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传统作文之传统手工的作文

2020-11-05 15:00:01
相关推荐

篇一:时评阅读之传统手工艺大讨论时评阅读之传统手工艺大讨论 1、你所了解的传统手工艺有哪些? 2、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许许多多的 民间手工技艺重新焕发了璀璨的光彩。但在现代化快节奏的都市生 活中,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面临着困境。 机器流水线带来挑战。在古代,传统的手工技艺都是人们在生产生 活中,总结经验、发展创新,一脉一脉传承下来的,并从中造就了 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名师大家。到现在,有的技艺都已经传承到 了几十代甚至上百代,这些传承人遵循着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技巧技 法,制作规矩,把各项技艺推向极致。而如今,他们却面临了强大 的对手——机器流水线。 就拿民间技艺皮影人制作来说,皮影人制品作为皮影戏的一种演具 的同时,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 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我国的皮影制作技艺据史料 记载,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分南北两大派系,从中因为文化 差异,地方特点不同,又分为无数个小派系,各地各派的皮影都有 自己的特点,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 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烫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 制作一个 50 公分高的皮影人物需要手工雕刻 3000 多刀,为时一个 星期左右。相比之下,机器制作就简单多了,只需要在电脑程序里 输入好程序,然后连通雕刻机开始镂刻,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影人, 需要时间大约半小时,然后进行上色、缀结,全部完成也就需要三、 四个小时的时间,制作完的影人工整划一,线条流畅,没有刀误, 可以大批量生产,如果是工人流水线作业,效率就又可大幅提高, 相比之下,机器生产的成本是手工制作的几十分之一。如果只作为 工艺品出售的话,一个机器制作的 50 公分的影人在淘宝网上可以卖 到百元左右,在实体店或旅游商店则标价要高上几倍,而手工制作 的影人,艺人们在向商场供货的时候,也就二、三百元左右。 与皮影人制作技艺面临相似处境的还有剪纸、刺绣、泥塑等许多民 间手工技艺。 大部分民间手工艺人面临生存的窘况。近些年,我国积极开展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有的被列为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的被列为省市级,还有的被列为区县级。 国家对于各个级别的项目以及项目传承人都给予相应的补贴与扶持。 景泰蓝、雕漆、玉雕、牙雕、四大名绣、内联升的布鞋、瑞蚨祥的 旗袍等等,这些项目被喻为传统手工技艺中的阳春白雪,国人尽知, 名扬世界,它们凭着高超的技艺,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充分继 承和发扬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有的 非遗项目却举步维艰。手工艺人们单凭技艺不能维持生计。 那么,面对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现如今的境况,我们的民间手 工技艺又何去何从呢?篇二:滨州传统手工技艺留住手艺 滨州已失传和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 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传统的手工技艺 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和敬业精神,它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 产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 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以手工劳动进行 制作的技术与工艺。手工技艺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 ,它和社会生产、 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要从事劳作, 就得制作工具......,因为要解决开门七件事的问题,就得加工粮食、榨 油、榨糖、酿造、腌制、制茶、制革......,因为要安居乐业,就得盖 房子,就得有泥瓦工、石工、木工......。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创 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 物艺术。 但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艺活已离 我们远去。由于观念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传统手工技 艺的保护、传承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基础很差,家底不清,特 别是在工业化的冲击下,许多珍贵的传统工艺已处于濒危状态,有 的已湮没失传......。