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定点观察法写景作文

2020-08-08 15:57:01
相关推荐

篇一:景物描写教学设计

txt">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写景散文的写作训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景物进行描写,在小学时就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但在同学们刚才的习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你们一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一写到 “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实,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多迷人,别人还是不知道。结果造成笔下的景物千篇一律,空洞、乏味,毫无个性。,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写景状物的知识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景物描写的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有情”的眼睛看景物,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对景物进行生动的描写。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电脑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优美图片。)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轻盈的春柳,火热的夏花,还有羞涩的秋叶,纯洁的冬雪,它们时时刻刻都吸引着我们的目光,牵动着我们的情思,那么我们怎样用文字将这些美景很好地展现在文章中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让我们笔下的景物更动人。

设计意图:运用“情境再现”法,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画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先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电脑出示教学目标)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什么是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环境描写的对象和全文写景与局部写景的区别。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如:日月山川、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等 社会环境描写 如:节日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居室陈设等

在作文中往往要进行景物描写,一般描写景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篇以描写景物为主,如《春》。一种是在写人、记事、议论中插入景物描写.

(二)赏析语段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具体语段分析总结归纳写景的主要方法。

学生活动:朗读语段,分析总结。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分析内容:

1、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抓特征)

2、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有动有静)

3、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色。(多角度)

4、层次分明、写静景由低到高、由远及近;写动景由高到低。先写整体,再写局部。(有层次、有顺序)

5、从语言特点上,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生动、形象、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等结构句式。(用修辞和句式)

总结归纳:景物描写的要点

1、抓住景物特征

2、选好观察角度

3、安排描写顺序

4、运用多种技巧(形色态味、感官、修辞、动静)

5、务必融情于景

概括景色特点的词有哪些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用准确典雅的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特点。屏幕展示。 清丽俊美、雄浑壮美、空旷辽远、幽静凄美、孤寂冷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夏日炎炎、秋高气爽、银装素裹、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重峦叠嶂 、山清水秀、 绿草如茵 、争奇斗艳、 繁花似锦 、 风清月朗 、水天一色 、万木争荣 、风景如画

(三)观察景物的方法有几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观察景物的方法。

1定点观察法

定点写景在固定的地点进行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叫定点写景法。

2移步换景法

就是不固定立足点与观察点,而是一边走一边看,依次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四)写景技巧

设计意图:重温经典,让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既是对阅读内容的巩固,也是对写作的引领。评议课例,对写景技巧的判定分析。仿写练习,对写景技巧的运用,以此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活动:朗读经典,评议课例,仿写实践。

技巧1:描景物,显特征(通过描写景物,以此突出景物特点)

1、重温经典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

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 生命。

《散步》

2、评议课例

夜晚是寂静的,虽然有几只虫子在 唧唧 地叫,但那也只能衬托出夜

的寂静.庄稼,高粱啦,玉米啦,满身撒满水珠。那饱满的种子仿佛马上就要裂开,发散出成熟的气息,偶尔还能听见那些庄稼们 咯吧咯吧 拔节的声音。

参考答案他抓住了秋夜的 静 。秋夜所独有的 秋虫 的叫声, 秋庄稼

的气息,拔节的声音来进行生动的描写,不但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同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夜独有的气氛.

3、看图景仿写练习:清晨。

写景技巧2:用感官,多角度

用感官感受景物并捕捉景物独特的地方。如颜色,数量,形状,声音,

姿态,气味等,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1、重温经典

两岸的豆麦“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评议课例

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嗅觉,触觉,视觉——调动多种感官

(——实写和虚写相结合、运用修辞

《社戏》

3、看图景仿写练习:春花。(从花色、花状、花味、花态等多方面描写) 写景技巧3:比喻、拟人

1、评议课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2、看图仿写练习:

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无暇的白云。

有的像连绵起伏的山峦;有的像昂首挺胸的雄鸡;有的像缓缓流淌的小

河??真是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写景技巧4 动静结合法:

1、重温经典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仿写练习:看图景写句子

(五言之有序:抓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描写。

1、重温经典

紫红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2、评议课例:

读下面的段落回答问题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树叶密密层层,像一把绿色的大伞。秋天,白桦的叶子由绿变黄,枫树的叶子仿佛是燃烧的火焰;秋风吹来,落叶像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冬天,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下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哪些冬夏长青的松柏树上,对着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以上的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写出景物的变化的。请在文中圈出表示顺序的词。

小结归纳: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描写

空间顺序 :从上到下 、 从左到右、 从内到外、从东到西 、从近到远 、 时间顺序: 从春到冬 、 从早到晚

逻辑顺序: 从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

六言之有情:景物描写中要融入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诉我们,写景的终极目的是表达感情。情景结合则是景物描写关键所在。

