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推荐备战中考满分作文素材:品读历史文化名人系列1

2020-08-07 13:15:01
相关推荐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让我们以苏轼得一首词——《定风波》,来结束这番介绍苏轼的谈话。

那是在“乌台诗案”中遭受沉重打击,死里逃生,贬居黄州的时候,苏轼生活拮据,前途黯淡,甚至还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他知道,自己已身陷绝境。但是,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使他真正认识了人生,短暂的困惑和惶恐后,他坦然了,释然了,超然了。那一次,元丰五年暮春的沙湖道上,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苏轼一行人,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众人倍感狼狈,而东坡却似浑然不觉。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浸湿了他的全身,然而,却更深深地渗透了东坡的灵魂。雨,尚未停,而一首《定风波》的腹稿却已形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时、此景、此境、此情,这首小词恰恰成了苏轼的人生写照。有人说:“苏轼是在对人们说:‘我嘛,怎么都行。’一个陷于怎么都不行的处境的人,却能怎么都行,这个人肯定就是苏东坡!“

妙哉,斯言!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它有多么丰富?这肯定只有东坡在天之灵才能回答。

我们这里有一个比喻来谈谈看法:

一只蚂蚁,它身负重物,艰难爬行着,小小的沟沟坎坎,就是那么难以逾越,一分一寸的高度它都感觉至深;一只燕雀,可以飞过两三丈、蹿上三五尺,它飞蹿林间,几丈几尺的高度,它也能够察觉;但是,那搏击长空的雄鹰,翱翔千仞,翼触青云,背负苍天,它俯视地面,嗬!满眼是广袤的山川和平原,哪里还分得清什么沟沟坎坎、树枝树梢,什么几寸几分、几丈几尺?

东坡啊,自然,你就是那雄鹰.

品读文天祥

文天祥(1236 1283),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天祥多才多艺,不但好文善诗,而且对象棋颇有研究,十分好弈。每当空闲时,他总要与人杀几盘,有时甚至忘记吃饭。每逢节日和生日,他更是以下棋为乐。同时,文天祥也酷爱游泳,从小就练了一身好水性,有空总想到江河湖泊去畅游一番。由于文天祥既迷下棋又好游泳,所以常常因照顾了这一项,而“委屈”了那一项。为了两全齐美,互不影响,他首创“盲棋”没有棋盘和棋子,棋手双方用对话的形式来调兵遣将,经常与人在水中“下棋”,既活动了全身,又陶冶了性情。

1274年的一天,当时担任赣州知府的文天祥,特意邀请了闻名大江南北的象棋国手周子善一同驾车来到赣江的一条支河边,他们兴致勃勃地要在这澄碧清冷的水中游泳对弈,以此度过这美好的一天。他们刚刚下到水中,就迫不及待地“厮杀”起来,一对平时交谊颇深的好友,此时在意念中的“战场”上,指挥自己的兵、车、炮、马狠命拼搏。周子善轻拨浪花,一个出奇不意,直捣对方腹地;文天祥剪碎清波,巧妙迂回,只略施小技,便又转危为安。周子善很佩服文天祥这一着,他仰浮水面赞叹道:“文山文天祥的号兄真是运筹机巧,胸握雄兵啊!”文天样甩动双臂,奋力向前—游,然后回头对周子善说道:“子善兄过奖了,其时这下棋如同对付来犯之敌,只能以战求安,如一味退让求和,其结果是安和俱损。当今大宋天下不也是如此吗?”说得周子善连连点头。

两人边游边对弈,兴致愈来愈浓,不觉已是日落沉西,水面上还不时传出他们爽朗的笑声。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礼部的考试中,文天祥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但还应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的“御试策”这篇文章,主要提出四个问题;为什么天灾频繁、人才匮乏,兵力薄弱、“虏寇“入侵?文天祥运笔如飞,洋洋洒洒,一气写了将近一万字.他直言论政,一针见血地指出:天灾的发生是民怨招来的,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巧取豪夺,贪而无厌,人民怎能不痛苦呢?

