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8高考优秀作文 文化传承 坚守 无人系列

2020-06-13 14:09:01
相关推荐

和批评。

李谷一认为在我们中国的舞台上,尤其是和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的时候,应该用中文演唱,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尚雯婕则认为,如果太原汁原味,可能外国观众听不懂,并且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和喜欢。两人的争论也引起了热议。

你对两人的争论与热议有什么看法?或有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和抄袭。

正文

文化传承与时俱进

1504班谢曼曼

近来,老歌唱家李谷一批评歌手尚雯婕用法语与”渔鼓道清”传承人合作演出,认为我们应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滋原味。而尚雯婕认为太原滋原味难以吸引外国观众和年轻人。

我赞成尚雯婕改变传统文化外包装来将它传承下去的观点。

细思我国传统文化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兢兢业业、终生操劳的手艺人,因年龄而不再能工作却后继无人的冷清现状,这意味着我们这一代将会目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常听网友埋怨着年轻人怎都不去继承传统文化呢,却未思考年轻人不愿继承传统文化背后的原因。普通白领的薪水日渐升高,传统手艺人的市场却渐渐被机器生产商品而取代,生存越来越难以维系。我们需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其生产出的产品,而是其凝聚的民族情怀与精神根基。

传统文化要想走出日渐凋零的现状,就必须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促使他们投身其中,传承文化。历史文物界的宠儿故宫开创了结合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承的榜样。录制一期期《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国家宝藏》,开发创意文具,开设为低头族们传播知识的微信公众号……无所不能的信息技术将故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上一个更高的平台。故宫顺应时代潮流取得巨大成功。美国传统快餐肯德基为顺应国人口味特设的川辣味汉堡,几分钟内抢售一空,更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应固步自封,而要在维持自己本质的基础上跟进时代。

在全球化的时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只是我们独有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国际友人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通过一带一路来到中国,与我们一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出力,我们理应也让他们领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美好与魅力。同时,只有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接受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时赢得各国人民诚挚的鲜花与掌声,真正实现中华价值观,好莱坞制作了《功夫熊猫》,甚至于中国人民也日渐喜爱其英雄主义。而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真正与各国互惠互利,既帮助他人,也发展自身,实现多赢。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传承文化,不仅需要新一代的继承与创新,也需要与他人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新兴事物使传统文化映入年轻人与外国人的眼帘。

文化传承之路,道阻且长。

正文

传统之风山高水长

1504班郭可凡

不知何时,我竟爱上京剧咿咿呀呀中的那点沉醉,爱上那余音绕梁的独特唱腔,爱上那唱念做打的一招一式,我常常伴随京剧那独特的金属音,穿越古今,领略那一场场旷世奇缘,感受那一幕幕千古流芳。

京剧让我感受到传统,传统之风,山高水长,让我真切触摸到我内心的中国魂。

近日,一档原创传承文化类节目上,歌手尚雯婕与一位非遗传承人合作演出时,用法语演唱歌曲,受到了评委老歌唱家李谷一老师的反对和批评,李谷一坚持原汁原味,尚雯婕力挺大胆创新,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我不禁哀叹,传统文化已经遭受太多人的误解了。尚雯婕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它却使传统之风的大气尽数丢失。传统文化以其奇特的包容性得以流传,歌声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何来外国观众听不懂这一说?年轻人真正的诉求从来不在于潮流,而在于是否能感受到内心的涟漪,是否能感受到亘古穿今却依旧强烈的共鸣,是否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焕然一新的诚心。

的确,李谷一老师所持的理念更贴近时代。传统之风与时代吻合的例子有很多,我就是观看电影《霸王别姬》而爱上了京剧,跟随剧中情节而层层深入,我惊奇于张国荣掩映在浓重油彩下的绝代芳华;我惊讶于那颇为熟悉的京口儿台词;我惊叹于这个打动人心、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中国故事不缺观众,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年轻人也不乏热情,国外友人对神秘东方艺术也从不减兴趣。《霸王别姬》剧中有使用一位外国明星吗?没有!有使用外国语言吗?也没有!然而他却捧回了中国第一座戛纳大奖 金棕榈奖,它扬起传统之风,逆潮流而上,以其高傲姿态,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它是自信的,也是美丽的。

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传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是艺术品位还是艺术趣味,都足以吸引世人的目光。歌手周杰伦那一首首畅销的中国风歌曲不正是最佳佐证吗?与时代共鸣的传统之风是如此动听,吹过了万水千山,历经数百个朝代来到现代人的身边,古道、客栈、青花瓷、菊花台以生意盎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不去喜欢呢?