(七)写作实践

一、选择你最喜欢的景和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把语句写得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如我家的果园、灿烂的桃林、美丽的小溪 、漂亮的池塘、迷人的田野、 新村焕彩、梦幻般的湖金色的田野等等(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提示:

1、注意观察景和物的细节(形状、色彩等)抓住其总体特点。

2、可以借鉴今天学习的写景方法。

第二课时

写作实践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扩展写作时,可以借鉴《春》的写法,想好写哪几个方面,写出景物哪方面的特点。

2、想好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没有包含思想感情的“纯写景”文字是难以打动别人的。

3、多改两遍,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附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有角度 情景交融

有特征

有景物

有技巧

有顺序

篇二:简妙作文30 43讲电子版

xt">一、什么是写人记叙文

写人记叙文,是以记叙人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写人记叙文的三大特点

1、人物和他的活动贯穿全篇,写事件也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2、人物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

3、人物的特点要鲜明。

特点:即这个人物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也就是你对他总的评价、观点。包括四个方面:1、性格特点。2、品质特点。3、爱好。4、让你难忘的表现。

怎么把人物写像,做到写谁像谁呢?有5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外貌描写——什么样

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长相、体态、衣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外貌描写,又分为容貌描写和表情描写。

① 容貌描写

容貌描写,是静态描写,即对人物长相、衣着的描写。

描写人物的长相,要抓住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来写。

衣着描写,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抓住最显眼、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服饰来写。

② 表情描写

表情描写,是动态描写,就是通过捕捉人物面部那些细微的表情,写出人物的喜、怒、哀、乐、思。

2、动作描写——怎样做

怎样写好人物的动作呢?

① 抓住符合人物年龄、身份的动作来写。

② 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来写。

③ 抓住能反映人物品质的动作来写。

④ 抓住人物特有的、习惯性的动作来写。

⑤ 选用最准确的动词来写。

3、语言描写——怎样说

怎样写好人物的语言呢?

① 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② 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③ 要符合人的的品质。

4、心理描写——怎样想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看法、感想、联想等描写,是直接揭示人物当时的感觉和想法的一种方法。

怎样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常用的描写方式有哪些呢?

① 人物自述。

② 用“想??”、“明白了??”、“想起来了??”一类的句式来写。

③ 用梦境、幻觉来表现。

④ 用环境描写来衬托。

⑤ 用动作描写来暗示。

5、细节描写——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三、写人记叙文的写法

一、开头:扣题定位引下文

1、扣题:把题目中重点的字或词写进第一段中。

2、定位:

① 确定对象:你要写的是谁?

② 明确观点:这个人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或者你对这个人的评价是什么?

二、中间:承头顺写详重点

1、承头:承接开头部分的内容来写。

2、顺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写人的记叙文,中间一般按照人物行动的时间顺序来写。

3、详重点:详写重点部分。最能突出表达观点的内容,就是需要详写的重点部分。

写人的记叙文一般分为3种:

① 一人一事一品质;

② 一人几事一品质;

③ 一人几事几品质。

三、结尾:照应开头写所感

1、照应开头:照应开头部分的内容,再次使用开头部分的重点字词。

2、写所感:通过以上文字的叙写,把你的感想自然地写出来,也就是把你受到感动后的感言或悟出的道理、受到的启迪写出来。

写人记叙文练习

1、写人记叙文,是以 为主的记叙文。

2、写人记叙文的三大特点:

① 人物和他的 贯穿全篇。写事件也是为 服务的。

② 人物是 的,不是虚构的。

③ 人物的 要鲜明。

3、写人,主要是写出人物的 。“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① ,

② ,

③ ,

④ 。

4、想要把人物写像、写活,有五个方面的本领,需要进行专项的训练:

① 描写,② 描写, ③ 描写,④ 描写,

5、动作描写,①要抓住符合人物的 、 的动作来写,②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的 动作来写,③要抓住能反映人物的 的动作来写;④要抓住人物特有的、 的动作来写;⑤选用最 的动词来写。

6、语言描写,①要符合人物的 ;②要符合人物的 ;③要符合人物的 。

7、心理描写的方式有:①人物的 ;②用我或他“ ”、“ ”、“ ”、“ ”、一类的句式来写;③用 、幻觉来表现;④用 描写来衬托;⑤用 描写来暗示。

第三十一讲 写事记叙文的写法

一、什么是记事记叙文

记事记叙文,是以记叙事情为主的记叙亠。记事,就是把事情的发展过程表述出来。通过事情的记叙,或说明一个问题,或表达一种观点,使人读了以后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二、记事记叙文的五大特点