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败坏,士人或追逐名利,或空谈性理,对国家的耻辱和人民的痛苦漠不关心,国家重用这种人,有才能的人就被见弃了。兵力的薄弱是国家财政困难造成的,财政困难则是因为皇室、大臣和寺观挥霍浪费,如果天下之财专供军用,就不会兵力不足.他对这三个问题的见解都是正确的.可惜对第四个问题,文天祥出于阶级偏见,作出了惜误的答案.他认为少数民族的入侵,是“盗贼”蜂起,也即农民起义的结果.文章回答这些问题后,又要求皇帝采纳逆耳的忠言,重视社会的公论,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黄榜张贴出来后,文天祥取上了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

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元军大举进犯,国势极危,朝廷发出“勤王”诏令。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1277年三月,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湖南、湖北各地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

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终因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

10月初,辗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安置在高贵的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留梦炎,此人与文天祥都是南宋状元,官至丞相。他在临安危急时弃官逃走,降元后,任元朝礼部尚书。文天祥见到留梦炎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窘然退下。接着,南宋亡国之君,9岁的赵隰又来了,文天祥连声说“圣驾请回”后,便闭口不语了。

再往后,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了,劈面喝问文天祥:“见了宰相为何不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凭什么要跪?”阿合马见文天祥威武不屈,便讥讽地说:“那你怎么会来到这里呢?”文天祥正言厉色答说:“南朝如果早用我做宰相,北人就到不了南方,南人也不会来北方了”。阿合马无言答对,色厉内荏地环顾左右说;“这个人生死由我……”。文天祥立即打断他的话,高叫:“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不由你!”。一个月后,文天祥被带到枢密院,见元丞相孛罗。文天祥泰然自若站定,立刻有官员喝令:“跪下!”,文天祥拒不跪下,孛罗令差官按文天祥跪倒,尽管一群走卒拳脚相加,文天祥被拽倒后还是拼死坐在地下,始终没有屈服。

通事(翻译)传话:“你还有什么话说?”文天祥答:“我尽忠宋朝,才有今天,请你们快快处置罢!”孛罗又说:“你们丢掉君王(赵隰)。先后另立二王,算什么忠臣?”,文天祥答:“社稷为重,君为轻。”孛罗再问:“那你干出什么功绩了?”文天祥答:“做一天臣子尽一天责,谈何功绩!”,又说:“现在只有一死,不必再说什么!”孛罗叫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关押起来!”,文天祥凛然答说:“我为国死都不怕,还怕关押!”

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使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使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於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他的遗书:“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向南百拜以死。其赞曰: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品读杜甫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是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而他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万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当代诗人臧克家说:“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具有了社稷胸怀、百姓情结,这个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顺遂时,不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不沉沦于一己辛酸,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杜甫,就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国家的关注终生没有放弃,他对人民的热情终生没有冷漠。如果说他很多诗歌中表现了推己及人的伟大,那么他那些舍己为人的诗歌则表现了他的纯粹,更能震撼人,激励人。在杜甫已经艰辛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时候,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升华,这种升华足以让每一个渴望高尚的人为之歌泣肃然起敬,在这种至高至洁的人格面前,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尚存的一点私心杂念而羞愧。

品读李清照

如果以李清照为中心,勾列她身边的是是非非,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所有的名人故事都将在她身边扮演。

她的丈夫是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是赵挺之,赵挺之曾身居相位,诬陷苏东坡诽谤先帝,并且多次迫害本没有关联的黄庭坚。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弟子,另一个苏门弟子陈师道是赵挺之的连襟。秦桧的老丈人是李格非的亲哥哥,也就是说,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姐夫。这样一群人生活在李清照的周遭,这个古今第一才女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讨论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点庸俗?有时候,历史就是玩笑,即便高格如李清照者,也同样被卷入玩笑之中。不同的是,有人在玩笑中坚定如山,有人在玩笑中左右摇晃。

