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9作文训练6:娘炮现象你怎么看?

2020-09-26 16:45:01
相关推荐

2019作文训练6:娘炮现象你怎么看?

原题呈现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秋,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除了延时播放备受诟病,节目中的“娘炮”现象更是引发人们的大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娘炮”之风当休矣!“少年娘则中国娘。”男不像男,天天霸屏的“娘炮”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应该多包容此种“娘炮”现象,精致、细腻、温柔,也可以是男性多元化审美的一种。油头粉面的现象并不可怕,只是在表现“娘炮”特色的同时,男儿本色尤其是骨子里的阳刚内涵不能丢。

针对上面的观点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并阐释观点。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原题呈现

最近,随着“开学第一课”引发争议,节目中多位“娘炮”男艺人也遭到众多家长的反感和批判。国内两大传媒巨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新华社狠批,人民日报力挺。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评论《“娘炮”之风当休矣》,对“娘炮”现象严厉批评。仅仅过了不到三个小时,人民日报评论便发表《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对新华社评论进行回应。针对公众热议的“娘炮”问题,你怎么看?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几年,中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男偶像。他们拥有众多粉丝,被视为票房大卖的保证,但他们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气质和风格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许多媒体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网友抨击他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更有人直接炮轰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小孩,“少年娘则国家娘”。

但在“小鲜肉”明星的粉丝看来,外界误解了他们的偶像。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偶像“娘”,反而觉得是“一种超越了性别的美”。还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与追求,不一定非要用传统的男子气概来束缚自己。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做出你的选择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立意角度一:娘炮之风当休矣

1、顺物之天以致其性,不要违背生态平衡,扭曲天性。“娘炮”的形象确实有碍行为正常人的“审美观”。男人阳刚女人阴柔才是传统意义上的性别之美,也是性别差异。

2、外貌气质并不能成为“娘炮”成为众矢之的的理由.把“娘炮”当审美才有失“主流文化”价值观

3、文化产业化,商业入侵艺术,媒体与艺人过分追求功利目的,为了出新、异、怪,博人眼球,迎合观众喜新厌旧的挑剔心理,男子压抑血性,曲意逢迎。

4、公众人物对受众尤其是未成年的受众的影响极大,没有辨识能力的青少年盲目模仿,危害极大,下一代只喜欢拿着眉笔的兰花指如何拿得起枪。作为和娱乐节目应运而生的“娘炮”,因为其怪异的行为举止、另类的奇异怪装,有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立意角度二:在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多包容此种“娘炮”现象,精致、细腻、温柔,也可以是男性多元化审美的一种。

1、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拓宽了性别审美的境域,丰富了审美标准。人们的审美观念要与时俱进。

2、尊重人的个性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主流,允许自我意识的觉醒、复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排斥面目清秀的男性,潘安、宋玉、卫玠名列美男榜首,清秀儒雅,湿润如玉才有资格入榜。

4、特殊的职业需要,应予以理解尊重。

5、咬文嚼字,以“娘”称呼“小鲜肉”,含有性别歧视,是爆粗口,应予以否定。

6、外表阴柔不能判定内心懦弱,没骨气,没责任感。

7、粉丝并不都是脑残,她们有辨识,懂得动心于颜值,钟情于才华,沦陷于人品。

立意角度三: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也要注意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反对精神娘化,更反对热捧,过分宣传产生大量负面影响。

作文存在问题

1.概念混淆:帅哥美男与娘炮是两个概念。把长相清秀,追求整洁精致的外表的男人与油头粉面,矫揉造作的娘炮不能混为一谈;

娘炮和娘炮之风混为一谈。其实很多学生是“不反娘炮,反娘炮风”,但是在作文中却一笼统写成反对“娘炮”了。

2.立场明确,但说话绝对,比如:凡反对这种现象的,就扣上否定社会多元文化,干涉个人自由的大帽子。

3. 主要问题:观点明确,但是论述角度太单一:大量作文论述角度止于“娘炮外形形象无可厚非,既是个人自由,也是多元化一种。”,作文论述重复多,缺少议论的广度和深度。