真心希望原创文化能多一份真心,少一份追逐;多一份诚心,少一份浮华。其实一些文化节目,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已经做到了真诚二字了,宣扬传统文化本无错,但若以此来博取眼球,挂羊头卖狗肉,就有几分可憎了,传统之风,正等待时代先锋吹起,一旦体会到文化传承的真谛,我相信中国文化一定会山高水长,璀璨夺目。

正文

魂兮归来

1503班刘灿

华夏之风,山高水长。五千年来我泱泱中华孕育了无数风姿各异却韵味十足的文化,是他们将中国人的魂紧紧拉住,使国人坚守初心,美满生活。而如何将这文化瑰宝一代代地交接传承并发扬光大则是留给我们新一代青年人的伟大命题与坚实任务。

所谓“传承”,需先“传”,而后方能“承”,只有让骨子里流上纯正的文化之血,方能将其加以时代化的创造,使其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只有中华之魂真正归来,方可将中华千姿百态的模样生动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日,歌手尚雯婕与老歌唱家李谷一在一档文化传承类节目上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展开了讨论,尚雯婕用法语演唱的“渔豉道情”引起了李谷一的反对与批评。

其实,这两者争论的重点便在于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尚雯婕意图将传统文化改头换貌以寻求世界的接纳,而李谷一则强调文化原汁原味的根本。

在我看来,传承文化应立足于现时社会的情况,当前,处于快餐时代的人们已经将古老传统文化的面容忘却不少,如果此时不先给国人灌下原汁原味的“文化回魂汤”,便会辜负文化薪火相传世代相守的深意。

要让文化魂兮归来,必先以其最本身的面目示人!

试想那繁花似锦的江南,一娉娉婷婷的女子微坐轻舟凌波上,口中吴侬软语细吟着苏州评弹,是何等自然风流的景象。那女子与声音完美在一起,表现古老曲折而婉转的东方韵味,如果将这小曲儿换作法语等他国语言,还有这绰约柔婉之美感吗?

传承必须保留那份中华独有的韵味,像“渔豉道情”及苏州评弹,此类本身即以其东方声韵展现魅力的文化遗传,给其加上通用的他国语言又何异于去魂偷身?传承是天下炎黄子孙之责任,但切不可因急躁而去其精华,换以华而不实的外壳以不合时宜的认同。

吾辈当先传承后创新,建立浓厚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创新,新的只能是形式而不是魂魄。我们可以借用诗词大会的新出路,给传统文化加以轻松的竞技娱乐性,却不可磨灭其最璀璨的文化之光。

愿不久的将来,你我虽身处高楼大厦,但耳边仍可听见楼下小贩的吆喝,电视里京剧咿咿呀呀,小儿手捧诗经摇头晃脑,这方是我中华文化魂兮归来。

正文

守住纯粹

1503班杨有有

守住原汁原味中国风,盼得云开月明满堂彩。

——题记

当“互联网+非遗”正风生水起,当“非遗”传承不再只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眼下,围绕它的传承形式再起争论。

歌手尚雯婕用法语演唱“非遗”,她眼中,非遗传承引入“洋文化”会更吸引人。

老歌唱家李谷一,则坚持非遗传承需用“中国舞台,中国话语,中国形式。”

孰对孰错?假如在另一个语境下,我绝不敢妄言内容与传播形式的主次轻重;但对于“非遗”,对于今日中国的“非遗”传承,则李谷一前辈的“守”无疑更加可贵。

何则?首先我们须得明悉,虽有“旧瓶新酒”之道,但一些特定内容,还需靠借特定语言、特定场合、特定方式来表达。正如柳永之词,可合豆蔻女郎手持红牙板低吟浅唱,而苏子瞻之“大江东去”,却只能由关东壮士击铁板而歌。对于非遗“渔鼓道情”而言,浪漫的法语或许可以唱出情愫,但歌声中还能觅得中国山水之秀,以及那中国式的含蓄吗?恐怕不好说。

再来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截面:一边是众人的视听感觉在多年“不洋不土”的混搭综艺下的疲劳;一边则是清新质朴的民间艺术之罕见罕闻;一边是观众开始抵制粗制滥造的“洋综艺”;一边是大众深切呼唤真实有力、纯粹的“中国故事”之回归。

在这样的情形下,“老腔”来了,带来黄土地腹腑深处的磅礴回声;电影《无问西东》也来了。导演李芳芳用投笔从戎的沈光耀的选择,重估了人们长期接受到的西方主流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士人道德观,力图给当下中国,指出一条“中国道路”,一条扎根于华夏传统,贯彻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未来之道。

