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儒林外史读后感10篇

2020-11-02 05:30:01
相关推荐

《儒林外史》是一本由吴敬梓著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594,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儒林外史》读后感一:读书人也是人

读过书的人似乎往往被赋予了高尚的光环,殊不知读书人也是人。

一的秉性养成,是众多合力而成的。先天遗传,后天养成,而读书只是其中一。 熟读四书五经,熟知孔孟之道的人不一定都会,从其所读。古往今来,斯文败类,数不甚数。究其,更是纷繁。

读书,的确是培养自身的一种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的。为人处世,往往的是,的加上对自我的批判。却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能靠书本习得的。

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应该有所修整。读书人虽有值得称颂的,但不能因其的量而断定他的为人。现不是已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论断吗?其与否,暂且不论。但他敢于怀疑,读书之用的,是值得称颂的。

这里,我所提出的是,不是读书对人有没有用,而是读书究竟对人有多少用?或者说,读书对人的品格养成,是否起的是?

我也是一个读书的人,但试问,比起儒林外史的,甚至,没有杜少卿的豪壮,也没有马二的心怀的悲悯之心,更别谈萧采的那一身本事。

当我们因的讽刺,书中人物时,请别。倘若自己处其一般境遇,又会做出何种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二:儒林外史有感

读儒林外史,品。

五十六话,道尽万千辛愁。

才子,。腐儒恶绅,。百年之后,归为黄土,不胜唏嘘。

这是一部的白话文,以王冕不愿入仕为开端引出一出出或风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故事,最后又以万历封儒为结尾,一笔亲封这儒林佳话。

整部小说,登场人物千百人,乡绅纷争仕途。如周进范进求举业,晚来的心酸。再如严监生视财如命却又恩情并重的。又或如凤四老爷武艺高强堪称游侠典范。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以死殉节而后不已追悔不及。每一个人物的都,使读者犹如身临其时一般。

而这其中又以萧云仙和杜少卿实数最爱。

萧采,字云仙,以字行,四川人。 自幼随父学艺,出场便救助了甘露僧打瞎恶僧双眼,使人在劳民才子的之后眼前一亮,忍不住大喊一声,好一个郎。后得郭孝子点悟,随军出征平定边城,青衫赤马一战成名。 功成后招流民定居,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大办学堂。花三年之久重新修固青枫边城,堪称武能提枪戮金甲,文能挥笔定天下。 就着这么一位令人着迷的人物却得了个“任意浮开”的罪名,并追银七千五百二十五两有零。实在让人!可是如果单单这样,萧云仙充其量是个能人,在这儒林林立的外史中也不甚突出。然则,萧云仙在功劳赫赫被追罪非但没有自艾自怜,反倒被开导变卖产业,一总呈出。这一对父子的深明大义使多少通读四书五经将忠孝礼仪长挂嘴边的文人官宦羞愧!此等人,佩服!

杜仪,字少卿。天长杜家共是七大房,五房的太老爷是礼部尚书,七房的太老爷中过状元。

杜仪的父亲,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为官清廉,所以做了一辈子官,只是守着祖宗留下的田产。

父亲去世后,杜仪继承的,便是这一点产业,计值几万银子。

初识杜仪,善恶不分,凡有人来求,。文人傲骨不屑与官宦为流,让人又爱又恨。娄管家在世能让偌大产业收支均衡,管家不在之后几年之内变卖家产。

后迁居南京,淡如水,品茗咏诗,好活。皆笑,不可学天长杜仪。 照我说确实学不得,有些风骨不是模仿就能得来的。

普遍的读者对杜少卿,其中大抵不过批之善恶不分或纨绔败家。这是普世的,用于杜少卿这样之人的身上,实在让人可笑。

他的眼中非但不,反而异常。只是他不愿被乱事所扰。也好无钱也罢,不过皮囊之外他人之好罢了。

他不入世人之眼。如“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在古时,携妻同走是伤风之举,杜仪哪管其他,前有侧有甘苦之妻,但愿长醉不复醒,好一个风流!

