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如何给孩子挑选一本合适的作文书

2020-09-13 15:00:01
相关推荐

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 女儿上大学读了中文系以后,第一学期有一门课程专门学习汉字,先生从书房里拿出一本《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送给女儿,女儿读罢赞不绝口。说来好笑,这本书是先生在女儿上小学后不久就买回来让女儿读的,女儿却一直不愿意读,后来我就把书放到了书柜里,没想到女儿上大学倒派上了用场。 《细说汉字》的介绍是这样的: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该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从介绍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专业图书,不适合小学生阅读。我当时也向先生质疑过这一点,他认为,小学生刚开始学汉字时,要是我们能配合女儿的学习,跟她讲解汉字的来历,一定可以帮助她更好地学习。但实际情况是,这本书拿回来之后,我和先生看得比较多,孩子压根就不喜欢,而且我们给女儿讲,她也不愿意听。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挺多的,往往先生为女儿买回来的书,她不怎么爱读,而我为女儿选的书,她则大多很喜欢阅读。为此,我常笑话先生不懂孩子的心理,先生则笑我心智不成熟。 后来我们分析了一下,原来先生买书大多侧重于知识性、实用性,也就是所谓的“有用的书”,而我更看重故事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所谓“好看的书”。女儿之所以喜欢读 “好看的书”,而不喜欢读 “有用的书”,取决于她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具体形象思维的束缚,他们的逻辑推理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解读抽象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也有许多图形的缘故。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图文并茂的图书,甚至对没有文字的漫画图书都很有兴趣,依靠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文字里的内容,或者纯粹看图就能解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道理来。而我买的那些书正好符合孩子的胃口,所以女儿比较喜欢读。 女儿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懂心理学,因此买书的时候,如果女儿不在身边的话,我往往靠直觉。若是领着女儿去书店,选书就容易多了。我们经常带女儿去书店看书,识字以后,女儿就自己在书店的架子上翻来翻去,最后拿一本书坐下来阅读。我一般都会跟在女儿的身后,看她对什么书更感兴趣,然后再根据我的判断选择更加适合她的书。这是非常有效又简单的招数——投其所好,这样买回去的书女儿一般都很喜欢。 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有一次我和女儿逛书店,我发现她盯上了一本《小学生智慧快餐》。我翻了翻,这是一套书,书里的文字是带拼音的,内容都是些浅显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里也有一两个简笔画的小插图,而且故事讲的是小学生各科的知识,连数学题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觉得趣味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女儿也喜欢,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买下了这套书。 回到家,我试着给女儿讲了里面的几个故事,孩子特别喜欢。第二天放学回到家,女儿就抱着书看起来了。一开始看得很慢,因为大多数字她都不认识,要先读拼音,然后再翻译成完整的句子。没过几天,我发现她的速度就快了起来,并不是认的字多了,而是读拼音的速度加快了。而且,这之后女儿读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随后我们又给她买了几套漫画,如《父与子》、《加菲猫》、《史努比》等,也买了不少带拼音的故事书。仅仅那一个学期下来,女儿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就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现在书店里的少儿图书林林总总,家长有时候无法甄别什么样的书是适合孩子的。而且就算摆放在“少儿图书”架子上的书,也不见得就适合孩子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观察一下孩子,看看吸引孩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书籍。追随孩子的目光给孩子买书,也可以说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孩子的选择。只有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效果才会好。 给孩子选择好的课外读物,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留心孩子的同学都在读什么书。 女儿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的同桌是个非常喜欢读书的男孩,女儿常从他那里借书回来读比如《可怕的科学》、《丑陋的虫子》、《植物的咒语》,看得非常带劲。有一天女儿睡觉后,我翻了翻她读了半截的《杀人疾病全记录》,觉得非常不错,第二天就在网上购买了一整套。