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物质上的幸福与精神上的幸福 二者可否兼得?

2020-11-04 08:30:01
相关推荐

理查德·莱亚德教授:

太好了,非常感谢您!

现在我们有一些时间进行讨论和提问。有谁想要提问,请举手示意。请大家不要害羞。

(一)问:物质上的幸福与精神上的幸福,二者可否兼得?

答:按照佛教的观点,追求物质而获得幸福虽然未尝不可,但更为重要的,仍然是精神上的幸福。因为相对来说,精神上的幸福层次更高,不易改变,可以持续存在,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的时候都可以拥有;而依靠物质得来的幸福,也许只能存在一段时间,比如,一旦遭遇金融危机,就会消失无踪。

(二)问:刚才您提到,很多有钱人并不快乐,因为总是担心失去钱财等等;而很多不太富有的人却通过禅修获得了快乐。那么,富有的人是否也可借由禅修处理自身的情绪问题呢?也许这会对他们大有裨益,因为他们就可以既拥有物质的快乐,也可以通过禅修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快乐。我想知道二者可否兼得?

答:富有的人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也能丰富精神、练习禅修,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历史上有诸多先例,也非常值得随喜。相反,如果不懂得内心的禅修,想仅仅依靠物质带来快乐、充实和满足,就难以实现。而在贫穷者当中,也存在修行不好、不会禅修,各方面都窘困潦倒的人。正如我们所知,如果按照精神和物质的贫富状况进行排列组合,一般可以将人分为四种类型。

(三)问:非常感谢您的演讲!我想问的是,佛教中是否真的有所谓的快乐?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考虑到西方的文化背景。其实,拥有快乐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失去快乐的担忧,这会带来痛苦。而佛教的宗旨,是要消除痛苦。所以,对于西方人而言,是否不应说“追求快乐”,而应说“寻求灭除痛苦的方法”,或者用“觉悟”这个词,也许更为合适?因为,西方文化对于快乐的解读,和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答:其实你的问题,非常适合用刚才提到的大卫的比喻来解答。现在,世界上的人都认为,幸福来自于很远的地方,我们必须向外求索。无论是感情还是财富,当自己拥有时,就得把它们牢牢抓住。实际上,佛教虽然也承认这是一种幸福,但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我们自身本具的幸福和满足,只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它、了知它、发现它、使用它。这个幸福更关键、更重要。

(四)问:非常开心您能够来到LSE。作为LSE的一名研究生,以小主人的心情说一声:“欢迎您!”想送您一个小礼物,这是LSE的吉祥物,是一只小海狸,代表“勤勉”的意思,就如同您夜以继日地奔波于全世界弘法一般。

我的问题是,佛教会谈到“五戒”,而我的一些初学佛法的西方朋友会对此表示不理解。他们觉得,“五戒”是一种被动的约束,会限制他们的幸福。请问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很可爱,谢谢!

其实,五戒并非一种约束,它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对人类制定的一种相对较高的道德规范。我认为,不管是东方或是西方,如今都很需要五戒。

“不杀人”,这条规定每个国家都有;“不偷盗”,不管在哪个国家,偷盗应该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不邪淫”,是一种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对在家人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妄语”,打妄语的人,就是现在所说的骗子,我们当然也不能行骗;“不饮酒”,如果无节制地喝酒,对精神和身体健康,包括成办事情都会产生危害。所以,对一般人来讲,虽然没有“五戒”的说法,但稍微有素质的人,都应该遵守。如果违犯了五戒中的任何一条,可能都会给自他带来麻烦。

所以,我并不认为,五戒会给东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造成损害。相反,通过守持五戒,人们的道德行为水准都会逐步提高。就像一所学校有学校的制度,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一个民族有民族的规范一样,五戒是全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五)问:您之前演讲的第三部分提到,慈悲是获得幸福的根本因素之一。就我所知,藏传佛教极为强调慈悲心的修持。目前,在英国,为人熟知的有两种禅修,一种是正念禅修,主要关注自身;另一种是慈悲禅修,更多关注他人。我想知道,如何在这二者中保持平衡?因为正念禅修是纯粹的自我觉知,而慈悲禅修则更多地涉及到关爱他人。