又说,从安庆回南京时没有盘缠全仗韦四太爷资助。这一囧事全然被他称为趣事,他的娘子便也觉得有趣。得此,真乃大幸 你不愿做官我随你,你要说笑我便陪你,你要败家我不曾,你要搬家我也同去。此生,我只要你,足以。 (羡慕死我这狗咯??﹏??)季苇萧得闻他前日携妻同游,劝他“据我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也觉得扫兴。据你的才名,又住在这样的好地方,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及时行乐?” 杜少卿答曰“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孰俗孰雅高下立判。 这等可儿一生,怎么还能叫人说他不是呢。

高翰林评价杜少卿,杜家第一个败类!说杜父做太守,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说杜少卿败光家业不求上进。还言道,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要说这高老爷进士出身,一生也无他错,却全然不晓得你是你,万千翰林之一,他是他,千古少卿独一。 亏得他在说这段话之前还叹息“没趣!没趣!今日满座欠雅矣!”当真讽刺至极!

不知杜少卿听到那句,不可学天长杜仪 会是怎样的笑态。不可不谓,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上多的高翰林这样仕途只为升官发财之人,多的是匡超人这样的卑鄙之人,多的是牛浦郎这种之辈,多的是严贡生这样欺善霸民之徒。你可以迫于生计贪图私欲的,但是别忘了这世上还是有萧云仙 杜少卿不可不谓这红尘乱事之中的一股清流。

以上

《儒林外史》读后感三:明清时世人饮食,,礼仪于社会的缩影

买这本书的时候是高一,以后丢了爱看书的习惯,去年又拾了起来。今年春检,需要去十六个220kV变电站跑一圈,给蓄电池放电,每个站都是放6个,想着与其坐着干等,不如看看书,于是从家里翻出这个。

之所以看这本,也是因为前几日整理书柜偶然又看到,巴掌大的一本,金盾出版社,定价9块钱,想着带着,干完活随时能看就装上了。

一路放电的,遍历五个县一个区,大多在偏远,开车着一路过去,春回上左边红花右边绿芽,车窗外暖风和煦,乡间又。一路晃到站上,卸了装备,干完了活,坐椅子上翻看《儒林外史》惊叹于书中明朝时名流的流动性之强,到处投靠名仕,到处玩乐,没有的工作,只要考取功名得到利禄。更惊叹于明朝时饮食之富裕,书中的描写占了绝大篇幅,每每相聚吃的荤菜之丰富、点心品种之繁多、茶酒之必备以及用餐之长,都令人。

此后是人物的,犹如穿梭于地下通道,的人物在碰撞中展现出自己最的性格特质,并通过对比于类比,让人感慨这如今世上的百态,不早已发生在明朝了么!底下果真是没得事!

最爱这段“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

如此了无压力飘逸的,让我羡慕神往啊!

《儒林外史》读后感四:世人只笑范进疯,不知此后范学道——《儒林外史》15感

1 范进中举

自小对范进中举的,就是这人为了考进士疯掉了,对其,甚为不屑。可谁曾知读完书后,方才晓得后来不仅中了进士,还当了大官,官阶、学问俱长,甚至被钦点为山东学道,心生佩服,而由此了对他的,进一步了读书的,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被大方之家笑话。

2 翻身之道

自古以来,穷苦人家翻身,读书都是条明路,如此,定遭人驳斥,但自有其。一则人会说除读书外,经商、从军,皆为坦途,读书无用,但我认为说读书无用之人,大部分都是未曾好好读书的人,不曾过读书带来的和益处,又见他人未曾读过多少书,便在外发迹,心生,欲,此投机万万,殊不知人与人各不,谁曾见:成者,几人是书读得不多的?

3

天道酬勤是亘古不变之理,匡超人如此之,但仍捧书夜读,终成一代名家,颇深。无论家道如何,个人天资几分,只要做好一件事,无论富贵,无论,有!匡超人连饭都吃不起,父亲病重卧床,仍在照顾之余,日日捧书细读,深夜被路过县官发现,由此发迹,:越越,此话不假!