李清照呢?在玩笑中成长,她却长成了一个风情万种豪气冲天玉树临风空前绝后的一代英杰。

李清照以旷古的才华,首先就是被尊之为婉约派宗主。

空前绝后,傲视群雄,不但女诗人,历朝历代所有诗人集合在一起,也要为她让出一片天空,不管我们如何分类,如何评价,她永远是属于一流诗人的行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七对叠声,没有自信,是不敢写的;没有大笔,是写不好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首诗三十三个字,却有十四个字是对话,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弦外音,味中味,跃然纸上。

李清照虽为婉约正宗,但她并不是一味的缠绵凄苦,她的诗词中都不缺少豪迈之情怀,博大之心胸。事实上,即便她的相思词、闺情词、春怨词,极尽婉约,也很少脂粉。

她的诗更是和脂粉沾不上边,《乌江》、《咏史》、《浯溪中兴颂和张文潜》、《上枢密韩肖胄诗》等诗,或借古讽今,或以古寓今,爱国激情,民族义愤,慷慨激昂,酣畅淋漓,哪里有半点脂粉!读这些诗,可以让心中缺血的男儿脸红。

想起李清照就想起爱情,倒不是赵明诚如何如何,而是李清照的爱情诗词太经典了。中国诗词少了李清照,必定有一页会黯然无光。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应该是谈恋爱的时候。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离绪别愁,难舍难尽,自古此诗常被人吟,求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这里面的一种甜蜜,爱到浓时,分别又算什么?

正是因为有了分别,才有了这样的相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诗歌需要雕琢,但只有那种真正从自己心灵发出的感受才能赢得读者的心灵交汇。相比我们今天很多人为诗而诗,为文而文的功利心态,诗歌之难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无病而呻吟,有气而压抑,再加上一味韵律的束缚,今人写诗,难哪。

上天不可能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给李清照,相反,正是因为她太幸福,所以才会给她更多的不公。

李清照毕竟不是张爱玲,张爱玲也不是李清照,历史上任何一个才女都不是李清照,因为她除了有小女人的韵味,还有大丈夫的气概。

就是在赵明诚弃建康城而逃之后,李清照和他乘船沿长江上江西,船过乌江镇,在这个天地英雄项羽自刎的地方,她是否在为丈夫的胆怯退缩羞愧呢?面对浩浩江水,她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在很小的时候背诵这首诗,总是感觉到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让人心痛的故事。等我知道这个故事,我似乎看到了她,凭窗依阑,满脸羞愧,心绪难平,而又痛心疾首。这天地英雄气概,不是由一个男人表现出来的,而是由一个纤纤女儿喊出来的。

多少人该为此羞愧。

上天在好不容易生产出来一个李清照之后而只让她吟花弄情,如果那样,历史只会在她身边悄悄走过。她是小女人,也是大丈夫。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骗子。张汝舟不是倾慕她的才艺,而是贪恋她的财产,并对她“日加殴击”,当她知道这个骗子是因为考试作弊才当上官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告发了他。按照宋律,妻子告丈夫,不管告什么,即便属实,妻子也要被判入狱两年。但李清照玉树临风,毅然走进了衙门。

时隔九百年时空,我依然能看到她将自己写诗的柔弱双手伸进了枷锁,那一瞬,和项羽自刎乌江又有何区别?

壮哉,李清照!

而李清照的孤独悲伤也正在一个“壮”字上。

与其说赵明诚的爱情让李清照感到幸福,不如说是她把自己的幸福托付给了一个人,她不要求这个人给予她什么,只要你活着,我就是幸福的。她为赵明诚苦苦等待,为赵明诚千里奔波,为赵明诚忍辱含羞,赵明诚却一心仕途又毫无气节,李清照的孤独悲伤与何人说呀?