当女儿看到我给她买了全套的《可怕的科学》后非常高兴,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了绝大部分。 《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幽默、插图夸张形象,读这套书,孩子们不需要枯燥的记忆,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就可以学习各种知识。那一阵子我总能看到女儿一边读书,一边咯咯地笑。我后来推荐给不少朋友的孩子阅读,反映都非常好。 通过女儿小学几年的读书,我有一个小小的发现:给孩子读漫画类的书,一定让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的,比如《父与子》、《史努比》、《三毛流浪记》等,有些漫画书虽然孩子喜欢,但不宜让孩子阅读。 有一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动漫类的书籍,周围的同学也都在传阅。但是,那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的作文写得不是那么好了,最大的问题是句子不连贯,而且时不时在文中蹦出一两个象声词,比如“砰”、“啪”等。刚开始我还挺纳闷的,后来发现都是那些漫画书惹的祸,因为那些漫画里几乎没有连贯的文字内容,只有图片中一些简短的象声词和人物的大叫等。女儿看得多了,就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词语。我觉得这一点不太好,就把女儿作文中的这种现象跟她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也有同感。后来我就给女儿买了其他内容的图书,过了一些日子,女儿作文中的“漫画语言”才逐渐地变少。 要满足好奇心,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要学习知识,孩子需要读更多的书。满足孩子读书的渴望,家长责无旁贷。然而,如何给孩子买书并买到适合他阅读的书,则要家长花一番心思。家长们开动脑筋,肯定能想出好的办法,为孩子选到适合的书籍。 报纸杂志,鲜活的知识 作为过来人,每当有人问我孩子平时都读些什么内容时,我总是告诉人家,每天让孩子读读报纸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的女儿从小读报,受益匪浅。 我和先生来北京后一直订阅《北京青年报》,先生每天回家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看报纸,而且看得很细,我有时候就在心里嘀咕:“难不成要把报纸看透?”女儿上幼儿园时,因为想让爸爸陪她玩,所以经常从爸爸手里一把抢过报纸扔在一边,嘴上还说:“又在看报纸了!” 我估计女儿的话是跟我学的,有时候我忙家务,看到先生总在翻看报纸,会忍不住说一句,结果被女儿拿去对付她老爸了。 女儿上小学后,开始识字。一年级的时候,她很喜欢在爸爸妈妈看报纸的时候趴在报纸上挑她认识的字来读,数自己到底认识了多少字。就这样数着数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她不再是数认识的字,而是开始阅读报纸上的内容了。 大约从二年级开始,女儿几乎每天都看《北京青年报》。从一开始的只看C版漫画、“找不同”以及数独,到阅读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慢慢养成了读报的习惯。那时候我每天取回报纸来,就放在一进门的鞋柜上或餐桌上,女儿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开始读报纸了。她看到精彩的地方,还会兴高采烈地和我们交流。 初高中时,女儿读报就开始关注那些国内外大事了,且时常会发表她的见解,有时候就一个问题能和爸爸争得面红耳赤。 因为读报,女儿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很不一样,在同学中的表现也很突出,老师说她讲出来的观点总是很新颖,而且比其他同学知道得多。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女儿上四年级时,她的班主任跟我说过一句话:“你女儿很了不起呢,课堂发言竟然把国家领导的话都用上了。”我和她爸猜测这应该是女儿在报纸上看到的,结果在课堂上派上了用场。 初高中时,女儿读报就开始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了,且时常会发表她的见解,有时候就一个问题能和爸爸争得面红耳赤。中学后开始写议论文,女儿写的文章里常会引用最鲜活的时事,给文章增色不少。分科后,她学文科,学起文综来也非常轻松。现在的文综考试,不单单考课本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和现实结合得很紧密。这时,读报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此外,我特意让做编辑的朋友送给女儿一份《精品购物指南》。这是一份非常时尚的报纸,我之所以让女儿看,就是为了让她了解一些时尚的东西,开阔视野。而且作为女孩子,紧跟潮流没有什么不好,我实在不想让她成为一个只会读死书却不会穿衣打扮的现代“out”青年。事实证明,她长大后穿衣品味多少受到了这份报纸的影响,看上去真的活泼靓丽,青春阳光。 优质的家庭教育应该充满许多“润物无声”和“无心插柳”的过程,我家便是如此。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特意让孩子看报纸,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中慢慢进行的。要说的是,家长作为榜样的力量真的很大,正是因为我和先生每天都看报纸,女儿也就依样学样,养成了读报纸的好习惯。报纸上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孩子通过报纸了解的都是非常鲜活的时事,这无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历史”和“政治”。