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斯塔伦海格看概念创作与本土化

2020-09-27 07:30:02
相关推荐

西蒙·斯塔伦海格系列作品

包括:

环形物语8.5[瑞典]西蒙·斯塔伦海格 著绘 / 2019 / 浙江文艺出版社洪水来客9.1[瑞典]西蒙·斯塔伦海格 著绘 / 2019 / 浙江文艺出版社电幻国度8.3[瑞典] 西蒙·斯塔伦海格 / 2018 / 浙江文艺出版社

类型:概念设定集 / 图像小说

西蒙·斯塔伦海格是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八零后科幻插画师和概念设计师,同时也写短篇小说,并由小说再反向构思创作插画,主要作品题材是后人类文明和恐龙时代的地球这两方面。不仅仅在瑞典,包括美国的《Scientific American》《The Guardian》都对他的作品赞赏有加。

——本期评论员——

钟天意:青年作家,《科幻百科》撰稿,尼古丁中毒的狼人学家。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地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业余影评人、科幻/推理/恐怖作者和字幕组翻译。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科联奖、未来全链接、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和光年奖获奖者。

王真祯:南方科技大学本科生,严重拖稿症患者,一只有点沙雕的科幻萌新。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不存在科幻等平台,曾两度入选《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漓江版年选。

HeavenDuke:纯粹幻想系作者,科幻百科创始人,星云科幻评论撰稿人,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原创部负责人。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蝌蚪五线谱、不存在科幻等平台。梦想做一只网络爬虫。

钟天意:大家好,这里是赛博酒馆的第四期,我是主持人兼评论员钟天意。本期我们讨论三部图像小说:《环形物语》《洪水来客》《电幻国度》,作者是瑞典作家兼插画家西蒙·斯塔伦海格。

王真祯:这三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力不算太大,但如果把它们放在不同的谱系下,我觉得能品出许多不同的有意思的东西。王真祯:首先是废墟美学,在《电幻国度》和《洪水来客》的图像中都得到了很充分的展现。斯塔伦海格用了许多图像去描绘人造BDO的功能丧失,有时图像和对应的文本处在同一空间下的不同时间,产生了一种错位的效果,由此营造出了后启示录世界中的一种常见而经典的悲剧美感。与此同时,许多“无人机”被赋予了动物的形体和轮廓,我认为这是在隐喻其获得的某种新的“本质”;在许多图像当中,如果画出一条切割线,把图片一分为二,我们能得到一侧,是完全由日常的景观所构成的。这使得这三本小说与类型接近的《辐射》、《地平线·零之曙光》等作品不同,即其描绘的既不是一个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破灭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新事物创生的时代。

王真祯:废墟美学具体到个人,我想是一种后人类主义的生存状态。《电幻国度》中,作为主人公的女孩就是一位典型的混合物者,消解和重组同时在她身上发生。这也同时印证了,这三本小说为我们呈现的不是一个标准的后启示录世界,而是毁灭与再生同时发生,危险而有希望的过程,或用金·斯坦利在《2312》中的话说,是一个“颤抖”的过程。王真祯:对非北欧读者来说,作者惯用的冷峻色调也为作品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电幻》封面中的灰蓝色,我认为甚至是最契合我心中《神经浪游者》第一句“没有节目的电视般的天色”的色彩。因而即使抛开所有的科幻元素,这也仍然是一本阅读体验相当好的画集。王真祯:当然,阅读这三本书的过程给我带来了许多问题,简单罗列一下:

1) 在《电幻国度》中,图像与文字文本往往是不对应的,这种图像和文字之间存在的是怎样的张力?为什么在《环形物语》中又对应了?

2) 《环形物语》、《洪水来客》的本质与我们市面上常见的各类游戏、动画设定集其实很接近。前者的创作目的就是其本身,而后者则更多是作为一种附属品。那是否可以认为,设定正在越发独立为一种文化产品,或正越发优先于传统的文化产品?

