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书摘作文十九问 王鼎钧 著

2020-10-20 07:35:01
相关推荐

第一

○你赞成不赞成编辑改他的文章?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老实说,修改人家的文章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作家笔下,文字是敏感的,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杜甫有一句诗:林花着雨胭脂■,最后一个字被虫子吃掉了,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字,有人猜是林花着雨胭脂“点”,有人猜是林花着雨胭脂“染”,有人猜是林花着雨胭脂“落”,后来有人找到更早的版本,

○你赞成不赞成编辑改他的文章?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老实说,修改人家的文章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作家笔下,文字是敏感的,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杜甫有一句诗:林花着雨胭脂■,最后一个字被虫子吃掉了,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字,有人猜是林花着雨胭脂“点”,有人猜是林花着雨胭脂“染”,有人猜是林花着雨胭脂“落”,后来有人找到更早的版本,发现杜甫原来写的是林花着雨胭脂“湿”。

○我再念一遍题目:为了准备联考,整天躲在房里读西洋史地,偶然到阳台上收衣服,抬眼望见大屯山。这里有联考,西洋史地,阳台,收衣服,哪一句能对大屯山产生暗示呢?我看只有西洋史地。

○我就选“陌生”吧,说真的,联考考得我昏天黑地,我几乎连爸爸妈妈都不认得了。 □形容联考的压力,你可以写大屯山“陌生”,发抒爱国怀乡的情怀,你可以写大屯山“美丽”,如果你躲在房里读的不是西洋史地,是探险家攀登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报道,你当然可以觉得大屯山“矮小”。文章写的是眼前景加上心中情,心情不同,物景跟着起了变化。

□这就是所谓创新、突破啊。 ○我也可以这样做吗? □我劝你等一等,以后再说。你现在不是读中学吗?中学的作文课应该是比较保守的。在你的作文簿里面,看见了落花仍然应该很惋惜,很惆怅,只要不像林黛玉那样哭泣就好。如果你写的是,花谢了,你很舒服,很轻松,老师会怎样“反应”? ○难道真有人见了落花心里很舒服吗? □有位名家这样写过,他说花谢了,花季结束了,花走完了它的旅程,我也可以放心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不懂。

第二

□照你写的“下课十分钟”来看,应该是这样,不过也不能看死了,单就这首诗而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人的心情本来是很明朗很愉快的,可是一想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心情不免黯淡下来,这首诗所写的,是这种情绪上的挫折,你说这是干扰,当然也可以。 ○怎么,可以既这样解释又那样解释吗? □有时候可以。 ○树立目标,全力以赴,写起来太麻烦了,作文课堂上恐怕写不完,我以后省事一点,只写情绪上的干扰行不行? □当然可以!倒不是为了省事,是因为你的材料适合这样写。文章要写成什么样子,先看那材料应该排成什么样子。 ○你刚才不是说过吗,春眠不觉晓那首诗,如果我们加上一段,说是诗人本想早晨起来出门赏花,就可以归入“树立目标,全力以赴,出现干扰”的样式了,那么,写文章明明是可以先决定样式再找材料的呀。 □好吧,我们趁机会说清楚,你可以拿着材料找样式,也可以拿着样式安排材料,不过,最好你是以材料为主,你为了你有可写的材料而写,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样式而写。

□也罢,我们回过头来谈“样子”。我们姑且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当做一个样子,这个样式是“情绪→干扰→情绪改变”。我们拿着这个样式,看看怎样把你的“下课十分钟”装进去。在这篇文章里,你以描述自己的心情为主,你把你的心情分成两部分,前后心情不同,中间放上干扰。

□我来考你一下。假定这里有一个人,他已经做了父亲,他的儿子在中学里念书。这天早晨,儿子上学去了,他踱进儿子的房间,一眼望见墙上挂着儿子新近放大的照片,这是一个多么俊秀的大孩子啊,满脸洋溢着青春的光辉,比起电视屏幕上任何一个少年明星毫不逊色。他想:这是我的儿子啊。 ○我知道了,这就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他动手替儿子整理书桌,一下子看见了上个月月考的成绩单,红墨斑斑,英文数学国文全不及格。 ○夜来风雨声! □这个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肯用功,白白长得那么聪明,那么漂亮!去年成绩太差,没能升级,今年第一个月考居然都是红字!这怎么得了,简直要我的老命,也要他妈妈的老命啊! ○花落知多少! □很好,你及格了。