正如俗话说:家乡的饭菜最暖人,外婆的棉鞋最踏实。我们总不自觉地被最亲切的事物吸引,被最熟悉的声音打动,被最真实的感情温暖。我有足够把握相信,正抹去浮华夸张视野的国人,会欣赏更加纯粹的“中国故事”,无论故宫国宝或是“渔鼓传情”。

在那一天来临之前,可千万守住了!百年陈酿,越醇越香;非遗传承,越正越红。

传统艺术——新挑战新机遇

1504班曾安琪

常常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笑忘书》中写道:美是编年的废除;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激荡;是碰撞与交融……因此,这回,我站在尚雯婕这队。

首先,什么是艺术?什么价值是我们希冀从中获得的?康拉德说:“艺术诉求人对美的洞察与感知”。艺术在于寻找生命本源的纯净与美好,一种“人性的理想”。因此,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就是因为普天之下,从草原到大海,从高原到雪山,住着的都是有眼睛会说话的“人”,因此,只要艺术的内核不变,介质的选择都不会妨碍世界人民对其中真味的理解。具体而言,我反对李谷一老师认为在演绎非遗时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观点。首先,给非遗定下框框,限定它的演绎方式是不自然而有害的;其次,对非遗,不能一味强行推广,呼吁认知,而应该适度迎合时代,甚至像尚雯捷一样,通过引入外来文化元素,争取更广的认知面。

其次,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首先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博采众长,吸纳进化而来的。就好比晚清民国时期“同光十三绝”不再,京剧艺术名流各立门派,产生了“荀派”、“梅派”、“盖派”等一干对不同角色的不同风格流派,各派百家争鸣,大放异彩——在这个时期,京剧艺术又有了很大的创新与提高。那么为何到了现代,传统艺术反而在这四通八达的时代畏惧创新,固步自封呢?又好比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先生将父亲的《太真正传》改编,融入了歌剧元素。这样,唱腔和念白犹是中国的,而舞美和造型却更美,更适合海内外的现代观众了,这部新《大唐贵妃》走出了国门,收到了甚多西洋的叫好声。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勇敢迈步向前,让这个时代,也在她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李谷一老师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若文化有一日真融合到无你我之分,则我又为何物?这样的忧虑应引发我们的思考并指导今后的文化创新。我们确应毫不犹豫推进文化创新,却也要避免“四不像”作品的出现,提高艺术人对艺术的领悟与鉴别力,观众的识知度和鉴别度。同时,保护、抢救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如此,方能本固枝荣,我们的文化才不会错过这最好的时代。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困境,也是全球化时代必经的挑战与机遇,我真切希望中国能把握机遇,敢于创新,让这个东方古老国度披上新的色彩,傲视群雄!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种种“无人”值守的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从无人售货机、无人银行柜员机、无人售票公交直到眼下的无人值守图书馆、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我们或许会联想到:便捷,关怀,规则,秩序,管理,信任,自律,道德,进步,时尚,创新,失业……

某网站开辟“我也来说说‘无人……’”专栏,现在请你来发声。你可以将最熟悉的某种(些)“无人”公共设施(服务)与某一个词或几个词连结起来,展开思考与联想,表达你独到的看法或体验。注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传统艺术——新挑战新机遇

1504班曾安琪

常常想起米兰·昆德拉在《笑忘书》中写道:美是编年的废除;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激荡;是碰撞与交融……因此,这回,我站在尚雯婕这队。

首先,什么是艺术?什么价值是我们希冀从中获得的?康拉德说:“艺术诉求人对美的洞察与感知”。艺术在于寻找生命本源的纯净与美好,一种“人性的理想”。因此,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就是因为普天之下,从草原到大海,从高原到雪山,住着的都是有眼睛会说话的“人”,因此,只要艺术的内核不变,介质的选择都不会妨碍世界人民对其中真味的理解。具体而言,我反对李谷一老师认为在演绎非遗时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观点。首先,给非遗定下框框,限定它的演绎方式是不自然而有害的;其次,对非遗,不能一味强行推广,呼吁认知,而应该适度迎合时代,甚至像尚雯捷一样,通过引入外来文化元素,争取更广的认知面。

