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闪亮开头 扎心结尾:备战2022满分作文技法指导

2020-11-01 12:45:01
相关推荐

超重点 考场作文常见点题扣题方法

一、 “点亮”题目,擦亮“眼睛”。如果有题记,题记最好符合主题,这样题记才能起到作用。

二、 “实扣”加“明扣”,关键处“全扣”。

所谓“实扣”,就是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提供的话题或材料要有实质性的联系和契合,而不是“貌合神离”。

所谓“明扣”,就是作文各个点题扣题的地方最好用明显的句子点出来,也就是说点题扣题的地方要让阅卷者清晰地看到。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以借鉴:

1.字面重复点题法。在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用字面相同的句子重复标题或者中心思想,反复点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思想的目的。这样做便于作者扣住作文的主题,读者也容易把握作文的中心思想。

2.似曾相识点题法。在行文过程中,似曾相识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不变的是基调,变化的是细节,不断深化主题,又在变化中给人以丰富生动的感受。另外,点题的形式要富于变化,避免字面重复点题法的生硬,变刻意点题为自然点题,显得机智圆熟。

所谓“全扣”,就是作文的题目、开头、分论点、结尾及论据后的小结等,处处都要体现作文的主题。

1 .(广东省广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20年秋季高一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新的高中《语文》课本编写过程中,设定哪些单元主题、选择哪些作品,才能使语文学习更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曾引起广泛讨论。有网友列出以下主题,供大家探讨:

生命赞歌 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 科学之趣

文化传承 英雄情结 思辨创新 自然之美

请从中选择两个主题,并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身份,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表达你对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的认识与思考。署名为“辛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让语文书多点刚柔并济的中国风

尊敬的主编:

您好!在前不久,我得知了自2020年开始,新高一的学生将使用新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作为一名即将要结束高中生活的学生,虽然无法在课堂上见到这本教材,但作为一名旧教材的使用者,我很期待自己的学弟学妹能在新的教材中看到刚柔并济的中国风范,而我们青年需要做的,便是通过课本,将它们继承。

这刚,是指传承几千年的英雄情怀;这柔,是指诗情画意的审美取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我遇见了站在北固亭,渴望带着吴钩去杀敌的辛弃疾。那时候,“国破山河在”,他仰慕孙权式的英雄,渴望成为英雄而不得。还有那“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放翁在《书愤》中饱含热泪,只能借笔从戎。他们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在语文课堂上,我在心中描绘了英雄的模样,他们目光坚定,满心家国。

我希望语文课本中多些这样的英雄,那么中国就多些精忠报国的栋梁。今年国庆阅兵,院校科研方阵首次亮相,他们是军事科研领域的高材生,71%是博士学历,而课堂上赞颂英雄们的朗朗书声就是他们在心中埋下的第一颗种子。

当然了,如果语文课本仅有手持钢刃的战士,不足以描绘锦绣中华。

假期游玩,我在滕王阁眺望时,看见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秋雨过后我在公园漫步时,明白了“空山新雨后”的清秀;月夜冥想,我来到满池荷花边时,感知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些美好,自然都是语文书中的恩赐。

含蓄委婉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的诗歌走向世界巅峰。先贤们留下的不仅有美景,更有融汇在美景中的各样情感。诗人若心情大好,那景色便是山清水秀,绿叶红花,诗人若是情绪低落,那景色便是压城黑云,风急猿啸。寓情于景的手法,给了我们太多美的享受,而这种如细雨无声般的表达方式,也让浮躁的青年多了一分宁静。

如果说,东方表达是含蓄的,那么西方表达就是直接的,《中国有嘻哈》等节目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所喜爱的,可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说唱作品融入了中国元素,那些湖光山色,那些细语呢喃不仅不会老土,反而使得说唱更显潮流。

于成长,英雄气概给我们风骨和启迪;于生活,审美取向给我们气质与才华。

因此,我写下这篇满载期待的文字,盼望我们的新课本多一些刚柔并济的中国风。

敬祝编安!

