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20-10-16 14:20:01
相关推荐

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高 高 9 2019 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0 150 分钟 试题总分:0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 3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 ~3 3 题。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Cathay)”。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晓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成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说。庞德也曾说过,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在那一瞬间感觉到这些人群中面庞如同湿漉漉树枝上的花瓣,黑与白鲜明对比,不仅突出色彩的鲜艳,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然而这种创新形式的“意象”也为传统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意象派领袖通过阅读、研究、翻译唐诗,整理出了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三种组合技巧。以中诗《送张四》为例:“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冰山月,清猿无断时。”“枫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离愁别苦的传统意象,它们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赠别诗中而表现同一个喻意——离别。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 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可见并非唐诗意象组合的全部精华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诗人发现并学习。 1 1 .下列对引用的中西诗歌的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3 分) A.“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家”“亭台”“花”就属意象叠加,共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几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均与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凉的情思吻合。 C.“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等诗歌中月之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就显示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稳定性。 D.庞德《诗章》第 49 章中:“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意象并置,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 2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3 分) A.“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中飞燕显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体——一对相恋的有情人;突出燕子双飞,即是为了反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它们的内涵广泛,意境深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C.作者在文中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几个意象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博大意象大相径庭,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 D.作者认为英美意象派的诗歌中,如“脸庞”和“花瓣”之类的意象叠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时性、即时性的特点,不大容易形成某种传统意味。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 3 分) A.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所以说西方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B.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本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本质差别比较小,都是运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C.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也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歌的情意。 D.当庞德对当时流行的布道说教及直接空洞的诗歌感情抒发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他从中国古典的诗歌宝库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 二、古诗文阅读与默写(6 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4 7 7 题。(9 19 分)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帝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3 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3 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 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译文: (5 分)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译文: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8 9 9 题。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 ,平海夕漫漫。 [ [ 注] ]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的典故,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被任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8. 本诗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5 5 分) 答: 9. 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6 6 分) 答: (三) 10. 名篇名句默写。(6 6 分) 1《 论语 十则》中既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又讲学习方法的语句是: , 。 。(2 分) 2《己亥杂诗》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己亥杂诗》中“ , ”的诗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2 分) (3)《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 的诗句是: , 。(2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5 25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1 ~4 14 题(5 25 分)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 —— 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 1924 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 年,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 10 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 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 年 10 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 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 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 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 6 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 29 种农药与19 种作物组合的 69 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 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 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选自 2014 年 03 月 28 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85 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 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 80 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5 分)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B.1956 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C.1959 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但陈子元他们还是获得了放射源。 D.1962 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时,陈子元等已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E.由于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20 世纪 70 年代,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制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2. 陈 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 6 分) 13. 陈子元被成为 “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 ” ,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6 6 分) 14.4 2004 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 0 80 华诞时发来贺信,对陈子元的优秀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结合全文谈一谈陈子元有哪些优秀品质。(8 8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0 20 分 15.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3 分) A.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其身后是一个个独守家园的“留守老人”。由于他们对老人无所用心....,致使老人承受着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B.语文教师大多非常感性,尤其是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总是爱不释手,很想与学生一起分享,在授课时也总能得心应手、行云流水....。 