单纯议论娘炮的形象可取不可取意义不大,而且观点基本一致,议论自然少深度。所以表明对娘炮现象的看法后,应重在议论这种现象,而非娘炮。

下笔前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什么是“娘炮”?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这个现象有什么利弊?该怎么对待这种现象?为什么这个现象大受关注?有没有相类似的现象?如果这个现象再发展下去会怎样?其它各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什么?他人观点有没有可取之处?要批驳不同观点该怎么批驳?联系实际,今天议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4.偏离主题:只谈或者大谈男性气质,不谈“娘炮现象”,视为偏题、脱题。“娘炮现象”必须是作文分析主体。

素材积累

1.娘炮的意思就是:男生动作表情女性化,形容男生娘娘腔,太做作。现在多把哪些有女人一样的动作,外貌,行为举止或语言称为娘炮。

2.公元前的战国时期,邻居女子趴墙看了三年的美男宋玉,接着是每次出行便有大批少女“掷果盈车”的潘安,再有就是被舅舅嫉妒容貌的卫玠和非得戴上面具才能踏上战场的兰陵王了。难道这“古代四大美男”也是“娘炮”吗?

3.传统中国的戏曲中就一直有男性扮演的旦角。梅兰芳、程砚秋等中国杰出的旦角演员也在生活中具有女性气质,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高尚品格也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和推崇。

4.《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武警战士杨明鑫被网友亲切称为“最帅兵哥哥”,被誉为“中国男子第一天团”的国旗护卫队,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

5.谢霆锋:“我觉得男生也该找回,男生该有的荷尔蒙。”

学习范文

学标题:态度型《“娘炮”之风当休矣!》主问题型《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谁造就了“娘炮”?》观点型《把“娘炮”当审美有失“主流文化”价值观》话题+观点型《对于“娘炮”,视而不见是一种宽容》

学思辨:有争议处更应有思辨;不说过头话;思辨不等于平分秋色;

学论述:对一个观点要有不同角度来反复阐述:概念界定、产生背景、出现原因、现象实质、问题根源、有何利弊、解决办法、联系实际等等。相反,同一角度的反复论述叫“重复”,举例如此叫“堆砌材料”。

1.新华社评论: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2018年新华社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2. 人民日报评论: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长期以来,对这些话题的探讨不仅在学术界长盛不衰,更在舆论场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最近,曾经参加过《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退出现役,微博开通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获了30多万粉丝。一名普通军人在脱下军装后备受关注,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红”,也可成为观察社会对男性气质认知的一个切入口。

军营中站过岗、训练场上流过汗,因为阳光硬朗的气质得到网友如潮点赞,王威这样的军人不在少数。近年来,从武警战士杨明鑫被网友亲切称为“最帅兵哥哥”,到救援过程中舍生忘死的潜水员官东,再到被誉为“中国男子第一天团”的国旗护卫队,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出众的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股子军人的血性和勇敢,让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当然,这种精气神并非军人独有,无论是比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还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抑或者是平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构成了时代的一道风景,也构成了我们对男性形象的一种认知。

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即便在少数人眼里“颜值”可以成为硬通货,甚至有“靠脸吃饭”之说,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内在美”。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而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其实,在一个强调权利和平等的法治社会,基于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评价,也逐渐被抹平。传统所谓“男性气质”中,为人们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现代公民精神的内核,成为一种带有普遍共识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基于此,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这正是: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

桂从路)

3 《谁造就了“娘炮”?》2018 09 13

近日,新华社一篇题为《“娘炮”之风当休矣》的时评文章引发舆论热议,一时间,击节叫好声不绝于耳,显然,“娘炮”霸屏早已引起公愤。

然而,简单的吐槽,众口一词的抨击,无助于认识问题,更不能解决问题,还易诱发质疑: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里,应不应该给举止阴柔、装扮精致的男性以审美的一席之地?