读报可以让孩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高境界。 除了报纸之外,为孩子订阅几份好的杂志,也是开阔孩子知识面的有效手段。 订阅《北京青年报》时,都会有几份赠品让读者选择,一直以来,我们都选择全年的《读者》杂志。《读者》的文章虽然朴实,却都是真实感人的故事或精辟深刻的哲理小文,从中还可以学到不少人文方面的知识。几乎和喜欢上《北京青年报》同时,女儿也跟着我们开始阅读《读者》杂志。《读者》可以说是我们一家共同阅读时间最长的书。每期《读者》一进家门,大家总是争相阅读。女儿起初只看浅显易懂的“幽默和笑话”,后来开始读其中的小故事,逐渐的才每篇必读。有了这个共同的阅读背景,《读者》里面的故事和观点便也成了我们一家经常谈论甚至争论的话题。女儿上初中后,老师特意叮嘱要订阅《读者》杂志,而那时候,女儿已经有好几年的读龄了。女儿的文章文笔很朴素,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就是受《读者》熏陶的结果。 除了《读者》之外,小学六年中,我们还为女儿订阅了她从小就喜欢的《米老鼠》,还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刊物。《中国国家地理》本来是我和先生非常喜欢的一份杂志,没想到女儿也特别喜欢,而且受益于此,她上高中时文综的地理就学得非常轻松。《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社特别为青少年推出的一份科普杂志,女儿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都在订阅。 与图书相比,杂志里都是比较短小、独立的文章,孩子很快就能读一篇,使还没有能力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不致产生厌烦之感。像《米老鼠》、《读者》这样比较轻量级的杂志,女儿一般一口气就看完了,成就感被极大地满足了,还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而最关键的是,杂志上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中国国家地理》和《博物》杂志,在小学可以成为自然、科学课的补充材料,这样从小打好的知识基础,在孩子上了中学后,对生物和地理的学习便会有很大的帮助。读杂志,对于写作更是益处多多,多多借鉴别人的文章,必然就做到词汇丰富、语言流畅。女儿小学时每次写作文,总是写得又快又好,不像有的孩子非常发愁写作文,一篇文章要憋两三个小时。这难道不是读杂志的功劳吗? 课外阅读非常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说大部头的著作是山珍海味的话,那么报纸杂志就是餐桌上的小菜,相比较,后者必不可少,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消化,且不失经济实惠。而且,要想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随时随地进行,用报纸杂志来引导孩子,无疑更加便捷一些。如今的报纸杂志种类越发繁多,质量也更加上乘,家长不妨仔细甄选,为孩子选几份适合的报刊来阅读,让孩子精神营养更加丰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被翻烂的“百科全书” 我们刚到北京的那几年,先生时常在业余时间写一些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拿到稿费后总是直奔海淀图书城去买书。我记得非常清楚,先生在北京拿的第一笔稿费是100元,拿到稿费后,他第一时间去了图书城,为女儿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定价正好也是100元。这是我们“觊觎”很久的一本书,当时因为觉得100元太贵一直没舍得买。 我们之所以喜欢这本百科全书,是因为女儿每天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有时候问得我俩哑口无言。比如停电了,我们点上了蜡烛,她盯着蜡烛的火焰问:“蜡烛的火焰怎么一截蓝一截红啊?”去自然博物馆,她就会问:“地球上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有时候对我们的回答她很满意,有时候不满意,过几天她会再问同样的问题,而且会说:“妈妈,我还是不明白……”很多时候由于我俩知识的局限,压根就没有办法回答她的问题,而那时候也没有互联网。 《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买回来之后,我和先生如获至宝,只要女儿问到我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就去翻阅。这本书分为地球万象、世界风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等十几个部分,覆盖面很广,基本能满足女儿的需求。慢慢地,当我们不能回答女儿的时候,她便提醒我们:“你们不能翻翻书吗?” 上了小学以后,女儿开始识字,遇到问题她会主动去《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里找答案。 女儿上二年级时的一天,我们一家去爬山,在路上看到许多“漏斗”样的小土坑,女儿很好奇,就蹲下来观察,还问这是什么东西。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见过这东西。这是一种虫子,它会用自己的嘴把土磨细,在土地上造一个形似漏斗的窝,然后躲在漏斗的底部。我小时候经常会连窝带虫一起挖出来,放在自己的手心,感觉小虫子在手心的土里爬来爬去,痒痒的,非常有意思。因为虫子造窝的时候是倒着行进的,所以我们便给这种虫子起名叫“老妹倒倒”,常常一帮小朋友围在一起嘴里喊着“老妹倒倒”,看小虫子筑窝。 女儿听我讲得不亦乐乎,感到非常新奇,就要带一只回家仔细观察,并且想弄明白这虫子叫什么,有什么习性。于是我们把小虫子连同它的窝一起放入一只空的矿泉水瓶里,带回了家。