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了解北京中轴线申遗 这篇文章必读! 大讲坛

2020-08-07 09:03: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了解北京中轴线申遗,这篇文章必读! 大讲坛

主讲人名片:

吕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副主席、中国圆明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长期从事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重要的文化遗产奖项,是活跃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著名学者。

北京中轴线:千年之城的壮美图景

北京中轴线作为由多个遗产要素构成的整体,承载和展现了中国文化中深刻而持久的对秩序的追求。这种秩序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并维护这种关系,是中国文化中恒久的主题。

北京中轴线并非是一根“线”,也不是一条简单的街道,而是北京的核心区域,是北京中心区域经过持久的设计和建造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这一空间序列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秩序的追求及理想都城的宏阔、壮丽的景观特征。北京中轴线也是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能够完整体现中国都城独特的礼仪秩序、规划思想的具有唯一性的历史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中轴线更是成为多个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成长的见证,成为城市中复杂、多样的不同阶层文化的载体。

天坛祈年殿前的皇家祭天仪式

申报世界遗产 讲好中国故事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2016年以来,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伴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调整,再次成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展现首都都市和文化风貌的重要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世界遗产是基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公布的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的遗产保护对象,包括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个基本类型。其中文化遗产是指不可移动的物质遗产。经过46年的发展,世界遗产已经成为教科文组织最重要的旗舰项目,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和普遍参与。“世界遗产公约”已经达到193个国家,成为最具普遍性的国际公约。世界遗产不仅符合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把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作为人类共同的责任,同时也是通过对这些重要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现人类文明成长与发展的过程,通过保护行动,通过对遗产价值的认知学习、继承、弘扬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申报世界遗产已经成为各国展现自身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世界遗产项目中较多的涉及建筑的价值,部分涉及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景观价值,大运河和都江堰展示中国古代技术成就,丝绸之路则反映了古代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丽江、平遥分别反映了中国边陲地区和北方传统城镇的特征,但却依然缺少更为完整、全面地反映中国文化精神在都城规划中所取得的成就的项目,而这样的规划思想广泛影响到东亚及亚洲地区的城市发展,成为体现与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城市形态不同的城市形态。北京中轴线恰恰是反映这样一种东方城市形态的典型案例。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本质上是讲好中国的故事,展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工作。要使北京中轴线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对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认识和阐述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环节。

北京中轴线是指从永定门到钟楼,长度约7.8公里的城市中心区域,包括了从永定门到正阳门的以御路为中心的城市道路;从正阳门到天安门的天安门广场区域;从天安门到午门的礼仪空间;故宫区域(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山;从景山到原地安门(已毁)的城市空间;从原地安门(已毁)到鼓楼的传统商业街区,以及钟鼓楼周边区域。在这一范围内不仅包括了钟楼、鼓楼、万宁桥、寿皇殿、万春亭(及周赏亭、妙观亭、辑芳亭、富览亭)、绮望楼、景山门、故宫建筑群(已列入世界遗产)、端门、天安门(经后期改造)、正阳门、前门箭楼等古代建筑,也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2004年重建的永定门城楼等现当代建筑。这些建筑构成了北京作为自元代以来延续超过800年的都城壮丽的城市中心轮廓线,这一城市中心轮廓线在东亚地区的历代都城中是独一无二的。

北京中轴线还包括了天坛(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先农坛、太庙、社稷坛等坛庙建筑群,这些坛庙建筑群展现了传统社会“敬天法祖”“君权神授”的观念,展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都城功能。

秩序与权力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的积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周礼·考工记》的营城制度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元大都,再到明清的北京,中国都城的形态、规划方法在北京得到了完整、清晰的体现,北京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都城规划的集大成者,形成了以紫禁城和皇城为中心,向北到作为对城市时间进行管理的钟鼓楼,向南包括国家仪典空间、政务空间、两侧坛庙祭祀空间的城市中轴空间序列,而重重的城门不仅是城市防卫的重要节点,更是中轴线上空间序列中连续变化的空间的起始和标志。北京中轴线的空间序列以及这些连续的空间序列形成的独特的城市景观,把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秩序表达到了极致。中轴线宏阔、连续的空间序列、建筑遗存是北京作为都城最为精华和核心的部分。

