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学作文试讲.docx

2020-09-27 22:35:01
相关推荐

小学作文试讲篇一:小学语文讲课面试技巧 小学语文(讲课)面试技巧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号。我讲课的题目是《 》,下面开始上课。(师喊)上课! 同学们好!(鞠躬) 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并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优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板书时说:相信大家一定会表现得更出色。然 后转身面向大家说:大家有信心吗?好,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 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么谁来回答这一问题呢? 开始提问:1、这位同学你来说说(停顿3秒) 这位同学说文中讲的是西门豹初到邺第发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经调查得知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吗? 哦,看来大家都很满意啊! 快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和同桌交流一下,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情?2、从老大爷的回答 然后开始提问,注意:1、每提问一同学,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或夸奖;2、因为在提问中不可能每位同学的回答都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说: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嗯,请坐。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来,你来说说。 哦,你不太赞同他的答案啊! 那么你能不能来说说吗? 嗯,你回答的真棒!3、如果是提问的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在文中一目了然,你可以这样说:哈哈,看来大家一下子都找到了答案啊!那么请大家一起来说说吧!哦,是(内容)呀!(师重复一下答案 下面就该讲解这篇课文的主要段落中的重点句子,一般把小组讨论环节设置 在这里。为了显示出多媒体教学,你可以在这里将重点句子以出示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然我们是模拟课堂,你需要指着黑板的左半边,假装这里是屏幕,然后说: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段话(板书课件1三个字) 2、用手指着说:谁来读读这段话呢? 你来读! 你来读! 3、那么从这段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分小组讨论,注意:小组一般是平时都分好的,所以你只用说: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一会儿老师找各小组代表回报。 由请第一小组代表汇报 ,你们找的真棒,(师说出生找的内容)大家快把掌声送给他们吧! 第二小组回报,(师复述内容)哦,第二小组同样表现得很好,老师对前两个小组都非常满意。那么下面老师想看看其他小组的表现。 哈哈,这么多人举手啊!来,就第四小组吧! 第四小组的表现真棒啊! 看来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大家快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吧(师拍三下手)! 4、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齐读这段话吧!(老师为了展现自己,可以将这段话读出来;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比赛朗读) 5、如果这段话中有重点词语或成语,可以提问同学说出它们在文中所指代的意思。注意:(老师可将这些词语板书在课件1里的位置) 分组讨论的环节一般就是这样,如果文中有两三个重点段落,解决办法综上所述,出示课件2、课件 3。但是小组讨论环节只需在里面涉及一次就行啦! 然后请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后,谈谈感受或是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最后师总结全文;布置课下作业 。 1、如果你总结完之后,时间还充足的话,就该进行拓展延伸环节。这个环节是这样的:出一或两道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再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注意:这道题要出的有一定水平。2、如果你在讲这篇课文时,还没讲到小结处,评委老师就提醒你还剩下两分钟时间,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急。你可以这样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大家今天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和大家在一起学习老师很开心,老师都有点舍不得离开大家啦!可是下课时间快到了,下节课我们讲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最后,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课讲完了。 把黑板上的板书擦干净,然后离场。 讲课时面对评委的目光,要柔和不慌张,切忌咄咄逼人。仪表端庄大方,讲课时面带微笑,切忌表情太夸张。如果评委老师问你问题时,要认真回答。板书不少于20字,字迹工整,避免错别字。一定要充满自信和激情!篇二: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面试模版 《愚公移山》 ............................................. 3 《加了一句话》 ........................................... 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7 《紫藤萝瀑布》 ........................................... 9 《蟋蟀的住宅》 .......................................... 12 《穷人》 ................................................ 14 《画风》 ................................................ 15 《跨越百年的美丽》 ...................................... 19 《敬畏自然》 ............................................ 22 《伟大的悲剧》 .......................................... 23 《称赞》 ................................................ 26 《爱吃的水果》 .......................................... 28 《我是什么》 ............................................ 31 《蓝树叶》 .............................................. 33 《坐井观天》 ............................................ 35 《一去二三里》 .......................................... 37 《荷叶圆圆》 ............................................ 39 《小小的船》 ............................................ 43 《大自然的语言》 ........................................ 47 《这个办法好》 .......................................... 49《小熊住山洞》 .......................................... 50 《父亲和鸟》 ............................................ 52 《雪地里的小画家》 ...................................... 54 《菜园里》 .............................................. 56 《小壁虎借尾巴》 ........................................ 59 《大海睡了》 ............................................ 63 《北京亮起来了》 ........................................ 64 《画家和牧童》 .......................................... 66 《四个太阳》 ............................................ 68 《两只鸟蛋》 ............................................ 70 《白鹅》 ................................................ 73 《去年的树》 ............................................ 75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 76 《鸟的天堂》 ............................................ 78 《乡下人》 .............................................. 79 《落花生》 .............................................. 81 《再见了亲人》 .......................................... 82 《黄鹤楼送别》 .......................................... 84 《我的战友邱少云》 ...................................... 85 《模板》 ................................................ 