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崧舟百家讲坛开讲《爱上语文》

2020-10-23 09:45:01
相关推荐

这档著名栏目开播19年来,这是第一次邀请一位语文老师来讲语文!目前,《爱上语文》已经播出三期!今天,中教君为大家带来了新鲜出炉的王老师前三期的视频!话不多说,快来看看吧!《爱上语文》第一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语文太重要了!语文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第四,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爱语文。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中国古典诗词究竟应该怎么去读呢?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诗词还是没有文化呢?又有哪些古典诗词可能一直被我们误读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为什么魅力无穷的古典诗词在我们读来却索然无味?我们读古典诗词只是为了读古典诗词吗、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期待,爱上诗词、爱上经典、爱上语文、爱上中国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学语文。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个中国人至少要学十二年的语文。如果按照课时来算,每一个中国人学语文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少于2500个课时。不得不说,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语文占的时间一定是最多的,我们学语文花的时间也一定是最多的。但是,占了最多的课时,花了最多的精力,我们的语文又学得如何呢?早在1978年,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先生就指出:“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先生所讲的这件咄咄怪事,究竟该如何破解呢?现在,我们用十二年时间,2500多课时,学本国语文,怎样才能让大多数过关呢?不仅能让大多数过关,而且能不能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呢?我们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说起。这首古诗就在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统编本是目前全国唯一通用的语文书。也就是说,你只要读过小学一年级,你就一定知道这首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很多人以为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王维。这是因为,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与画,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无论从内容还是从风格的角度看,似乎都应该出自王维之手。很多人以为这首古诗的内容就是在写一幅画。你看,诗的题目就叫《画》;你看,诗的内容,如果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还不太明显;那么,第二句,“近听水无声”,就有画的味道了;到了三、四两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写画的意图就非常明显了。其实,我们全搞错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懂一首诗?当孩子们对于诗歌产生疑问,老师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点击下方视频即可收看《爱上语文》第一集《语文中的文化美》。《爱上语文》第二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有一年,我给学生上古诗《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总共不到50首吧。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人中,张继既算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但正是《枫桥夜泊》这首千年绝唱,让我们知道了张继,知道了枫桥,知道了寒山寺的千年钟声。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这样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上课讲完这首诗,现场听课的一位语文老师向我提问,说我教这首诗有两个地方教错了。哪两个地方教错了呢?第一,“江枫”教错了。他说,“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江枫”是苏州段运河上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就是“枫桥”,合称“江枫”。他特别强调,现在去寒山寺景区,还能见到这两座既精致又古朴的石拱桥。第二,“愁眠”也教错了。“愁眠”不是写人的,因愁失眠的人,不是的。“愁眠”是写山的,对着寒山寺不远处,就有一座山,叫“愁眠山”,又叫“孤山”,这座山现在也还在呢。我说,您说的这两点我都知道。这就是最近几年对《枫桥夜泊》提出的所谓新解吧。如果,把这首诗当做地理课、考古课来上,也许,我就照着您刚才讲的这个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现在上的是诗,是古诗,是中国古诗,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诗,那我一定不能这么上。