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历史人物小论文4篇.doc

2020-08-29 10:42:01
相关推荐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毛泽东年轻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之谜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历史人物小论文(三)历史小论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答案为:(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解析:本题考查对中西文化的对比论证能力。答好本题的第一步是将建筑风格和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太和殿雄伟——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国王尊贵;唐宁街朴素——民主政治。第二步要从规律上认识建筑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可适当发挥延伸认识。2、材料四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范围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答: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3、“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示例:主题: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关键词:筒车、水力织布机、第聂伯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漕渠简要阐释: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力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力发电的代表之一。4、材料二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言之成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第(2)问,注意结合英、法、美、德等国民主化进程的长期性、艰难性、曲折性等史实回答,要做到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达通顺。历史人物小论文(四)爱国须有道——浅析夏朝建立者之争近来翻看历史书,发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问题:老版的历史教科书称:“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新版教科书称:“禹建立夏朝,传位给儿子启。”在夏朝建立者是是谁的问题上,新老教科书发生了激烈的冲撞。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争议呢?是史料记载不同?还是考古又有了新发现?上网一查,原来都不是。夏朝的历史,并无具体的文字和年代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也并没有关于夏朝的新发现。教科书上关于夏朝建立者的修改,据查其依据来自于1996年——2000年我国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查到这里,我总算是明白了:课本的修改是有据可依的。本来到这里,这次历史小探究也应该结束了,但再一看,问题又出来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负责人明确表示——此次研究,并未涉及到夏朝建立者的问题,我们不主张在教材中采用“禹建立夏朝”的说法,这种说法并不严密。我算彻底糊涂了:夏朝的建立者是谁真的这么难以区分吗?我还是自己动手查一查吧。首先,想知道谁建立了夏朝,就必须先弄清楚夏朝作为一个国家,它的形成有什么标志。现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判断标准是:政权世袭制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成书于宋代的《三字经》也提到“夏传子,家天下。”这说明中国传统意识中,也把世袭制(即“家天下”)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既然判断标准已经统一,我们只需搞清楚世袭制(即“家天下”)是从谁开始的,就可以明确谁建立了夏朝。新版教科书上说“禹建立夏朝,传位给儿子启。”照这么说,就是禹开创了世袭制,成了夏朝的建立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查一下古籍记载,原来不是这么回事儿。我国史书中成就最高、可信度最高的当属《史记》了。《史记夏本纪二》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意思就是说:禹外出考察,不幸死在了会稽,把位子传给了益(据载是禹治水的助手、东夷部落的首领);守完了三年的孝,益一看天下形势不对,跟自己一心的人太少了,就又把位子让给了禹的儿子启。原来如此,那么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想象:禹的位子来自于禅让,那么他迫于传统和形势,死后也不得不继续禅让。当然,在禹的精心培养下,他的好儿子启掌握了足够的势力,在给老爹守了三年孝之后就顺利夺权了。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禹培养了启的势力,充当了禅让制(即“公天下”)的掘墓人;启不负厚望顺利夺权,成为世袭制(即“家天下”)的开创者。打个比方说,夏朝是一栋房子,禹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准备了足够的建筑材料后驾鹤西归;启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甩手大干,终于把房子盖好了。也就是说,禹顶多算是夏朝的奠基人,启才是夏朝真正的建立者。 问题终于解决了。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一个中学生能搞清楚,编写教材的专家、老师们就搞不清楚吗?显然不会。那为什么这样有争议的、甚至是不准确的说法会写进历史教科书呢?我遍查网络、苦思冥想,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是“爱国主义”在作怪。为了证明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证明“五千年文明”的准确性(国际上一般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600年的历史),以便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谓的专家们就不得不开动脑筋、寻找“证据”,以至于禹也不得不从坟墓里爬出来,和自己的儿子争一争“夏朝建立者”的荣誉了。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么做,有必要吗?放眼世界,美国建立不过二百多年,但已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们没有想方设法把自己建国的历史再往前推上个几百年,好让自己也变得“历史悠久”,他们关注的是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维护。今天,美国人在世界上到处趾高气扬,你能说他们不爱国吗?其实,对于我们广大青少年来说,3600年文明史和五千年文明史只是一个数字的区别,启还是禹建立夏朝也只是个概念的不同。我们真正关心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否在世界范围发扬光大?我们的祖国如何才能保持蒸蒸日上?我们的人民怎么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更加昂首挺胸?专家们、老师们,我们从这样的角度来爱我们的祖国,可以吗?教师点评:小作者年龄不大,但读书不少。一篇历史小论文能写出这样新颖的观点并发掘出深邃的内涵,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尤为可贵的是,这样的观点是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并且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推论。语言风格亦有可圈可点之处,言辞犀利、文风老辣。严格意义上,这已经不能算是“小论文”了,这是一篇真正精彩的“长篇大论”。但即使是美玉,也终有瑕疵。本文精彩之处甚多,但题目并不醒目,结尾亦有仓促之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生作文大全三年级下册 请假条作文100字 回忆性的作文开头 尿作文 讲卫生作文100字 家里的笑声作文500字 我的童年生活作文500字 炒菜作文400 关于社交的作文 默默奉献作文 400字作文五年级 六年级小考作文 励志作文400字 做人要真诚作文 写足球场的作文 写古人的作文 告诉你我很什么作文 呆头爆笑作文 350字的作文大全 打板子作文 游重庆作文 资助伴我成长作文 我的风景作文600字 人工智能时代作文 冬天的天气作文 描写朗诵比赛的作文 保持好奇心作文 诚实守信作文300字 家乡的橘子作文 作文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