4 风花雪月

每每看及登高为乐、临湖对诗,颇觉文雅。虽当今摄影、绘画亦为一乐,却总觉得少些雅趣,不知为何。而自己荒芜诗歌,深感自责。而如今,忙于奔走生计,亦多感慨:莫让,了风花雪月。

借诗云:交游添气色,又结;发,更将进取。

5 难测

匡超人,之孝子,看至半部,却因贪图富贵走上,令人!虽说此后仍被万历授予进士,但人生之污点难以抹去,可悲可叹。由此愈发佩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很多作为旁观者觉得,但真正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过去那先生的也许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所以说,但比戏更精彩!

6

作为读书人,偶尔也痛恨读书人。自古以来,读书人常好风雅,不愿俗流为伍,自恃读了几本破书,便,卖弄风采,殊不知与青楼无异,人凭几分姿色卖弄风骚,你也靠几本学究书附弄风雅,看起来是在叫人可恨!虽无甚么才气,但留予自省,莫变成自己曾厌恶的人。

7 之腹

杜少卿真乃古之,人言七傻,却不知其所乐。世人读书,无非为考取功名,以为生计。又或者,,唯有杜少卿其人,散尽,只为,此为真乐矣。而其读书为好读书之乐,有官做,却力辞不就,不是他傻,而是时人不懂其乐罢了。有时,我们往往以自己的去评判其他人的是非对错,常常是,抑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由此想到唐伯虎的一句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8 学优致仕

,无论是科举制兴起之后,还是当代,都是读书人乐于进取之路,但有些人反不以此为向上之道。庄绍光进京面圣,世人皆以为其仕途坦荡,谁曾想他却婉拒这一升官发财之道,被世人称赞!由此:读书人到底是以读书为手段,达到做官的,还是将读书做学问作生追求,直到如今也难以思辨。似庄绍光辈,实在至雅之极!

9 百善孝为先

自古忠、孝为人称道,古时24孝子,似匡超人、郭孝子等其言其行,皆感天动地,当然如今社会,也有不少孝子,但古往今来,对待孝子的却有些。《儒林外史》中县知其孝知其难,往往直接捐助其钱财,授予其官职,一表天下。但当今社会,孝子总被媒体所消费,善行被放大,孝子压力更大,而被消费之后,往往又被爆出生活仍旧不堪,世人只知其为孝子,却不知其能得到多少来自官府的援助,是否能,实在惹人可怜。

10 温如玉

古人言语说话,或书本文字,读来皆温润如玉,似谦谦君子,仿佛唇齿留香,虽偶有过誉夸张之嫌,但也不流于粗俗,值得多听多看,,以正清气,无怪乎《离骚》中皆以香草比喻君子,或许正是此意。

11 阴阳风水

古人常好迁葬,以荫后世,此风明清较为盛行,但颇多风水邪气,扰人心智,杜少卿一法,着实。

先让风水算好棺材上几尺水,几斗几升蚁,交由官府,若的确则罢,若不确,则以子孙谋杀祖父之律,立刻凌迟。再好不过,以镇歪风!

12 天理人欲

“存天理 灭人欲”,此前一直觉得是个笑话,如今在《儒林外史》中,看的真切,不禁毛骨悚然。王玉辉呆腐之气,令人痛恨。女婿虽死,怎好让女儿随他去了呢?人偶有过度,想法不同平时,都知劝解,而作为父亲却呆腐至此,可见吃人的礼教,想到如今女子不嫁被催婚,实是封建余毒。

13 书生无情

小时候有位老师曾说:做老师带学习好的学生还不如带成绩稍差些的好。当初不明其意,以为其胡言乱语,殊不知人情有时真是如此。万中书落难,平日好友如施御史、秦中书等都生怕自己有了干系,害怕不已,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真是一方有难,八方皆散,唯有善使拳脚的风四老爷心好,不枉相与了这一回,千里迢迢,千方百计救回万中书,还落得个真中书的官衔,交友当如凤四爷,施御史、秦中书之辈实在可恨、可恨!