抽丝剥茧,当下的“娘炮”之辨,其实与“花样美男”的气质、个性、装扮并无大多关联。生活中,个性腼腆、言行柔弱,具有阴柔温婉气质的男人多了去了。男士相貌清新俊逸,面如冠玉,且爱美、爱装扮,本无可非议。如潘安宋玉,玉树临风,万人争睹,哪怕老了,也是一“老克勒”,其神依旧,其风犹存。

“娘炮”之辨的本质,恐怕在于“娘炮”的表里不一或徒有其表,是颜值与“芯片”的落差。本来嘛,外貌与心灵的美丑就有四种搭配。卖相灵与心灵美兼而得之,岂不善哉!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把这四种搭配演绎了一遍,其中,貌美心善的艾丝美拉达和貌丑心善的卡西莫多的形象成为艺术的经典,让人念念不忘,“钟楼怪人”成了真善美的象征,恒久传颂。

“四大名旦”为人敬仰,他们曾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

显然,外貌气质并不能成为“娘炮”成为众矢之的的理由,具有阴柔气质的男性,古代有之,国外有之,只是叫法不一而已。

“娘炮”们不受公众舆论的待见,归根结底,在于装嫩和伪成熟。无论从艺还是为人,都让人心里发虚。大凡出来混的,倘若没了道义情怀,失了刚正之气,少了悲悯善心,又缺了承接瓷器活儿的金刚钻,一味靠颜值营生,凭色相鼓噪,醉心于出场价,出入于名利场,沉湎于粉丝群,还染上谱儿大、场面大、脾气大的江湖气。这时间一长,不暴露出其“败絮其中”的实质才怪呢!

一旦“娘炮”变成一种时尚,成为一种引领,充斥于荧屏网络,不绝于舞台秀场,甚至浸染到开学课堂,那可就是个社会问题了!此道能扬名,可赚钱,出有香车,坐有美人,粉丝欢呼,万众追捧。不由人误以为,“大丈夫”当如是也!这可是充满“获得感”的真实导向。此风不刹,足以乱文艺之世相,误艺术之发展。

是谁造就了“娘炮”?

当千钧为轻的时候,蝉翼为重;当经典被淡化的时候,大道渐行渐远;当英烈被抹黑的时候,大丈夫难觅其踪。此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是也。

于是乎,阴郁的谋略、离间的心计、宫廷的暗斗、职场的倾轧、善恶的倒置、是非的互换,再加上对历史的“戏说”乃至编造,佐以“小鲜肉”的演绎,水军的助澜,眼球,就这么被吸引了;剧,就这么火了;人就这么“大牌”了;钱,就这么赚了。于是乎,炒家的口袋鼓了,“中介”的提成有了,平台的抽头到了,“托儿”的回扣在了,链条就这么形成、狗狗猫猫的利益就这么捆绑了!

因此,不要简单地拿“娘炮”垫背,让“娘炮”替死。“娘炮”为何霸屏,是时候该自问、自省了!

4.《把“娘炮”当审美有失“主流文化”价值观》

最近,“娘炮”一词风行网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也纷纷发声,就“娘炮”各抒己见。特别是新华网一篇《“娘炮”之风当休矣》“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有媒体以《尊重多元审美,共塑阳光气质》来回应。

文章以外表斯文、柔美、秀气的鹿晗、蔡徐坤与被赋予了“血性”“铁骨”特质的吴京、甄子丹举例说,时下社会“花样美男”与“猛男”平分天下。而平分天下的原因则是“放眼更广阔的宏观层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正在完成从单调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从匮乏到丰富的巨大跨越。”而这种“多元审美正是社会长期和平稳定繁荣的‘伴生品’。”

我不知道《尊重多元审美》一文推崇“花样美男”的底气何来,只是知道这些“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娘娘腔”在文艺界很有市场,在资本为王的当下,有市场就意味着有大笔的财富,有大笔的财富就象征着成功。可是,这种靠“卖弄风骚”和所谓的“颜值”博取的成功有几许价值可言?

