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阅读与作文》2016年第6期: 新材料作文“旧教学楼该拆 还是该留?”导写及佳作示例

2020-07-18 16:30:01
相关推荐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思路点拨:

本道作文题可以有以下几个角度或立意方向:

角度一: “不破不立”,一味抱着历史旧帐,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历史与传统属于过去,为了将来,为了发展必须“拆除”,这也是顺应历史的需要;留住老房子,留住学校的精神财富,就是留住根,留住魂;……

角度二:必须辨证看问题,它既是矛盾又是统一的;只有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才能成为改革路上一道独具个性化的靓丽风景线;……

角度三:妥善处理“新”和“旧”,由政府牵头,科学规划片区功能,统一建造新兴学区,既不颠覆旧区容貌,又能带动新区发展,一箭双雕;对历史作出贡献的旧楼进行摄影,录像,制作模型等遗产留给后人;……

总之,可以对拆除教学楼持肯定支持,亦可否定质疑。但均需言之有据、自圆其说。而更深的立意,则应窥斑见豹,透过教学楼拆除与否的个案,看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文化情感价值与实际功用价值间的矛盾冲突,进而思忖价值之辩与解决之道。

考场佳作:

莫让“豪斯曼计划”再上演

厦门一中 汤初美

尊敬的校长:

您好!

近日,关于贵校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学楼的存废,引起了多方关注。作为支持将它保留的一份子,冒昧写信来叨扰您,希望与您分享几点想法。

不知您是否听说过“豪斯曼计划”?当年的拿破仑与豪斯曼都非常喜欢宽大的街道,计划将所有狭窄的街道扩建。豪斯曼望着扩建后的街道说:“如今的40米宽,离预期的120米还是差了远些。”足以想象出当年那一番天翻地覆的图景。

虽说只是为了一座区区教学楼,境况当是不能与豪斯曼的“雄图霸业”相提并论。但如今致书与您,就是不愿看到性质相似的“豪斯曼计划”再次上演。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文明不应以与所有历史遗产决裂的方式得到解放。”这座教学楼,对贵校来说是一个文化的印记,有着特殊的意义。拆与不拆的分歧想必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感情”二字上来。风雨苍茫,裹挟着历史的风尘一路走来,这座教学楼如同一位一直守候的老者,见证了学校的变迁发展。每一个从中走出的学子,不论成就的大小,谁能说自己的身上不浸润着这座教学楼的风韵呢?铮铮风骨,唯“感情”二字,最放不下。

若说支持保留者只空有“怀旧”之名,未免刻薄且认识浅薄。进一步说,老旧建筑的拆与不拆,终是要还原到历史与现代化冲突的问题上。而这座教学楼被冠以“矮小、简陋、老旧”,真的是与如今如火如荼的现代化代名词完全相反,格格不入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且不说这座教学楼曾有“培育优秀”人才的赫赫战功,建筑的价值,当不单以实用与否为唯一标准。“豪斯曼计划”所实施的战略性美学,是可以让贵校腾出更多的用地空间,节约修缮维护的费用。但是,一座楼的拆除,却在无形中消解了几代人的心灵空间。填充了现代化的建筑,却留下一块心灵的空白。

“历史”与“现代化”孰对孰错,现在恐怕还难见分晓。但校长您毕竟需要有大局的考虑,若是最终未能留下这栋楼,我也理解您。

波德莱尔望着重建后的卡鲁塞尔,笔下发出这样的慨叹:“呵,这社会就如人心一样浮躁!”留下一座风雨兼程的建筑,大概是无数和我一样的朋友的一点执念吧。

祝工作顺利!

小林

2016年4月9日

名师点评:本文聚焦教学楼拆留问题,却适时宕开一笔,反从他处落笔,以史为鉴,借助“豪斯曼计划”,作者的思考深入,思想深刻,说理专业,有杂文的味道。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关于“历史与现代化冲突”的论述甚为精彩,观点富有启发性。在充分正面论述的同时自觉考虑到对方的逻辑,呼应他说,有着较强的对话意识。语言面貌良好,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情理兼具。节制而又合理地引用名言,泛化适度,在考场上夺人眼球。

变?不变!