14 测字算命

“上年都是我们没眼的算命,这些年,睁眼的都来算命,把我们挤坏了”,读至此处,又好气又好笑。想到如今社会乞讨之风盛行,尤其是以往都是缺胳膊断腿的乞求施舍,以改善生活,而如今好手好脚的青壮年都来要钱,惹得寻常百姓一阵烦恼,反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没了来处,可见古往今来,贱人之贱,从未改变!

15 凤止高梧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治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以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读后感五:儒林外史

看了百分之四十,觉得没有必要再看下去了,因为故事再也变不出什么花来了。

感悟有以下几点:

被人轻视和瞧不起的时候应该感到开心,而不是愤怒,因为只有自己才最明白自己的能力,等到自己证明能力的时候,狠狠的打脸的感觉岂不是更好!

同时永远不要小看一个人,尤其不要以貌取人,以这个人目前的境遇来判断这个人,因为人成功往往是需要时运,眼前的人若是时运到了说不定就一步登天了。

愤怒是最没有意义的情绪,因为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许多人这一生,要么为名所累,要么为利所累,为了活的卑微并且低三下四,追求名利难免得为权力低头,还不如做个世外高人来活得平和。幸而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想实现人生理想的目标有千万条,若是生在古代只有求八股文这一条路,岂不是就给憋死了。

如果只有两种选择, 伪君子或是真小人,还是做个真小人比较实在,好歹落个轻松自在。当个伪君子,全身都是伪装,始终做不得自己,那做人就少了许多乐趣。

人是复杂而又多样性的,不要因为一件事情就对一个人盖棺定论。孝子有可能是衣冠禽兽,乞丐有可能是世外高人,侠客也有可能是个汪洋大盗。

《儒林外史》读后感六:“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断断续续看完《儒林外史》,想是功力尚浅,不足以看透作者之思,只随文中描绘而爱、恶、敬、厌一番,作者十几年功夫,精雕细琢,慢慢读来——除恨透科举制度外,还展现了世人百态。

全文开头起得妙,“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一段话道尽官场沉浮,笔下有着自身对功名的怨恨后变成释然。以王冕为首,将心中美好愿望寄之,奇人开篇,结尾亦讲述了另外几位奇人异事。

前半部分,讲述读书人士,假风流,装清高,,自诩贤士,作者更有几句讽刺夹杂。中间思路渐开,有世人道“痴傻”的杜少卿,亦有不为名利所动的庄征君,令人敬佩的虞博士,郭孝子远涉千里寻父,救人报国反被诬陷的萧云仙,蕙质兰心的沈琼之……泰伯祠祭祀等情节。总之,其间小人从中牟利,也有仗义疏财之士,故事渐渐丰满而不拘于作者自身。后半部分,汤总镇的一番智斗,亦有举手称赞之处,惜有小人在上,汤反到乐得自在,解甲归乡。假装中书而被壮士凤四爷所救的万青云。而后妓院里的描写,灯花惊梦,那梦中的场景想必是天下苦寒而媚富贵的女子念想,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不过南柯一梦罢了……全书从科举考场、战场、风景名胜、宗庙祠堂,旧时南京风貌一一展现,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后面祝文将文中人物几字概括。

更有风俗描写,祭祀礼仪,难怪古人语“先礼而后宾”。礼,成为交往之必备,亦成为趋势之徒借以欺世盗名。不拘礼法者,要么是奇怪才,要么便是无知。那么,现如今,礼静默地站在我们中间多久了?德改装换面在地上铺了几层?我感慨的是,儒林外史里交往的首句便是“尊姓大名?”,现如今有多少是直接请教姓名和经历的呢?多数都是聊得畅快无比之时突兀地问对方姓名。 “君子以果行育德”出自《周易》,故事开始和结束都是出自果断的行动,没有开始便不会有结束。

