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略论《木兰诗》留下的想象空间

2020-10-22 01:05:01
相关推荐

《》中的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略论《木兰诗》留下的想象空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略论《木兰诗》留下的想象空间

摘 要: 北朝民歌《木兰辞》的特点之一就是为读者留下了多层想象的空间,这些想象空间完全让读者按照自己的意识驰骋思绪,从而增强了此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北朝民歌《木兰诗》 艺术魅力 想象空间

北朝民歌《木兰辞》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史坛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木兰诗》记载了一位代父从军,出征十二年,屡建战功而又不愿做官,回家恢复女儿装的。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传奇色彩而光耀于世。全颂了一个名叫木兰的女子只求保卫祖国而不计富贵功名的情操,塑造了一位普通北方女性纯朴高尚的形象,侧面展示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

在《木兰诗》出现之前的战争诗歌,多离不开刀光剑影、建功立业,边塞寒苦、思恋乡土,而且诗中的主人公尽是男人,女人是永远被隔离于战争史诗之外的。这不仅证明了女性――汉民族女性缺乏刚勇之气的现实,而且预演着女性地位低下的史实。如果有妇女的出现,则作品总少不了哀怨、缠绵。而《木兰辞》的基本调却是豪迈的、乐观的,木兰的形象开朗、刚毅,勇武却又不失温柔、妩媚。这与少数民族的女性的生活习俗不同有密切的关系。

《木兰诗》虽系叙事诗,但叙事依然十分简约,留下了许多可以肆意想象的空间。

首先,《木兰诗》的开头便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想象的空间:

木兰为什么敢于代父从军?她难道是从小习武?她的外表形象是北方型的高大健壮还是南朝的娇小妩媚?

女子习武,和男人一样,是胡人固有的习俗。不少文史专家由以上几句推断木兰当为胡族――鲜卑人无疑,其父大约是北魏北方边境六个军镇的士兵之一。 可汗 者,胡族人对天子的称呼。汉族少女习武,在魏晋之前记载甚少。三国时刘备娶孙权妹为妻,权妹习武,有女兵警卫,但孙氏家族是江南士族。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歌《李波小妹歌》中涉及了女子习武的风俗,其诗如下: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1]1176

连绵不断的战乱使北方的汉人女子也开始习武自强了。由此可见战乱对社会女子的影响。

木兰当是胡人,胡人过去是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诗中的木兰一出现,就是纺线织布,一个典型的农家女子形象。由此推断,胡族人――鲜卑人已经开始汉化了,当在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开始汉化的鲜卑人,其原始的尚武之风仍未完全消失,所以,木兰从小习武就极有可能。

分析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得出木兰的勇武形象:

――那是一个可以弯弓射箭,可以举刀拼杀,有武艺在身的猛武美俊的女子。

――那女子并不是习武为生,和今日众多的 侠女 形象不同,只会任意使气,仗剑行侠,不会务农、纺纱。她除了习武,还要从事纺织。

――那女子极具孝心,见到父亲年老体衰,自己没有兄长,毅然代替从军。这正是儒家孝思想的体现。

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未提出木兰 女扮男装 之事。

接下来,木兰开始了出征前的准备工作: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短短几句,留给读者的第二个想象空间油然而生:

――木兰为什么只去买骏马、马鞍、辔头、长鞭,而只字不提买刀枪弓箭?

诗中一开头就点明了木兰过的是一种 农业 生活。但是刚刚汉化的鲜卑人的兵役制度,还没有从部落兵――全民皆兵的制度中解脱出来,而世兵制――世代为兵的制度到此时,也已有了痕迹。木兰既然从小习武,家中定然有刀枪,刀枪是她家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胡人的兵制是打仗自备武装,这一点在隋唐仍是如此。木兰专门到市场上买马、鞍,由此看来,她家中至少没有良马,她的父亲年老体衰,或许她父亲从前出征骑的马也已衰老不堪驱驰了。 买马 说明了木兰对出征的重视,挑选鞍鞯,甚至连马鞭也要买,说明了木兰准备行装的细心――一个女英雄豪勇而又细心的形象从这四句中显现出来。

这短短四句,还留给读者另一个想象的余地:

――木兰的家乡到底位于何处?

东市 、 西市 、 南市 、 北市 ,或许非实指,只是为了诗的对称和音韵的和谐,这和全诗的 十二转 、 十二卷 、 十二年 类似。但是,既然有 市 ,且可以在市中买到可以出征使用的重要的马匹,说明了这个市场不小,木兰的家离这个集市也不会太远。

木兰的家到底在何方?