泉州一中林凯逸

亲爱的作家先生:

您好,愿展信愉快。

对于您的母校拆除老教学楼的计划,我有所耳闻,亦对您的心情感同身受。我曾就读的小学不久前也刚刚改建,看见熟悉旧楼忽然成立崭新却陌生的所在,我心中难免有种物是人非的戚然。可尽管如此,我却仍想劝您放下执念,顺其自然。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见逝者如斯,总明白这不过三维空间中不变的真理。正是有旧去新来,沧海桑田,才能有人类从刀耕火种一路走来,有富足先进的物质文明与百花齐放的精神文化,旧日的生活定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与历史意义,可当机械化时代来临,又何必强求农人们坚守“锄禾日当午”的辛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应承认,过去不应阻碍未来的道路。因而,当学校为了发展而计划拆除已无实用价值的旧楼,我们断然必有不舍,却仍应从大局考虑,表示支持。

况且,请您扪心自问,若学校一直保存这幢老楼,您又有多少机会来故地重游呢?面临斗转星移的世事更迭,改变的自然不只有您的母校,更是您自己。纵再怀念,您也不可能,并且不会真正愿意回到母校读书的青葱岁月了。我无讽刺之意,这亦不过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正如古文人,他们总将“故乡”于笔端,甚至诚恳地悬于心头。可有多少人,真正心甘情愿地回了故乡呢?回乡固然不易,但绝非客观上的不能 赴举的投了笔,为官的脱下帽,催马上道便是归程。只不过他们已割舍不下“如今”的生活,而把故乡诗化为一个乌托邦式的心灵寄托了。这与您的境遇又何尝不相似呢?旧楼其实并无太多的实际意义,不过是您诗化了的精神家园。

因而,为何要强求旧楼以物质的形式保留呢?身为作家,您必然比我更精于此道 将其化为诗、化为文,化为您笔下不朽的世界,那才是它更好的归宿。既然旧楼已只是精神上的家园,那么“记住它”便是一种圆满。精神是不灭的,历史是永恒的,正如苏子所言:“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断然不该为岁月流逝而自伤自怜,而应有顺流而东的洒脱,和不忘本心的坚守。

苏轼还有诗云:“老僧已死成新塔。”这正如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人托身于凡躯,物寓形于泥土,没有什么物质生命能够不朽。可老僧纵是死去,人们仍心怀虔诚的信仰,将新塔筑得更高更美,去天尺三。

站在陌生的新楼,我在那一刻有了归属的欣然 大门敞开,学生们活蹦乱跳地跑进楼中,如振翅的雏鸟,如我们当年的模样。

楼变了,可楼真的变了吗?若是有变,不过越变越好。

不知,这是否能令你释然?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名师点评:本文从个人经历出发,推心置腹,入情入理,娓娓道来,并且书写优美,具有一定的文采,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让学校更发展,把回忆留心底

致作家先生的一封信

南平一中 黄璐宇

尊敬的作家先生:

展信佳!

听闻您的母校正陷入拆旧楼的犹豫之中,谨以此信以抒薄见。我认为,为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可以拆除旧教学楼。

或许您和其他校友认为旧教学楼是你们难以割舍的回忆。是的,我也同样认为回忆就像池塘深处的鱼,它的每一个气泡总能漾起心中涟漪,旧楼的拆除我也心痛。但是,所有美好的回忆不能踩在阻碍发展的奠基石上,我相信您也同样希望,母校可以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不拆除旧楼的不便是显而易见的:缺少现代化拖住了优质课堂的尾巴;拥挤的用地让学生们如困笼中;校方在有限的资金面前焦头烂额……那一份历史的珍贵记忆,像一块漂亮的岩石,拖住了学校车轮的行驶。这一切,一定是您更不愿看到的。

一所优秀学校的精神建设、校风树立从不止于一栋人才辈出的教学楼。或许,作家先生笔下曾言这是一处凝固的历史。是的,但是这栋教学楼最宝贵的品质在于您和其他校友留下的奋斗的汗水。我们不能只从青葱岁月、颓墙荒草处寻找校风,而应从前辈的酸甜苦辣里提炼出激励一代代学子的精华品质。

尼采曾演“必然由无数的偶然组成。”贵校的问题不是个例,它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的发展与精神建设的矛盾。我们不能为了一处旧楼而妨碍了学校发展,正如我们不能为了一味地保留而让经济停止运转。唯有每一所学校权衡了两者的关系,才能促进这个民族的教育蓬勃发展。唯有当每一叶帆船正道航行,社会的洪流才会奔腾。

不仅仅是贵校的旧楼拆除,社会上同样有不少旧楼的拆除,古城的改造。挽留的人亦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怀旧心理与发展的不可逆性产生了冲突,让我们不仅在旧城石板边叹息悲愤,更让我们陷入天平晃动不止的深深矛盾之中。但正如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的建设亦不能向人们感性的诉求低头。