在我们滨州就存在许许多多的现实例子,如再不 采取措施加以抢救,势必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滨州历史悠久,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传统手工艺比较发达,为带 动当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村庄以姓定村,又因村里 曾经从事某种手工行业,会某种手艺,故取村名为油坊李、勺子徐、 簸箕王、篦子张、铁匠魏、豆腐胡、木匠景、白布韩、刀子王、王 铁锅、银子刘、打油张......,而如今,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曾经赖 以生存的手艺早已失传,大都已空留其名。现在,有些手艺已经渐 渐的离我们远去,如不真正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今后恐怕只有在博 物馆里可以见到了。博兴县的蓝印花布、彩印花布、柳编箢斗、簸 箕,滨城区的彩纸翻花 木制水舀子、泥塑,惠民县的圈椅子、制鼓、 抒和综、毡靴、葶杆灯笼、洪炉打铁,阳信县的桑皮纸、锡壶、黑 陶,还有普遍存在于广大农村的中式衣服的盘扣等等,这些传统手 艺一向主要是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现在有的濒临失传,有的随 着老艺人的离世,已经失传。 柳编箢斗和簸箕 上世纪 60 年代以前,在鲁北地区农村,人们走亲访友、赶集、下地 送饭,几乎都挎着或提着一种柳编的箢斗,里面或装有鸡蛋、红糖、 米面,或装着采购的各种食材,或装有为下地干活的男人送的饭菜 等;箢子上或盖着一块红包袱,或蓝白花包袱,或盖一块饭巾。在 粮食收获季节,总能见到晾晒场上妇女们在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 糠秕和杂质。笸箩用来盛馒头、包子等食品,上面只需盖一条饭巾, 就可以防气水和保温,保持食品原来的味道。柳编箢斗、簸箕、笸 箩是庄户人常用器具,博兴县是闻名的柳编之乡,柳编是这里的传 统技艺,会编箢斗、簸箕、笸箩的才能算得上柳编高手。而现在, 青年人不愿意学柳编,老一代柳编艺人越来越少,而会编箢斗、簸 箕、笸箩的艺人几乎很难找到了。2010 年夏,笔者配合央视《走遍 中国》栏目组拍摄介绍博兴草柳编的专题节目,在博兴县兴福镇采 访到了几位柳编老艺人,他们是会编箢斗的魏财章、魏法深和会编 簸箕的蔺金臣。编箢斗和簸箕要在阴湿、避光、不透风的地窨子里 边进行,由于柳条比较脆,经浸泡软了需要保持潮湿,而潮湿的地 窨子才能适合保潮,做出来的筐才结实、易编、有光泽。过去在魏 家村和蔺家村家家都有地窨子,而现在有地窨子的少了,多数都已 废弃,只有很少几户还在编制箢斗和簸箕。 这几年编这些东西不挣钱了,出去打工一天就能挣百儿八十的,比 编这挣得钱多,况且编箢斗和簸箕费事,要功夫,一年四季天天要 蹲在地窖里,阴冷潮湿,很容易患上骨关节病。年轻人不愿意干这 活,那些还在坚持这些手艺的人,用当地人的话来讲也都是有了年 纪的人了。这些编制技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总得有人传下去, 老艺人们说:要不是想把祖辈的手艺留下来,恐怕也早就放弃了, 只要把手艺留住,就不怕没有吃饭的本事。 杼和综 杼是织机上保证布匹的宽度和密度的部件。综是织布机上使经线交 错上下分开,以便使梭子通过的装置。 杼和综的制作有 60 多道工序,制作非常繁琐。选料非常讲究,它以 四川省出产的成熟的大毛竹为佳。 杼的制作工序:杼由篾子和架杆两部分组成。 篾子的制作工序:取晒干的毛竹一根,截成 10 40 公分的段;用刀 子将截好的段劈成 3 4 公分宽的批子,用小刀取竹竿的外皮,厚约 1 公分;刮篾子,在刀床上,固定好单刃刀,压好垫子,将篾子两面 刮,先去瓤后去皮,刮光滑;把两个月牙形的刀固定在专用器具上, 将刮好的篾子在上面做成宽度一样的篾子;折篾子,用折板子将篾 子折成长度 10 公分的段;油炸篾子,将折好的篾子,放在烧开的油 锅里炸,炸到发深黄为佳,油炸的目的是增加篾子的韧性和光滑程 度;将篾子取出后,要放在麦糠里搓去油。 架杆的制作工序:将毛竹杆截成 57 62 公分的段;用刀子劈成宽 7 公分的批子,4 根为一副;用小刀打磨光滑。 成货:将架杆固定在杼床上,一边两根;用两根纯棉线将篾子固定 在架杆上,一边一根线,线的粗细根据所需杼的篾子的稀密来定。 固定时,线的扣朝一个方向系反扣,一个篾子一根线,单杼用篾子 1000 1500 根。 综的制作工序: 综板子的制作:同架杆的制作相同。用尼龙线,将综板子固定,用 反扣将线系好。一副综共两扇,一扇 500 头。 杼和综的制作有 60 多道工序,制作非常繁琐,技术性强,纯手工, 经济效益低;受现代机器织布的影响,人们对传统老粗布需求减少, 市场萎缩,杼和综的制作也日趋萎缩,现在只有一两户人家在制作, 濒临失传。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在滨州、博兴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融生 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色彩主要运用蓝白二色,具有清新明快、 纯真朴素、自然和谐、典雅大方的艺术特点。蓝印花布是民间盛行 的一种布料,也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曾经是农村男女青年结婚时, 缝制嫁妆的面料和包裹嫁妆的必用物品。此外,旧时蓝印花布还是 一种小康生活的象征。蓝印花布是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抹子 把防染浆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布面,干后浸染靛蓝,晾干后刮去防 染浆粉,显现出蓝白花纹。