C.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谣言也不翼而飞....,这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损害的政府形象,整治网络谣言已是人心所向。 D.今年初,凤凰卫视评论员、主持人邱震海也在杭州遭遇的哥宰客,他发微博说杭州的的哥宰客已经蔚然成风....,此说难免有以点概括面之嫌。 1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3 分) A.考查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务实渐进,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 B.近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不断发出全球面临粮食危机的警告:2015 年全球饥民人数已高达 10 亿之巨。 C.苹果公司不仅为广大用户提供创新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更重视用户的应用体验,凭借专业精深的技术帮助用户加速采用以及有效使用苹果系列产品。 D.在城市建设中,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从保持城市个性、保护文化遗产的立场出发,秉持循环经 济的理念和依法治理的要求,来进行建设和规划。 17.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3 分 在感受时,悲欢怨爱,两两相反; , , 。 , , 。在现实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盼冲突,在意象境界中尘忧俗虑都能洗濯净尽。 ①从感受到回味 ②在回味时 ③悲怨亦复有趣 ④欢爱固然可欣 ⑤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 ⑥是由实际世界跳到意象境界 A.①⑥⑤②④③ B.②④③①⑥⑤ C.②③④①⑤⑥ D.①⑤⑥②④③ 1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 12 个字。6 6 分) 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① , “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 认 为 , 人 体 的 阴 阳 保 持 中 和 才 会 取 得 平 衡 , 人 才 不 会 生 病 ;② , 疾病必来。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③ ,人们不是把“中药”成为“本草”,就是称为“药”。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人们才将“本草”成为“中药”,以明显区别于“西药”。 19. .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家庭服务”徽标,请描述该徽标的中心图案,并说明其中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0 80 个字。(5 5 分) 8 80 0 字 五. . 作文(0 60 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禅师为了帮助爱抱怨的小徒弟领悟人生,抓了一把盐放进一杯水中,叫他喝一口,并问道:“味道如何啊?”小徒弟往外一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小徒弟带到湖边,抓了一把盐散入湖中,然后叫他去尝尝湖水。 “什么味道啊?”“甘甜可口!”“有咸味吗?”“没有了。” 于是禅师告诉小徒弟:“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好比是盐,其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意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呢?”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6 ——7 2017 学年度 ( 上 ) 重庆七中期中考试 高 高 9 2019 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杨渝蓉 审题人:王治 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 3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 ~3 3 题。 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从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当时的说教和说理诗让庞德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本中国诗手稿,了解到中国古诗意象之妙。他整理出一本中诗英译集《华夏集》(Cathay)”。书中他强调了翻译中意象保留的重要性。当然,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中诗“意象”与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其本质差别无几,即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意,反对空泛的抒情和议论。“呈现一个意象”和“短小精美的形式”是英美意象派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的两大特点,而这恰恰是中国唐诗艺术的特征。英美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中得到启发,使其理论和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但中西“意象”还是有些许的差别的。我们知道,中国古诗意象经历代诗人发展,已经形成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传统。“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晓日窥轩双燕语。”综观这些诗句可以看出,“燕子”这一意象起了重要作用,而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燕飞人离苦无边,燕归春回人笑颜,或者,他人成双成我独单,寂寞伶仃独兴叹。又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上诗句中“落花”之意象,无非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慨叹,或花落人离苦相思的愁思。 再看英美意象派的意象传意,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首先,在这首诗中,一个意象“脸庞”叠加在另一个意象“花瓣”之上。它“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那种易逝感,那种非人格化”。但这种含蓄的意思需要读者从其特别的形式上进行跳跃式的想象才能揭示出来。这种意象的“瞬间性、即逝性”,我们没有看到从今以后,用“花瓣”“脸庞”成为时尚,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之说。庞德也曾说过,意象乃“一瞬间感情与理性的综合体”,在那一瞬间感觉到这些人群中面庞如同湿漉漉树枝上的花瓣,黑与白鲜明对比,不仅突出色彩的鲜艳,也突出都市生活的易逝感。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然而这种创新形式的“意象”也为传统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英美意象派领袖通过阅读、研究、翻译唐诗,整理出了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三种组合技巧。以中诗《送张四》为例:“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冰山月,清猿无断时。”“枫林”“楚水”“山月”“清猿”均是代表离愁别苦的传统意象,它们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赠别诗中而 表现同一个喻意——离别。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可见并非唐诗意象组合的全部精华都可以被英美意象派诗人发现并学习。 1 1 .下列对引用的中西诗歌的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3 3 分) A.“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家”“亭台”“花”就属意象叠加,共同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几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均与作者流落天涯、心境凄凉的情思吻合。 C.“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等诗歌中月之表示孤独、哀怨和思乡思亲等心绪就显示了中国诗歌意象的稳定性。 D.庞德《诗章》第 49 章中:“雨,荒江,旅人。冻云,闪电;豪雨,暮天。小舟中孤灯。芦苇沉重,低垂。竹林萧萧,似在泣诉。”意象并置,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内涵与中国诗的意象叠加差别不大”表述有误,原文最后一段说“中国唐诗中这种叠加法,实即将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感情的递相袭的意象累加复叠,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意象。英美意象派因缺乏意象艺术的悠久传统,因而中国唐诗中的此类“意象叠加”艺术是他们所没有的,这也是中西诗意象叠加法在内涵上的差别”,可见两者有较大区别。 2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3 3 分) A.“别来双燕又西飞,无端不寄相思字”中飞燕显然是寓喻了情思的主体——一对相恋的有情人;突出燕子双飞,即是为了反衬离别相思的孤独愁苦。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它们的内涵广泛,意境深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C.作者在文中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中的几个意象为例,得出了西方意象与中国传统的博大意象大相径庭,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的结论。 D.作者认为英美意象派的诗歌中,如“脸庞”和“花瓣”之类的意象叠加所代表的含蓄的意思,往往具有瞬时性、即时性的特点,不大容易形成某种传统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远不如中国诗歌意象美”属无中生有,原文第 4 段只是说“很明显,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象诗中的博大意象,实乃大.相径庭...”。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3 3 分) A.西方意象主义者从中国古诗“意象”中,尤其是唐朝意象诗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所以说西方意象派的形成,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B.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意象”本质与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的本质差别比较小,都是运用意象组合来表达情感。 C.以庞德为主的意象派也认为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他们主张在鲜明的感觉中用具体对象来表达诗歌的情意。 D.当庞德对当时流行的布道说教及直接空洞的诗歌感情抒发感到无比失望的情形下,他从中国古典的诗歌宝库中获得了丰富的营养。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 项,“完全是受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表述有误,原文第 1 段最后一句特别强调了“意象派并非完全受中诗的影响,日本俳句及法国印象派也对其有所影响”。 ” 二、古诗文阅读与默写(6 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4 7 7 题。(9 19 分)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帝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是 B (3 3 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比较选项,断句不同是“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和“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这两处。