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有思辨性的作文题及指导

2020-09-29 10:25:04
相关推荐

篇一:2016高考作文的思辨性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 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 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 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 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 的较高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 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 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 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比如在分析韩 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 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 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 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 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 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 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 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 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 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 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 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 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 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 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 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 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 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 湖。”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 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 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种表述个别处 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 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 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 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 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 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 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 “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 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 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 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 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 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 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 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 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 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 同学会说,我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 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 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 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 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 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总 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 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 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 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 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 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 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 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 部的呈示。 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 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 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 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 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 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 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 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 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 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 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 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 文的通病。 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 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 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 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 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 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 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 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 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 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 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虽然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 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引起读者怎样的思 考。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 生某个结果的各种原因。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 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 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 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 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 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 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 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 “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 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 “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 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 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 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 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 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 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 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 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 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 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如以“鱼”为话题写一 篇文章,有个同学联想到了春秋时的鲁国丞相公孙仪吃鱼的 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 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 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 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 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 的事,送鱼也不办。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 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 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 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 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 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 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 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 2008 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 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 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 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 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 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 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 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 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 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 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 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 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 10 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 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 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 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 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 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 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 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 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 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 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 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 法做到把理说透。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 种辨证分析能力: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数量与质量 分析; 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 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 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11 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 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 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 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 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 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 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 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 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 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 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 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 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 12 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 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 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 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 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 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 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 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 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 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 13 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 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 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 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 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 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 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 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 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 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 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 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 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 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 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 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 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 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 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 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 14 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 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这类的话题作文还 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 “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 “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 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 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 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 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 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 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 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 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 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 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 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 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15 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 力要适度才好。