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晒幸福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

2020-11-01 19:15:01
相关推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我国现当代诗坛群星璀璨,优秀诗歌众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舒婷的《致橡树》等。

D.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科目:高中语文来源:2013 2014学年四川遂宁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丹培拉”与东方意蕴

程俊礼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西语式表达”,写“胸中逸气”,表“象外之意”。

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合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实践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6日12 版)

1.下列关于“丹培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B. 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蛋彩画”。

C. 丹培拉绘画颜料采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

D. 丹培拉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16世纪逐渐衰退。

2.下列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

B.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

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

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的进行颠覆运用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

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

C.作者试用“丹培拉”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面貌,更多一份东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D.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科目:高中语文来源:2013 2014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型: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条金鱼被渔民放在小鱼缸里,它每天游来游去总会碰到鱼缸内壁,心里很不快乐。后来,它被渔民放到更大的鱼缸,每次碰到鱼缸的内壁,它畅快的心情就会黯淡下来。后来金鱼被渔民放回了大海,它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中却一直不快乐。一条活泼的鱼游过来问它:“你怎么不快乐啊?”它叹了口气说:“这个鱼缸太大,我怎么也游不到它的边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内容,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和抄袭,用规范汉字书写。

科目:高中语文来源:2013 2014学年四川省资阳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1.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B.“我向思维”是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追求的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

C.“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D.“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B.作家的“移情”与童心有许多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伟大的同情感”,作家就能写出生活的本真。

C.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古诗的“移情”和“投射”比比皆是。

D.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

3.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说明了“我向思维”的特点,然后分析作家“移情”“投射”与儿童“我向思维”的相似,最后指出其区别。

B.第三自然段引用西方和古代学者的话,以说明作家的“诗意感受”和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

C.作家“诗意感受”和儿童“我向思维”的相同点是两者均为人的天性,不同点是作家的理解能力比儿童更强。

D.作家以开放的心灵认识事物,有着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地追求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

科目:高中语文来源:2013 2014学年四川省高三上第二学段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本题共6分

齐之鸾,字瑞卿,桐城人。正德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

十一年冬,帝将置肆于京城西偏。之鸾上言:“近闻有花酒铺之设,或云车驾将临幸,或云朝廷收其息。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乃至竞锥刀之利,如倡优馆舍乎?”应州奏捷,帝降敕:“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剿寇有功,宜特加公爵”。制下,举朝大骇。之鸾偕诸给事中上言:“自古天子亦有亲临战阵勘定祸乱者,成功之后,不过南面受贺,勒之金石,播之歌颂已耳,未有加爵酬劳,如今日之颠倒者。不知陛下何所取义,为此不祥之举,以駴天下耳目,贻百世之讥笑也。”

之鸾再迁兵科左给事中。中官马永成死,诏授其家九十余人官。之鸾言:“永成贵显,用事十有余年,兄弟子侄皆高爵美官。而其侪复为陈乞,将及百人。永成何功,恩滥如此,恐天下闻而解体也。”帝将南巡,之鸾偕同官及御史杨秉中等交章力谏。章入二日,未报。之鸾等不知所出,伏阙俟命,自辰至申。帝令中官传谕,乃退。明日托疾免朝,欲以为之鸾等罪。会诸曹郎黄巩等联章力谏,乃止不行。然巩等下狱杖谴,之鸾辈亦不敢救也。宸濠反,张忠、许泰等南征,命之鸾偕左给事中祝续从军纪功。未至,贼已灭。群小忌王守仁,谮毁百端,之鸾力白其诬。忠、泰广搜逆党,株引无辜,之鸾多所开释。且请蠲田租、停力役、宽逋负,帝颇采纳。初冒徐姓,至是始复焉。

其秋大计京官,被中伤,谪崇德丞。屡迁宁夏佥事。饥民采蓬子为食,之鸾为取二封,一进于帝,一以贻阁臣。且言时事可忧者三,可惜者四,语极切。帝付之所司。时方大修边墙,之鸾董役。巡抚胡东皋称其能,举以自代。历河南、山东副使。召为顺天府丞。未行,盗发,留镇抚。寻擢河南按察使。卒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云朝廷收其息 息:利息

B.寻擢河南按察使 寻:不久

C.而其侪复为陈乞 乞:乞讨

D.伏阙俟命,自辰至申 俟:等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至竞锥刀之利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勒之金石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欲以为之鸾等罪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至是始复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科目:高中语文来源:2013 2014学年四川省自贡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型:语言应用

学校拟举办“走进文学经典”读书活动。请你从《家》、《老人与海》、《高老头》、《三国演义》中任选一部,按下…面的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同学们进行推介。(6分)

要求:①用一个统领全段内容的句子开头,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③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100字以内。

示例:《三国演义》——一部家喻户晓的历史长篇小说,它再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启人深思,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烙进民族记忆深处,描绘大小数十次战争精彩纷呈……想深入了解吗?请走进《三国演义》的艺术世界吧!

科目:高中语文来源:2013 201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型:文言文阅读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8处4分

学 莫 便 乎 近 其 人 礼 乐 法 而 不 说 诗 书 故 而 不 切 春 秋 约而 不 速 方 其 人 之 习 君 子 之 说 则 尊 以 遍 矣 周 于 世 矣 故 日 学 莫 便 乎 近 其 人 《荀子·劝学》

科目:高中语文来源:2013 2014学年四川省高三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画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粘知了的佝偻者和解牛的庖丁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晒幸福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中国文化英语作文 莫高窟作文 春天写景作文 校园活动作文 教资科一作文 我的朋友400字作文 精彩作文开头结尾 写事作文300 写人的作文400 我的故事作文400字 精美作文 他哭了作文 四季美景作文 作文的万能开头 我的姥姥作文 亲近自然作文 一起走过作文 妈妈的一天作文 四百字作文大全 难忘的回忆作文 写重庆的作文 成都作文 心灵深处作文 美丽风景的作文 我的家乡600字作文 日语作文格式 时评类作文 写艺术的作文 五年级同步作文 游记作文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