1、要素齐全。

2、事情真实。

3、写好细节。

4、线索清晰。

5、叙中抒情。

三、写事记叙文的写法

一、开头:扣题定位引下文

1、扣题:把题目中重点的字或词写进第一段中。

2、定位:确定时间、地点、情景、事件。

二、 中间:承头顺写详重点

1、承头:承接开头部分的内容来写。

2、顺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记事的记叙文,中间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还有一种顺序,就是先写“面”,然后写“点”。

3、详重点:详写重点部分。最能突出表达观点的内容,就是需要详写的重点部分。

三、结尾:照应开头写所感

1、照应开头:照应开头部分的内容,再次使用开头部分的重点字词。

2、写所感:通过以上文字的叙写,把你的感想自然地写出来,也就是把你受到感动后的感言或悟出的道理、受到的启迪写出来。

篇三:小学生作文写好景物描写的方法

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朱自清写《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而描绘这几幅图景时又分别抓住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春天“新”、“美”、“力”的总体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因此,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

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各有特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气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的人,却是特色。”

二、选好描写角度

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要选好描写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角度。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观察和描写出景物独特的状貌风神。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和远视,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要使学生明白: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它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这样描写景物才能成功。

3、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它是定点观察的分散。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角度问题。老舍先生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五段。就其每一幅图景而言,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描写角度,就三副图景总体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描写角度。这样由定点到动点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

之间来说的,仅就各大层次内部来看,又同中有异,如写城内既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又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笔法活脱,不失灵活变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写顺序

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繁而不乱,多而不杂。

1、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要求学生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等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使景物的画面井然有序的展开。如《济南的冬天》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写来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写景,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写景,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空间顺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远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2、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时间顺序写景。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时刻不同,景物的色泽、颜色、情状也不会是一个样子。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的变化推移,去勾画景物的不同画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图里,不但采用了空间顺序由城内写到城外,而且又运用时间顺序由白天写到傍晚再到上灯,时空兼用,共同勾画出春雨图安静、和谐的“独特的美”。

四、巧用联想、想象和多种修辞

朱自清的《春》写的令人欣喜、陶醉,可谓神妙之笔,因为作者把观察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了起来,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老舍先生的思维则更为奇特,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进而心裁别出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联想想象的这种神奇效果和作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悉心玩味体会并借鉴学习,同时也要教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多种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灵活运用。

学生学习《春》时,要让他们看到,作者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描画出繁花似锦、竞相开放的图景;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和排比写出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写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用比喻表现春风和煦、温柔的特点。文章最后,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寻味。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读来满口余香,令人过目不忘。

五、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和感悟

学生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会生动许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衬,使景物形象更为鲜明

要写好景物,还得运用烘托映衬之法。当然,这种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初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只要教师指导有方、点拨得当、训练恰当,假以时日,学生是不难掌握的。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鲜明悦目,都是映衬的妙笔。文章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应该说它们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空灵的蓝水晶了”里一映衬,这些物象也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的确,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所以我们在写景时适时巧妙运用烘托和映衬,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当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经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反倒失去原来的美了,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兰亭序》,至今还有艺术品之称,但倘将这挂在万里长城的墙头,或供在云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见了,即使热心者竭力指点,也不过令观者生一种滑稽之感。”②

这样看来,学生在进行景物描写时,烘托和映衬的方法还需慎重使用。因此,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

七、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③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④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作者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作者的感情不同,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同为秋天,何其芳说:“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字里行间溢满丰收的喜悦;马致远却说:“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极力渲染萧瑟苍凉的气氛,以表达游子的乡愁。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八、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学生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这种技法的学习,可引导学生通过《观沧海》等诗文的欣赏来体会掌握: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以上全是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则又转为写虚即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大气概。

以上从八个方面举例谈论了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其实,景物描写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它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一段或一篇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应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晶。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时,一定要对这些方法全面考虑,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标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智能衣服作文 作文230字 小学生作文 英语三级作文范文 描写夏天的作文150字 科学改变生活作文 游西安兵马俑作文 有关乐观的英语作文 大海的作文怎么写 四年级下语文作文 小学生作文国庆趣事 孝顺作文题目 我看诚信作文 英语初一上册作文 感恩幸福作文 我的快乐与烦恼作文 追随者作文 说说我自己作文怎么写 有你真好的作文 铁皮青蛙作文 用小草借物喻人的作文 行走在美好中作文素材 平易近人的老师作文 我爱吃草莓作文 五官之争作文 被老师批评的作文 我不再天真作文 母亲节作文结尾 小动物的作文600字 在我心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