第三

□作文构思的时候,一方面要抓紧题目,一方面要能向四面八方延伸,题目,就是“心”,文章构思就是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取得均衡,只有离心力固然不行,只有向心力也是玩儿不转的。你手里那根绳子的长度,也就是文章的长度,写长文章,题目多向前延伸一些,圆周大一些;写短文章,题目少延伸一些,圆周小一些。

第四

□从前中国的考官出题目,常常是说一半留一半的,至少在咱们中国,题目有这么个出法。有个故事说,主考官宣布试题,诗的题目是“柳絮飞来片片红”。应考的人一看题目都目瞪口呆,幸而主考官放大家一马,他念出两句诗来:“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大家这才有办法交卷。

第五

□起要起得漂亮,让人家想看下去。我多年前见过一篇“我的学校生活”,开头第一句“我是第一女中的男校友”。你看“起”得好不好?你想看不想看? ○是啊,女中怎么会有男校友呢? □多年以前,新店有个初中,由第一女中代办,名义是一女中的分部。这个初中男生女生都收,男生想说俏皮话,就以一女中的学生自居。

第六

○这些比喻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怎样才会产生比喻呢? □这,很难说明,“才情”有关系,“灵感”也有关系。有一年我读莎士比亚的剧本,那里头比喻真多,读着读着我忽然有一点儿领悟,他老人家有些比喻是用“大远景”的手法产生的。你知道,电影镜头有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远景,镜头摄出来的空间大,空间里的景物就相对地缩小,这时看上去景物就不像原来的东西,像是另外一种东西。如果近景是山坡上有许多人,山顶上有许多人,山脚下也有许多人,大远景把整个山照出来,满山是人,这时候人缩得很小,看上去也不像人,像一堆昆虫,或者像一群蚂蚁。所谓“蚁聚”,就是这种情景。

○景物太大,固然难写,景物太小,也不好办。不知道莎士比亚是怎样处理的? □有时候,莎士比亚把他要描写的景物放大。放大可以夸张效果。他描写一个人受了伤,要死了,“创巨痛深的伤口,像是一道毁灭的门户。”把伤口放大到门户的程度。另外,他描写一个英雄打了胜仗,立下战功,自己身上也多处受伤,他说“每一个伤口都是敌人的一座坟墓”。这又把伤口放大到坟墓的程度。他描写英雄为了复仇兴兵打仗,士兵的每一根头发都是一条惩罚的鞭子,又把头发放大到鞭子的程度。

第七

□如果你不立意,你的材料是一盘散沙,而且每一颗沙粒都是死的。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立什么意才好。

□文章立意要出乎自然,不能勉强。你真实的感觉既然是这样,立意自又不同。

○五种意见!我还以为无非是赞成和反对两种呢。 □赞成,反对,是两种最基本的反应。此外还有“有条件的赞成”、“有条件的反对”和“听其自然”。

第八

○有一家杂志讨论“有我”和“无我”,登了很多文章,您都看到了吧?(□看到了。)到底怎样写才是“有我”,怎样写才是“无我”? □你怎么忽然问起这个问题来了?要想一下子教你知道怎样写是“有我”,怎样写是“无我”,可不容易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术语,后人不知道写了多少文章加以发挥,这里头学问很大,有人说连静安先生都弄错了,你现在研讨这个问题不嫌太早吗?

□论说文是写许多人共同的意见,或者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意见。(○许多人共同的意见?那不成了人云亦云嘛!)共同的意见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他们说不出来,或者不能像你说得这样好。(○大家都能接受的意见?那跟迎合大众有什么区别?)恰恰相反,这是说大众需要这种意见,可是他们还没想到,你领先一步。

○原来是这个样子!怪不得人家说某人是大众的喉舌,(□也叫代言人。)人家说某人是先知先觉。(□也叫启蒙的导师。)