“娘炮”之所以大行其道,不错,是社会繁荣的结果,可社会的繁荣是靠那些辛勤耕耘在科研一线、国防一线和默默无闻奋斗在艰苦岗位上的大众所取得的,并非是那些娱乐节目中为了吸引粉丝在银屏上“卖弄颜值”、撒娇叫嗲的“小鲜肉”,他们只是大众工作茶饭之余的一种娱乐消遣。如果将此上升到“审美”的境界,那么,这“审美”就有悖于“诚信、敬业”的主流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勤劳踏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文化价值。

首先,“娘炮”的兴起,不能不说是“文化娱乐”传媒的功劳。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街边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惜以大版面或长时间的播报一些明星的绯闻八卦或某个“小鲜肉”的大情小事,经过铺天盖地的传播,这些明星和所谓的“小鲜肉”便一夜成名,成为“吸金”的“网红”,从而引发一场“蝴蝶效应”,“追星、拜金”成了时下年轻人的目标方向。而那些所谓的明星、网红,有很多又是私生活泛滥,或许这里也有一些明星或网红通过绯闻来炒作自己,但无论是与否,其道德品质堪忧。比如前段时间崔永元爆出的“因阴阳合同”,还有时不时见诸媒体的有人为不知廉耻的“网络主播”拿着大笔金钱打赏,这些行为无疑祸乱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拜金拜银、追星”的奢靡享乐思想,放弃了做人的道德底线良知和人所具有的“阳刚之气”。

其次,“娘炮”的形象确实有碍行为正常人的“审美观”。不错,衣着装扮、搔首弄姿是个人的自由,但作为一个男人,把“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上升到审美的标准,那么,不是“美”出现了问题,而是人类社会中“审美”的人出现了问题,本来国人的认知里,男人就应该有“阳刚之气”,如果应有“阳刚之气”的男人,突然“油头粉面”、“烈焰红唇”地伸出一个“兰花指”娇滴滴说话,我不知道多元审美者如何感觉,反正于我来说,我会惊起一身鸡皮疙瘩的冷汗,不得不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人妖”的世界里,在此并未亵渎“人妖”,但毕竟社会是以正常人为主的。

再次,作为和娱乐节目应运而生的“娘炮”,因为其怪异的行为举止、另类的奇异怪装,有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一,青少年的思维意识正处于辨别是非的阶段,如果一些媒体毫无底线和节操地大加渲染“娘炮”,那么,无形中会自然而然的引导他们不辨是非、不明就里地追星意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那些明星、网红的名利,至于道德品质就了无概念,长而久之,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至于“诚实守信、奋发图强”则没有做个“娘炮”来钱快。因此,网络流行的“少年娘则过娘”不是一句调侃,而是有所忧患,不能不引起全社会重视。

另外,从“娘炮”的流行中,我突然想到了起于南北朝时期的“面首”,本义为“美男子”,被引申为“男宠”,所谓“男宠”,再此不多加赘述,是历史上一种无所事事,只是用一具皮囊换取“奢靡生活”的社会“寄生虫”。纵观当下的“娘炮”,虽然有着一定的文艺范,但其行为还不是用自己的“皮囊”来擭取社会财富吗?其怪异的“搔首弄姿”、“兰花指”不是吸引社会大众的“宠幸”吗?能说他们给社会带来什么正能量吗?事实上确无可圈点之处。

有一句话叫“娱乐至死”,历史上有一句话可概括该词,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然有些偏激,但大致描绘出了“利益至上”的含义,之前的“阴阳合同”事件不是很好的映照吗?

娱乐是人类生活中固不可或缺的调味剂,但不能鼓吹那些为了捞金而装扮的奇装怪举,而“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更不可用“审美”的标准来评判,这不是“审美”,而是“审丑”,因为这样的“偶像”只能削弱人正确的认知,因此,把“娘炮”当“审美”有失“主流文化”价值观。

何为文明,文明是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那么。“娘炮”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吗?显然很多人是不会放弃男人的尊严而去做个“娘炮”的。文明是以文化为旗帜的,所以说“文以化人”,男人“娘娘化”,不仅不可以鼓吹,更要遏制。否则,人将不人,何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凤凰网《对于“娘炮”,视而不见是一种宽容》

2018.9.8

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娘炮”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审判“娘炮”则在成为另外一种潮流。

笔者也看不惯“娘炮”,就像不喜欢十年前风靡一时的“杀马特”,以及另一种独特的群众娱乐形式“尬舞”。看不惯就不看,这是笔者对待此类异己文化的态度,效果很好,至今我也没有发现它们对我个人的生活、权利造成过任何实质性的侵害。