人的爱情当然不止一次,即便在古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也是成功的。但命运让李清照品尝了一杯爱情的甘露后紧接着就让她喝下了一杯爱情的苦酒。何止是苦酒,简直是毒药。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把爱情作为神圣的女人,这毒药让她忘记了爱情。可她毕竟还是个人呀,她的心中毕竟还有爱情呀,她是那个写下了爱情经典的女诗人呀。

其实李清照异常清醒,她清醒于做人的高格,做诗的情趣,做事的原则。她才是一个真正有节操的人,当然,她的节操,有她心中的标准。

就象今人梁衡所说,她不是杜十娘,怒而投江;她也不是祥林嫂,到处控诉。她却比杜十娘、祥林嫂更难,她要把那所有的孤独和悲伤一丝一丝从身体中抽出来,用她的匠心,用她的感悟,用她的人格,用她的天分,编制成一件诗歌的美丽衣裙。不管她经历如何,从洛阳而济南而杭州,从诗歌而词曲而金石,从甜美而痛苦而寂寞,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认识:一切经历都并非枉然。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隔着千年的云涛星河,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个美丽的女子。

诗魂(原创)

偶然间读到了李白的诗,感觉只有喜欢,喜欢,喜欢……

诗是精灵,寄托人的向往;诗是梦幻,承载人的思念。诗是自由的,它会张开它的翅膀翱翔在蔚蓝的记忆天空,在风中摇曳,像空中撒下的阵阵绚丽的烟花,飘忽盘旋的樱花和和风飞扬的柳絮。它不拘束,它是自由的灵魂。

喜欢读李白的诗,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李白。喜欢上他的清高,喜欢上他的狂傲,还有他的不羁,他的放荡,他的豪迈,他的超然,他的洒脱……总之,喜欢李白,就喜欢了他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他是游侠,悄然穿梭于天地间,独来独往,浪荡不拘,一切随之自然。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的双足踏便中国的土地。一寸寸土,一条条河,都留下了游侠李白轻逸灵动的思绪,都记下了他对月长叹的悲慨身影。

负酒而歌,仗剑而行,他的一生,本就是一首虚幻飘渺的诗。浪荡江湖,行山踏水,把苍茫大地,自然造化,尽皆化进他的诗里。于是,世界也有了情感,有了灵性,有了那踏尽天涯,天马行空的超脱与洒然。于是,天下也便成了他的天下,他的心性,他的情结,便也成了万物的主宰。

月光如水,银华如练,落花纷繁中留下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长吟;洇烟袅袅,雾霭纷纷,银雨萧然里传出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高歌。遥望夜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九重碧落又如何挡得住诗仙轻盈飘逸的脚步,亿万年的时空穿梭,那一轮白玉盘却依旧倚在苍穹,铭记着那个衣袂飘举的身影;垂钓碧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狂风巨浪在这浪子面前却如涓涓细流,收敛了张狂。涛涛海水千年流,流不断对那对月抒怀,举酒自慰的身影的怀念。一瞬,已千年。

李白终究是不属于人世间的,他是天上的仙人,匆匆下凡走一遭,换不了的是他谪仙的豪气与傲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高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不羁;“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他豪放;“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他霸气。他的生命履历上挥满了神奇的色彩,他喜他所喜,悲他所悲,他走自己的路,笑傲人生,笑傲江湖。力士脱靴,国舅研磨,醉态下他的傲世连千百年后的后人也为之倾倒,为之赞叹。他将人生演绎得纷繁多彩,后人更是对他钦佩莫名。而他,似乎要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诗化,连结束都是如此诗意,抱月沉江,醉酒登仙。李白啊,你可是倦了人间烦扰的生活,而欲回到天上再去做那来去无踪,自在逍遥的仙人了吗?可为什么,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背影,都要让人如此萦心绕怀,追忆千年呢?世界刻录了你的身影,万年不灭,而你,在属于你的国度里,可也找到了你的快乐,万年不灭?!

“龙泉皆锦带,为尔倾千觞。”李白,你可知,古曲谨为知音谈,美酒唯对至交饮。高山流水,那是伯牙与钟子期相鸣相和,钟子期去后,伯牙毁琴,感叹天下从此更无知音。而这个世界,从我降生以来就已觅不见你的身影,年年月圆,只能一人独醉。而今月夜,引觞满酌,举杯邀月,遨游苍穹的你,可愿共饮杜康?