3)《环》两部的“环项目”设定,让我想到中文互联网上曾一度火热的“404核城”传言和创作。这说明这种工业的起落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那么中国版的《环》该怎么写,哪些是最应该模仿的?又如何摆脱甚嚣尘上的,庸俗化的复古未来式呈现?

钟天意:好的,谢谢王真祯提出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我建议先从第二个切入,然后再第一和第三个。地瓜:我觉得这三部作品不能算是设定集,它和所谓的星战、异形的设定集还是很不一样。前者有故事,体量上至少是一部短篇小说;后者是完全百科全书式的。当然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大幅精美插画。但不能说有插画就是设定集。因此称三部作品是图像小说还是很准确的。钟天意:地瓜的说法确实是成立的,图像小说确实和设定集还有一定的不同;但关于它究竟能不能超越传统文化产品,我觉得这里值得商榷。传统文化产品的定义在这里是否可以暂且解释为科幻小说?地瓜:可以解释为故事,不一定是小说。钟天意:好的,那就是传统的——算上影视剧、漫画等等。HeavenDuke:这几本书至少不能算是衍生设定集。相反,它和日本的一些创作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一些画师会首先构造出一个世界观,然后围绕世界观进行图画的绘制和文本的创作,最后将二者打包成书,对外出售(我之前从日本买回来的もの久保的画集就是这类产物,当然它的情节还是比较弱的)。

HeavenDuke:仅就斯塔伦海格的三本书而言,在图书的构成里,文本起串接的作用,图画则负责对情节从场景、氛围等额外方面进行补充,所以在书中出现的图画不能被简单视作插画,在这里,文本和图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一点非常贴合斯考特·麦克劳德对漫画和图像小说中二者功用的定义,因此它并不算是一种新式的突破,就算是突破,也只是对画集这种出版形式的突破,赋予了它情节和完整的世界观。钟天意:关于王真祯的第二个问题,我有同样的感受。作为一名影视从业人员,张小北评价《环形物语》时,认为“它其实是一部电影的前期概念视觉预演。不过和很多科幻电影的视觉概念预览集不同的是,本书还提供了深刻而有趣的人物及世界观建构,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而且我确实也已经听说亚马逊买下了《环形物语》的版权,打算做成美剧。这样看来,最直观的一点是:这种图像小说的创作为后续的影视开发节约了很大的流程空间,因为它在完整的故事之余也已经完成了基础的概念设定。钟天意:但是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它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效率”上吗?还是别的什么?因为如果就此而认为它具有超越性,那就隐含了一个前提:科幻小说的最终归宿必然是银幕。王真祯:我觉得这样确实能说得通,不仅就效率而言是提升,质量可能也有保证。很多视觉概念先行的创作会产生世界观崩坏,类似灵笼和爱死机那样。地瓜:我倒是觉得它的优越性表现在:它把“概念设定集”这种小众的文化(一般可能只有电影幕后人员才会接触,只有狂热粉丝才会购买),加上通俗故事,变成图像小说,让它大众化了。HeavenDuke:“效率”这一点我觉得可以联系日本的SF产业链来讲一下。这三本作品和日本轻小说行业的一个衍生品非常像——设定集,功用是为了解释轻小说里乱七八糟的设定和人物,但是这种设定集在日本并不仅仅是作为作品的衍生品而诞生的(这点和《星球大战》或者《辐射》之类的设定集完全相反),有的时候它会和作品同时放出,甚至先行放出。

钟天意:我想问的问题就是在这里。坦率点说,今年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分之一,但在这段时间里我其实没有看太多科幻小说——大概不到二十本的样子,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看各种动画、包括最近沉迷于telltale game出品的《行尸走肉》。在今天,我们很难想像会有一个只读纸质小说,却将漫画、游戏和电影拒之门外的科幻迷,这让我羞愧地意识到,对于科幻评论来说,传统的文学理论永远是匮乏的,有时的感觉就好像是用手锯和铁锤修理宇宙飞船。