照您这么上,不知会有多少美丽的古诗因为“科学考据”之名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比如杜牧的《江南春》,第一句就漏洞百出了,“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您怎么听得到?难不成您长了一对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绿映红,您怎么看得见?难不成您还长了一双神话中的“千里眼”?明朝一个叫杨慎的人,就是《三国演义》开篇引用那首《临江仙》词的作者: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写《临江仙》的杨慎就觉得“千里”不对,应该是“十里”才说得通。好吧,就算是“十里”,我看也悬。十里之外,莺啼声声,您听得到吗?方圆十里,桃红柳绿,您看得见吗?如果照着这种“科学考据”的思路继续分析下去,“十里”还不行,顶多“三里”,前提是诗人自己还不能是那种老眼昏花、又聋又哑的人。于是,《江南春》第一句就得改写成——“三里莺啼绿映红”。请问,这还算是诗吗?倒可以算是科学考察笔记,又严谨又仔细。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既然自己都说春夜酣睡、不觉天晓了,你咋能听到鸟鸣声声呢?莫不是自己在梦中相闻?所以,照这样科学考据似地剖析下去,这首诗同样漏洞百出。如果要说得通,那么,“眠”应该是“不眠”,“不觉”应该是“觉”。因为,不眠才能觉,觉才能闻啼鸟,觉才能知风雨,觉才能感花落。而且,这个春夜还得从头到尾不能睡觉。完了,孟浩然为了写出这首诗,得熬上一个通宵才行。对此,作家刘金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我觉得关键还不在这里。那在哪里呢?这样的新解,人不见了,人没有了。人没有了,要诗还有何用?人不见了,诗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回到《枫桥夜泊》。“江枫”如何解呢?虽说“诗无达诂”,但毕竟还是“多元有界”。这个界,就是“以诗解诗”。什么叫做“以诗解诗”?古典诗词中“枫”这个意象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呢?点击下方视频即可收看《爱上语文》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爱上语文》第三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经常有人问我,读诗词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方法。我只能说:读诗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说说自己是怎么读诗的吧。比如,清朝有一位大诗人叫纳兰性德,他写过一首词,叫《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很短,不算词牌和标点,总共才36个字。词很浅显,真正的生字就是一个——“聒”,“聒碎”的“聒”,声音嘈杂的意思。你看这个字的字形,就很有意思,左边耳朵右边舌头,一个劲儿地在耳边嚼舌头,能不吵能不烦吗?而真正的新词也就是一个——“榆关”,榆关就是山海关。其它所有的字眼儿,一看就懂,一读就通,感觉真没什么好读的。那么,这样一首貌似简单浅显的词,我是怎么读的呢?首先,把《长相思》这首词读厚。接着,把《长相思》这首词读薄。最后,把《长相思》这首词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我们先说把这首词读厚。如果,你只是傻傻地盯着这首词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行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看,读上一万遍可能都不会有多少感觉。而且,可能会越读越找不到感觉,最后的感觉是什么呢?没有感觉。有人说,不对呀,你们语文老师不是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那我盯着这首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读上一万遍,其义不就都自见了吗?我说,您要是这么机械地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也就无话可说了,要不,您试试?一万遍!这个“书读百遍”大有讲究、大有门道、大有奥妙。它不仅是个数量上的问题,还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更是一个质量上的问题。就层次来讲,书读百遍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书读厚。我们现在读《长相思》,不能局限在《长相思》的字面本身,以为读《长相思》就是读这36个字,再也没有其它可读的了。这是典型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所谓读厚,就是要把这首词生发开去、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比如——你可以读一读人家是怎么读《长相思》的;你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还写过哪些词;你可以读一读其它诗人写的词牌都是《长相思》的词;你可以读一读纳兰性德的生平故事;你可以读一读写故园写乡愁的各种诗词;这样读,有点像滚雪球。这个球心就是纳兰性德的这首《长相思》,然后,你在“书的雪地”上滚啊滚,这个雪球就越滚越大、越滚越厚。人家怎么读《长相思》呢,我找来这一篇细细地读:“山一程,水一程”,一种含而不露的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夜深千丈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他这样读,用的显然是对比的思维策略。拿榆关跟故园对比,空间上的张力就出现了;拿征途的夜晚跟家园的夜晚对比,情感上的张力就出现了。这样读,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比较大。那么,他会不会继续使用对比的思维策略解读《长相思》的下片呢?