其次,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首先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博采众长,吸纳进化而来的。就好比晚清民国时期“同光十三绝”不再,京剧艺术名流各立门派,产生了“荀派”、“梅派”、“盖派”等一干对不同角色的不同风格流派,各派百家争鸣,大放异彩——在这个时期,京剧艺术又有了很大的创新与提高。那么为何到了现代,传统艺术反而在这四通八达的时代畏惧创新,固步自封呢?又好比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先生将父亲的《太真正传》改编,融入了歌剧元素。这样,唱腔和念白犹是中国的,而舞美和造型却更美,更适合海内外的现代观众了,这部新《大唐贵妃》走出了国门,收到了甚多西洋的叫好声。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勇敢迈步向前,让这个时代,也在她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李谷一老师的质疑并不是没有道理。若文化有一日真融合到无你我之分,则我又为何物?这样的忧虑应引发我们的思考并指导今后的文化创新。我们确应毫不犹豫推进文化创新,却也要避免“四不像”作品的出现,提高艺术人对艺术的领悟与鉴别力,观众的识知度和鉴别度。同时,保护、抢救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如此,方能本固枝荣,我们的文化才不会错过这最好的时代。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困境,也是全球化时代必经的挑战与机遇,我真切希望中国能把握机遇,敢于创新,让这个东方古老国度披上新的色彩,傲视群雄!

“无人”背后的“有心”

1518班兰芷晴

无人值守的公共设施近日兴起了一股潮流,从无人售票公交到无人值守图书馆,这些设施的出现,达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所以才能够在社会上风行。

私以为,“无人”现象如此秩序井然,绝非偶然而来,它的背后凝结着两股“有心”:一则是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之心,二则是人民道德素养提升而成的自律之心。

“无人”到底呈现的是怎样的风貌呢?我曾在网络上看过一个报道:某城市在地铁站口放置了一只无人值守的零钱箱,只有一块牌子,上书“若您出行忘带零钱,请自由取用,一次不超过五元”几字。经一天的观察,拿取箱子里零钱的市民,大多都只取一到两元,有极少数的市民取到了五元;有意思的事情是,还有市民反向箱子中投零钱。

政府不刻意安排人员值守,放开手让市民自由取用零钱,能够关注到市民搭乘地铁缺零钱这样的生活琐事,其中蕴含的关怀之心不言而喻。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自然也不难从那趾高气扬的官老爷,转变为尽心尽力的人民公仆了。政府“有心”开放公共服务,用“无人”维持秩序,不为树立自身的权威,只为人民的生活便捷,人民的幸福感也随之提升。

市民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对待取用零钱的态度亦值得我们去肯定。“君子爱财,用之有道。”秉持一颗自律之心,道德水平自然也就一同进步了。尤其是那些反向箱子中投钱的市民,我想他们或是曾经取用过箱子中的钱,想还回去;又或是手上恰巧有多余的零钱,去惠及他人。曾几何时,中国大妈跳广场舞扰民,中国学生在埃及金字塔中刻下“到此一游”等等诸如此此类的,无不刺痛着我们的心。而“无人”值守风潮的到来,不正是人民自律之心的最好证明吗?

《礼记》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想来多多少少浮现过国人的梦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无人的情况下,仍然维持着人前的面目,不会轻易地改变。于个体,则称慎独;于社会,则称风骨;于天下,则称太平。

“无心插柳柳成荫”,公子无心,柳枝却有心,心怀扎根向上生长;而在“无人”背后,又有两股紧紧凝结的“有心”推动它发展:政府有心,方成海晏河清;人民有心,方成大道之行。

无人模式,有人坚守

1518班高爽

近年来,无人模式悄然兴起。从公交、售货机,到图书馆、便利店,我们在其中或许不再看到有人值守。其实,“无人”与“制度”和“诚信”这两个关键词密不可分,在这两个词的背后,则恰恰是人的坚守。

制度是无人模式的硬保险。无人售货机里的商品被保护在坚硬的玻璃后面,投币后才能获取;无人便利店中满是摄像头,行为不轨必有证据;无人图书馆图书卡挂钩,每本书都可以追踪。凡此种种,不正是人为设立的制度吗?一套精简、有效的制度,既能保证无人模式不被钻空子,又能保障使用感受。若在制度设立之初过于理想,难保运营过程中不出现疏漏,造成亏损;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国人”,又或许使消费者产生处处受束缚、被怀疑感,恶化使用体验。因此,制度建设中既需要人的智慧参与,又需要考虑人的使用体验,“人”不可或缺。

而诚信则是无人模式的软保障。这种模式的兴起,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分不开。因为诚信,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间建立了一种信赖,这种信赖保障无人模式的运行。那么,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必然是人。由个人受到诚信的教育,到舆论扬诚信贬失信,正是人们道德观念的加强的原因。而正是人人讲诚信,无人模式才有了更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根源于人的制度和诚信支撑了无人模式的健康运行,可以说,我们虽不能在使用时看到值守的人,但是这种“看不见”的背后其实是人的品质的延伸。