钟天意:设定集的出现更加强化了这一问题:在上个世纪,我们的文学理论才刚刚提出文学的建构不仅仅是作家的问题,更需要读者的参与;在如今,我们索性把作家抛弃了。可以由画师和学者们共同完成一部优秀的设定集,故事的部分则完全可以由读者填充,这是今日文学所面对的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

钟天意: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果我们不看书中配套的文字,只看这些精美的插图,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格式塔理论生成属于自己的故事。插画里有脑机接口,废土化的大都市,这些元素已经足够一个科幻素养够高的读者据此生成一个故事了。地瓜:他这个其实跟创业企划书差不多,适合招商引资。HeavenDuke:哈哈哈是的,高端PPT。钟天意:这里我想拿星球大战举例,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星战的死忠粉,如果有的话抱歉冒犯。星球大战发展到今天,故事已经极度地拖沓无聊自我重复(哪怕它在刚诞生之日也是同样乏味的)。今天仍旧在焕发魅力的并不是它的故事,而是它被神话化了的设定。这也正是文学处理不了的问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针对光剑和原力诞生的。地瓜:星战后传不能完全代表星战的方向。星战的作品太多了,推陈出新的也很多。它的动画、剧集、漫画都有很多评价非常高的作品。HeavenDuke:游戏的口碑也不错。王真祯:关于“神话化的设定”,是不是有点接近于东浩纪所说的“数据库消费学”?大概就是说,后现代的消费者不再消费大叙事,而是消费资料库,譬如说那些可以被排列组合的“萌属性”符号。在这样的消费逻辑里,由“萌属性”组合而成的人物是可以独立于故事而存在的,甚至可以脱离人物所在的世界观。HeavenDuke:我想了一下,既然谈到了东浩纪的这个理论,在这里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地类比来说明这三部曲的定位。HeavenDuke:如果把设定在科幻文化中的地位粗略地等同于人物的表象魅力在二次元的地位(内部交流作品时首先聚焦于设定这件事,我相信科幻迷对此都会有所体会),那么斯塔伦海格的三部曲是这样一种存在:它将消费者最关注的设定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以《电幻国度》为例,从封面上你就能清晰地将该作归为“赛博朋克”,同时感受到它的异样的美学),从而满足亚文化圈对设定要素的追求(科幻圈的“数据库”可被视为五花八门的subgenre,诸如时间旅行、人工智能等);剧情不过是在这之后的二次创作,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原创(类似官方同人)。

HeavenDuke:不过,如果从数据库消费的逻辑出发,科幻迷对设定的期待,和御宅族对萌属性人设的期待是有所不同的,最核心的一个差别在于:科幻迷对标新立异的接受程度要远高于后者,甚至只要满足基本的审美要求(比如说赛博朋克里的电子废墟),则可以无限标新立异;而斯塔伦海格的这几本书则很好地回应了科幻迷在这方面的诉求。所以它才敢于以这样的一个弱情节强设定的姿态出现。HeavenDuke:虽说如此,但是这种框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文化产品,但是斯塔伦海格的高明之处就是在设定集、图像小说、画册这些之间得到了一个平衡,正因为如此,不论我们用审视哪种媒介的眼光来鉴赏它,都能够得到相应的享受,并且不论是哪种媒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套相对成型的样本。HeavenDuke:上面这个逻辑从二次元向科幻的转移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对设定的追求在科幻圈里主要催生出的是科幻设定的继续演化,这甚至是贯穿了科幻史的。钟天意:我对这个了解不太多 但譬如scp基金会就是这样的吧?HeavenDuke:scp的代表性其实不太够。最典型的应该是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在人工智能题材产生的回响;或者刘慈欣的“黑暗森林理论”对后来的科幻创作的影响。HeavenDuke:由此再延展去讨论的话,这还可以拓展到在这种框架下,创作者和创作者之间的回应(就比如我曾经见识过的文画接龙活动。在这个活动里,创作是在画手和写手之间交替进行的,写手为画作配以故事,画手再为写手的文字绘制插图),以及周边和文创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钟天意:话题有些脱离文本了,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一个问题,讨论一下作品本身吧。钟天意:王真祯的第一个问题是与具体的小说文本有关的。我觉得王真祯的说法里最典型的一个场景就是在结尾处:那个独行的男主人公和机器人对峙的场景,并没有用文字描述,而是用了三幅(三帧)连贯的画面。地瓜:可能一图胜千言了。毕竟故事已经发展至高潮了,无需交代太多,而且前面铺垫也够了。