88《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文有如下特点: 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三年级阶段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里,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三、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五、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部分: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 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穿插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 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三)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置了11个问题略,通过问题的解答即熟悉了课文又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进一步深化。 (四)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五)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感受。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不“愚” 勇往直前 智叟不“智” 成为笑谈 《加了一句话》 《加了一句话》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富含哲理、具有强烈的语言感染力的美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理念,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水乳交融,并创设活动情境加深体验升华情感。 一、通读课文,自主确定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法国巴黎街头的故事,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你们想读吗?生:大声地想! 师:下面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运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朗读:有的放声读,有的轻声自读,有的与同桌齐读,有的边读边用笔批注 点评: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是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学生大胆交流阅读收获 师: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现在你最想探究什么问题呀? 生1:为什么之前没有人给钱.后来行人都掏钱给盲妇人? 生2:为什么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 生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感受到什么? 点评:语文教学呼唤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而开放的语文课首先应实现学习内容的开放。教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选择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点拨引导,准确领悟探究策略 师:这些问题提得多好呀!其实我们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中也提到了这些问题。 生轻声读提示内容 生:欢欣雀跃,大声回答以后学习这类课文时我们可以借助阅读提示来开展学习。 点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第七册开始在略读课文之前安排了阅读提示,旨在揭示课文内容、提示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加以扩展。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编排意图,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三、品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可以在有关语句旁作上记号。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他们有的拿着铅笔边读边画,有的不时与同桌小声交谈,有的边读边查阅工具书......课堂上流露出浓浓的探究氛围 师:请你把自己读明白的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 师:巡视中相机点拨 1.如果是你看到春天到了这句话,会想到些什么呀?篇三:文章试讲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1草 原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 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2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 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拨转马头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 勾勒:正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读准音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 “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 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 (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 (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 写的。(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读句子 (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 (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 (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 (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9.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 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 理清文脉 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 (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 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 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 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 2.“迂回”是什么意思? 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个别读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 (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 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 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 (个别读——齐读)。 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四.把洒联欢 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 过渡: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读4、5小节,说说,你感受到了哪些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 (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 (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三、 总结全文 同学们,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整篇文章,课文的第一段在写草原的风光美,第二段则在写草原的人情美,那么,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四、 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 五、 课外作业:1、背诵第2 自然段。2、阅读《林海》 板书设计: 草原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 风光美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人情美 款待 (把酒联欢)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设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 高鼻凹眼 戎装 缫丝 冶铁 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次合作作文400字 人生如登山作文 妈妈我想对你说五百字作文 八年级上册作文 作文可爱的小狗400字 仰卧起坐作文 二年级作文难忘的一天 老师的作用作文 作文《盼》600字 这就是幸福优秀作文 二年级描写荷花的作文 小学五年级的作文 养金鱼作文300字 我盼望长大作文 相信自己作文300字 菊花的样子作文 如果我能再做一回小学生作文 海鸟的作文 平凡中的美丽作文 介绍红楼梦的英语作文 迎国庆的作文 阿凡提作文 关于凉皮的作文 看烟花的作文 未来的世界作文 水仙花的作文400字 读书有感作文 作文四年级400字 最重要的小事作文 我的暑假生活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