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树山书法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录

2020-11-01 15:50: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王树山书法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录

王树山书法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中国,白居易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如这首诗,前四句人人会背。有的甚至不知道原诗是八句。仅仅停留在一般了解上,深入了解的人并不多。今天和大家共同欣赏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大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应考习作,也是白居

易的成名作。先说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种题目,叫做赋得体,其实就是命题作文,作文题目已经规定好,你不能自由发挥,只能是“赋得”。唐朝科举考试里头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写诗,那诗不能按照每个人的个人喜好随便写,必须有一个规定的题目,还得有一个规定的体裁。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交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这样的作品要想写好很不容易,为什么呢?首先这个题目难度很大,古原、草、送别,是三个意象,古原是一个,草是一个,送别是一个,这其实是当时的考生为了加大练习难度,特地给自己设置的障碍。就是三个意象混搭,每个意象都得说到位,而且不能生拉硬扯,要圆融贴切,才算是一首好诗。束缚非常严,很少有佳作。我们知道,唐朝科举考试和现在不一样,是不封上考生名字的。换句话说,就是阅卷老师能看到考生的个人信息。所以当时通行的一种自荐方式是行卷。也就是在考试前两三个月,考生把自己从前满意的作品做成轴卷,拿给当时社会有名望的一些人看,请求他们为自己宣传,向主考官推荐。就像岐王李范推荐王维;水部张籍推荐朱庆馀一样。白居易也是这样。当时他找的人是顾况——著名的诗人和著作郎。

贞元三年(787),16岁的白居易到长安应科举试,期间,去拜谒当朝名士、著作郎顾况。那时的谒见,就是以“诗文”作媒介,白居易就将自己的诗作投献给顾况“问路”。当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时,便借名调侃白居易,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虽是拿他“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的是,没点才华,在京城这碗饭可不好吃。说长安居大不易,你还想白居易?但是,当顾老先生捧起白居易的诗稿,读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时,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拐弯,大加赞赏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唐代文人张固在《幽闲鼓吹》载: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延誉,声名大振)。顾况也是个爱才的人,随后在朋友圈子中,向朋友们大力推荐白居易,很快,白居易在长安声名鹊起,于是,白居易在长安“居即易矣”了。

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离离即萋萋,形容草的茂盛,这句化用了《楚辞》中《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隐含着送别和离情。诗题中的三个意象:古原,草,送别全部点到。非常厉害。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看起来只是讲了一个自然规律,草本来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萎,年年如此,但是诗的妙处不在这里,在哪里呢?你看他讲“一岁一枯荣”,他先讲枯再讲荣,这就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盛一衰,而是一衰一盛!落笔在“荣”,"枯荣"而不是"荣枯",说明是春草而不是秋草,即由衰到盛非由盛到衰。"荣"彰显春草的勃勃气象。

颔联:写草,写草的顽强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副流水对,自然至极。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相对,工致天然,卓绝千古。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两句用语虽朴实、简洁,但却给人以爆燃式的冲击力,因而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古原草是什么样的草?它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不是在花园里特意培育的草坪,它是野草,而野草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那就是生命力顽强,脚踩不怕、刀割不怕、霜冻不怕,深深地把根插在泥土中,只待来年一缕春风一场春雨,马上就恢复勃勃生机。作者之所以不在这儿写脚踩刀砍霜冻?非要写野火烧不尽,是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草原野火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可以抵抗过去的小灾难,它是具有吞噬天地的力量,那你想这样巨大的痛苦,这样巨大的破坏,都不能毁掉野草,只待一场春风,马上又绿遍古原,这种烈火中重生的力量,是何等的具有震撼力,这就是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其实这两句不光是生命力强,它颜色也好,野火是红的,野草是绿的,这种红和绿的搭配,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除了颜色好,它意象也好,野火是刚猛的,但它最终会熄灭,化为焦土,而野草是柔弱的,但它最终又会让焦土重新焕发生机,这是什么呀?这就是所谓的柔弱胜刚强,这来源于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传统,而道法自然,本来就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所以咱们今天读诗的人看到这句话,都仿佛能够汲取力量。道理就在于它根植于我们传统的哲学当中。

颈联:写古原,由上联古原的草转为重点写古原,以引出"送别"。一副工对,精工至极。芳是味道,翠是颜色。“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芳”字指野草浓郁的香气,远芳意为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所谓“远芳侵古道”,描绘的是芬芳的野草,沿着古老驿道上一直漫延到远方。野草是蓬勃的,几乎盖住了绵长的古道,同时野草又是清香的,仿佛把古道都整个笼罩在生命的芬芳之中,这讲的是味道。讲完味道再看看颜色,什么样的颜色?晴翠接荒城,“晴翠”指的是草原明丽的翠绿,其实,写的还是草,写的仍是远方——一直滋长到天边“荒城”。在阳光的照耀下,野草显得格外青翠,古道很古老,荒城很坚固,在永不停息的生存竞争里,野草才是真正的强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芳是气味,翠是颜色,它就用这样的颜色这样的气味把整个古原都占领了,一个“侵”字一个“接”字写尽了野草生机勃勃的霸道,就是在新和旧之间,在青春和衰老之间,大自然本能的倾向的前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本指贵族后代,泛指行者。此指远方的友人。这是直接点题,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草也罢,古原也罢都不是主角,只是陪衬,那主角是谁呀?主角是那个因为送别而愁肠百结的诗人。他眼看着朋友越走越远,直到消失在荒城之外,古道尽头,极目四望只有连天碧草,这时候巨大的哀愁一下子笼罩了他。于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脱口而出。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其实这一句完全化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是他化用的非常自然,不用到游子不归的时候,只是看着游子远行,多情的诗人就已经是“萋萋满别情”了。如果你反过来想,这个即将远行的少年,在挥别童年挥别故乡,面对全部不确定的未来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萋萋满情”呢?所以虽然一个是走,一个是留,但是在“萋萋满别情”这个问题上,两个人合二为一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浑然天成。全诗措语自然流畅、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王树山书法 内容源自网络 请书友鉴评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可爱的小动物作文 放下作文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 爱我中华作文 有关动物的作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童年游戏作文 课余生活作文 寻找春天作文 人物传记作文 新年愿望作文 100字作文大全 四年级写景作文 初春作文 描写自己的作文 想象篇作文 2022高考作文 底线作文 秋景作文 围棋作文 翅膀作文 文言文作文 语文作文范文 陪伴 作文 读书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00字 盐水浮鸡蛋300字作文 成长的烦恼作文500字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作文 鸡蛋浮起来的实验作文 向你推荐一本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