神交亦有幸,杯酒见我心。太白啊太白,但愿梦中,我能与你相逢,携手共笑,浪迹天涯,何其幸也!纵使风尘满面鬓如霜,追随着你的脚步,亦不悔,亦无怨!

写给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是不是扬起轻舟就可以一去不复返了呢?长江水依旧日夜向东流着,而我为何看不到你的身影呢?你把盏对饮的明月还在天边,而我却只能在蒙尘的史册间注视你的身影,你的步履依然从容,你的笑声依然清澈。你把你的豪情留给后人瞻仰,然后你依旧说着你乡思,低头而去……

你吟唱着千古的诗句,把你对故土的眷恋融化在酒中,一饮而下,你说这样你就有了家的感觉。你说你想家,可你又怎能说清家的方向,你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所有的异乡对于你又何尝不是故乡?

你也曾一无所有,除了一点涌动的思念,但你说,今生有酒与诗我就足够了,与是你饮酒的画面定格在岁月中,你的诗篇在一旁灼灼发光。

仰望你诗仙,我喜欢你的豁达,你的奔放,你的不顾一切追逐梦想的行动。

我是一个乡下的孩子,我终会让自己的生命在泥土里扎根,然后长成一大片叶子。我在绿荫下依旧回注视着你前行的身影,直到永远……

荆州的守望者 云长

冥冥之中穿越千年的岁月,驻立于乱世末军的军帐之中。青灯之上,一位长髯赤面的统帅正攻读兵法,一声轻轻地叹息里,似乎透露着对家国天下忧叹与对城池沦陷的不甘,想来荆州已被围困了半年之久。

如果说,人生的辉煌必然由绚烂走向寥落;如果说,一生的坚守注定要随着落幕变为高潮,那么,随着吴军的破城而入,厮杀呐喊响彻雷鸣,这一刻的永恒将此深深埋下,他还是那般执著,捍卫着心中的领土,至死不休……这便是云长。

依旧是滔滔江水,依旧是夕阳桃花,故城古堡留下了斑斑血迹,那年,赤兔绝饮,偃月劈空。

回首曾经,多少次鲜血染红了战甲,通明的傍晚,杀出昂首旌旗,财禄金帛,视若无物,千山万水,纵然独行;多少次为了信守一念,颠沛流离,去国离乡,哪怕身败名裂,依然无怨无悔;多少次提头带剑,饮马中原,只是为了酬报知己以江山。

这便是英雄的一生,纵使深陷锋锐,依然笑谈天下;即便横刀在首,依旧赤胆独行。他是一个孤傲的国士,禀信忠义,信守大节,心济家国,胸怀坦荡却与世俗格格不入;他是一个多情的侠士,荆州战场上无悔的守望着那边兄弟的江山,白马山下华容道旁无愧的独享那份江北的深情,惟他而已。

黯淡了昔日的刀光剑影,逝去了先年的铁马金戈,寻觅世间,再难得找到这样的英雄。一千八百年了,关帝庙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荆州千古风声之下,使人难以忘却的,是千里单骑的黄土,是烽烟古壁的长号,是故城残帐的青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练字作文800字 作文日记300字 坚持的材料作文 新闻特写作文 真情作文600字 宝石花的作文 作文我是一个好孩子 关于猫的作文结尾 委屈的作文400字 父母之爱作文 写给两年后的自己作文 作文书香伴我成长 牵手作文600字 学会欣赏自己作文 高考作文必备素材 美的力量作文 健康生活方式作文 学校的长廊作文 赞美中国的作文 我们班的同学作文500字 初中元旦晚会作文 一件烦恼的事作文400字 怎么辅导作文 明信片英语作文 暑假作文500字 清明节作文800字作文 我不再退缩作文600字 英语记叙文作文 描写黄山云海的作文 幸福很简单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