染成的花布蓝白二色,色彩深沉明快, 图案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 乡土味。 按用途,蓝印花布可分为通用花布和专用花布。 蓝印花布的花纹、图案多种多样:有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几 何图案,还有吉祥文 字福、寿、双喜、长命富贵等等。 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间技术, 技艺十分独特,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花布图案充满浓郁 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柔切、自然、清新、美观、秀气典雅,具 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审美价值和实 用价值。 目前,博兴县北关村的耿氏家族还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还制作一 些蓝印花布作品,但已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染坊了,传承了千百年的 蓝印花布面临困境,因此急需加以保护。 葶杆灯笼 2006 年春天,我们到惠民县赶火把李庙会,刚一进村就被挂在一户 庭院门前的两盏大灯笼吸引住了,一盏是比较常见的大型宫灯,另 一盏却非常罕见,仔细看原来是用高粱葶杆编制而成,灯笼是把一 根根葶杆,用古建筑飞檐榫卯结构的方法扣在一起,一层层叠加在 一起组成,结构非常复杂又古朴典雅,我们想象不知是哪位对古建 筑有研究的人士的作品。从庙会回来后,经多方打听得知原来是一 位农村的老人制作的。 2008 年,省文博会滨州展台设计为一处仿古建筑,需要几盏宫灯, 我们推荐了这种葶杆编制的灯笼。为了定制这种灯笼,我们来到了 惠民县皂户李乡王刘庄,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老人。老人名叫王 振常,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老汉,已经八十岁了,身体消瘦,光 着膀子,手拿一把破蒲扇,不时地用搭在肩上的旧毛巾擦着汗,叫 人很难把他和那位宫灯制作人联系起来,可偏偏就是他制作的。老 人的家里房梁上挂着几盏葶杆灯笼,几面墙上挂满了他用高粱杆和 玉米皮制作的各种花花绿绿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十分惹人喜爱。 老人拿出几块高粱杆,用刀分别在上边切了几道口,扣在一起,像 变戏法一样组成了一个榫卯结构的组块,他讲就是用无数块这样长 短不同的组块装配成灯笼、佛龛或者各种工艺品。而这个就是以前 农村用高粱杆来编制蝈蝈笼 的技艺,已不知流传几百年了,老人用 他的智慧和一双巧手,把编蝈蝈笼 的技艺发展成为编制灯笼的技艺。 在那届省文博会上,滨州展台非常壮观,在仿古建筑的木质大梁上 悬挂着五盏大型宫灯,地面是由棋盘灯箱、大型棋子组成的滨州一 盘棋,配上我们滨州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品和大型雕塑冬枣娃娃, 再加上古装女子乐队的民乐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驻足观 看欣赏,在几乎是清一色的现代设计展台中,滨州展台独树一帜, 别具特色,获得了一致好评。2009 年的火把李庙会上,又见到了王 振常老人,他正把自己的许多作品展示给赶会的人们,我还为他拍 了几张照片。那年秋天,为了筹备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滨州民间艺术 绝活展演活动,笔者邀请老人来展示他的绝活,却得到老人已经过 世的消息。虽然老人的儿子来参加了活动,也只是带来老人的作品 做了展示,并没有把老人的技艺传承下来。老人走了,他的绝活也 跟着走了。 毡靴 毡靴是鲁北一带独特的制造工艺,是惠民县桑落墅镇总寺庙村老艺 人张万才传授的。清朝光绪年间,张万才家境贫困,先到东北,后 到俄罗斯谋生,学习了这门手艺,清朝末年回家后开家庭作坊。 毡靴是用纯羊毛加工制做而成的,不但结实而且能御寒保暖,是冬 季抵御寒冬的佳品。笔者儿时在家乡青岛也曾穿过这样的毡靴,鞋 底上还要缝上羊皮,既暖和又结实,现在想来,不知是否是这里制 作的。 毡靴制做工艺复杂,需九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弹羊毛;第二道工序:续毡子;第三道工序:蹬毡子; 第四道工序:打胎子;第五道工序:煮靴子;第六道工序:打旋; 第七道工序:搓靴;第八道工序:烤靴;第 九道工序:定型。 毡靴生产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 80 年代,一直是桑落墅镇的特色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毡靴也似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被人们 束之高阁。 苇编灯笼 在惠民的何坊乡,现在还有手艺人扎制传统的苇子蔑纸糊灯笼。 选料:在秋天苇子黄的时候,将割下的苇子剥去叶鞘,露出茎秆, 切成半米和一米两种规格的小段,所选的苇子有不能太粗也不能很 细,更不能有发霉的霉点和虫眼。 破蔑:一个铁陀塑出一个尖来,越往下越宽,中间有刻好的几个槽, 把裁好的苇子顺着尖往下一按,苇子就自然顺槽分出几股苇篾。破 好的苇子要浸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待到苇篾泡的柔软的时候,这才 可以扎灯笼皮。 扎灯皮:14 根苇蔑在艺人的手里上下翻转跳跃,一会儿的功夫灯笼 口就扎好了,套上稍短些的灯笼腰,再开始编灯笼的小肚子。原本 散着的长长的苇蔑,眼看着在艺人的手中奇妙地变成了菱形的小格 子,几分钟之内一个灯笼就成型了。 