第九

□有些题目,你得会下定义才做得出来。我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开蒙第一本教科书是《三字经》,《三字经》第一行是“人之初,性本善。”读完《三字经》读《百家姓》,以后是《千字文》、《千家诗》,这就是《老残游记》所说的“三百千千”。有一天,天气很热,我们正在念书,院子里来了个卖樱桃的,大家一看见樱桃,琅琅书声马上低下来了。就在这时候,我们族里的一位长辈拄着拐杖来了,他大概是先跟老师寒暄了一番,然后就向我们全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来,他问“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谁能讲得出来?他说,谁能讲给他听,他就把院子里的一担樱桃全买下来,放在学屋里给大家吃。可是没人讲得出来。念过“三百千千”的我讲不出来,念过《论语》、《孟子》的那些学长也讲不出来。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困难是不知道什么是“初”,什么是“性”,什么是“善”,如果我们知道这三个字的定义,就能讲出一番道理来。

第十

○推论好像很容易弄成单线? □避免单线的方法是把一条条单线搜集起来加减乘除。不过这样内容就复杂了,作文不是毕业论文,不能长,内容也就不能复杂,一复杂,就变成大纲了。

○这么说,单线推论又是不可避免的了? □只要你不把它推到极端。(○什么是极端?)推论人类将来只有一只眼睛,就是极端。推论本是要建立主张,可是推到极端,你反而崩溃了。

第十一

□最高潮后面不能立刻刹车,得有一些回荡。

第十二

○你又提出个三段式:刺激→思考→决定。 □就管它叫三段式吧,你可以从很多文章里找到这种三段式的脉络来。我从前读过柳宗元一篇文章,题目是“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个叫王参元的进士家里失火,柳宗元写了一封信去道贺。

□这篇文章,将来还是要读的。柳宗元跟那个失火的王进士是好朋友,好朋友家里失火,而且什么都烧光了,这个消息自然是一大刺激。柳宗元受了刺激以后,思想活跃起来,他想,王进士人品高,可是社会上一向不敢表扬他的人品,王进士才学好,朋友也一向不敢推荐他的才学,为什么,因为王进士家很有钱,谁要是称赞他,推举他,就好像是谁得了他的钱财,就好像是谁为了得他的钱财巴结他。 ○既然王进士才学好,人品高,大家称赞他推举他也是应该,为什么有人要说这是贪图他的金钱呢?

□这就人言可畏,社会上的人,大都喜说人家的坏话,不肯说养人的话。—这个“养人的话”,用文艺腔来说,就是“对人有营养的话”,也就是对人有益的话。“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就是免得这些人飞短流长。 ○就算没人夸他好,王进士又有什么损失呢?

□王进士就得不到一个很好的职位来施展他的抱负。柳宗元常常为这件事不平。现在王进士家失火烧光了,变成穷人了,…… ○王进士很有钱,怎么会一下子烧穷了呢?

□这得解释一下。第一,那时候盖房子并没有今天的防火材料,尤其是大户人家的房子,都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木料全干透了,一旦失火燃烧,就烧个彻底。第二,那时候没有消防队,没有今天的消防器材,虽然大家都来救火,那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第三,那时没有银行,没有人出租保险箱,所有的现款,所有的金银珠宝、古董字画、绫罗绸缎都放在家里,不烧则已,一烧同归于尽。还有,第四,那时候没有保险制度,王进士一定没保火险。 ○原来是这样的!从前的事还真不容易明白。

□所以,从前的诗词文章,在你眼里也就真难欣赏。—王进士变成穷人以后,大家就没有顾虑了,社会也就可以公平地对待他了,王进士的房子烧掉了,王进士的人品才学却一夜之间显出来了,朋友都可以替他说话了,上面也可以重用他了。对王进士来说,失火反而是一件好事。这是柳宗元的想法。他想清楚了,就决定写信给王进士道贺,劝王进士不要难过。 ○这个理由呀,亏得柳宗元想得出来!