一回家,女儿就急忙翻看她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在 “动物世界”部分,她几乎一页一页地找,终于在“土中的生物”一节中,通过一个小小的图片和图下的文字知道了这虫子叫蚁狮,是蚁蛉的幼虫。由于《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的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女儿找出了《辞海》,终于把蚁狮这种小动物弄了个明明白白。原来蚁狮以蚂蚁为食,它所造的漏斗形的窝,就是一个捕捉蚂蚁的陷阱。当蚂蚁爬到窝边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漏斗的底部,这时藏在土里的蚁狮就会捉住蚂蚁,美餐一顿。蚁狮在土里变成蛹,最后羽化成蚁蛉。 弄明白这些后,女儿每天放学就去捉蚂蚁,开始饲养这个蚁狮,直到蚁狮变成了蚁蛉。同时,她还写了观察日记。 蚁狮事件之后,女儿更加喜欢她的《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在外面看到不认识的东西,回来就要查个究竟,就算没有遇到问题,她也喜欢时不时地翻看百科全书,从中学到不少科普知识。在女儿还没有小学毕业,那本百科全书就被翻得书皮掉了下来,书页也有脱落的现象。 一次,我在厨房淘米,发现罐子里的大麦长虫子了,便叫女儿过来看,女儿看到那个黑黑的比麦仁还小的虫子,脱口便出:“象鼻虫!”原来,女儿因为经常看“昆虫”一节,一眼就认出了麦虫是一种象鼻虫,她兴奋地说,她知道象鼻虫好久了,终于看到了真正的样子,并要求我不要倒掉那些麦仁,允许她饲养。 小学阶段,女儿在班里的知识面较班里同龄人宽,也比较有“学问”,那本《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功不可没。其实,她经常查阅的还有一些辞书,比如《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也还有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无论是读课外书还是查阅工具书,或是孩子进行的其他活动,家长的引导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常在设想,如果先生没有及时买书,如果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经常查阅那本《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孩子便意识不到工具书的重要,书的利用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女儿小时候,我和先生曾戏称她是我家的“十万个为什么”。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天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小脑袋里始终装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求知欲无比旺盛的孩子,做家长的知识再渊博,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不可能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为孩子准备几本工具书,以便在孩子问出无穷无尽的问题时,能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通过刨根问底的探究,好奇心被满足了,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同时,成就感也被满足了。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好奇心和成就感的满足,正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法宝。 为小学生选择工具书时,应该考虑到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的工具书不仅可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使用,平时也可以作为很好的阅读材料。总而言之,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内容和风格是否适合孩子的口味,且尽量选择纸张质量好一点的、看起来很舒服的工具书。 如今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已经非常强大,作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成人,我们也许觉得纸质的工具书有些多余。但是,对于尚未广泛接触网络的小学生来说,手头还是应该有一些工具书,以备随时查阅。除此之外,纸质工具书也有其无可取代之处,毕竟翻书时更能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查找到的信息也更准确一些,而这是网络检索没法比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妹妹被哥哥打屁股作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作文 藏在心里的什么作文 做一次家务作文 原来如此作文400字 良好的心态作文800字 关于自律的作文600字 亲情的作文800字初中 寻常的日子也芬芳作文 专四作文满分多少分 最敬佩的人作文600字 美好的生活作文600字 逆境出人才作文600字 改变作文600字初中 作文最美的风景600字 帮忙写作文的软件 英语作文翻译成中文 青春在路上作文800字 脱裤子打屁股的作文 初一的作文600字 友谊还会继续作文600字 不可怕作文600字初中 初中作文开头结尾优美段落 游记作文开头怎么写 我的意中人作文 我渴望长大500字作文 作文我的童年500字 致即将毕业的自己作文 时间过得快的作文开头 守住本分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