凝结时代变迁 承载多元文化

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都城规划和建设的物质成果,也是北京多层次和多元文化的载体。从天坛、先农坛的传统郊祀文化,到天桥和前门地区的平民文化,到中心区域的皇家文化,再到内城的贵胄文化,北京中轴线承载了几乎涵盖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的复杂而多元的文化。

从历史过程看,从《周礼·考工记》的“面朝后市”都市纵向布局思想,到元大都兴建过程中建设中心之台、中心之阁,划定中心线确定大内位置,确定城门的位置等建立城市轴线的方法,用中轴线统领城市格局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明代把北京城的轴线在元朝大都基础上向南延伸,特别是嘉靖三十二年加建北京外城时,永定门与正阳门之间的对位关系,甚至在此之前,永乐规划、建设北京城的同时,在南郊建天地坛,祭祀皇天后土;建山川坛,供奉山川诸神(嘉靖时改建为天地神祇坛,清乾隆时改为先农坛),已经形成了从南郊祭祀空间与内城礼仪空间之间的对位关系,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序列已具雏形。嘉靖三十二年永定门的建造最终使这一空间序列得以完整,并形成了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的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

嘉靖时期是北京城市形态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这一时期扩建了外城,拓展了城市轴线,还分别在城市的东、西、北三面兴建了日坛、月坛、地坛,进一步表达了中轴对称的规划理念,同时也使整座城市在格局上更为宏阔舒展。明代邱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了描述:“居直北之地,上应天垣之紫微,其对面之案,以地势度之,则太、岱万山之宗正当其前也。”明代章潢的描述更为清晰:“山东诸山横过为前案,黄河绕之。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大江绕之,江南诸山则为第三重案矣。盖黄河为分龙发祖之水,与大江及山东、淮南、江南之山水皆来自万里而各效于前,合天下一堂局,此所谓大局大成之上也。”邱浚和章潢的表述与《朱子语类》中相关的表述极为相近,反映了千年以来中国风水思想对于选择国都位置、营建都城的影响。在风水观念中都城的轴线不仅仅是城市的轴线更是国家的轴线,营都不仅仅是营造都城,更是“营国”,是对国土的规划和经营。都城的方位和轴线因此而具有了关乎国运的意义。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北京中轴线及中轴线上形成的连续、严整、宏伟、壮阔的空间序列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的载体。

北京中轴线所体现出的都城规划思想不仅体现在元、明、清三代的城市营建和经营之中,作为一种文化的重要部分,这种规划思想也在北京现当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新中国建立之后,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和“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为重要的纪念建筑。考虑到其重要性,这一建筑也被选址在天安门广场,选址在中轴线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天安门广场成为中国和北京的政治中心,1958年在天安门广场的东西两侧,分别与社稷坛和太庙对位的位置建设了人民大会堂和革命与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政体下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政议政的场所,它与社稷坛的对位关系,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在进入现代社会的情况下依然延续了对传统北京中轴线的尊重,延续了中轴线的规划思想。革命与历史博物馆的建设,是对中国历史和近现代革命史进行阐释的重要建筑,反映了新中国对历史的继承,而它与太庙的对位关系本身也是这种观念和传统的延续。20世纪后半叶,天安门广场作为中国政治的中心,发生了大量影响世界的历史事件。天安门广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空间,成为整个中轴线所形成的复杂的空间序列中最为引人注目和变化最大的空间区域。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建造他的纪念堂同样成为1976年中国最重要的建设项目,这一建筑也被选择建设在中轴线上,建设在天安门广场。