王真祯:是的,要是说对应的话也有办法说,但是一种很复杂,多变的对应方式。钟天意:图文不相关这点,我在《电幻国度》这本书里确实有相同的感受,但要我来说,这里有一点音乐性在里面。我不懂音乐,所以也没法说太深,但双线叙事的结构天然地带有一种巴赫金所谓的“复调”效果,而在高潮处的“无字”也很像一些电影里在高潮中惯用的手法:剪掉所有音轨,只保留背景音乐,以营造一种戏剧化的效果。钟天意:后两本书的风格更偏向日常一些,不过我感觉王真祯所提的这种效果,同样可以由多种方式实现的。比如在看似平静、日常的叙事进程中,配合的插画中却出现某种怪异、不和谐的成分。这就是图像小说和绣像小说的本质差异:对于后者来说,除了研究美术史的学者,没有哪位学者会重点研究林黛玉是怎么画的;但图像小说里,图像和文字是互相补充,有时甚至是互相悖逆的。地瓜:对,拿掉字就像是电影高潮拿掉声音。钟天意:所以我们会发现,它不仅没有因为图像的加入而变得好读,反而更加晦涩了,有无数亟待解释的文本裂隙。这对于批评者和读者而言,都相当于巨大的挑战:你要懂文学,更要懂绘画、懂电影,否则阅读很可能就是无效的。钟天意:对这部分讨论是否满意?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进入最后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王真祯:嗯嗯,我觉得可以的~钟天意:回顾一下问题三——《环》两部的“环项目”设定,让我想到中文互联网上曾一度火热的“404核城”传言和创作。这说明这种工业的起落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那么中国版的《环》该怎么写,哪些是最应该模仿的?又如何摆脱甚嚣尘上的,庸俗化的复古未来式呈现?HeavenDuke:考虑到作者来自瑞典这个北欧国家,以及《环形物语》和《洪水来客》里的BDO设定,我感觉书里的“环项目”明显作者针对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做出的回应。两本书的主题也是超级科技工程对本土文化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后续逐渐引进的消费文化带来的二次异化。王真祯:我指的更多是工业BDO的起与落,当然你的概括是对的,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景观,404城是一个,东北很多老工业区的改建也是。这个问题其实更多关注的是本土化的可能性,以及哪些是必须保留的。

HeavenDuke:落到本土化上来,三峡大坝或者贵州天眼(甚至冷湖小镇)的相关创作能不能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参考?王真祯:三峡相关的科幻吗?其实三峡是可以的,但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倒是像《三峡好人》这样的故事。天眼还不好说,太新了。王真祯:或许,更普遍意义上,这也可以阐释为一个我们如何面对自己历史的问题。HeavenDuke:环形物语的两部曲和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兴起和后续的衰落是呼应的,这是北欧历史背景下的一个很重要的产物。我觉得如果要本土化的话,最浅层的参考就是去关注我们自己的类似的工业化项目对相应的文化体系的影响。比如我在worldcon上听说的时下在国内进展得如火如荼的造城运动(让我写,我就写可能会写沈阳已经推进了十余年的金廊工程)。钟天意: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到的是斯蒂芬·金的一篇短篇作品《尸体》。我觉得那是金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几个少年在一次游玩中目睹了一具尸体,尽管小说中没有太多戏剧性的冲突,但这具尸体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们的一次成人礼。《环形物语》和《洪水之年》本质上也是一样的,我更关注其中的“成人礼”问题。要概括的话,它是一种无法把握的宏大叙事侵入个体生命成长过程,并在其中楔下印记的母题。