人的品质是刚柔并济,是提防与信任并存,是制度下的周密冷静,也是诚信下的温情。从无人模式背后的这两个关键词中,我们应该看到人的坚守。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带来便利,并用智慧解决进步之路上的问题,许多成果最终可以脱离人而存在,究其根源,却总离不开人类主观能动的创造。

无人模式的兴起,离不开人为的创造性的排忧解难,离不开人们的智慧与信赖。

无人模式之所以兴起,人,不可缺位。

“无人”仍需“有品”

1518班陈煜琪

近日,越来越多的“无人”公共服务、设施走进大众视野。人们在对其津津乐道的同时,也格外关注这一产业的发展前景。这究竟只能成为“个案”、“现象”,还是将形成势不可挡的庞大产业链?在我看来,这或多或少取决于当代人的人品。

“无人”意为没有相关工作人员,它同样代表着被服务者的一切行为都不再即时受到专职管理人员的瞩目,“汝可自专由”,全凭内心道德法律准则行事。这固然能带来不少好处。正如赫塔·米勒所言的“便利也是一类优雅”,早已普及的无人售票公交在节省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带来方便。但不可否认,虽非普遍,但逃票现象仍时有发生。幸而此种现象只是极少数,否则售票的无人模式将无法维持。

在广州一地铁内摆放的“无人零钱箱”,在投入使用的第二天竟被一中年妇女“连箱抱走”。这件事的背后折射出某个群体于人格品性上的缺失。在网友纷纷谴责此人“没品”时,也有不少开始抒发对无人模式的担忧。使用者的人品与无人模式息息相关,这似乎成为了共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读无人模式下的没品行为?

人品,上可至气节操守,下可指性格道德。网友所指的“没品”自是指人们道德之文明缺失,规则意识之淡薄。正像那句“中国人是需要管的”一般,面对无人管理的场合,有人便会觉得可为所欲为,他们错误解读着“自由”二字,轻率地拿走公共物品,却仅认为自己是占些小便宜、不拿白不拿。正是这样的没品,才将无人模式一步步推向悬崖。

而在我看来,这样的没品恰是不慎独的体现。正是因无人而觉得自己的诸多丑态无从露显,正是因为独自一人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才使无人背后的社会问题一一曝光。若是人人皆可慎独,即使四周无人也可恪守品格,无人模式的弊端也就无从谈起。

由是,无人模式更应加强市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非强制手段在短期内发挥不了作用,那么运用如摄像头记录等手段在短期内也并非不可取,但这不是长远之道。无人产业的发展必须获得市民从行为到心灵上的配合,道德、人品建设才是无人模式发展的不二法门。

“无人”终需“有品”,“有品”才能“无人”。

“无人”,要有人心

1507班王璐远

我妈以前常常“痛心疾首”地对我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当售货员。

有一天微信朋友圈里开始疯狂转发,道是“马云爸爸”在杭州的第一家无人超市开业了。于是我妈现在就“痛心疾首”地对我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连售货员都当不了。

我以后能不能当售货员,这先暂且放在一边。不过,就在这近十年中,就在普通人的身边,的确有许多——甚至将有越来越多——的职业消失了,比如曾经在公交车上“挥斥方遒”的售票员,比如曾经在超市板着脸的售货员……不光如此,无人图书馆亦十分普遍,司法部发言人已公开回应“考虑将自动法庭引入中国司法体系”;而在日本,无人殡仪馆早已上线……“无人”,“自动”,这样的词张牙舞爪,侵入了大众的生活。据此,许多人唱起了悲观曲,乃至将其与“Alpha Go”在围棋领域的壮举相联系,声称人类末日来临,机器抢走人类的就业机会云云。

不过,这与其说是机器的过错,不如说,这是时代的狂风巨浪。想当年,蒸汽火车呼啸着夺走了马队的雇主;电灯泡让刚修建了全市煤油灯系统的伦敦市政府咬牙切齿;老舍的小说《断魂枪》里,就描写了火车普及后一位老镖师的挣扎……新的产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旧产业中许多人的失业,失业者痛惜就业的机会以及属于昔日的光荣与情怀。冰冷的大数据、自动化、人工智能,只是放大了这种落差,因为人与人之间许多喧哗躁动的交往即将变成人与玻璃屏幕之间枯燥的触碰点击。