文中有美好品质之人,像是鲍文卿——有情有义。只因自七岁学戏念的是向鼎创造,便向按察司求情,虽其间迂腐,但贵在忠义,不为名利所动。惜其养子因变故,未曾学到分毫。

最可恨的场景之一便是王玉辉家三姑娘殉节时,那句 仰天大笑道‘死得好’ ,这样一句看得我心惊胆颤。虽后面,王玉辉后知后觉失女之痛,也抹不掉那令人憎恶的封建思想。殉节在明绝非罕事,怪只怪当时那可恨的理学教条,把好好的女子逼上绝路——思想上的绝路,远远比现实封杀更决绝。

关于其间诗文,我就不随意评论了,只是应了那句“盛于早,衰于早”。

以上是我读文感受,其间制度问题我未能深刻领会,带给我的只是一些感慨和教训罢了。

《儒林外史》读后感七:饥饿与诏安。

所谓外史,大抵既有一点正史的庄重,也有一点野史的诙谐,是一种综而合之兼严肃和幽默皆有之的叙述方式。

后人有把吴敬梓与塞万提斯搁在一起品味,把《儒》称之为讽刺小说,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提并论。吴敬梓写的是儒士外史,塞万提斯写的是骑士外史。一中一西,一文一武,而其中内容又都同样的令人啼笑皆非之余,又不免掩卷不语。盖出于其文其事虽读来荒唐,却又无端亲切,仿佛就在身边发生不久。

荒唐,就是这个东西,构成了我们世界的离奇性和生活的趣味性。惟其荒唐,才能于肤浅中有了娱乐性,于沉重中有了深刻性。惟其荒唐,才能于善中见到恶,于悲中看到喜。惟其荒唐,才能于短暂中体现永恒,于喧嚣中品味无声。

某种意义上,小说是对真实世界真实生活的某种影印,影印本身就是一种荒唐的行为。而被影印的原件,亦即世界和生活本身,其荒唐又甚于被影印件。看上去,对于个体而言,影印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是在于一种展示的效果。设使一件影印品从未得到展示,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会失去什么,受到什么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小说作品,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即意味着某种不可克服的荒唐性。而恰恰就是这种荒唐,正是其意义所在。正如世界的荒唐和生活的荒唐本身,正是世界与生活的意义所在。

《儒林外史》叙述的荒唐是一个群体的荒唐,从周进与范进的痛苦与疯狂,从伪装斩下人头的张铁臂到炼银的假神仙,从散财如土的杜少卿到建功立业的萧云仙,荒唐的看上去是那样郑重,郑重的看上去又是那样荒唐。在荒唐之间,没有被矫正的荒唐,只有被抽象到荒唐得近乎不能被觉察再也正常不过的荒唐。而也有一种荒唐令我们不免肃然起敬,杜少卿问其父遗言,杜父说,我活着是我的事,死了是你的事。此话荒唐而坚硬,坚硬到我们不免为之一振,有想要喝采的愿望。

相较于《儒》,《堂吉诃德》叙述的是一个人的荒唐。然而荒唐既然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作为疾病的一种,难以避免其传染性。所以桑丘受到感染。其后,当荒唐得一本正经戏弄堂吉诃德的贵族以骑士之礼戏弄吉诃德时,贵族们也正在与同等量和质的荒唐戏弄自己,然而他们无从得知自己的荒唐。而荒唐的作者曾经在小说中郑重而荒唐的和主角进行了对话,却忘记了与荒唐的贵族讨论关于荒唐本身。作者的荒唐,的确未免太荒唐了。

读完了这本书,吴老先生笔下入木三分地描述了很多沽名钓誉,表里不一,吹牛扯淡,道德败坏的读书人,也有坚持自己,人格独立,性情洒脱的真名士,真豪杰。这些读书人群体总的来讲层次都不算很高,很少接触到高层,这就与很多正儿八紧的史书不同,让我们看到了普通读书人的人生与人品。今人都说人心不古,实际上不管古今都有道德败坏及道德高尚之人,古代有些人之虚伪龌龊不亚于如今。

读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人间百态,读到老先生对那些人的暗讽,更能培养三观,识人更明,也能对各种现象抱有平常心态,自古以来各色人都有,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上演了无数次类似的人间故事。所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珍惜身边人就好。