○刺激→思考→决定,是不是得把文章平均分成三段? □当然不必。以柳宗元贺王进士失火的那封信来说,刺激、决定都只有寥寥几句,精华全在中间的部分。刺激是个引子,决定是个收尾,中间的思想活动才是作者的本旨。

○如果把“思考”写得很短,而把另一部分—刺激或决定—写得很长,行不行呢? □行,行。甚至你可以只写刺激、思考,没有决定。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这样。欧阳子夜方读书,忽然听见某种奇怪的声音,“刺激”。他断定这是秋声,秋声引起他的议论和感叹,“思考”。最后他用四壁虫声唧唧和他的叹息结束,那不是决定,而是一种无可奈何。

□联考作文题出过“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本书的启示”,都可以这样写。 ○一本书的启示,这个题目很好,可是听说有些考生提出抱怨,说他“并没有这样一本书”。

○要哪一本书才行? □比方说《论语》。 ○我没读过《论语》啊! □你读过一部分,教科书里不是选过好几段吗? ○那是一课课文,不是“一本书”。 □你不是说没有“一本书”吗,总不能交白卷是不是?(○当然。)《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你总该知道吧?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好,把《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写下来,然后挑出其中一段或者一句来发挥,比方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给你很大的启示。

○一句话?行吗? □阅卷的先生大概不会要你把整本《论语》的精义归纳出来,他目前不会对你抱那么高的期望。 ○只有一句话,未免太少了。 □再加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如果这样写,阅卷的老师会不会看穿我的底牌? □他当然看得出来,但是他多半会让你及格。(○这个办法不错!)这个办法并不好,最好的办法是你真读几本古典名著,从里头真正得到启示。

○别的题目呢,“一个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写什么样的人好? □我们天天受人影响,问题是谁“最深”。如果我说这人是母亲,大家自然没有话说。如果我说这人是我的房东,或者是一个清洁工人,这篇文章就得材料好,技巧好,问卷委员就会提高对这篇文章的要求。在我看,你还是从岳飞啦、文天祥啦这些大人物身上找启示吧,这样平稳一些。

○提到岳飞,他对我的影响还真不浅哩。他诞生以后没多久,他的故乡不是有水灾吗,他的母亲抱着他,坐在一口大缸里避水,不是有只大鸟罩在缸上飞吗,都说这是岳飞命大,上天派这只大鸟替他当伞。岳飞精忠报国,可惜被那奸相秦桧害死了,我读到风波亭那一段,想起那只大鸟来,咳,这时候上天做什么去了,怎么不来救岳飞呢,当年岳飞并不怎么需要大鸟来打伞,上天派大鸟来了,后来岳飞需要上天搭救,上天怎么不管了呢? □不得了,你这也是“读书得间”呀!

○后来我读耶稣的传记,发现耶稣小的时候也很蒙上帝照顾,可是耶稣被人家钉上了十字架,他最后的遗言是:“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咳,他的情形跟岳飞一样,上帝怎么只管小事不管大事? □好文章!好文章!可是,这种文章恐怕不能上考场。(○为什么?)因为应试的文章要合乎正格,不宜走偏锋。

○文章还有这些分别?好文章还不就是好文章吗? □自来应试的文章讲求心正意诚,车大路宽,名士创作却是争奇斗妍,摇荡性露。这是两条路子,用成语来表示,就是“功名中人”和“性情中人”。

第十三

○你上次介绍的三段式,我已经学会了,我想这种三段式一定还有很多,能不能再告诉我几个? □可以。不过我得先告诉你,所谓三段式、四段式都是我们贪图方便的说法,它在别人的文章里并不明显,它在我们的文章里也应该若有若无。 ○有了三段式、四段式,作文容易得多了。我的办法是先照着式子起草:一、刺激,二、思考,三、决定;然后我再修改,把段与段之间的界线弄模糊。我也想到,所谓三段式也只是个大致的说法,我也许可以写“刺激”的时候同时写“思考”,或者写思考的时候同时写“决定”。 □如果能这样做,就可以只见其利不见其弊了。作文不能没有方法,也不能完全遵照方法,这话听来很矛盾是不是?其实何止是作文?天下有很多事,死守方法规矩一定做不好。举例来说,美国工人常常和资本家对抗,他们有个“死守规则运动”,相当厉害。工人按时上班,人人把工厂定下的各种规章背得滚瓜烂熟,人人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故意来个食而不化,他们并没犯规,不仅没犯规,而且格外循规蹈矩,可是这样一来,工厂的生产就停顿了。