有人说,“无人”意味着社会进步,意味着契约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理智的信任与便捷的关怀,企业乐于用廉价机器代替昂贵地要求五险一金的员工,用户乐于看到眼前不是臭脸色的阿姨而是简洁的选项。这的确是大大的实话,正如没有人会否认技术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同样,没有人能否认技术进步自有其负面。或许对于当代来说,最急迫的需求不是创造更多“无人”,而是让下岗的中年人有所归依,让偷盗无人图书馆藏书的市民付出代价,让人习惯“无人时代”应有的自律、规则、秩序。或许,这就是技术进步之下的人文关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没人可预言未来如何,兴许是凛冬,兴许是天堂。而当下我们要做的也能做的,不过是让“无人时代”的孤独者不会孤单。

时代的巨轮也许会碾平一切,机器、自动化、“无人”设施与服务荡涤我们的生活,但总得有救生艇去救起落水的人。

所以,我们走向“无人”,但还是要有人心。

无为而无不为

1513班 王恩海

管仲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的丰富促进了人民的素养,“无人”设施也悄然兴起。吾以为,此“无为”的确是一大进步。

无人售货机、无人售票公交车是较早的“无为”产物。彼时,白丁与学者混杂,故不得不使用约束性手段来规整“逃票”等小偷小摸的事件。这种“礼”是一种强迫性手段,如老子所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伴随着“四化”,广大人民有了是非对错之分,以往的法理也做出了修改,这就到了“礼”的第二层境界。孟子曰“君子行其所无事也”,意为圣人治理天下,也不过是顺其自然。当天下人能“见得思义”时,无人售货、无人售票就变成了很自然的事。韩非子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概也是诠释了时代进步的道理。

无人值守图书馆则大大跨出了一步,原本,冷冰冰的巡查人员与求知的学者文化氛围就很不相称,这时,“无人”设施已日趋火热,大有取代“有为”之势。老子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相互猜疑与不断突破底线最终造成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一定层面上,这可以培养出文人的共性与独具风采的个性。南朝梁时,有著名的唐洹七杰,整日整理古典、撰写诗文,当时太守特地拨出一栋藏书阁供其学习,并命令监管人员全部撤出,认为其“肃杀之风格与青纱之恢宏不称”。当今中国,很多学子成了流水线上统一装配好的器具,此举也能为沉重书窗照进不一样的光彩。

但问题也会出现,如果有心存侥幸“孔乙己”窃书抑或是心怀恶意的小偷,如何处理?司马迁有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翻开典籍,可发现孔夫子的“宽猛相济”方针。子产当政,施行德政却有盗贼作乱,使用刑具捕杀,以维持平衡。欧洲的地铁站只会偶尔抽查,可一旦发现某人违规,那么这个人的生活轨迹就会因此而改变。

“无人”售货机、“无人”公交车、“无人”图书馆体现的是“无为”之治,有道家之音;折射出的“礼”,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到“力于我有何哉”,有儒家之迹;所用的惩戒,发法家之光。而主导“无不为”之“无为”对提升社会风气、便利生活、稳定秩序不可忽视。

因为,“无为而无不为,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浅论“无人便利店”

1510班康馨怡

北京某个小区里有一家运营良好的小商店:肉类、果蔬在货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饼干、糖果在柜台上散发着诱人犯罪的香气,锅碗飘盆在格子间里精神抖擞,顾客们在走道间笑语挑选……只是好像少了点什么,对,少了店员。

如今,无人便利店已经在各大城市开门营业,相较于其他雇用店员的商店,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大大节省人力成本,甚至可以把成本额降至原先的30%至10%不等,此等利益确实极让各大股东们动心。

但无人便利店如今还并非十分普及,为何?一位企业人表示只愿意将“无人”设在中等层次以上的生活区,“为了避开街头小混混和流氓”。换言之,“无人”,仍是需要一定的道德基础才能正常运营的设施;而目前的中国,据某权威机构,统计,具有良好公德素养的公民比例较于低素质公民仍然偏少,这也是目前“无人”的主要阻力之一。

但将“无人店”开满大江南北,同样未必是好事。不需要雇用店员,那么失业的人数将大大增加,极有可能造成社会隐患;互联网时代较之远古的“周道如砥”,便捷了不少,但同时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遑论还失去了店员……

诚然,“无人”的各项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令人满意,但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针对于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其一,对于“无人”可能削弱“人情味儿”,我觉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种消极的观点,认为人与人的联系是由称谓组合的,比如师生、同事、亲人……但随着某种特定的时间空间上的淡化,哪怕曾经的密友也可以成陌路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不缘起于称谓,它建立在同为生命的认同感上,因为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所以我们关怀自然关怀动植物....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其二,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在社会生产中的新位置、新态度。在“无人”遍地长的潮流中,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就等于在保护人群利益;而“无人”的涌现,也昭示了人类在未来生产力发展中的新位置:从参与者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成切实的领导者与策划者,这需要强大的技术知识基础和教育实力。面对“无人”,我们不该恐慌,而要意识到我们是它们的服务对象,在这种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刻不容缓。