其实这本书读下来还有很大的一点收获就是了解了无数的传统习俗,讲了这么多人,而且又有很多生活描述,可以看到大量的民间习俗。吴老先生本是安徽滁州人,晚年又客居南京和扬州,所以能在先生笔下看到不少至今我老家盐城能够看到的习俗,觉得非常有趣,感叹传统的魅力。很多东西具有了仪式,便让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有了寄托之处,读了本书,对于古人对礼节的重视,印象深刻,到处充满了仪式,小到见面前写拜见贴,大到泰伯祠那一段极其繁杂的礼仪。我觉得从中吸取营养,去其不合时宜部分,对我们的待人处事大有裨益。才读一遍,感悟不深,有趣的地方该选段再读,有妙处了再与大家分享。

我们无力以严肃的态度审视生活,审视世界,审视整个严肃的人类文明。因为,当我们试图严肃时,严肃本身即是一种对严肃的讽刺,荒唐的讽刺。正因为这样荒唐的原因,促使我们永远不能摆脱文学,正如我们永远不能摆脱荒唐。于是我们努力严肃,以一种荒唐的姿势。

《儒林外史》读后感八:super一级棒

这本书很难读,故事很碎,结构一直掩映在幕后。不像是一本小说,倒更像是一本野史。情节虽然有出色之处,但是整体氛围都太压抑了,要一口气读下去真的非常辛苦。最好的办法是每天读一点,然后读一点想一点。等整本书都啃完了,回顾起来,终于免不了惊叹一声:这是何等的杰作!

读完书,顿时感觉眼界顿时又开阔了很多。语言的美,人设的巧,情节的绝,这是儒林外史的长处。结构散而不乱,横跨上百年,数代人,以祭祀泰伯为高潮,随后吹吹余波,干净利落地结束,不留半点废话,这是儒林外史的精髓处。写人性写得入骨,刺制度刺得惊心,这是儒林外史的无可比拟处。

我翻来覆去地想,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厉害,不只是因为讽刺功底的强,更多的是因为它写的是人的毁灭,写的是灵魂的挣扎,写的是思想的衰落,一整场悲剧,从头到尾看不到出路。讽刺看了容易让人笑,但悲剧看了却容易让人哭。

我其实一点也不觉得范进周进可笑,我感觉得到他们的惨,也同情他们。周进穷困潦倒的时候,想要一头撞死,后来他正的中了举,当了考官,审查卷子的时候看到范进身上有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忍不住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地看范进的卷子,这个细节我觉得特别感人。还有那个迂腐的马二先生,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难道他不曾向往自由,向往成就?如果王玉辉真的不心疼女儿,他为什么还会哭?难道他的心是石头做的不成?还有像萧云仙,虞育德,庄尚志,鲍文卿,这都是相当可敬的人。没有堕落之前的牛浦郎,发迹之前的匡超人,难道都不可爱吗?但他们一个个都被榨干了汁水,成为了行尸走肉,这难道不是一场大悲剧?看泰伯伺的建立与倒下,难道这不心酸?倒过来看,小人的趋炎附势,乡绅的丑恶嘴脸,真是令人痛恨!最后几章里面,那个凤四算什么人物,一个有手段有见识的流氓罢了,竟然也敢称爷!真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儒林不止写个人的悲剧,也写出了整个社会的大悲剧。

于是到了这个地步,读完的人,必能开始反思:社会的悲剧,根源必然不在个人,而在制度,而在宏观的秩序设计。明清二朝的问题都太多,我说不来;但若只从这书看,依我之见,其中之一的问题在于八股取士制度培育的全是无用的知识分子。这类人既缺乏社会实务的经验,又缺乏开拓进取的意识,只知做做,装装样子,真到了任上,还不变成被下面的吏们戏耍的官?最后的结局就是,整个国家里最优秀,最有资源和潜力的人被完全废掉了,而国家事务的运行全然赖于一个臃肿低效的官僚系统,导致政令不达,上下不通,国家秩序的崩坏,社会精神的颓败,早已无法阻挡。好比一个大房子已经快倒塌了,这时候再做粉刷,买新家具,也不顶事。必须要推倒房子,重新建立新秩序,才能令格局焕然一新。

