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如何克服作文教学中的三大问题

2020-08-09 17:57:01
相关推荐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诸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真是难死人”的感叹。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以至于出现了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一些小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是“四步曲”: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仿: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抄: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这些弊端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那么,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教师自身来说,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笔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能力。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作文无论语言还是思维都不同于成年人的语言和思维。稚嫩、浅显、天真、单纯是小学生作文的特点和优点。对此,教师应当加以精心的保护,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由于对小学生作文的特点认识不清,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小学生作文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 “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学生方面来看,一是感到没有材料写。要写出好文章来,必须占有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写作的素材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条件。调查的300名小学生中感到言之无物,没有材料写的有171人,占57%。这说明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社会实践较少,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没有留心观察,积累不足。二是感到有话写不出。300人中有106人感到有内容写,有话要说但不知如何下笔,从哪说起,占35.3%。这种“有物不会言”的现象主要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架起思维与表达的“桥梁”,学生不知如何去把心中的话表述出来,没有掌握写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是感到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太高,太严。问卷时许多学生表达出作文时心理负担很重,唯恐写不好老师批评,不知如何是好。可见,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情绪。 二、解决小学作文存在问题的理论与对策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作文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交流,表达和交流什么?是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收获或积蓄。用什么来表达?是语言文字。怎样表达?要根据日常生活即现实交际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交际的目的和不同的交际对象,创造性的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其实,作文并不是什么神秘艰难的事。关键在于:第一,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感受与积蓄;第二,有没有真正掌握足以用来自由表达自己感受和积蓄的语言材料;第三,有没有真正形成自主交往的意识和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交际经验或能力。也就是说,需要具备基本的认识积累基本功、语言文字基本功和应对基本功。要使作文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认真反思并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重情感态度,把懂得为什么而作,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过程,强调观察、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重视选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三是提倡自主写作,降低要求,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这样门槛放低了,入门也就容易了。具体地讲,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低起点,宽要求”到“文通字顺” 低起点,宽要求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内容要求不要过高,健康,有趣,无害即可。初学作文的学生走不稳当,脚印歪歪扭扭是正常的,这时,如果对他们的要求过高过严,一则事实上达不到,二则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入门、认路,是“描红”。这时的学生作文,用成年人的眼光看,觉得“不怎么样”,“没多大意思”是正常的,小学生作文能由无变为有,就是一个飞跃,就是一个进步。这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他们的首创精神,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保护他们的作文积极性,并因势利导,尽早使学生的作文由无序变有序,而切不可恨铁不成钢,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使教学双方都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当然,“宽要求”并不是一味地对学生放任自流。根据作文内容的要求,学生如果能写出有一定意义的文章更好,如果不能,大可不必难为学生,只要内容健康,学生又觉得有趣、愿写,就可以让他们写。培养兴趣最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的文通字顺就是说,初学阶段,一定要让学生的自由度大一些,这对培养作文能力是很有益的。在对作文内容要求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表达基本功的要求严一些,以使小学生作文中的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错别字多等毛病得到尽早解决。 (二)处理好两个动态平衡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动态平衡。要有效的发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练笔中的主导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小学生认识特点决定的。要大面积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习作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交际行为、身心和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相适应。作文教学需要进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精神领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在进行哪些主导交际活动,他们是怎样感知世界和认识自我的,现有的阅历和语言储备情况怎样,进行书面表达交流时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有哪些潜能可以开发利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主导活动和阅历增长,量入为出,量体裁衣,按需分配,宏观设序。让学生在他们言语交际的总体结构中发展语文运用能力。不能一箱情愿,只按照作文的知能要素任意切割分解,人为地编造训练系列。 再者,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动态平衡。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生“学”的动态过程。努力实现两个动态过程的平衡,使两个动态过程同步展开,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理想境界。要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练笔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走出教师导、学生作的“奉命作文”和“应试作文”的怪圈,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练笔时的主观能动性。