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可编辑浅析孟子义利观及其对现代利益观的影响

2020-10-22 16:00:01
相关推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 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雁平摘要分析了孟子的义利观一是怀义去利。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必须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二是舍生取义。把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认为人应该去追求道德理想的实现当生命和道德发生矛盾时不应该苟且偷生而应该舍生取义。指出孟子的义利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继承和弘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关键词 孟子义利观现代利益观义利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李雁平     一 女山西大同人西南大学 重庆     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    级硕士研收稿日期    —  — 孟子名轲邹国人 今山东省邹县人 出生于公元前   年死于公元前   年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齐宣王继位时孟子曾任齐国卿相后来辞官离开齐国回到故乡。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以齐、秦、楚、燕、韩、赵、魏七国为代表的战国七雄争霸局面封建制度已经逐步代替奴隶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学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作为战国时期杰出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不仅系统地归纳和阐释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将孔子的思想提升为更高的人格精神并形成了一套较系统完整的教育方法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孟子的义利观思想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中成为孟子思想的精髓对后世义利思想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二、义和利的内涵“义”和“利”都是会意字。“义”的古体为“羲”从羊从我。羊象征着善和美“我”是指兵器。“羲”的本意是以“我”的力量捍卫神圣美好的东西后来引申为道义正义。“利”字出现很早甲骨文、金文、简书中都有此字。从字的起源来看“利”字是会意字左为“禾”右为“刃”以刀割禾就是收获的意思。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人们的重要收获物就是禾。收获就是获得利后来引伸出获利、利益、有利、顺利等一般来说主要是指经济利益。从义和利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义就是一个标准是一个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规范的标准利一般来说是指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利益。在《孟子》一书中提到“义”有  次而提到“利”却只有  次撇开孟子义利观的具体思想仅就这本书中提到“义”和“利”的数量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孟子是重义轻利的。二孟子义利观的主要思想 一 怀义去利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 ”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 《孟子 梁惠王上》 这段话主要是说逐利的危害性。首先孟子从人性的贪欲出发来说明逐利的负面影响。他认为人们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无论得到多少总是满足不了自己的贪欲。因此为了更好地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孟子主张怀义去利。怀义去利是孟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孟子认为“仁义”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原则因此也是人们的行为方针即“由仁去义”而要“由仁去义”就必须“去利”。在孟子看来人们如果把利己当作首要的出发点当作决定自己行为和处理人伦关系的方针那就必然会废弃仁义而相互争夺、篡位它的结果将导致亡国。他在义利观中所要去的“利”是指个人私利私欲。此外孟子还认为即使是国家的利益也不能公开提倡。如果国君首先追求了利益那么人人都会效仿国君的行为先利而后义。不达到目的不会满足最后只能是让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其次孟子不让君王讲利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封建社会一般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说话。他们更多的是要求老百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一般很少会有人要求国君应该做什么。孟子敢于提出让国君带头讲义的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不是一味地要求老百姓要讲义同时也要求国君也讲义让国君给老百姓起一个带头作用。因为孟子看到了如果国君自私自利老百姓都会受到国君的影响争相逐利其后果不堪设想。虽然孟子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毕竟看到了国君表率的积极作用。此外笔者觉得孟子的“怀义”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人们有向善之心“去利”要求人们有去恶之心这与孟子主张人性善的理论有很大的关联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孟子的义利观重在反对以极端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利益观并不是真的不要物质利益而是从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统治者要带头讲义决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小利而牺牲了大义。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必须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他的这种思想和价值观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反对金钱至上、坑蒙拐骗、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不良行为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二 舍生取义孟子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这段话主要是说孟子在义与利上持的是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该怎样取舍。首先他把道义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把人的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比如他的舍生取义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浅析孟子义利观及其对现代利益观的影响究生。万方数据把人的精神价值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认为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并把精神价值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其次他主要强调的是生与死义与利之间的选择。在孟子看来义与利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价值选择关系并且是一种很艰难的选择。他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生和义都是孟子想要得到的。他肯定了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但却强调了有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就是道德。所以孟子认为人应该去追求道德理想的实现而当生命和道德发生矛盾时人不应该苟且偷生而应该舍生取义。这是一种道德优先的原则在伦理学上属于义务论的范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正是这种境界为培养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有人认为孟子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他只讲义而不讲利。