破局的法子在哪儿?泰伯祀已经失败了,狂徒杜少卿显然也不是的。答案在于铁与血。当然,这已经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

我想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警示一下自己:过去曾经有这么多的人,过着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失掉了自己的理想,也失去了挣扎的信念和奋斗的希望。而我们这些后人应该过得更加警醒:反正这条命本来就是赚来的,就应该过得更有信念一点,更有追求一点。

《儒林外史》读后感九:值得一读再读

十多年以前买过一本书,已经放在老家无从找回了。今年七月在kindle上重看了一遍。

开篇的王冕就把人吸引住了,文字一读就让人有功力深厚的感觉,这感觉只在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时有过。王冕的故事就让人爱不释手。人物一个接一个地引出来,虽然由于人物众多,而我自己有些反应迟钝,以至于不得不花费一些力气才能理顺,又看了后面的会忘了前面的,有些吃力,象这样的好书也是需要仔细地读才可以吧。

有三处最让人难忘,一个是和尚用牛骗钱的故事,一个是杨执中访邹老爹,邹老爹家中一贫如洗的事,还有一个是虞博士夜宿两位死去的老夫妻家中时的苍凉。

这一群文人,最后他们修了泰伯祠,主持了一场大礼来祭祀,这是他们最大的事情,当然到最后泰伯祠荒凉了,人也都或老或死,风流云散。

当我们老时是免不是要找一个归处吧,说起身的归处,是故乡或者儿女。心之归处又是哪里呢,红楼梦归于僧道,儒林外史归了一场祭祀,最后还归了皇恩浩荡,当然还有一首词: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耄旧,写入残篇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书评/老道谈玄、高僧念经——吴敬梓《儒林外史》

书评/老道谈玄、高僧念经——吴敬梓《儒林外史》

作者/十生

1、一天读下来,阅读此书给人的感觉很独特。感觉上作者着笔不着意,用当代文学的一个概念来说就是作者的“零度介入”。

叙述给人一种干净利索不拖拉的爽利印象,未得见一处闲笔。曾有人说写小说就是敷衍,把一句话的事敷衍成一大段话,而此书断非如此。

另外,全书不见作者之影。看惯了许多小说中作者不停跳出来指指点点,纵是四大名著也隐约有此特点。此书整个不见作者臧否人物,只是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铺展开来,有如老道谈玄、高僧念经。

总体来说,此书读起来像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

2、说是讽刺科举,以我的阅读感想来说实是不能认同,讽刺科举只能算是其千百意蕴之一而已。甚至有种错觉:这人对官场对科举欣羡不已。有一点很好笑的是:每个人考中举人或进士、得了某个官衔之后就没了名字。比如我们现在叫人某书记某主任某主席某博士某教授。其实说这是讽刺也行,说这是欣羡似也不为错。

看起来,作者倒是对假名士讽刺较多,比如那些虚言不求功名、寄情诗文之人,也就是对科举制持否定态度又不成器且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不知这是作者矛盾的世界观的体现还是作为他理智的思辨。

3、严监生真的不是吝啬鬼,他大哥严贡生才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真是误导了好多人呢。这个话题可以做一篇文章来说了。不过做这文章又免不了“寻章摘句”,我是未做便怯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问我自己作文 童年的回忆作文350字 我学会了滑溜冰鞋作文 时间倒流了作文300字 致青春作文400字 游四姑娘山作文 关于过春节的作文 作文万能结尾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忘不了那微笑作文 关于相声的作文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文 童话作文350字四年级 想象作文150字 梦回大唐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高级句型词汇整理 那一次我很难过作文 知足常乐作文800字高中 作文我是初中生了 五年级上册作文第四单元 秋天的景色作文300字 5年级作文童年趣事 假期的趣事作文 作文春 去海边玩作文500字 英语三级考试作文 我的妹妹作文 新班主任作文 一件有趣的游戏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学校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