钟天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中国完全有相当丰富的创作土壤:核城如是,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亦是,就连红岸基地也可归为此类。钟天意:此外,我觉得这种原型未必一定要是实体工业:比如一些文化现象(诸如互联网浪潮或者八九十年代的暴发户式创业)其体量完全足够承载。王真祯:有道理。HeavenDuke:我注意到问题里还提到了要规避庸俗化的复古未来式呈现,这具体是指什么呢?钟天意:这里面诞生了一种我们平常惯称为“朋克”的东西(笑)。王真祯:去年有一个片子,叫《赛博朋克山海经》,是成都背景的,差不多就是那种感觉。就元素拉过来,一拼。HeavenDuke:明白了,那个片子我看过的,印象很差。中西结合仅仅停留在表面,就是各种刻板元素的机械拼贴,结果弄得不伦不类。钟天意:仅仅是“一拼”可能还不太够,否则会落入有形无神的陷阱。比较尴尬的另一个例子就是超级英雄题材的本土化尝试。王真祯:对的,有形无神很恰当。

跪服!国内大神新作:赛博朋克山海经 腾讯视频

王真祯:说到成人礼,我又想起一部电影《钢的琴》,也是成人礼的故事。钟天意:《钢的琴》是一部很优秀也很重要的电影 它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引发讨论,我觉得正在于它从个人的成长史的角度,重新切入已经失效的宏大叙事。HeavenDuke:既然提到了《钢的琴》……那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还可以和《环形物语》放在一起产生一个照应。HeavenDuke:《钢的琴》里的景观是人的意志的浓缩,它不是一个不可控的宏大景观,而是一个相对可控的人造道具,这和《环形物语》是反过来的。我在想,如果创作中将二者放在一起,也许会有一些神奇的化学反应,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月光狂想曲》里的V2火箭和爷爷的月球花园这两个意象。钟天意:这么看就很有趣了。《钢的琴》和《环形物语》就像是同一个坐标轴的两级。“钢琴——环工程”之间其实可以简化为尺度上的变化。

钟天意:而说到尺度变化引发奇妙的化学反应,我觉得国内这一点做的最好的依旧是刘慈欣……HeavenDuke:哈哈,《中国太阳》。钟天意:还有《圆圆的肥皂泡》,《乡村教师》之类的,就不一一列举了。钟天意:时间也差不多了,我先做个小结吧:虽然我比较喜欢这三部曲的故事,不过我认为图像小说的问题可能会更有趣,也比较贴近现在的一些文化现象,因此今天的讨论稍稍游离于故事的文本之外了一些。钟天意:不过我还是相信,这应该比讨论故事更加重要,因为即使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事实上也已经与印刷术时代的写作逻辑渐行渐远了。我希望通过对设定集、图像小说或者互动叙事游戏这样有着新媒体介入的“新东西”的关注,我们能够重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钟天意:以上就是本期的赛博酒馆,谢谢大家!HeavenDuke:我们下期讨论新晋日本科幻作家草野原原的四篇中短篇小说,包括《最后与最初的偶像》《Evolution Girls》《暗黑声优》和《初次见面,我是虚拟CTuber·真银Aya》。和前几期所讨论的作品的严肃风格不同,这几篇作品都能让读者置于轻松快活的阅读心境中,但同时又能够带来强烈的精神冲击,以及对宅文化的深刻反思(大雾)。作者是如何对御宅文化进行回应的?敬请期待下期的赛博酒馆~

综合评分:7.5/10

★★★★★★★★☆☆

钟天意

斯塔伦海格向我们提供了令人头晕目眩的景观群:它们脱胎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但经由那种被我们称之为科幻的手法,它们重新变得陌生,并不断召唤我们的注视与解读。再说得准确点,作家在这里的工作是让文字和插画互为注脚,搭建了一个舞台;然后公路故事也好,童年之逝也罢,都在这里轮番上演。这是对世界的檄文,也是对它的一封情书。