有时候,视而不见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宽容。

如果我们人人都主张把看不惯的东西“抛个坑儿给埋了”,那么估计太平洋都填不下。“娘炮”不符合大众审美,也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甚至被定义为“病态文化”,但如人们所共识,一切要有个度,“娘炮”之风当休矣,批判风潮也当适可而止。

伤风败俗、腐化青年是指向未来的罪名,是超前的,需预判而定的罪名。很多风行一时的潮流文化在发轫时都面临过此类控诉,比如80年代穿喇叭裤就是耍流氓,如果年轻人穿着喇叭裤,还带上个蛤蟆镜,就是典型的不三不四青年了,会遭受各种指责。

类似于今日“娘炮”文化所面临的处境,当时很多家长认为如果任由孩子穿喇叭裤,“长大了肯定是个流氓”,罗永浩说自己还曾因此挨过揍;眼下,很多人仍坚信任由“娘炮”文化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少年娘则国娘”、“犯我中华者,讨厌”的民族悲剧。

这个“必然”的逻辑是很值得怀疑的,毕竟“穿喇叭裤就是耍流氓”已成为一个笑话。

当然,不是说“娘炮”文化会像喇叭裤那样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笔者更倾向于认为,任由其发展下去的话,它会像“二次元”“杀马特”那样渐成边缘文化,虽不为主流所接受但却能够独立而存在,或许有一天,当人们像许知远那样带着偏见走近这个群体时,也许会发现他们并非不可理喻。

再有,正如新华社评论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所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那么,既然流行文化是一种市场文化,生存发展自由市场所决定。因而,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娘炮”文化自会循自己的发展轨迹,或边缘,或消亡。

网络社交刚刚兴起时,年轻人使用“火星文”进行自我表达遭受语言学家们的杯葛,被认定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这是时兴文化被批过头的又一典型例证。现在,线上社交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火星文”中的一些表达消失了,也有一些表达为网友所接受,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用语。

“娘炮”文化也会有类似的可取之处吗?

不确定,但确定的是,秉承多元化的包容原则,我们不能因之而抨击它,就好比在“尬舞”者没有扰乱公共秩序的前提下,我们无权因“跳的不美观”把在公园尬舞的非专业人士轰出去,他们享有合规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这一点不会,也不能因为我们看不惯而改变。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中性化”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2005年的“超级女声”声势浩大,在这场万人空巷的选秀节目中,颇有男孩子气的李宇春夺得了年度三强总决选冠军。

著名时评人熊培云撰文指出,“胜出的不只是其中某位超级女生,还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言下之意,“春哥”的胜出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人们对中性化潮流的包容。

即使今天,“女汉子”“女强人”也都不像“娘炮”那样带有如此浓厚的贬义色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对女性男性化略显包容,而对男性女性化却如此抵触呢?进一步讲,为什么我们提到女性“男性化”总想到独立、勇敢、坚毅,而提到男性“女性化”却总是想到软弱、无力、不堪续国之重任呢?

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偏见?

最后,还是要回归一下“看得惯”、“看不惯”的问题,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比看不惯的“娘炮”更值得警惕的事情,但却因为“看得惯”而忽视了它的危害性,比如讲究座次和“礼仪”的酒桌文化,不知有多少年轻人为迎合这种文化独自一人醉倒在大马路上,仔细想想,“伤风败俗、腐化青年”用在这里才是最恰当的。

因而,不能以“看得惯”和“看不惯”来评判事物。或许,我们更应该对“看得惯”的事情多抱持一点警惕的态度,而对于“娘炮”文化,则可以选择视而不见。

随他们去吧!真正的焦点在于,他们是怎么进入公共平台的?

(本文作者为刘文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心愿作文500字 放风筝作文 雪作文 叙事作文 做家务作文 温暖作文 家乡的春节作文 劳动作文 保护环境的作文 描写春节的作文 初中作文 关于雪的作文 家风作文 中考作文 六年级作文 写景作文600字 推荐一本书作文400字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 年味的作文 读后感作文 四年级作文 传统文化作文 春节习俗作文 假期生活作文 游记作文 小作文 春节作文300字 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