第十四

□读诗不但对写散文有帮助,对写什么都有帮助。如果你晚上要写信,先读几首诗再写,说不定你写出来的信就会多些情味。如果你早上要办公文,先读几首诗再办,说不定你办出来的公文特别流畅自然。 ○有这样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作文先要有“文心”。不管你是写散文、写小说、写剧本,文心都是根本。可是我们这颗心不能天天时时都是文心。(○除了文心,还有什么心?)心还是那颗心,只是有时候心乱,有时候心死,有时候心浮。心乱就对文学不忠实,自己敷衍自己,文章写不出;或者写得很潦草。心死就丧失了写作所必需的那种敏感,文章写不出,或者写得很勉强。心浮就进不到人生和自然里头去,也就不能从人生和自然里出来,写出来的文章很庸俗。 ○心乱和心浮,都是我常有的感觉,潦草和勉强,也都是常犯的毛病,只有“庸俗”,老师还没有这样批过。难道诗可以治这些毛病吗? □当然。(○为什么呢?)诗由十足的文心里出来,我们常常到诗里头去镀个金,受个浸,充个电,让我们的心不那么乱,不那么浮,也不那么死。好比我们的手表,每隔一些时候总要跟标准时校正一下。

○诗也有诸子百家,先读谁呢? □标准答案当然是读古典级的大家,坦白地说,像“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句子,我到四十岁才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到五十岁才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六十岁才懂。能在我年轻的时候帮助我的,不是陶谢李杜韩白,是袁子才、吴梅村、黄仲则这些人。 ○我也该先读吴梅村、黄仲则吗? □不,我不敢那样主张。从前,我的老师曾经禁止我读他们。可是我在二十岁以前总是觉得他们亲切。现在你问我,我仍然劝你读李杜韩白诸大家,如果读不进去,再退而求其次吧。

○怎么有人说年轻人别读旧诗,旧诗里的人生观是不健康的呢? □我劝你现在不要读词。词,除了“大江东去”等少数作品以外,教人越读越消沉。诗,并没有这般严重。旧时诗人,动不动伤老、伤贫、伤不遇,未尝不可以当做反面教材。他伤老,我们想到惜阴,他伤贫,我们想到理财,他伤不遇,我们想到“创造环境,把握机会”。你若读诗,我相信你有这消化的能力,读词,就不敢说了。

第十五

○我们初学乍练,总要模仿吧。 □当然,当然。“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也有一个模仿的阶段。不过这个模仿,也不像同学们想的那么容易。

第十六

○增加词汇似乎不一定增加生字? □原则上识字越多词汇越丰富,但是并非增加多少词汇就增加多少生字。李白又叫太白,又叫青莲,这些字你都认识,都是用熟字组合起来的。太白又叫谪仙,也许这个“谪”字你很生疏,这才增加一个生字。

○我现在知道变换词汇很重要,你能不能再举个例子? □夏丏尊先生说过,一个意念可以有许多符号。今,目下,眼前,现在,当代,现代,斯世,并世,我们的时代,这个年头,是一个意念;滥觞,渊源,开端,起源,发生,发端,发轫,开头,开始,开创,开场,揭开序幕,第一步,破题儿,行剪彩礼,是一个意念。

○这些意念相同的词,是不是可以随便换用? □这可就一言难尽了。“今”是单词,“当代”是复词,一句之中若有好几个词,通常不能都用单词,也不宜都用复词,多半是奇偶相错。“开头”是白话,“滥觞”是文言,该用哪一个,得看文章的风格和句子要达成的效果。此外还得考虑到字音,也就是音节。还得考虑一句之内用字不能重复。我说不周全,说全了你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能照着方子用。

○那怎么办? □多读。读破万卷,神而明之,都说这个老办法不科学,到了这个“非科学”的层面,还得用这个不科学的方法。你念念胡适的这一段话。 ○这种种过去的小我,和种种现在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滴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注意这六个短句用词的变化。)这便是一个大我。……那个大我,便是古往今来一切小我的记功碑,彰善祠,罪状判决书,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的恶谥法。(□注意这一个长句包含的四个比喻。)

○我手上要有多少词才够格? □这个问题很难答复,坦白地说,我不知道。不过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个皇帝问他的大臣认得多少字,那人回答:“臣识字不多,用字不错。” ○从前的进士翰林,熟读经史,还说自己识字不多,太客气了。 □这个答案很出名。回皇上的话,不能不客气。那个大臣如果夸耀渊博,万一被皇帝当场考倒了,后果一定严重。可是对着皇上,你一味谦虚也不行,你得表示你不是白吃瞎混的人,你有资格在金銮殿上排班,所以下面紧接一句“用字不错”。这个答案可以说不亢不卑。