我们认为,应该在洛阳附近,或许就在洛阳的城内。

由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两句,我们推断,木兰的家在黄河南边,且离黄河不太远。由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两句推断,木兰一家似住在 郭内 ,即外城之中――似乎就住在洛阳城中。

事实上巍孝文帝迁都、改革,他带来的鲜卑人,大部分就居住在洛阳内或洛阳附近。

再下来,写征途的艰辛和木兰对父亲母亲的思念。留给读者的是第三个想象的空间: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辞别了年老的父母,如何辞别?没有交代,凭你去想吧,木兰和同伴们出征了,夜晚驻扎在黄河岸边。木兰如何和伙伴们同宿?文中没有交代。所有的这一切,你去想吧。

――过了黄河,一路北去,思念父母,遭遇敌人,行程数千里,奋斗十二年,到底怎么过的?

再下来,出征十年十二年,一笔提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短短几句,把漫长的岁月和激烈的战斗尽概其中,言简意赅,却又让读者联想不已:

――这十多年的战斗生活是如何度过的?万里征程,关山重重,风雪寒流,铁衣铠甲,牺牲了多少同伴?但是,女孩木兰却幸存下来。究其原因,不是胆小怯阵,不是上天幸运,而是她的勇敢聪明和武艺高强。

――十年了,短暂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当年辞别父母时,木兰还是一个有着美好梦想的少女,而如今,已是老大不小的女人了。摸爬滚打,冲锋砍杀,一个女人,在男人堆中过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活,而且又不让伙伴知道,这又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细心。

接下来,写木兰胜利返回,受到了天子接见赏赐的经过: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汉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天子接见赏赐,定要她做尚书郎,而木兰谢绝了。她的要求只有一个:只希望天子借她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送她回到日思夜想的家。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早回到家,早日与亲人团聚。

――又一层第四层的想象空间由此而生:木兰就这样走了,天子是如何想的?木兰为什么不想做官,她现在依然是以男子身份出现在天子面前的,难道这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女儿身吗?再者,木兰凯旋而归,至少是二十五六岁的人了,尚未成家,她的同伴,乃至天子,为何没问一下她的婚事?

唯其如此,才富有想象的美丽。

全文最后写木兰返回家园,重叙天人之乐,重归平静生活的片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

――伙伴们护送木兰返回家乡,她的家人早已得到了消息。年迈的父母相互扶持着迎到了郭外。她的姐姐也对着窗户打扮――当年妹妹敢于代父出征,姐姐不知阻挡与否?姐姐为什么没有代父从军?总之,妹妹的武功及勇武肯定比姐姐强。大概姐姐已做人妇,已有子女,不合代父。小弟此时也已长大,以杀猪宰羊的方式迎接姐姐返家。

这时的木兰,已是女扮男装一十二年,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归还自己的女儿身。女扮男装,毕竟只是战争年代的特殊产物。木兰代父从军,没有哀怨,十几年的青春,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一晃而过。今后的生活将是回复自然。脱下战袍,著上女妆,梳好女儿头,对镜贴花黄。在战场上是一个威猛勇武的男子汉,回到家,是一个温柔美丽的女儿家。

伙伴们都在外边等着。还了女儿身的木兰,再去见伙伴时,伙伴们瞠目结舌:呀,为什么,同吃同住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没有回答。伙伴们的吃惊、惊叹对于木兰来说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还了女儿身的木兰,今后的日子到底怎么过?她将要嫁给谁,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一切的一切,都无从知道了,都留给读者去想象,这是留给读者最后一个第五个、也是让读者总想刨根问底的问题。但是,全文到底却用了一个比喻手法,与《 关雎》的结局相似,没有结婚的庆典,只有想象的美丽。

总之,《木兰辞》把多层极富幻想、极富魅力、极具思考余地的空间留给了后人本文提出了五个,还有更多。这正是《木兰辞》千古以来魅力无限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祖国作文 感动的瞬间作文300字 星期六英语作文 作文暖 关于勇气的作文 最遥远的距离作文 关于初心的作文 南方的秋天作文 夸夸同学作文 关于中学生活的作文 暑假趣事六年级作文 妈妈回来了作文 写陪伴的作文开头 唯美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作文600字 秋的气息作文 四年级研学作文 北海银滩作文300字 小树的心思作文 国王童话作文 友谊作文800字议论文 以出发为题的作文 在朋友的影响下作文 作文什么真让我着迷 亲爱的朋友作文 家乡的美景作文200字 关于老师谢谢你的作文 人间有真爱作文 点题作文 小菜园的作文 景色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