辛升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式作文。

审题:明确出题人的写作要求。要求1:选择两个主题。要求2:结合学过的语文课文,本质就是要么以语文课文内容为论据进行论证、要么以语文课文内容的核心思想关联本材料当论点展开论证。要求3:以即将毕业高三学生身份,本质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表述口吻,带着对语文学习的反思、沉淀来进行思考性表达。要求4:给高中语文教材主编写一封信,此要求本质有两点,第一是对象意识,对象意识对表达语气提出要求,对表达措辞提出要求;第二就是格式,书信体,若不能很好完成书信体的格式要求,阅卷标准中肯定要扣分。要求5:表达你对高中语文教材与高中生良好品格养成关系,本质就是我们的论点最好都是围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这相当于二元元素作文,训练过的学生不陌生,头脑中瞬间反应高考论述类文本——诸子之学的“照着讲”与“接着讲”。要求6:署名为“辛升”,本质是统一署名,但是我的学生还需要去想想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辛——辛苦,升,升也。唯有历经辛苦,方能学业有升,品格有升。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立意:1.创新是永恒的动力;2.传承和创新并存;3.万里求学,只为家国;4.青春梦想尽在家国情怀。

结构层次:1.题目《让语文书多点刚柔并济的中国风》,直击主题。2.开篇点明自己身份,结合现实,引发我们对课本内容的思考,亮出观点:我很期待自己的学弟学妹能在新的教材中看到刚柔并济的中国风范,而我们青年需要做的,便是通过课本,将它们继承。3.主体段落,阐释刚柔的内涵,结合课文内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滕王阁序》等文章,跨越时空,多方面论证观点,内容充实,符合题意,朴实自然又不失灵动,表达准确到位,句式的灵活多样。4.结尾段紧扣中心,重现自己观点。盼望我们的新课本多一些刚柔并济的中国风。

2 .(河南省郑州市实验中学2019— 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生活中,碰撞无处不在。海浪与礁石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

不仅如此,还会有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碰撞带来了成长,也擦出了火花,创造了奇迹。

根据上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例文

碰撞是催化剂

碰撞,是一种更深刻的成长。

人生路漫漫,即使荆棘丛生,也可开辟羊肠小道;即使没有康庄大道,也可寻到独木桥。人生并不容易,没有所谓一帆风顺,却有雨过天晴;没有所谓一劳永逸,却有事半功倍。哪怕是四处碰壁、一无所获,也会柳暗花明、满载而归。苏子被贬至穷乡僻壤,他没有颓然恨世,而是毅然放弃官场明枪暗箭,投身于青山绿水,在波澜壮阔中找到自我,写就诸多千古名篇,以豁达心境直面生活中的碰撞,以超然心态战胜逆境。

在感叹“天公不作美”“命运弄人”之时,何不自勉“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赋决定了你的上限,心态决定了你的下限。上天或许没有给你足够好的气运,你或许自认为行路坎坷,但不要垂头丧气,不要自怨自艾,这只是人生路上不起眼的土坑,也许你会一时不慎,却不会终身失足,终能跨越。“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碰撞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不要将碰撞当作上天的惩戒,而要认作是考验,不断提升自我,不断突破自我。碰撞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促使我们发掘不一样的潜能,成就不一样的自我。

碰撞就是逼着自己成长。滂沱大雨的确会让花儿折腰,却也使其炼就坚韧,再遇之时不惧大雨无情冲刷,它能磨练意志,催化潜能的爆发。哪怕是连绵不绝的高山,也都有低谷存在;哪怕是亘古不变的江河,也有上下游之分。只有与学识再三碰撞,才能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只有与失败再三碰撞,才能再创辉煌、如日中天。人生不会一路顺遂,在迷茫中前进,在尴尬中寻找方向,在碰撞中砥砺前行。“不论昨夜你多么泣不成声,今日城市依旧车水马龙”,萎靡不振不会改变现状,不会消除碰撞,只有无畏面对、勇往直前,才是碰撞的意义。

