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经典咏流传》400字观后感心得体会

2020-10-14 17:50:01
相关推荐

《经典咏流传》400字观后感心得体会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篇《经典咏流传》400 字观后感 心得体会范文,《经典咏流传》是央视新推出的节目,有撒 贝宁主持的,非常的好看,这篇观后感一起欣赏! 01 中国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能展现中国人情感 世界、审美世界,最能敏锐感受时代风云、体现时代变化的 艺术形式。人人“拼”诗词的盛况背后,说明它们成功点燃 了大众共通的生命体验,也显示了大众对于优秀文化的迫切 渴望。 从今年一路高歌的央视文化节目来看,央视有意将诗词 文化打造成为全民共享的“新年俗”。先是在狗年春晚上, 相声《我爱诗词》让观众在欢笑不断中感受“诗词接龙”的 乐趣横生。紧随其后,由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手 奉献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于大年初一、初二、 初三用连播之势,希望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 乃至生长力——生命力,是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 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生长力,是让古代先贤的情怀、 智慧能在时代语境里观照当下,并能扎根、发芽、开花、结 果,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和正能量。 诗言志,歌永言,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 唱至今的经典。流行的不一定经典,经典的一定要流行,但 是经典怎么样才能流行呢?从过去一年多的文化综艺实践 成果来看,“经典加央视”等于必然流行。央视在文化创新 的高品质和大格局,以及此起彼伏的全民传播力和青春号召 力,有目共睹。《经典咏流传》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旨 在“再造当下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 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 我们通过节目可以看到,《经典咏流传》将文学性和音 乐性合二为一,在传承的旗帜下,集合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 共同传唱经典诗词,星素结合、老少同台、中外交融。每期 六首左右的诗词原创改编,强度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节目 精心创作了一批诚意精品,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通过手 机微信“摇一摇”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人人都是传播者, 人人可当传承人。可以预见,这会成为又一场击穿大屏小屏、 联动线上线下的文化盛事。 时代在变,潮流在变,但经典文化的“共同情感”从未 改变。当伴着优美的旋律重温这些动人的文字,我们仍能感 受到我们的先祖对美好的追求、对生命的感悟。 首期节目,我印象最深的是支教老师梁俊带领山区孩子 共同吟唱的那曲《苔》。在灿如银河的诗词星空,《苔》也 许是一首不怎么起眼的小诗,就像文中所写的那样,“苔花 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古往今来,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写牡 丹、写桃花、写梅花,但又有几个人会写苔呢?袁枚这个清 代的大才子,带着独到的眼光和心境,向我们展示了平凡之 中蕴含的渴望和伟大,“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太阳 都照不到我,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我的青春、我的理想、我的 精神风貌,我的花开的不大也不艳,但我自己依然欢乐地绽 放,光彩一点儿都不输牡丹。 舞台上,梁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他说, 我也是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 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青苔,人们看不见,但是 它们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这是这首诗歌的意义。找到一些生命的价值,比我们的外表 重要。 我非常佩服梁老师的眼力,这首诗是如此契合一群山村 的孩子,包括支教教师,《苔》为我们展示了非常朴素的内 心,和那些我们不了解的一群人。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如诗 中所写的那般坚韧和向上,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 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即便在白日暂时没有照到的地方,我 们恰恰更要绽放,而且要绽放地像牡丹一样精彩,这是一种 极为可贵的平凡而卓越的品质。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袁枚 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但是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 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它的传播量可能超过过去三 百年来的总和,也因此可以唱给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们, 滋养他们的心田。它所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是歌声,更是真、 善、美的梦想种子。 身为《经典咏流传》鉴赏团成员之一,我发现现场观众 全都沉浸在诗词音乐的强大感染中。他们随着歌手的欢乐而 欢乐,随着歌声的惆怅而惆怅,也随着非常富有文化意蕴的 歌词而心有触动。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 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也许承载的是辉煌,也许承载的 是失落,但是跨越千百年之后再到现在,无论辉煌还是失落, 它们共同成为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 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经典咏流传》的厚重在于,曲终 之时情不了、意不散、神不灭,它们所延绵的精神和风骨, 和今天的我们紧密握手,浸润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诗词创新,古来有之。王昌龄有诗“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南北朝大诗人徐陵写道“江陵有旧曲, 洛下作新声”,唐代诗人张嵩也说“新声巧妙今古传”—— 今天,央视综合频道用一档继往开来的《经典咏流传》,带 着“国家舞台”这股深耕传统文化、做强文化自信的创作热 忱,交上了一份时代的优秀答卷。 创新,是任何领域内都必须往前走的根本动力,电视节 目也是这样。央视综合频道作为旗舰频道,是宣传的主阵地, 也是先锋文化和主流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这种动人的情怀召 唤我们,不管多忙、多累都愿意共同为之献出一份心力。我 记得有一篇介绍古画的文章题目叫做《一生难遇的看》,今 天,我们要让《经典咏流传》应该成为亿万国人乃至世界人 民“一生难遇的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 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刻领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深厚 内涵,我们的音乐、我们的诗词、我们的文化,包括我们的 道路,就会越走越稳,越走越持久,越走越自信。 02 央妈出手,果然是不凡啊!之前看到这个名字,以为又 是什么老掉牙的栏目,没点进去看,今天看到主持人是撒贝 宁才点进去看看,原来你是这样的小撒,可以严肃,可以学 术,搞笑起来也是无敌搞笑,哈哈哈。 看了这个发现真的是该多读点书了,胸无点墨啊,北大 物理系博导陈涌海唱的李白《将进酒》,那真是把李白喝醉 酒后那种恣意戏谑洒脱豪情万丈全部唱了出来,有时候唱歌 真的不是讲究技巧,而是你发自内心的感受。特地去网上搜 了陈老师那段视频来看,看着陈老师在即兴弹唱,钱老在那 打着街拍,感受就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是极好的。 不是说凤凰传奇唱的不好,只是他更代表了音乐对于我们普 通人的意义,直抒胸臆,有感而发。 李叔同的《送别》,那么的朗朗上口,却从未去深究它 的内涵,今日看到这节目才了解到原来里面有如此深厚的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千里 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 来时莫徘徊朋友,此去一别,再见将是遥遥无期,希望能将我们的 情谊永远放在心上。 