20世纪后半叶,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进入到一个新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原有的城市格局影响并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墙阻碍了交通,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北京与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拆除了大量的城墙,并将原有城墙的位置开辟为城市道路,事实上在20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北洋政府及北京城市管理当局,已经拆除了部分城墙作为改善城市交通的重要措施。清王朝灭亡之后,北京城逐渐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的都城,原有的连续的中轴线城市空间对城市东西交通的阻隔显然不能满足现代都市交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城市东西向的道路打破了原有中轴线的封闭状态。尽管如此,北京城市中轴线的空间序列以及由这种序列形成的城市南北向格局仍然得到保存。20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天安门作为政治中心地位的凸显,这种南北方向的城市格局,在老城的规划当中得到了事实上的强化。

20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的过程中,北京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及瓮城和箭楼被拆除,但正阳门及箭楼却得到了保存。永定门城楼的拆除,引发了人们对于中轴线形态完整性的关注和讨论,北京市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多次提出提案,要求恢复、重建永定门城楼。最终在200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重建永定门城楼。2005年,根据测绘图纸及相关资料,在原址按照原有的材料及形式特征重建了永定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则由于交通和环境的变化未能重建。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无疑已不再是明嘉靖三十二年时的永定门城楼,也不再是经清朝修缮的永定门城楼,但它的重建同样也标志着始于梁思成、陈占祥等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对北京老城的保护,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21世纪初已变成一种社会的共识,中轴线的保护更成为整个北京老城保护的核心内容。永定门城楼成为这种保护观念在城市层面形成共识的一个主要标志。永定门城楼的复建使中轴线南端的城市历史景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它也具有了当代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同时更反映了北京市民对北京中轴线完整性的关注。

保护“活态遗产” 展现古城壮美

197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的第一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提出:“遗产应当经过设计、材料、工艺和场所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真实性不局限于初建时的形式与结构,同时也包括遗产自身艺术和历史价值形成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改变与添加”。这一表述对于遗产的价值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大多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遗产作为一种物质遗存也在不断变化,并被添加或赋予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其遗产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北京中轴线而言,其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明清两代遗留的古代建筑的价值,也在于当代建筑反映的中国传统观念的价值,也体现这种观念对当代北京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传统文化特征得以延续,以及中轴线上重要的历史建筑、纪念建筑、广场与周边环境形成的独特的城市历史景观的价值。

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的历史中心区,其中作为遗产要素的建筑、街道、广场、园林,以及景观环境都有着极为活跃和丰富的当代生活。北京中轴线作为一种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规划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北京城市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中轴线并非单纯的古代遗存,它的功能仍然在延续的过程当中,它的价值也在这样一个延续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这种遗产被称为“活态遗产”(livingher itage)。这类遗产与当代社会生活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更为强烈的变化动因和内在需求,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难度,更富有挑战性。从保护的角度,如何确认这一遗产的价值特征以及遗产价值的物质载体,并对价值及其物质载体进行有效的保护;从当代社会生活的角度,这一遗产如何更为积极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保护与变化如何成为这一遗产延续和发展的策略,如何实现对遗产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的有效管理是这类遗产保护最为核心的问题。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并非中轴线区域自身的保护,它更是北京整个老城和历史环境保护的核心。北京自元代以来形成的老城相对对称格局、胡同肌理是北京中轴线空间格局和所形成的城市轮廓线的背景环境,没有老城平缓舒展的形态,没有肌理、尺度、色彩相对统一的老城区,也就难以衬托出中轴线空间序列的壮丽与宏大。老城区的保护是展现中轴线空间形态的基础。对中轴线遗产价值及载体的保护也是对老城的整体保护,二者是不应分割的整体。

中轴线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也给北京新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新的城市规划在充分考虑老城的形态特征、尊重和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基础上调整和管理未来的城市建设。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价值表述,将使北京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得到展现,也将使北京呈现出立足于历史、面向未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千年之城的壮美景象。

传统与现代相映成辉

记者:早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就已将北京中轴线申遗列入备选名单。2016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那么,“中轴线申遗”对北京旅游到底有何意义呢?