一时的碰撞往往可以通过不屈的搏击,转化成前进的催化剂。消磨意志最好的办法是不作为,磨炼意志最好的办法是不畏惧。“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碰撞与无畏的心态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蕴藏不为人知的力量。生活中,碰撞无处不在,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不断提升自我、突破自我,以积极的心态,无畏的意志,双剑合璧,爆发洪荒之力,冲破碰撞的堡垒,挣脱逆境的束缚。乌云蔽日、草木荒芜都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晴空万里、郁郁苍苍。其实人生亦是简单,不惧束缚,无畏困境,迎难而上即可。

“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碰撞是催化剂,铸就坚韧,成就人生。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审题:材料主要讲“碰撞”,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分析“碰撞”带来的结果。“碰撞”,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不是非生即死的较量。它是直面差异的交流、高下之间的竞争,取长补短的融合,是差异中多元、迥异中相互协同的一体化繁荣。是一个过程,是碰触、结合、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的整个过程;“碰撞”,在包容异己,也在不失自我;“碰撞”,也可以是自我内心之间的碰撞。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如结合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分析,引出论点“人生需要磨练、碰撞”。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人生没有碰撞,就难以折射出人生的价值,就难以散射出人生的光芒,就难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人生,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激情、辉煌,人生需要碰撞,碰撞能磨炼人的意志,碰撞能陶冶人的情操;在碰撞中学会独立、坚强,在碰撞中靠近成功,如刘邦敢于“碰撞”,面对“碰撞”不退缩,反而在“碰撞”中磨炼了自己的心志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期待,如人生需要碰撞,碰撞能磨炼人的意志,碰撞能陶冶人的情操;我们当志愿在于生活的碰撞中,敢于承受“痛”,使碰撞之处成为我们心灵“最坚硬的地方”,使其成为永久的财富。参考立意:1.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碰撞”;2.时刻持有一颗“碰撞”的心;3.“碰撞”的作用;4.成长需要“碰撞”等。

行文结构:1.先拟一个观点明确的标题,如本题“碰撞是催化剂”。2.开头简洁,明确自己的观点“碰撞,是一种更深刻的成长”。3.主体部分分析:人生并不容易,没有所谓一帆风顺,没有所谓一劳永逸,要以豁达心境直面生活中的碰撞,以超然心态战胜逆境。然后通过不同的分论点展开论述“碰撞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促使我们发掘不一样的潜能,成就不一样的自我”“碰撞就是逼着自己成长”“一时的碰撞往往可以通过不屈的搏击,转化成前进的催化剂”。4.结尾“碰撞是催化剂,铸就坚韧,成就人生”,再次点明自己的观点,照应标题。

3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1 月,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一次演讲中的言论“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风靡网络。

近日,80 后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三年套现15 亿的传奇,及其引发的金句“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你呆在原地或者缓慢前进,都是一种退步”,更刷爆朋友圈。

有人斥责此类言论是在“贩卖焦虑”,但类似的“焦虑”似乎已成为当下社会的常态。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据此作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例文

为何焦虑为何忙?

材料中所提到的所谓的“焦虑”,就是一种因为时代发展太快,人们在追赶时代脚步或者追赶不上所产生的焦急的心理。

我认为,张泉灵等人的话,并非在贩卖焦虑。因为他们只是指出了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只是一个善意的提醒罢了。我们的焦虑源自我们的生活压力和内心世界,并不是他们贩卖和强加给我们的。

对于材料中提到的所谓的“时代发展太快”,张泉灵等人并没有明确指出时代的哪些方面变化太快了,但是考查他们的身份可见,一个是功成名就,一个是财大气粗,如果他们指的是大家都在忙忙碌碌的去挣钱淘金,那么这样的时代脚步虽快,我们大可不必去盲目追赶,也大可不必为追赶不上而焦虑不安。

任何一个时代总有变化的东西,像财富的来去聚散,功名利禄的有无得失。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那些东西就是康德所说的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的存在于人类心灵的道德律令。生活的品位和生命的质量不是靠追赶时代的财富功名所产生的,而是在平静祥和的生活环境中,对心性进行修炼提升而取得的。所以,分清时代的变与不变,明辨什么是我们要追赶的,什么是我们需要坚守的,我们就可以获得一颗平常心,这样我们的心就不会为焦虑所缠绕。