作文教学必须增强开放意识,这种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即有大语文观的观念。有让学生写放胆文的观念,有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观念。坚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念,正如大纲要求的“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开展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 (三)做好沟通与转化 学生有话而不会表达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做好读与写、说与写、思维与表达之间的沟通工作,读、说与思维是作文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文就没问题了,如同有了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样。读、说与写作,思维与表达属于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教学手段,以促使两种能力的转化。在作文教学的诸多重点、难点问题中,这里的“沟通”与“转化”当属其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但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上则明显地用力不足,且方法不当。我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三个“转化”:读说——转化——写。说话就是作文。为了解决学生害怕作文的问题,首先要教育学生,作文并不难,作文就是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话用笔记下来就是好作文。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说话写话,听写默写等项训练,采取上说话课,你说他写,你读他记,自说自记等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已的心里话。 思维—转化——写。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尤其是知觉社会的能力还很差,尚处于“自我中心”“生理自我”向“去自我中心”“社会自我”过渡的阶段。但他们有思维,会想象,想象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思维比较丰富独特,奇思妙想经常涌现,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大胆、无拘无束地去想,并由此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实践——转化——写。作文教学向生活化贴近,作文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做好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维、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这说明“积累”对小学生作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积累之类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属于作文训练的内容,但它却是学生们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一环。这种前期准备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收集材料的好习惯,以及让学生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对作文的要求要以小学生的生活和认识实际为依据。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作文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必须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一部分,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这样,学生们的作文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四)如何沟通与转化 首先,要解决好心理意识问题。学生作文意识薄弱, 心理意识薄弱,指的是学生们没有把作文视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活动,视为一种能够显示自己创造力的过程。于是,一写作文时就紧张,就有一种压抑感,就会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其次,要解决好操作意识问题。操作意识薄弱,指的是学生一旦拿到题目后,审题、选材、构思,进而动笔写作的意识差,关键是缺乏一种积极参与、大胆驾驭、努力创造的心态,于是,一切活动都是在“迫不得以”的心态下进行的。没有利用作文的特点,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学生们写不好作文的内在原因之一。教师应在这方面积极给予引导,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意愿,耐心的指导,正确的评价,要给学生作文一个“放”的机会,留有“活”的余地。第三,要注重引导观察,丰富写作素材。从引导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不能企盼学生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2)要坚持把定向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 (3)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第四,要善于指导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一是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外,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二是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批注或感想,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定向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第五,抓好平时的小练笔——由小到大,由短到长。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8余篇大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培养出来的。练的最有效形式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缓解作文训练的坡度。 综上所述,要改变作文教学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现状,必须从教学观念上予以根本的变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尽可能的减少束缚,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低年级重在乐于表达,愿意写话;中年级重在自由表达,把自己的所见说闻所感所思不拘形式的写出来,写想象作文,鼓励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鼓励异想天开;高年级重在有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指导观察,注重指导积累语言,注重指导想清楚了再写,学生就会有内容可写,就会用丰富的语言来写,就会写的清楚、明白;只要教师在作文上给学生松绑,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学生就会用童心童趣童语的习作,还我们一个个惊喜!我们从调查中,从师生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希望、建议中看到,这个新机制,应该是以“人”为本位的,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能将人的性格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习惯养成等人文教育因素与写作能力培养、写作技能技巧获得统一起来的,将课内外融为一体的、开放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上的作文教学机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渴望什么什么作文 端午节作文500 爱是什么 作文 作文并列式结构 四年级游记作文 作文的副标题是什么 有关端午的作文题目 作文600字写人 交通安全作文600字 车作文 一件小事700字作文 秋游动物园作文 作文为自己喝彩300字 刷子李作文 关爱动物的作文 有关信念的作文600字 关于另类的作文素材 我的童年作文800字初中 四年级作文学骑自行车 介绍家用电器的作文 运动鞋作文 以书会友作文 初中作文我的烦恼 有关立志的作文 感激有你作文 描写人物长相的作文 父爱如山400字作文 菊花的作文结尾 优秀作文图片 我的好朋友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