高分作文。

命制作文的材料年年不同,但提炼的主题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作为考生,不能寄希望于押题、猜题,而应在平时就养成审题立意、组织材料的习惯,从他人的优秀作文中汲取精华,揣摩他人构思及表达方法,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在高考考场上自信满满,从容落笔!

*来源丨校长教师之家(ID:xiaozhangjiaoshi)经公众号授权发布,该公众号服务于中小学校长教师。

*作者丨江红波

*编辑丨焦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成长作文3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 反省作文 秋作文 景色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300字 那一刻我长大了免费优秀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小学生写人作文 初三生活作文 童话作文400字 有关读书的作文 好习惯作文 传统节日的作文 小乌龟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