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我们只能说孟子具有明显的重义轻利的倾向但他并不是让人们重义弃利这从孟子的“制民之产” 《孟子??梁惠王上》 中可以看出。孟子日“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他看到了“制民之产”对老百姓的重要作用在这里他把“恒产”放在第一位把“恒心”放在第二位。因为他认为对老百姓来说首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老百姓才会有“恒心”。他的这一思想肯定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于人的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是正确的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由此可见孟子并非不讲利。在《孟子见梁惠王》篇中孟子让国君讲义不要讲利是因为国君和老百姓的社会分工不同因此国君必须以社会公利为标准。他强调让国君率先讲义率先轻利目的是让老百姓效仿国君的行为最后达到国君的国家大利。可见国君放弃了眼前的“小利”最终收获的却是“大利”。所以说孟子并不是一概盲目地反对利益的他还是讲利的只不过在义和利之间他比较重视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不重视生命的表现这其实是对孟子价值观的误解。他一开始就强调了“生亦我所欲也”可见他并不是不重视生命而是在苟且偷生和义死之间做出的选择而且是一种很痛苦也很艰难的选择。在孟子看来人格尊严超过了生存的意义成为人的最高价值为了保全人格价值应当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通过各种艰苦的培养最终达到道德的圆满和人格的完美从而实现“安生、立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生命在人世间真正的价值。三、孟子的义利观对现代利益观的影响第一孟子的“怀义去利”思想对现代利益观的积极影响它在抵制纵欲主义、拜金主义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是人们的处世原则也是人们评论人和事的价值尺度。就拿当前社会的腐败现象来说人们痛恨贪官污吏敬重一身正气的清官笔者认为最深层的原因是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无数事实证明当一个人失去道义上的追求时是难免要沦落为金钱的奴隶的当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下降时人们也必然会受金钱的驱使这就是许多人在市场经济中见利忘义、不惜以身试法的内在思想根源。因此孟子的义利观思想对培养人们的现代利益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而且可以淡化人际交往的功利性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第二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崇高人生精神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揭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仁义”为先的思想精华。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鼓舞下许多仁人志士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舍生取义抛头颅洒热血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就是对孟子义利观积极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当然由于孟子的义利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必然会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带有一些封建糟粕和理想主义色彩。一是从《孟子》一书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动机论倾向的人。孟子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贤德的人说话不一定信守做事不一定要有结果只要有义就可以了。他的这种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动机论。动机论又叫“意向论”是一种片面强调动机的道德评价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善恶取决于动机是否善良而与行为的效果无关判断和评价行为的善恶只需看动机不必看效果。不可否认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强调动机的善良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把动机等效果决然分开否认实际效果往往会陷入纯粹主观任意。善良的动机会产生好的效果但也有可能产生坏的效果。法律上有一个罪名叫“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这个罪名里行为人的动机也是善良的但是却产生了坏的效果照样受到法律的惩罚。动机好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看这个动机产生何种效果不能片面强调动机更不能把动机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二是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虽然对后世起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是他的这种理论要让人们付诸实践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具有时代局限性。《礼记》上说“ 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要求君子在义和利之间坚定地选择义在义死与苟活之间坚定地选择义死。这说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实际上却是一个君子一生修养的集中体现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可见孟子的“舍生取义”中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此外他的这种“舍生取义”思想也曾在很长时间里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统治者用来限制老百姓的工具统治者把它作为人生的信条要求臣民们尊奉它为国家效力而不能有半点的反抗。如果统治者的政策是错误的而老百姓还要遵守孟子所提倡的信条那么老百姓的行为就是一种愚忠的表现。由于他思想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地在任何时候都舍生取义要视情况来做选择。尤其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把人的生命价值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果人连生命都没有了那么又怎么去讲义呢 因此孟子的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中是否适用值得思考。总之孟子的义利观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其积极的思想精华影响了—代又—代人的价值取向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孟子义利观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参考文献   刘周堂前期儒家文化研究 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  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   周立升颜炳罡儒家文化与   代社会  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     张岱年等中国观念史  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     徐洪兴孟子直解 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  — ——   ——万方数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八年级上册作文 童年作文600字 怎么写好作文 八下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高中版 高中生作文800字 写事的作文怎么写 关于中考的作文 三年级英语作文 乡愁作文 多肉作文 孝顺作文 作文寒假生活 白衣天使作文 作文成长 雅思大作文 出游作文 羽毛球作文 野餐作文 苏轼作文 行走 作文 乐乐作文 写美景的作文 意外作文 奋斗作文素材 一千字作文 那一次 作文 作文有你真好 做自己 作文 表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