“无人”设施,我们不能一味肯定或否定。只能说,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新事物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而我们首要的就是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取新事物之精华而弃其糟粕。而这,正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另辟蹊径

1504班刘薏萱

鸦黑天幕的笼罩下,这个古老城市的一条不知名街道上,弥漫着温暖的鹅黄色微光。

离街口的车水马龙再远一些,是一扇别致的木门,推开门,在细碎的“吱呀”声中,我惊于门内的别有洞天——这是一家书店。显眼处摆了一个声明:手机支付即可,购物袋请自取。

哦,我心下了然:一家无人书店。书店门虽小,占地面积却出人意料地大,我沿着字母索引一路行去,见到不少人捧着书,在头顶暖黄光芒下阅读。这倒是令我感到惊奇了;夜已深了,还有这么多人在店里停留。无人书店,为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打着“无人”旗号的各式设施现在已不再新鲜,从最早的自助售货机到无人便利店,形式越来越开放、多元,随之对使用者的诚信要求也越高,这些无人店真的只是在卖产品么?不尽如此,商家卖的是一种新鲜,一种时代的进步,同样也“卖”彼此的信任。顾客与商家,变成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我无条件地信任你,而你会不会做一个诚信的人我无法预知,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无形的道德压力,展现了人民诚信力的上升和社会的进步。而随之而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不少人先是图有趣,来体验一把“无人”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等进入店内被浩瀚书海所吸引,停下匆匆脚步,为一本好书而驻足时,更深层的益处也体现出来,这无疑是使文化播种,生根的创意“蹊径”。这类逐渐失活的产业,正需要一盏引路灯,重新点亮它们的生命力。

由文化再回到诚信,也是如此。在桃源乡,乌托邦的梦中,人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而面对现代社会“公信力”不上不下,而人与人之间信任需千琢万磨才愿交付的情况,“无人”更是一条柳暗花明的蹊径。愿意走入无人店,拥有对自己诚信力的肯定之后,细水流深,诚信社会的建立也是拥有了足够的根基。与其大喊口号,整日呼吁,不如先一步敞开胸怀。我信任你,我希望你也能信任我。

无人店固然能推动诚信建设,促进文化发展,却也并非有利无弊,素质低下者的罪恶之手,担忧者的抨击,都使其经营遭受重重阻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打击诚信力低下的人群,无疑是一种强有力手段,而“无人”正是促进建设的一种蹊径。再谈失业问题,诚信建设非一日之功,一夜之间也不可能全世界售货员集体失业——诚信是大格局,是长远计,与眼前之利两相比较,重要性不言自明。

更深露重。走出书店时,角落里仍有人在看书。我放轻脚步,付了帐,关上门。街道清幽冷寂,头顶一盏暖黄明灯,照亮我身前的、身后的,指向渺远未来的黑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11日伦敦举行金融城市长就职巡游,中国同胞的巡游方队,呈现出缤纷多彩的“中国色彩”:熊猫憨态可鞠,京剧脸谱巧笑倩兮,茉莉花乐声悠扬……博得阵阵喝彩。

材料二11月10日15时许,新疆尼勒克县突降暴雪,气温下降,天地寂静,形成了壮美亮丽的雾凇景观。

材料三拆书、补书、订书、压平……周而复始,为古籍续命。高慧云默默无闻,宠辱不惊,对她来说:这条路很窄,但是很长。她至今已修复古籍约7000余册。

请选择两则(三则也可以)材料来立意行文。要求选好材料,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里风景独好

1515班史滨源

近日,世界又为中国送来掌声。11日举行的金融城市长就职巡游,引人瞩目的便是中国方阵中那多彩的中国元素。许多网友又一次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强大的中国,山美,水美,人美,更有深厚的文化之美,这里风景独好。

幅员辽阔的锦锈大地上有高耸入云的五岳,奔流不息的江河,更有森林原野上各式各态可爱的生灵,和那春烟雨、夏荷柳、秋枫红、冬雾淞的四时异景,无不让人流连与爱慕这纷繁的自然风光。相较于大同小异的钢铁森林的现代美感,自然之美才更能体现我国独好的风景。不必说西双版纳的物种博物馆;也不必说锡林郭勒草原的黄金北纬40度,单单是那骤雪带来的雾淞,便引来啧啧称奇之声。