第一处,“镌”“降”都是降职的意思,根据句意,参与修纂者都要降官,而傅珪被将为修撰,故应在“官”后断开,可排除 A、D 两项。第二处。“进”“迁”都是升职的意思,“左中允”“翰林学士”都是官职名,故应在“进”和“再迁”前面分别断开,排除 C 项。 5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 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 项,土地、户籍等职事为户部掌管。 6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C (3 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他仍坚持离职”错误,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帝不听”,说的是皇上没有听从两京言官的请求。 7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 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译文:极力奏陈社会弊病十件事,言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受宠的权贵更加痛恨他。(5 分)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译文:又认为傅珪刚正忠直,敢于直谏,应当被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8 9 9 题。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 ,平海夕漫漫。 [ [ 注] ]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的典故,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被任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8. 本诗首联借助了哪些意象写出了“早寒”特点?试具体分析。(5 5 分) 答: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秋的代表性的典型意象,写出了“早寒”的特点,(3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景象突出了秋的寒冷,北风呼啸渲染了寒寂的氛围。(2 分) 9. 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赏析 。(6 6 分) 答:尾联运用了用典和烘托,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烘托出了诗人的迷茫心理。(手法、情感、分析各 2 分) (三) 10. 名篇名句默写。 (6 6 分) 1《 论语 十则》中既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又讲学习方法的语句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2《己亥杂诗》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己亥杂诗》中“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它不是表现了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吗? (3)《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伤心秦汉经行处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5 25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1 ~4 14 题(5 25 分)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 —— 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 1924 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 年,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 10 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 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 年 10 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 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 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 6 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 29 种农药与19 种作物组合的 69 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1979 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 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选自 2014 年 03 月 28 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85 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 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 80 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5 分)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B.1956 年,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C.1959 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建成,虽然条件简陋,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但陈子元他们还是获得了放射源。 D.1962 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时,陈子元等已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E.由于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20 世纪 70 年代,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制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解析: : E 项 3 分,C 项 2 分,D 项 1 分。 A 项,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错误;B 项“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错误,原文是“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D 项指代不明确,应该是“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也有合理的成分。 12. 陈子元在减少农药污染和安全使用农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 6 分) 答:①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③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编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每点 2 分) 13. 陈子元被成为 “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 ” ,请结合原文分析原因。(6 6 分) 答:①创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②制订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③是被聘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每点 2 分) 14.4 2004 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 0 80 华诞时发来贺信,对陈子元的优秀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结合全文谈一谈陈子元有哪些优秀品质。(8 8 分) 答:①敢为人先:创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制订中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②勇于探索:实验室条件、仪器短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边建设边工作;较早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研究应对办法。③勇于坚持: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纷纷离岗,顽强地坚持。④领导、协调能力较强: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编制出 29 种农药与 19 种作物组合的 69 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⑤注重实用:20 世纪 60 年代初,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陈子元都作针对性研究。⑥身先士卒,不惧危险:1959 年 10 月,农学院谢学民等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答出 4 点 8 分,每点 2 分,只照抄链接材料中的内容给 2 分,只要能运用文章的具体事例证明所提的观点即可给分) 四、语言文 字运用0 20 分 15.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3 3 分) A.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其身后是一个个独守家园的“留守老人”。由于他们对老人无所用心....,致使老人承受着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B.语文教师大多非常感性,尤其是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总是爱不释手,很想与学生一起分享,在授课时也总能得心应手、行云流水....。 C.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谣言也不翼而飞....,这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损害的政府形象,整治网络谣言已是人心所向。 D.今年初,凤凰卫视评论员、主持人邱震海也在杭州遭遇的哥宰客,他发微博说杭州的的哥宰客已经蔚然成风....,此说难免有以点概括面之嫌。 解析: A 项,望文生义。“无所用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B 项,张冠李戴。“行云流水”指漂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 C 项,使用正确。“不翼而飞”指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忽然不见了。也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 迅速。此处取第二个意思。 D 项,褒贬失当。“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流行,形成风气,一般指良好的风气。 1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3 3 分) A.考查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600字 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官网 二年级作文我的好朋友 桃花源记作文 初中优秀作文500字 我的妈妈二年级作文 中国文化遗产作文 什么是幸福作文 挠痒痒作文 关于景色的作文 酸甜苦辣作文 竹子作文 合作的作文 小草作文 致敬英雄作文 端午节作文300字左右三年级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600字 尝试作文400字 那时花开作文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童年趣事作文 劳动创造幸福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100字 幸福的味道作文 二十年后的我作文 我的老师400字作文 关于四季的作文 含羞草的作文 我家的小狗作文 满分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