我们不妨接着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辗转反侧的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妻子的浅笑低语,或者……果然,他使用的策略还是对比。这一次,是拿征途的风雪声跟故园的无此声进行对比。征途的风雪声是确定的,而故园的无此声则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个空间又是有一定边界的,那就是没有这样聒噪的风雪声。显然,这里讲的声音绝非一般意义上自然的声音,而是饱含着亲情、爱情、友情的声音。读了这篇解读《长相思》的文字,你的思维就慢慢地开阔起来,这就是一种读厚的表现。要读厚,光这么看一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再来看一篇:词以“山一程,水一程”六字叠韵发端,是此调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深致推奖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体味甚是,也足见纳兰此句之地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们发现,这一篇的解读就是按照王国维的核心理念来的。他既从境界这个大处着眼,说《长相思》给人一种自然奔放之感;又从名句这个小处入手,挑出“夜深千帐灯”,细细品味,深致推奖。这种读法,显得很古典,又很经典。他接着说:下片作者情绪陡转。在“千帐灯”下,词人倾听着一更又一更的风雪之声,不禁想起“故园”,唤起“乡心”,从而辗转难寐了。此数句字面亦寻常,意思却很不一般。所谓“天涯行役苦”,大家都容易理解,可是纳兰现在乃是扈从皇帝“巡幸”途中,本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才是。他却偏偏作此小儿女态,恋起家来!其深心视此等荣耀为何如即可想见矣。按其底里,真正是“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发现,对于《长相思》下片的解读,作者就是照着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的。你看,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境况,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你明明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呀,现在却偏偏说“聒碎乡心梦不成”,给人一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知其人了。而我发现,自己对纳兰性德这个人的了解远远不够。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期待,这也是一种读厚的表现。非常有趣的是,在读厚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解读,有的解读甚至跟前面的还有矛盾。我们参考他人的诗词解读时,如果遇到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我们该怎么办呢?点击下方视频即可收看《爱上语文》第三集《读诗中的“厚”与“薄”》。为什么是《爱上语文》?如何爱上语文?王崧舟老师又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为什么是《爱上语文》?总编导李伟宏老师是选题策划的灵魂人物。第一次构思选题时,我定位在“被误读的语文”上,李老师说,这个角度有新意,但容易引发争议;我调整为“语文的魅力”,李老师说,讲魅力固然充满正能量,但似乎又少了一点冲击力;我又改为“揭秘语文”,李老师说,揭秘倒是能夺人眼球,但难免有故弄玄虚的嫌疑;我重新定位成“语文的文化品格”,李老师说,从文化的角度讲语文,跟“百家”的栏目宗旨相吻合,也跟整个时代大潮相呼应,但会不会有点学究气?在北京面谈,李老师说,我们这个选题的定位,是不是应该考虑三个维度:第一,要有让人亲近的温度;第二,要有超越学科的高度;第三,要有扎根文化的厚度。李老师最后建议,是否将选题定位为“爱上语文”。正是这个定位,奠定了我的创作基调,锚定了我的思考重心,确定了我的研究主线,厘定了我的搜索范围。爱上语文,应该是“超越学生”的语文。不光要让现在的学生爱上语文,也要让曾经的学生爱上语文,对象不能囿于在校学生,应该是全社会的,要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语文,促进公民语文素养的提升。爱上语文,应该是“超越学校”的语文。学校的语文,常常跟刷题、跟考试连在一起,某种程度上切断了语文跟生命之间的联结。这档节目,就要让广大观众重新看见语文背后的人,让语文丰盈精神、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成全生命。爱上语文,应该是“超越学科”的语文。语文,不只是教科书上的语文,也不只是课堂上的语文。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文化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这档节目,应该反映大语文、全语文的传统精髓和时代精神。在《爱上语文》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王崧舟老师,遇到了哪些难题?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呢?从中又得出了哪些关于语文的感悟呢?王崧舟老师这样说——爱上语文,就是爱上自己循着这一定位,我如履薄冰、却又如有神助地开始了痛并快乐着的创作之旅。我先后完成了:第一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第二集:看不见人怎么看得见语文;第三集:书读百遍真能其义自见吗;第四集:这样学语文才有味道;第五集:学语文就是精神返乡;第六集:学语文需要转化密码;第七集: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第八集:未经思辨的语文毫无价值;第九集:用“三只眼睛”看语文;第十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第十一集:像苏轼那样用语文成全自己;第十二集: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压力渐渐舒缓,自己的内心愈来愈宁静、愈来愈澄明。