吕舟: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举办使北京城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鼓楼外大街和北辰路的开通,使中轴线从北二环延至北四环,作为环路连接线体现出较强的交通功能,而沿线的奥体中心和中华民族园增强了中轴线体育休闲和商业游憩功能。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使北京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伸,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现代城市建筑元素和生态空间已成为中轴线上新的地标性节点。北中轴线为市民休闲、体育健身、游客观光体验、城市规划建设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不仅与传统中轴线相互协调和补充,而且体现了宽容博大的北京精神和现代化的首都气质。

北京从天坛、故宫延展到奥林匹克公园,形成了以城市历史中轴线和当代城市轴线为核心的文化、历史展示体系,成为讲好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故事的关键符号。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中轴线将承担构建城市空间结构、延续古都历史格局和展示首都形象的职能。

可持续的文化旅游活动是发挥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及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对中轴线旅游线路进行合理规划,形成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将展现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天安门、故宫、天坛和颐和园无疑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与壮丽,但从城市的角度讲,中轴线更是北京多样而丰富的文化载体。旅游活动对于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展示具有积极意义,既可促进游客对于北京历史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验和理解,也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记者: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似乎是一对矛盾,这种矛盾在当代遗产功能的发挥过程中尤为突出。如何协调?

吕舟: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最杰出的规划设计范例,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对这一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是在这一区域进行文化旅游活动的前提。文化旅游活动同时也是展示和传播遗产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文化旅游活动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展示和传播遗产价值。在北京中轴线的区域内可以展现多元丰富的北京各阶层文化,有壮美的纪念性建筑,讲述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有体现中国审美趣味的城市历史景观。这些为文化旅游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从遗产保护和文化体验的角度管理旅游活动的规模是实现可持续的文化旅游的基础。

对北京中轴线而言,形成系统、通畅的旅游线路是改善和提高历史文化体验的重要措施。解决中轴线步行系统的通畅性也是建设中轴线展示和体验系统的重要工作。最终应当形成从南端的永定门到北端的钟鼓楼的旅游体验通行系统。

中轴线的展示同样应当考虑点、线、面的不同层面,既有重要的历史建筑,又有活跃、丰富的街道,更有体现传统和当代城市景观的片区,还有能够展现城市环境、山水背景的视线廊道。

记者:北京中轴线上的故宫和天坛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何不将中轴线当作已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扩展?

吕舟:中轴线与故宫所具有的遗产价值是有区别的。故宫的价值并不能替代中轴线的价值。它们在遗产的类型上也不相同,故宫属于“建筑群体”的类型,而中轴线更接近“场所”类型,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北京中轴线是对“城市历史景观”具有典型性的诠释,建议从景观的角度考虑中轴线的遗产类型。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作为世界遗产的遗产地应当是“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在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的“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对突出普遍价值做了明确的定义:“突出普遍价值指文化和/或自然价值之罕见超越了国家界限,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因此,该项遗产的永久性保护对整个国际社会都具有至高的重要性。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这一条规定为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即作为世界遗产应当符合特定的价值标准,同时通过比较研究,证明它在与世界范围内同样符合相应标准的其他遗产地相比,具有突出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故宫作为世界遗产,其突出普遍价值比较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宫殿建筑群,而中轴线比较研究的对象是历史城镇中心区。比较的对象不同,价值阐述也会不同。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故宫具有各自不同的突出普遍价值。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 邢丽涛)

文字整理:邢丽涛

图片:邢光明

编辑:王玮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妈妈的爱作文500字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 五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社会见闻作文 忽略作文 湖南高考语文作文 牵挂作文600字 熟能生巧作文 初一写景作文 难忘的一句话作文 网络的利与弊作文 小学生游记作文 介绍一本书的作文 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 我心中的老师作文 我的小制作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同学 我们的春节作文 中秋节英文作文 端午节作文400字 描写樱花的作文 2021高考语文作文 描写云的作文 有关书的作文 秋天的落叶作文 2022高考语文作文 品味生活作文 秋天的果园作文 阳光路上作文 描写月亮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