正如郑板桥有诗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一种立足于事业和人格“青山”之上的自信和坦然,是克制当下社会普遍焦虑情绪的灵丹妙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和智慧,我们就可以告别焦虑,达到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坦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张泉灵等人的话,我们大可不必太过在意。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清时代的变与不变,理解生活和生命的本质,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安放我们一颗安静坦然的心。

相反如果有人以“时代的发展太快”来裹挟一些价值观扭曲的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地去追腥逐臭,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人格修养得到提升而焦虑的话,那么,这恰恰显示出了我们的急功近利和灵魂的浅薄,这也将是我们这个时代倒退而不是前进,这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

诚然,我们并不反对人们去追逐金钱利益,但是我们反对的是把它作为人生的唯一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我们只要明辨生命的航舵之所在,不是外在的物欲,而是灵魂的修养,我们就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论或外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就不会因为迷失迷茫而焦虑不安,就能获得的静好快乐人生,悦纳和安享我们当下的云淡风轻、陌上花开。

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考生解答这类题,要求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审题:本次作文材料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引用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的话“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第二则简述80后摩拜创始人胡玮炜致富的故事,同时引用金句“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你呆在原地或者缓慢前进,都是一种退步”,这两段内容都强调人要有危机意识,要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提升自己,不能满足当下,要有奋进之心,要追求进步,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第三段是由此引发的议论和感慨。有人反对那种观点,认为那是一种焦虑情绪。考生可以任选一种,可以认同前两段材料的观点是一种积极进取,追求上进的态度;也可以持反对态度,认为是一种焦虑情绪。

参考立意:1.如果认同前两段材料的观点是一种积极进取,追求上进的态度,可以立意为:人要有危机意识;要与时俱进;要不断提升自己;前进的脚步不能停下;人不能满足当下;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等。2.如果是持反对态度,认为是一种焦虑情绪,则可以立意为:对“焦虑”说“不”。写作时,可以结合现实列举生活中人们“焦虑”的现象,亮出观点;然后分析其危害和产生焦虑的原因,再分析如何对“焦虑”说“不”。3.综合分析,辩证看待,什么时候需要焦虑,什么时候不该焦虑。

行文结构:1.开头用因果关系法解说核心概念“焦虑”,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认为,张泉灵等人的话,并非在贩卖焦虑”。2.用概念分解法和假设分析法界定核心概念“时代哪方面发展太快”。

3.进一步推理,用概念分解法推导出核心概念“时代中的变—物质方面和不变—精神方面”,并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守望精神,快乐人生。4.批驳材料“追去物质方面发展太快,要努力追赶”的观点,正反对比论证:守望精神,快乐人生。5.解决“焦虑”的对象问题,推导出结论,解决材料的问题。6.明确观点“不因为他人的言论或外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不因为迷失迷茫而焦虑不安”,照应标题与开头。

4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生活中,我们或许沉溺于这样的“人之常情”:往往会羡慕天边的人,总是把不满推给最靠近我们的人。

例文

距离产生美

这世上存在许多美的事物,不同的距离产生不同的意境。生活中处处皆是美,而造就这些没就需要适当的距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只有稀疏的草,感觉不到绿色了。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那种惊心动魄的美;置身太近,有时反而会因为现实而遗憾;置身太近,没有加入想象力,便也平庸了。古时的山水画,也都拉远视界与山水的距离,使人觉得山也朦胧,水亦空蒙,真的是“清和静”。也许事实不是如此,山或许遭人砍采,水或许已枯涸,但美亦然。适当的距离,产生美。

人与人的交往,有距离也会更好些。“君子之交淡如水”,隔着距离,让人宏观地理解对方;隔着距离,才看不到那些可忽略不计的瑕疵,让人彼此交往更融洽。正如席幕容所说:友谊像花香,还是淡一点才好,越淡才会越持久,越淡才会越使人留恋。适当的距离,两只刺猬也可以相互温暖对方又不伤害彼此。适当的距离里,人们的友谊像酒一般,若有似无的酒香,愈加香醇。理性之美产生于适当的距离。