当然,正如一位城市美学家所言:“如果说片刻驻足的是自然风光,那么让世人永恒景仰的,便是那散发着品行魅力的人了”。在这独好风光中,更是有着许多心有大美的人,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星星,永放光芒。

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慧云,便是大美之一。她数十年如一日的整理着中华文化之瑰宝,至今已修复七千余册古籍。试想,若不是独好的中国风光中蕴藏的那深??的文化之美,又怎会有什么能给她这样强大的动力去完成这不可思议的工作?她孜孜不倦对这项事业的热情,便是“工匠精神”所包含的人格美学,它昭示着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爱戴和敬仰,更告诉了世人,中国人心中美丽的执念,是一道独好的人文风光。

而当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碰撞时,便产生了一种专属的民族美感—文化之美。

因为有了壮丽山河与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有了独树一帜鲜明的中国元素;才有了万千古籍中那清丽或雄浑的散文诗歌;才有了西方旅行者口中那亦真亦幻的东方仙境。而无论是书法家笔下那遒劲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或是那民乐悠扬的《茉莉花》……不胜枚举的文化经典,都在冥冥之中诠释了这独好的风光,不经意流露出五千年华夏人的百转千折的气质。文化之美,方于此时使人深感风景独好。

当世人惊叹于中国元素的奇妙瑰丽时,我们便不再是曾经沦为笑柄的“东亚病夫”;我们不再是黑白照片里那拿着烟枪昏天黑地的奴隶,我们是崛起的东方雄狮,我们正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舞台,轻吟一句:

“君可知,这里风景独好!”

宁静,致远

1507班 罗晗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如宇宙中的尘埃。生存或者是消逝,这些都无法掌握。我们能掌握,是自己的使命。安静地完成使命,是我们的“本分”。

前一向气温骤降,新疆的雾凇景观壮美亮丽。可以想象,即使天寒地冻,雨雪纷飞,有如此美景在旁,也不会感到烦闷吧。美丽的雾凇陪伴着当地人,陪伴着新疆,陪伴着万物。

这就是大自然的使命。

天地寂静,这是为了迎接暴风雪的喧嚣,而在这之后,便是大自然留给世间的壮丽风景。他在安静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将大自然的神奇展现给所有的观众——即使它很普通,而且很快就会消逝。

高慧云,一个普普通通的古籍修复者,虽是一直默默无闻,但却在历史中为中国留下了更深的印迹。为古籍续命,就是为人类续命。拆书、补书、订书、压平……周而复始,却从未停歇。因为她知道,这是她的使命。

正是因为她的默默无闻,荣辱不惊,才让她在这又窄又长的道路上宁静致远。

人也好,物也罢,世上的每一份子都需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宁静致远,方得始终。

大自然所创造的雾凇景观,蕴含着自然本源的无限和谐;高慧云所修复的7000余册古籍中,记录着的是中华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而这些,都是由一种默默的力量在安静中完成了它们的使命。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必将给所有人写出最完美的答案。大自然用时间留下了壮美的瞬间,高慧云用时间留下了精彩的永恒。

宁静,致远。这是许多人的座右铭,确实值得深思。现代社会多了浮躁、喧嚣;少了沉着、宁静,而这些,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安静地完成使命,是我们的本分。

记得马云曾经讲过这样的意思:我曾在最落魄的时候想过放弃,但宁静的杭州让我的沉如止水,我一直在安静的往前走,直到最近几年才被人发现。

我想,这就是他的使命履行,因为他懂得:宁静,致远。

那么,我们呢?也不要为眼前的无人知晓而感到苦恼,因为你的努力在不久后会瞬间绽放,也有可能会成为永恒。需要谨记——

心宁静,方致远。

小尾

编辑丨作文君

来源丨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因无法查明原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和爸爸比童年作文 爱的作文素材 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作文 回忆性作文800字 实践活动作文200字 红海滩作文 童年的滋味作文 难忘的一幕作文600字 介绍一种物品作文400字说明文 关于小狗的作文二年级 第一次哭的作文 初一作文遇见 用梅花托物言志的作文 垃圾分类作文800字 十八岁成人礼作文 家乡的苹果作文 我最喜欢的课外书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怎么写 仙人掌作文结尾 李清照的作文素材 描写臭豆腐的作文 我真佩服他作文 你的和我的作文600字 小学生作文动物 你学会了什么作文 好书伴我成长作文400字 篁岭晒秋作文 逛作文 中学作文500字左右 作文大全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