之前对尚雯婕无感,只觉得妆容不好看,但歌手还是要 看她的音乐,她作曲的这首木兰辞我还是觉得燃到我了。 康震老师和王黎光老师真是让人佩服,他们的解说真是 让人觉得古诗词是那么的美,特意去网上搜了他们写的书, 准备去买来看看。 03 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 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央视综合频道于春节期间又 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次日就得到 豆瓣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节目“和诗以歌”, 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 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同时还 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析诗词 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传播欲望。 据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介绍,《经典咏流 传》历时一年多策划筹备,节目以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为宗旨,邀请经典传唱人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 诗词,这种形式是为了寻找央视文化节目新的破局。这种破 局不只在于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节目立意的新 突破。“我们不是在展示品鉴一件件古董,而是要让经典通 过今人的创造活起来、流行起来。”《经典咏流传》将传统 诗词与流行元素结合,重新谱曲歌唱,找到了诗歌传承的蹊 径,唤起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不朽记忆。 在知名作家梁晓声看来,近年电视媒体的专栏节目非常 多,但大多属于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经典咏流传》这一 节目之好超出了他的想象,“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 唱,不过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 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 有想到的,因此我觉得这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 梁晓声认为《经典咏流传》很好地开拓了电视节目的文化表 达。这样的节目才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走出去的节目。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晓虹认为,《经典咏流传》不是“为 赋新词强说愁”,它为文化传承找到了一个强大而流畅的节 目逻辑,带着一种文化的修复感和使命感而来。节目巧妙地 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 蕴的问题,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在《经典咏流传》正式开播之前,关于这档 节目我内心有很多的问号,因为此前我从未见过一档将诗歌 唱成音乐的节目,它远远超出了以前诗词综艺‘朗诵赏析’ 和‘知识竞赛’两大形态,诗词改编音乐意味着海量创作, 这种改变既需要融合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又需要与音乐的 审美价值相统一,既要有国家电视台的站位,又要有艺术的 高度。“高晓虹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连播的三期共计 16 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咏流传》不仅用流行音乐 包装了古典诗词,而且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 上堪称“呕心沥血”,可谓又一次做到了国家台的开拓性和 标杆性。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作为《经典咏流传》经典鉴赏 团成员感触颇深,表示参与这一节目让他改变了很多,甚至 改变了对艺术教育的一些认识,“这档节目能够以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近百姓,让我感 受非常深。节目中,梁俊老师改编自清代才子袁枚的《苔》, 经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之后,动人心弦,一夜之间陶醉了亿万 中国人的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 学牡丹开。’这首作品非常清新和本真,梁俊老师以寓教于 乐的形式,使长在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平凡而卓 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艺术的根本”。流行的不一定 经典,但经典的一定要流行。王黎光认为经典诗词在现代语 境下丝毫不落伍,《经典咏流传》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 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是对艺术的准确表 近一年来,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用一系列精制作、高品格、大格局的文化综艺,引领创作风向从“娱乐喧哗” 走向“人文静美”, 这股被称赞为“清流”的文化综艺热 潮,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将持续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 化格局,成为新一轮综艺主战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孙佳山认为,文化综艺这种“接地气”的节目模式,既不像 港台模式的“嘻嘻哈哈”,也不像欧美选秀模式的“条条框 框”,更不像韩国综艺模式的“大喊大叫”,在情感结构、 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自然会 受到持续的热捧。但文化综艺不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坚 守,或者说是简单的情怀问题,单纯依靠这些说辞,在这个 越来越“速朽”的文化娱乐市场中,绝不可能生存下来。好 的文化综艺模式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它的认知价值对普通观 众的文化启示意义,也是这一波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 清华大学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尹鸿认为,《经典咏流传》拉升了电视节目的平均文化值, 创新诗和歌的结合回到诗歌的起源,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 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一个过去完成式的 东西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文化。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 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会让歌 词越写越有文化。 中国社科院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 文化节目的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 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经典咏流传》最为成功的地方, 就是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 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借物抒情的作文300字 海边作文200字 获得启发的作文 一般将来时作文 作文《我的烦恼》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作文600字 写广场的作文 青春材料作文 关于柴犬的作文 诚信的重要作文 作文素材精选 描写夕阳西下的作文 作文校园的一角300字 五段式英语作文 邀请信英文作文 成语故事作文200字 生活因什么而美好作文 秋季作文500字左右 南海影视城作文 生活如诗作文700字 终点也是起点作文 我的理想作文怎么写 作文污 浙西南革命精神作文 跪射俑作文 二年级作文好词好句 中国成就作文 有你在我身后作文700字 放假了作文400字 学期计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