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 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 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 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 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 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 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 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 正是父母教 哲理思辨是从对立面中认识它们的统一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思辨型文章就是指在立意、构思等方面融注了辩证 思维因素的作文。常见的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 类。论争型就是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质疑 型就是对似成定论的见解、格言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 16 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面的角度去思索,即“正面不 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立面、旁面”,提出与世俗传统迥 然有别的观点。如《就是要好高骛远》。辩证思考型就是运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 证分析思考,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1990 年高考大作文要 求考生“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明——‘这里是个坏地方’,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展开议论”,实质上 就是要求考生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辩证分析思考,进而确立 最佳立意角度。从认识上说,她犯了以偏概全,从表面主观 看问题的错误;从感情上说,她犯了因己受损就否定一切的 毛病。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和感情上的倾斜,在实际生活中随 处可见。所以我们可以提炼出主题“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 看问题”。类似的题目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用事物 转化的观点去分析;《见物不见人》可用主观与客观观点去 分析;《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可用局部与整体的观点去分析。 2004 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更是重视哲理思辨。如全 国卷作文: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17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 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分析:话题体现较强的思辩性。面对各种说法,我是相信别人的话呢,还是相信自己呢?其实话题告诉我们,“相信自 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还包括其他的观点。如要听 取别人的正确评价来调整提高自我,如“唐太宗以魏征为 镜”。不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容易闭目塞听,如“周厉王在执 政时期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知名成语,一个是‘道路以 目’,一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听取别人的错误评 价容易误人误国,如“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偏听杨国忠”。 对别人的错误评价不必太在意等等。在构思时一定要考虑 “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表现”两个方面来作文。注意,立论时 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 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 全面否定前者。可写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议论文,也可以编故 事来体现哲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8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 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去弹性。 在某些领域,我们需要不断突破极限,在另外的领域,又需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 请以“极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物极必反,万物一理,对极限的认识也不例外。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给自己定立新的目标,给生活以动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否则,人生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量力而行,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否则,你将无法贪图清风明月之美,而让生活味同嚼蜡。能 兼顾正反两方面,合理有度地认识极限是最理想的生活态 度。在此前提下,根据自己手中所有材料,可选取一个历史 人物编述故事,可引用多个材料提炼观点,也可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历写散文或者记叙文。 作好这个题目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因为能直接证明本题的事实论据较少,所以运用材料时应特别注意论据与论点相 和,不要牵强附会。第二,紧扣话题本身,不能脱离了极限 本身的意义而在不经意间偷换了话题。《现代汉语词典》把 19 “极限”解释为“最高的限度”,作文时容易忽略“最高”这一限 阿姆斯特朗,一个超越极限的人,已经第五次站在了环法大赛的冠军宝座上,曾经的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小 伙,如今却一跃成为环法五冠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 奇特的是五年前的他已身患癌症,正是由于他不断地突破自 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极限,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更高,更快,更强”这一奥运会的宗旨正是运动员们挑战极限的动力,蒙哥马利将男子百米纪录提高到了9 秒79,而 乔伊娜的女子百米10 秒49 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一个个世 界记录的诞生便是人们一次次挑战极限的成功。 人的潜力虽然是有限的,但开发出来的却只有10 多个百 分点,另外的则需要我们去解放它,让我们挑战极限将它开 发出来,这对我们百益而无一害。 曾经,珠穆朗玛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经,南极极点是不可穿越的;曾经,马利亚纳海沟是下不去的?而今,珠峰上插 遍了各国国旗;而今,极点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而今,海 沟里还有我们的残温?这一个个不可能在现在已经变得平 常,都是因为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计算机的普及,从欧罗巴到美利坚,20 从东非高原到南美平原,从地球到月球?到处都有挑战极限 的人们,到处都有新的记录产生,到处都在重新找起点。 极限虽然可以使自己,使人类的潜力得以提高,但不要过分挑战。它就如弹簧一样,有受压限度。 珠峰上也有受难者的尸骸,极点前也有未走完的足迹,海沟里也有勇土们的墓碑,绿茵场上也倒下了一个维维安?福? 让我们告别昨天的记录,挑战新的极限;让我们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变得更强;让我们一起来唱那首歌吧: 评点:材料丰富,一气呵成,当为本文最大的特色。从身患癌症的阿姆斯特朗到蒙哥马利 79的百米记录,到乔 伊娜的百米10 秒49 的成绩,再到珠峰到南极极点到玛利亚 那海沟,旁征博引,一气写来,颇有气势。作者拥有的这些 准确翔实的材料,自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说服力。 语言铿锵有力,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显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第二段中举到的两个并列的例子作者表述为“蒙哥马利将男 子百米记录提高到了9 秒79”和“乔伊娜的女子百米10 秒49 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同样的例子就显得决不雷同。第四 段先用三个“曾经”,后用三个“而今”进行对比,结构整齐, 前后呼应,又间有长短句,使句式摇曳多姿,有一种韵律的 例文二21 很久很久以前,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一块石头。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石头沉默地看着前来挑战珠峰的人,一群,又一群。 一天,一位年轻的登山人问:“石头,当我下山时,你想要点什么吗?”石头叹口气,说:“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给我吧!” 年轻人回来,无比沮丧地说:“石头,我从小就梦想登上世界最高峰,那就是我生存的理由。可我征服了那极限的同 时,却感到这世上再无可留恋了。我活着还为什么呢?我本 想一死了之,但答应了你,只好将这最不想要的生命留给你 又有一天,一位年轻的登山人遇上了安闲的石头和安详的老人,于是问:“当我下山时,你们想要点什么吗?”老人和 石头对望一眼,也叹了口气,说:“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给我 年轻人回来,对石头和老人说:“很抱歉,我什么也不能带给你们。我经历了千辛万苦征服了珠峰,却发现过了极限 便无可追求,难过得想死,念着对你们的承诺便想把最不想 要的生命带给你们。下山时我却发现了一位冻死的登山人。 他离山顶已很近,却永不能实现他的梦想了。而我比他幸运 22 啊!为什么我却还想死呢?我的体力和毅力支撑我征服了自然 的极限,难道却要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的极限面前屈服吗?我 不该失落于终极的征服!