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眼中再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的朦胧之美?一昧地探究,有时也不一定是好事,探究月球,只还了我们一个满目疮痍的世俗。那些近在咫尺的美我们已同样观赏不到,可是,只要我们退后一步,保留一点距离,我们便能像川端康成一般“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末眠”的别样美丽。一如荷花,没有花的那些娇艳与魅态,但它有清新、绿意之美,远远地站在那池塘边,看那随风鼓动的荷叶,伴着莲的清香,意境何其美哉。但若你非要走前细究,腐水淤积,残缺破败,不免扫兴。留点距离,美顿生。

耶稣得道后,回乡布道,许多人都从四方八方赶来,成为他忠实的信徒。人们都把他当作高高在上的神之子。可后来人们认出他是木匠的儿子后,众门徒一哄而散。失去距离的屏障,人们对美的敬畏也就荡然无存,我们对偶像的崇拜往往是因为他们的人格美。但少了距离,他们便也平庸了,少了舞台的光芒,少了音乐的声音,他们也不再闪耀。适当的距离,加入了未知,美也就诞生了。

距离是视觉的另一个方向,保持距离也就留给彼此一点空白,让交往更加淡如水却永不完结。保持距离,也就为这景观蒙上一层薄纱,使它更为神秘且炫丽。保持距离,也就站在一种新视度,发掘出事物不一样的别致美。距离产生美,适当的距离中,生活中许多美也就浮现出来了。保持距离,让更多的美呈现世间。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由两句话构成,前一句引出话题,后一句则是对“人之常情”具体表现的概括性陈述。“生活中”表明材料指向生活现象;“沉溺”表明命题人对这一生活现象反思批判的态度,考生应据此基于反思批判立场对作文材料所呈现的生活现象表达感受与思考。“羡慕天边的人”,却“把不满推给最靠近我们的人”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家长常常责备子女“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常常埋怨“我怎么没有别人家那样的父母”,还有人们每每羡慕“别人家的食堂”“别人家的单位”等,学生要对此进行思辨式思考和表述。本题审题强调整体理解引语内涵,切忌割裂性的解读,要明确“往往会羡慕天边的人,总是把不满推给最靠近我们的人”是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关系,人们羡慕“天边的人”与不满“最靠近我们的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本题的核心立意在于探讨人们情感、认知的差异取决于与其距离远近的原因,写作中要凸显“距离”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重点可以落在前半句,也可落在后半句,但立意都要着眼于对某一对象的认识评价与位置的关系并深入分析。材料中隐含的这层关系,要能提炼并整体感悟,离开了相对的距离只谈某一种情感态度如“羡慕”“不满”等就偏离了文题要旨。

参考立意:把正面评价送给身边的人;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一视同仁;人伦秩序,讲求亲疏有别;正确认识身边的人等。

行文结构:如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正确认识身边的人”。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因在“天边”,距离的拉远淡化了对象的缺陷,主体可以凭借想象虚构美好,最终催成一种“光环效应”;另一方面,对象位置“最靠近”,因熟知,缺点可能被放大,因亲近,怨气易迁于其身。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 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我的作文怎么写 难忘的一刻600字作文 文明之花处处开作文 七年级下英语作文 陀螺玩具作文 五彩田园作文 怎么在手机上制作文档 生活中的小确幸作文 有关项羽的作文 陶罐和铁罐作文 秋天的晚霞作文 自强自立作文600字 作文单词 与英雄有关的作文 开卷有益600字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 蚂蚁觅食作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400 对父母说作文 什么伴我成长的作文 让我愤怒的一件事作文 秋天的景色作文200字 作文我明白了 我和书交朋友作文400字 秋天的园子作文 我的修正带作文 不会叫的狗作文 大扫除的作文 皇帝的新装作文600 推开一扇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