在创作“推敲语文就是推敲思想”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不要在推敲的结论上纠缠,那样用力,无异于作茧自缚;要在推敲本身上推敲,要不断敲碎推敲,那样用心,才是思考的胜境。于是,这一讲的思路变得豁然开朗:敲碎韩愈的结论——敲碎朱光潜的结论——敲碎推翻韩愈的结论——敲碎推翻朱光潜的结论。最终留给观众的,不是结论,而是一条伏延千年的思想轨迹。沿着这条轨迹,观众自己将会踏上一条推敲语文的康庄大道。《爱上语文》的创作,让我又一次遇见了一个新的自己。我清醒地意识到,一旦看清焦虑和恐惧不过是一个能量紧缩的自己,那个纯净、空明的觉知才是更真实的自己,那么,所有的挑战和压力,就能马上转化为能量紧缩的自己与纯净空明的自己的对话。创作的激情和灵感,都会像深潜地下的泉水一样汩汩溢出。仿佛不是自己在创作,而是一个更高的智慧在替你思考、替你想象、替你完成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精彩讲述。“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是自己创作进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话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抬高道德、消解语文,沦为一种伪圣化的道德说教,为观众所不齿。我的创作一度陷入僵局,焦虑又一次开始在全身蔓延。转变的契机,来自平心静气的阅读。我跟自己说,先停一停,先接受这个僵局,然后放下它,去读书,带着一种空明的觉知去读书。我没有做过精确统计,约摸估算,创作1万字左右的一集讲稿,至少需要100万字左右的阅读量的支撑。正是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高密度、大容量的阅读,将我导向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语文天地。僵局不攻自破,有个声音在提醒我:语文就是语文,语文不是语文,语文还是语文。刹那间,我有一种周身经络被突然打通的感觉。郑板桥的《竹石》诗,自动呈现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见竹是竹;第二层次,移情于竹;第三层次,人与竹化。我紧紧抓住板桥笔下“竹”这个意象,从竹的特征讲到人的品格,从人的品格讲到文化的品格,最终达致“心与物化、天人合一”的境界。整个讲述,没有一点道德说教的色彩,但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却润物无声一般渗透在每一个层次的讲述中。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那个更高的智慧不是神,就是我自己。“那个我”如如不动地烛照着我,又生生不息地滋养着我。此前,“那个我”被经验压制着、被焦虑遮蔽着,呈现一种萎缩的状态。《爱上语文》的创作体验,让我又一次发现:只有对语文充满敬畏,语文才会以最高的诚意向我敞开她的全部奥秘;而语文的所有奥秘,最终揭示的不过是生命的奥秘。爱上语文,就是爱上自己。语文唯一要确证的,也是唯一能确证的,就是“那个我”。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发现,对于《长相思》下片的解读,作者就是照着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来的。你看,联系纳兰性德的生平境况,矛盾就暴露出来了。你明明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呀,现在却偏偏说“聒碎乡心梦不成”,给人一种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知其人了。而我发现,自己对纳兰性德这个人的了解远远不够。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阅读期待,这也是一种读厚的表现。《爱上语文》播出频道及时间(首播:每天中午12:07;重播:每天晚上24:28)。届时网络同步播出,大家用手机就能观看!7月2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四集。7月30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五集。7月3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六集。8月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七集。8月2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八集。8月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九集。8月4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十集。8月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十一集。8月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十套)将播出由我主讲的《爱上语文》第十二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读书真好作文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微笑作文450字 赞美学校的作文 点滴真情作文 写风景的作文400字 留住什么作文 小学一年级作文大全 我的朋友作文800字 静待花开作文 初二作文题目大全 状物作文400字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 饺子的做法作文 九年级作文800字 包容作文800字 写景作文开头和结尾 初中作文400字左右 青春的味道作文 为什么点赞作文 爬长城的作文 最温暖的陪伴作文 四年级下册作文题目 橘子洲头作文 一年级作文30字 红色革命作文 梅花的作文300字 描写油菜花的作文 我的童年作文500 珍惜当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