这种超越使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尽力 去救助那些遇困的人们,每次成功都让我感受到生命是多么 可贵!是对你们的承诺使我在最想放弃的时候没有那么做,才 会有现在这番感悟。谢了!” 评点:本文就“极限”这一话题构思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颇值称道。作者独出心裁,用一块石头作为故事的主人 公,给故事笼罩上一层浓浓的神话色彩,同时也便于故事条 理清晰地展开。第一位年轻人与第二位年轻人相同而又不同 的经历启示我们,挑战极限并不能成为人生的弹簧极限目 标,它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极限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 追寻的东西。结尾处理很为成功,石头的意味深长,老人的 泪流满面,都是两个含义深刻的细节,增加了故事的深度。 “心理能力的极限”这一说法出现得有些突兀,但相对于全 篇,也仅为白璧微瑕罢了。 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赶快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23 朋友们非拉他去看电影,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 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元放在了茶 几上,他却无力拒绝。 对潮流说“不”,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对强权说“不”,是为了捍卫平等的权利? 请以“学会说‘不’”为话题,自 选角度,自择文体,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此文题在审题方面的难度较小,要确定中心立意是比较容易的,而且材料的中心指向也很明确。“不”即是 一种拒绝,但并不是所有的拒绝都值得我们去“学会”,显然 这里的“拒绝”应该更有深意,如何挖掘深入是构思的关键, 还是得回过头来看材料所列举的几个事例,思考“为什么要 拒绝”。第一个例子说明:不能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轻易改变 自己,这涉及到的是一个人有没有主见的问题。和二个例子 说明:没有了原则也就没有了人格和操守。第三个例子也是 个性与环境的关系。表面上看来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规律 可循:实质上这几则材料都涉及到了人的性格品质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原则。选择这个角度立意,文 章就深刻得多了。 说女人是水做的,永远是沉默的羔羊。却不知生来就酝酿的乖戾。 在爆发的一刻?也许只是过眼云烟,但爆发时释放的能量惊世骇俗。 纤纤作细步的女子,在婆婆的百般刁难下毅然请归,在那个封建世俗,流言飞语泛滥的年代,“妾不堪驱使”,在自尊 面前他们显得苍白无力。 在封建的大院里,林黛玉羸弱的身影,一手被封建枷锁禁锢,一手仍在做垂死的挣扎。她也许让人怜悯,一如丹麦童 话故事里的美人鱼。但更多的是敬畏,像在雷电中被拉长了 身躯,用剑划破苍穹。 鲁妈是个圣人,在命运和生命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后,又死而复生。她用微弱的力量反抗——虽然只是将怨恨诉诸撕 支票。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路上,这静默的破灭,并不使我懊丧。” 《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就是一座废墟,但他并没有颓丧的灵魂。他用原始而古老的思维和方式表达爱意。虽然 他只有卑下的身世和奇丑的面容。 最终他用抗击维护自己的爱人长长地将对上帝,对命运,对邪恶牧师,对不公社会的“不”字拉向了钟楼楼底。 在血泪中,他愿:我的爱人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25 辉煌。 《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利夫,对爱和幸福做的抗击,就像每次光临山庄的风一样,呼啸着一颗受伤害却坚毅的心。 他的叛逆是不平静的睡眠,长久地呜咽着屈服者的悲鸣。 当一切都已经化为戏剧化为长卷,化为缠绵的故事时,经典留给我们英雄情结和思索。在叛逆的年代,叛逆的岁月里, 有些许个这样的故事。 他或她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放弃了万人同挤的独木桥,冲破万般阻挠跨上了另一条阳光道。 小鸟愿意为天空弄伤自 己的翎羽,因为它是他的信仰。所以他或她选择对父母,对 家长说“不”,然后去攀登理想的山峰。 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会以或喜或悲的句号结尾,但我知道他们比同龄人多出许多的果敢和勇气,责任和执着,牺牲和 代价。 当一个又一个勇者选择了世俗所否定,甚至摒弃的莽撞时,一个更加强悍的心灵在铸成。 评点:文章内容充实, 旁征博引,从古代到近代,从诗歌到戏剧,小说。直接引用 的诗句也非常经典恰当,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所选 取的事例都非常典型,能够明确地照应中心:对世俗的反抗。 这使得文章呈现出比较大气的特点。另外,在选用材料时敢 于打破陈规、独辟蹊径,比如对林黛玉和鲁侍萍的剖析,反 26 映了作者独特的思维。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所关注的要点。 可以在发展等级中赢取较高的分值。 流水清澈,花瓣亮丽,每片花瓣都是水的精灵,而使水显得更加高贵,进而缥缈。 它们从掉下来的一瞬间,便注定要逝去,随波,逐流。它们从不会拒绝什么,水到哪儿,它们亦跟去哪儿。它跟着水 一起到险滩,水愤怒,它说“好”,于是也激昂;一起去深潭, 水平静,它说“好”;一起去瀑布,水欢腾,它亦说“好”,于 是也雀跃。而后到了江河,劝;然。最后到了大海,亦然。 对流水,它从不会说“不”,因为远方在诱惑着它,这种诱惑, 可它得到了什么吗?它得到了整个大海吗?它得到了整个远方吗?没有,连一滴水也不属于它。它所等来的,却是腐 朽与堕落,还有不留痕迹的逝去。倘若它能够拒绝,它将守 住心中的一方净土,而化作新的花朵,新的生命,永远不会 离开。但是,这只是假设,流水无情,落花无情,命运注定 了它要飘零,只因为它不懂得对诱惑说“不”? 溯源而上,湍流喧豗,磐石峻峭,遏浪而伫。27 流水猛烈,磐石坚强,每座石头都有自己的灵魂,而让水行进更加艰难,进而咆哮。它们拒绝被急流带走。它们相信, 从女娲补天开始,它们便在这里,虽然远方有诱惑,虽然身 边有阻力,它们宁愿统统拒绝而永不离开。任凭流水从脚下 缝隙中逃走,任凭流水鞭着、推着自己的身体,任凭流水激 愤的泛出白浪,溅去天上与人间,岿然不动,“轰轰”万壑雷 是它们对着世界,对着不切实际的、毫无意义的诱惑,大声 渐渐的。它没有了棱角,但圆滑只让水更快的从身上流走,流走?即使有一天,它被世俗之水磨得光亮,它依然大声说 “不”。对流水,它依然可以拒绝。 那么,永远在它身上体现,它没有生命,却得到了永恒的生存,得到了不留痕迹的延续。 倘若它不懂得拒绝,它将 如落花一般,毕毕剥剥沿河床而去,或分解成泥沙,或沉积 在海底,会风化,会消失,尘世将它吞噬,不再有它的永远。 但假设依旧是假设,流水无情,磐石有情,它的未如从前,它的永远一如瞬间。只因为它懂得说“不”? 评点:文章如诗歌,直接用意象组合成篇。“落花”与“磐石”相对应,一柔一刚,个性鲜明。然后用“流水”穿梭其间, 28 连接分散的两个意象,使文章浑然一体,所以虽有两个部分 独立成段,但并不显零散。两个主体意象的象征意义是非常 明显的,其结果的对比也很鲜明,虽然文章未直接表明观点, 但作者的倾向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描写的字里行间,从两个 意象的对比之中我们都可以领悟。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 ,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 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此次渔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 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价格最高。 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他只好又空手而归 。晚上,渔夫躺在床上, 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无论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 都捕捞。 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 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 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请以“目标与现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9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类关系型的作文。这类作文,除了要吃准有关概念的含义外,还必须扣紧概念之间的关系。关系的 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需平均 笔墨。以“目标与现实”这个话题而言,要注意围绕“目标”与 “现实”的关系,不能只写“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懂得议论文写作中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初步掌 握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讲评、点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在行文中作点辩证分析。30 教学时数1课时 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狮子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没错,老师你开玩笑呀!狮子还弱小!但 是在《伊索寓言》里边有个《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强大的 狮子却被小小的蚊子打败了。最后,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的强 大的蚊子又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现在,大家还觉得“强大” 和“弱小”的问题很简单吗?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眼光, 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作 文中如何用全面的眼光进行辩证分析。 现在,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审题训练,考考大家的辩证思维能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一写人作文 元宵节作文结尾 以爱为话题作文 说说我自己作文 课外活动作文 打破常规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 关于孔子的作文 人间真情的作文 有关母亲的作文 持之以恒的作文 写给男朋友的小作文 作文批改评语大全 有关环保的作文 雨露作文 我的新老师作文 三年级作文国庆节 十字路口作文 爱护环境的作文 小学国庆节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题目 四级英语作文预测 学会放弃作文 跨越再跨越作文 红楼梦高考作文 我喜欢的老师作文 我的大学生活作文 小学生想象作文 关于规则的作文 经典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