评分:★★★★★★★☆☆☆

王真祯

这三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力不算太大,但如果把它们放在不同的谱系下,我觉得能品出许多不同的有意思的东西。

首先是废墟美学,在《电幻国度》和《洪水来客》的图像中都得到了很充分的展现。斯塔伦海格用了许多图像去描绘人造BDO的功能丧失,有时图像和对应的文本处在同一空间下的不同时间,产生了一种错位的效果,由此营造出了后启示录世界中的一种常见而经典的悲剧美感。与此同时,许多“无人机”被赋予了动物的形体和轮廓,我认为这是在隐喻其获得的某种新的“本质”;在许多图像当中,如果画出一条切割线,把图片一分为二,我们能得到一侧,是完全由日常的景观所构成的。这使得这三本小说与类型接近的《辐射》、《地平线·零之曙光》等作品不同,即其描绘的既不是一个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破灭的时代,也不是一个新事物创生的时代。

废墟美学具体到个人,我想是一种后人类主义的生存状态。《电幻国度》中,作为主人公的女孩就是一位典型的混合物者,消解和重组同时在她身上发生。这也同时印证了,这三本小说为我们呈现的不是一个标准的后启示录世界,而是毁灭与再生同时发生,危险而有希望的过程,或用金·斯坦利在《2312》中的话说,是一个“颤抖”的过程。

对非北欧读者来说,作者惯用的冷峻色调也为作品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电幻》封面中的灰蓝色,我认为甚至是最契合我心中《神经浪游者》第一句“没有节目的电视般的天色”的色彩。因而即使抛开所有的科幻元素,这也仍然是一本阅读体验相当好的画集。

评分:★★★★★★★☆☆☆

地瓜

我是非常喜欢《电幻国度》的。从商业的角度说,它比小说更易读,又给影视化省了不少事儿。从故事的角度说,它是扎扎实实地讲了一个故事,有背景、有情节,还有一个开放式结尾;而且在高潮,它以图画取代文字,以无声胜有声,这是图画小说这种体裁的优势。从主题的角度说,它是地地道道的科幻,而不是披着科幻的外衣讲别的东西。如果说太空歌剧的根本主题是探索宇宙的本质,那么赛博朋克的根本主题就是探索意识的本质。《电幻国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评分:★★★★★★★★☆☆

HeavenDuke

如果把三本书按照《环形物语》《洪水来客》和《电幻国度》的顺序来排列,那么我们刚好能够看到超级工程和先进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异化过程。《环形物语》中的“环”与《电幻国度》中的虚拟现实刚好处在两个极端,一个代表了冷战时期的宏大叙事,一个代表了消费文化的冲蚀。考虑到作者的北欧人身份,可以将三本书想象成对大型强子对撞机和当代都市生活的回应,这种本土化的思路对我们自己的科幻书写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此外,斯塔伦海格的画集也也很好地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文本和图画的配合方式,这种方式平衡而且优雅:文本和图画既自成一体,也互相补充,在内容的书写、风格的呈现以及主题的传达上都做到了直观易懂。作者的《电幻国度》和《环形物语》都已经在筹拍,也便不足为怪了。

评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习俗的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600 感谢作文五百字 母亲照顾我的作文 描写书柜的作文 秋天叶子的作文 奋斗为话题的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日常生活 快乐写作文杂志 家乡的美丽风景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100字 厨房作文 音乐喷泉作文400字 我的同学六年级作文 我的舍友英语作文 战胜了自己作文 最容易写的作文题目 初中优秀作文六百字 描写香蕉的作文 我想成功作文 乌龟四年级作文 描写动物的作文批语 国庆节作文批语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 中华美食作文400字 作文童年 童话故事作文300字四年级 关于老师的爱的作文 以龙为题的作文 成功从改变开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