答:关注自身的这种正念禅修,是为了获得更高的修行境界,但为了别人的利益,也可以进行正念禅修。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禅修者的意乐和动机。如果仅是为自己而禅修,力量和效果相对较小;如果是为他人而禅修,则会产生更大的功德和效益。

当我们开始慈悲心的修持以后,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标志着进入了大乘佛教。当想帮助他人的意念不断增强,心量达到一定境界时,我们在实际行为当中,就可以真正帮助到非常多的人。为什么有的人看似弱小,但他却能帮助到世界各地的人?就是因为修行境界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这种神奇的力量运用自如。

当然,我们也可以按照次第来:在还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自己而禅修;到了一定境界,心力有所提升时,再去进行慈悲心的扩展。

(六)问:非常感谢您的分享。我的问题是,佛教如何看待死亡以及亲人的逝去?因为我觉得,虽然我们可以努力开发内心的安乐,但总有一些因素会限制我们达到那个状态。所以,我想知道,应该如何看待死亡?如何减轻死亡带来的痛苦?

答:当人在面对死亡时,确实不一定会快乐。

佛教从一开始,就探讨人的生老病死,因为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虽然有些国家和民族根本不能提及“死”字,他们认为这是个不吉祥的话题,故而非常忌讳。

但佛陀教诫我们,首先就应该对死亡有所准备,因为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感情是无常的,家庭也是无常的,每一个人都终将离开人世。如果平时就有这种心理准备,面对亲友的死亡,即便会有一些伤心,但应该不会特别伤心。因为你知道真相如此,生命不可能永恒不变。每个人都会死,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律。一旦我们对此产生了相当清晰的认知,不仅不会痛苦到难以自拔,而且会非常淡定。

我并非特意赞叹佛教,但我真心认为,对于包括无常、死亡在内的诸多问题,如果提前有过相应的修行准备,就能轻轻松松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压力。

(七)问:今天见到您来这里弘法非常开心!有一个关于放生的问题想请教:在欧洲,很难买到活的河鱼,这样就制约了很多想放生的人。另一方面,虽然在这里可以买到很多活的海鲜,但市场距离海边又有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意见就产生了分歧:有些人认为,要么不放,要放就应该运到海边去放;有些人认为,只要能把物命从屠刀下解救出来,可以先放到湖里,湖也通向海,这样总好过不放。

答:如果是海鲜,可能还是宁愿运输时间长一些,放到海里为宜。我们在中国放生的时候,会经常把物命运到两三个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去放生,而且每天如此。英国不算很大,应该去海边也不会很困难,所以,如果要放生海鲜,最好放到海里,以确保它们的生命安全。这方面大家要群策群力。

关于放生的问题,对放生感兴趣的人可以多加关心。我经常看到欧洲这边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们举行示威游行,也开展了很多保护动物的活动,相信这方面应该积累了不少经验,希望你们好好研究。

理查德·莱亚德教授:

非常遗憾!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所有人提问。不过毫无疑问,堪布的演讲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受益匪浅!

平时我们几乎很少以这样的智慧来认知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相反,我们更擅长于逃避。在我看来,毋庸置疑,现在西方的很多问题只有通过深邃的东方智慧,才能够得以解决。而堪布的演讲,正好精彩地展现了这一点。

很荣幸今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来聆听智者的教言!堪布,这是政经学院的吉祥物。我们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感谢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练字作文800字 作文日记300字 坚持的材料作文 新闻特写作文 真情作文600字 宝石花的作文 作文我是一个好孩子 关于猫的作文结尾 委屈的作文400字 父母之爱作文 写给两年后的自己作文 作文书香伴我成长 牵手作文600字 学会欣赏自己作文 高考作文必备素材 美的力量作文 健康生活方式作文 学校的长廊作文 赞美中国的作文 我们班的同学作文500字 初中元旦晚会作文 一件烦恼的事作文400字 怎么辅导作文 明信片英语作文 暑假作文500字 清明节作文800字作文 我不再退缩作文600字 英语记叙文作文 描写黄山云海的作文 幸福很简单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