第十七

□诗,要讲究“韵”,但是不一定“押韵”,押韵是在诗句最后一个字安排脚韵。现在有很多新诗都不押韵。不过,如果你初学乍练,没有把握,那就押韵吧,押韵比较安全,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不大像诗,押了韵就像多了。

○诗的语言很抽象吗? □不然,诗常常把具体的说成抽象的,又把抽象的说成具体的。

○我们老师说,诗应该明白如话。(□好。)可是整首诗也应该有言外之意,不要太浅太露。(□好!)他举的例子是:“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他说这四句诗明白是够明白,可是没有余味,不过是叹惜自己老了,—老了又怎样呢?落花不扫又怎样呢? □老师有没有举正面的例子呢? ○没有。他说到这个地方,下课铃响了。 □我来替他补充一个吧。“春风春雨有时好/春风春雨有时恶/春风不吹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同样是写落花,这四句比较有味道是不是?

○这几天,历史老师正在讲二次大战,

老百姓都参加了游击队打德国兵,他们英勇得很!(□春风不吹花不开。)可是,大战结束了,德国失败了,英美胜利了,那些小国纷纷独立自主,也都不像战前那样听英美指使了!(□花开又被风吹落!)难道那四句诗也能包含这段历史变化?

□你认为能,就能。 ○人家不说是牵强附会吗? □你再念念“今年花似去年好”。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如果是这四句,你即使想牵强附会,能附会上去吗?

第十八

□学校里的功课很多,你并不是每一门功课都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功课,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你也得好好地做,教育制度要你做。写文章也是一样,有些文章是你自己要写的,有些文章是社会要你写的。古人把文章分成两大类,一种叫“传世”的文章,一种叫“酬世”的文章,酬世,可以说就是应付这个社会。 ○应付社会? □是呀,谁能不应付社会呢,画家,总有许多画是为应付社会而画的。名伶名票,总有若干次演出是为了应付社会而登台的。从前有一位老前辈办杂志,他对我说:“你可要多写文章来啊,你写文章又不用花钱。”

□赶考有“考运”。 ○那不是迷信吗? □考运是自有科举制度以来中国士子的“共识”。从前的考试科目是“三篇文章两首诗”,可以说只考作文,赶考的人好像拿了一大把奖券到考场去对奖,进了考场,试官把“号码”发下来,一看,自己的号码对得上,就中了,对不上,就名落孙山。多读书就是多准备号码。

○如果所有的号码都在手上,岂不稳操胜算? □还有一个因素。你的文章有你的风格,有你的“气味”。如果试官喜欢这种“气味”,你就占了便宜,反过来说就吃了亏。他为什么不喜欢你的“气味”?有时候是不可理喻的,有个阅卷委员讨厌倒装句,凡是有倒装句的卷子一律扣十分,为什么?因为他有一个朋友笔下喜欢倒装,而那人骗走他一笔钱。

○如果文章写得很好,能克服别人的偏见不? □能,然而不是百分之百。别人都说杜甫到了晚年律诗越作越好,戴南山却说:“子美夔府以后之诗,殊不佳。”司马光不喜欢太史公,托尔斯泰不喜欢莎士比亚。你去找谁讲道理去?

□你对作文升堂入室了。抒情是“自了”,议论是度人;抒情要文情并茂,文尽情未了,议论要理直气壮,理不直气也要壮,理屈而气不穷;抒情近乎王道,议论近乎霸道。 ○霸道? □这也是比喻啊!