难道为了学校发展我们就非得放弃所有的回忆不可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相信“人定胜天”,亦相信肯尼迪所云“所有的问题都是人为的,人都可以解决。”依我之见,贵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校史陈列室,”将大伙儿的毕业照甚至是几张您曾坐过的桌椅保留,还可以请专业人员拟建旧楼的微缩模型。对于前辈的光辉对校风的促进作用,传播的承担者事实上是您与其他校友,回母校演讲交流心得,而不是对着照片空自嗟,才是这次时间“剥”出的本质。

我相信,每一次的转变都推动着一场或大或小的变革。对于旧楼拆除一事,我们不能将惋惜或哀叹作为思考的终点,而应辩证地看到大局,当所有人都有了如此的反观,学校建设、国家教育发展才会“犹水之下也”,民族凝聚力才会坚如磐石,一个泱泱大国的复兴才会梦想可期。

话糙理粗情真,希望我的一点拙见能给您一丝触动。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名师点评:本文语言流畅,能紧紧围绕写作任务多层次说理,能呼应他说,并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论断独到、深刻。适度延展现实,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有文采,名言警句的引用恰到好处,文辞动人,有感染力。但标题有待改进。

保留回忆,留存历史

莆田一中吴铭

敬爱的校长:

您好!

听闻旧教学楼的去留争议,许多人都深表关注。想必如此多的回应和争论足以表明,这座教学楼的价值远远不止是一座破旧的小砖房。它承载的是一代人的回忆。我在此也深切地希望您能将其保留,让它继续挺立于一代人的回忆中,也让它能成为更多人的美好回忆。

初建楼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它的实用价值。但历经风霜,它在风雨中矗立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它已然到了风烛残年之时。但就像一位母亲,在它的陪伴下,走出了多少优秀的人才!在经历过、抚摸过它的人眼中,它成为了一种情愫、一种回忆,而对于学校来说,它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历史和文化的存在,让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充满了情感和人文关怀,让人们内心满是敬畏和感激,而这便是一个学校、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老旧的教学楼,虽然矮小、简陋,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怀,虽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但它已然成为学校历史的一部分。如同这位知名作家一样,想必您的内心对它也是怀了满满的不舍之情吧?纵观全国各大名校,清华园、武汉大学无不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为它们增添了人文气息,甚至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而旧教学楼,同样也可以逃脱被闲置的命运:通过改造和修缮,可以使它重新焕发光彩;改其功用,可以让它重具使用价值。而它通过重整带来的效益将远大于在它身上的经济损耗:学子们慕名而来,已毕业的优秀学子回校参观,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这才是着眼发展的长久之计。

现代化发展与历史的保留两相不误。现代化注重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设备的更新和资源的扩张,而学校完全可以在“现代”与“历史”中找到平衡点。古建筑承载的是历史。如同北京,城中心是故宫,紫荆城外是高楼林立,古建筑之美在现代化的建筑之中却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旧教学楼也可以通过改造周边环境、重新设计修缮等措施,将它与校园环境更加融合为一体,让文化和历史在现代的环境中融合和发展。

保留教学楼,留存一份历史和文化,让历代莘莘学子拥有共同的回忆,让心常聚于此。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希望您能认真考虑。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名师点评:面对书信体“任务驱动型”作文,作者有较强的对话交流意识,从行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论述过程中也能适时地进行情感互动。作者赞成保留这座教学楼,观点明确,态度鲜明。思路完整清晰,层层递进。第二段一语中的指出教学楼从最初的实用价值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积淀成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第三段引入“清华”等名校保留标志性建筑作类比说明“文化名片”的重要性,从长远的发展强调保留这座楼的必要性,同时给出在现有环境下教学楼如何有效利用的建议;第四段高屋建瓴提出“历史与现代如何融合与发展”,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全文能够从“历史与现代”的视角,着眼于学校发展观照“教学楼的保留与拆除”问题实属难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14年英语一作文 国庆公园作文 作文模式 冬天的树林作文 关于天空的作文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作文 妈妈你辛苦了的作文 我不任性作文 成长的足迹作文600字 五一劳动节小作文 鸳鸯湖公园作文 心中的涟漪作文 作文我的新同学 二年级作文起步 六年级上册园地四作文 写信的英语作文 2017专八作文 学会感恩800字作文 不成曲调也是歌作文 英语六级万能作文模板 去北京的英语作文 三年级传统文化作文 家乡作文400字 难忘什么的作文 值得铭记的作文 哆啦a梦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我身上的闪光点作文 拜年作文200字 写人的作文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