第十九

○文学究竟有什么用处? □我先介绍一下两个极端的看法。一个是,文学有很大的力量,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治国安邦。另一种意见恰恰相反,认为文学是没有用的文人做的没有用的事情。

○这两种意见,你大概都不赞成。(□不错。)请你把第三种意见提出来吧。 □文学有用,它的第一个功用,是娱乐。 ○娱乐?娱乐价值和文学价值能并存吗? □能。一般来说,人以享受乐趣的心情去接受文学。那是星期六的心情,不是星期一的心情;是上俱乐部的心情,不是上教堂的心情;是退役的心情,不是入伍的心情。

○人有两种心情?(□可以这么说。)两种心情都很正当?(□都是人之常情,都应该予以满足。)两种心情有两种不同的需要?(□拿破仑上火线的时候需要军用地图,下了火线他需要《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个二分法,倒是把争论解决了。

○有一次,爸爸带我参加宴会,我们到得比较早,就和主人一面聊天,一面等待。爸爸问:“今天你请了哪些人?”主人念出七八个名字来。爸爸告诉他,某人可能迟到,某人可能缺席,某人大概不待席终就要告辞。这天晚上,爸爸的预测一一都应验了!真奇怪,我到现在不知道他怎么会有这些本事。 □为什么有人缺席、有人迟到、有人早退?因为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令尊大人能够预测他们的行为?因为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怎样做,大致有个规律。

○我怎么不觉得有规律? □人,多半是在父母膝前长大的,父母,不管是什么性格,什么背景,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利害,总是为孩子想。而孩子心目中,父母最单纯,最容易了解,父母在什么样的刺激下会产生什么反应,他能预测。孩子慢慢长大了,和家庭以外的人接触,那些人不是他的父母,那些人由于性格、背景、环境、利害,某甲和某乙不同,此事和彼事不同,今日和明日又不同,你在父母那里累积得来的经验就不够用了。这时,唯一的办法是多和别人接触,包括透过文学作品和作家创造的人物接触。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人心虽然千变万化,倒也有个极限。

○不是说“人心难测”吗? □当他说“人心难测”的时候,他已经测到东西了。 ○人心难测,那就是人心很坏咯,人生境界又怎能提高呢?

□人的境界有高有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种境界,如果一看见明珠,就投进别人的怀抱里去了,那是另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并不一般高,是不是?(○是)如果既不肯归还明珠,也不肯改嫁,鱼与熊掌通吃,那又是一种境界,是不是?

○如果“还君明珠不垂泪”呢? □那跟“还君明珠双泪垂”又不一样。 ○还君明珠双泪垂,还君明珠不泪垂,不还明珠不垂泪,垂泪但是不还珠。—还君明珠双泪垂比较有滋味。

□你用“滋味”两个字,很好。你做出来的事情别人看着有滋味,自己事后回想有滋味,这就是有意义,有境界。有一部老片子叫《罗马假日》— ○上个月重演,我看了。

□你喜欢哪个人物?公主还是记者? ○我喜欢公主。 □多数人喜欢公主,但是一谈到境界,我喜欢那个记者。这部片子的故事背景是美国,美国的事业竞争激烈,记者的工作压力很大,他无意中发现失踪了的公主,独自得到一条全世界都注意的。他如果把发表了,他会出名,会得奖,会加薪。

○可是他最后把照片送给公主,也一个字没写。 □他如果发表了那些照片,公主回国以后就狼狈不堪,人民可能不再尊敬她,而她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天真女孩!为了保护这个女孩,那记者把黄金机会放弃了。当他把照片还给公主的时候,他的形象骤然高大起来。这就是境界。

○可是他最后把照片送给公主,也一个字没写。 □他如果发表了那些照片,公主回国以后就狼狈不堪,人民可能不再尊敬她,而她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天真女孩!为了保护这个女孩,那记者把黄金机会放弃了。当他把照片还给公主的时候,他的形象骤然高大起来。这就是境界。

○谈到电影,我想起来,你有一篇文章,劝我们从影剧了解人,扩大人生经验。 □不错,我的意见并没有改变。影剧对你扩大人生经验有帮助,对你增进写作技巧也有帮助。不过在谈作文的时候,我强调文学,强调诗、散文、小说,也许可以加上一部分剧本。这些用文字写成的东西,对作文有直接的帮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一年级 写小作文 英语初中作文 作文读书 山作文 精神作文 议论作文 作文50 信作文 作文家 美丽的作文 美丽的 作文 作文《家》 初中的作文 450作文 我们作文 作文翻译 作文美食 作文动物 推荐作文 事作文 作文优秀 作文家乡 作文优秀作文 的故事作文 自己作文 篇作文 作文800字作文 的作文怎么写 作文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