整形:出型的灯笼还要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将灯笼雏形套在上面, 把灯笼的上口调成适当的大小,把中间的苇篾拨到适当的位置,然 后再取下依照上面的规格编灯笼的下口,这样保证了扎的灯笼大小 一致。 糊纸装饰:编好苇子蔑,就要糊玻璃纸了。透明的玻璃纸上用广告 色画上花鸟的图案或者写个红红的喜字,再加上几笔抽象画做点缀, 透明的玻璃纸经过巧手的描摹涂绘,透出了欢乐和喜庆。晾干了的 玻璃纸在苇子蔑中间一卷一缠,两头再用桃红色的彩纸一包,一个 喜气洋洋的灯笼就做好了。透明的玻璃纸透出了苇子蔑规整的菱形 图案,和花草文字一映衬,显得丰富了起来。 做个灯笼架,插上支红蜡烛,传统的手扎灯笼在黑夜里照亮拿着它 的孩子的脸。春节前后,在集市上就能看到数百只灯笼皮穿在麻绳 里拴在一个长长的棍子上,形成一个灯笼环,由手艺人扛着叫卖。 巨大的灯笼环和争相购买的人群形成了集市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黑陶 黑陶,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叩之如馨,给人以乌金墨 玉之感,金山丽水,玉出昆岗,如铁之质似玉之润......,文人墨客的 词赋,可以使人想见黑陶的艺术魅力。坚硬细腻,胎壁薄如蛋壳, 漆黑光亮,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 具美感。 阳信县流坡坞镇的黑陶选用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泥土,深层 的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 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泥土取出后经晾干, 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 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 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 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 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 工艺烧制而成的。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 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出窑 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 多年来,阳信县黑陶的制作在民间一直承袭仿制,其制作场所多为 原始家庭作坊,规模小、设备旧、产量低而难以形成系列,而制作 黑陶的艺人年事已高,现在没有传承人,这一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 危险。 制鼓 提起惠民县的踩鼓,人们都知道魏集镇的踩鼓刘村和淄角镇的踩鼓 宋村,两个村以姓定村,又因会踩鼓手艺,故取村名为踩鼓刘、踩 鼓宋。用村子里老艺人的话说,他们的鼓声响遍了全世界,这两个 村子也因为鼓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据踩鼓刘村的踩鼓艺人刘洪亭回忆,过去的时候,每年一进入腊月, 他们一家人就老小齐上阵,在赶制春节的订单。刘家祖辈就以制鼓 为生,制鼓不仅是一门手艺,还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皮鼓踩制是一项工艺非常繁琐的过程,老艺人依然沿袭着古时做鼓 的手工艺技术和家庭式的作坊,踩鼓时,全家人齐上阵,分工明确。 无论是做一面直径两米的大抬鼓,还是一面二十几厘米的小书鼓, 它的用料和工艺都非常讲究。鼓腔的木料,采用槐木和桑木作原料, 加工成鼓腔板后放在炉子里烤干。鼓面的皮子,主要采用鲁北黄牛 的新鲜生牛皮,泡在水里 24 小时后,再将皮上的余肉和毛刮掉,剪 裁成样,这样的生牛皮不但没有腥味,而且韧性好,经久耐用。做 鼓的工序同样复杂:从画鼓腔样到拼接鼓身,从刨平鼓腔口到蒙鼓 皮,从安好踩鼓架到踩鼓,每道工艺都要精雕细刻,每道工序都得 精益求精。踩鼓这道工序不仅重要,而且格外有趣,人站在鼓面上 反复地用脚踩,使鼓皮松弛,然后勒紧皮子,接着继续踩,反复数 次,直到鼓面绷紧为止。这样做出来的鼓音质清脆、洪亮,带有金 属的感觉。 明末清初至文革前,这两个村的踩鼓非常兴盛,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娱乐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往盛行于广大农村的秧歌等民间娱 乐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加之踩鼓是一件苦差事,工艺繁琐, 劳动强度大,却经济利润薄弱,所以也逐渐地被人们所丢抛。随着 时间流逝,老艺人都将逐渐老去,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再 学习这门手艺,因此使得踩鼓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技艺面临着 失传的危险。很难想象,当村里没有人踩鼓了,这踩鼓刘踩鼓宋也 就空有其名了。 圈椅子 惠民县六甲杨村圈椅子制作约有 300 年的历史。当初,杨姓的祖先 从河北省枣强迁到这里,那时黄河发大水,人们没有饭吃,天天挨 饿。为了生存,大家跟一位会制作圈椅子的人学做圈椅子,用来卖 钱解决温饱。上世纪 70 年代末,这个有 140 户人家的村子,家家户 户都在做,每天就能出 100 多只成品椅子,产品销往天津、北京、 济南、济阳和周边各县。制作工艺、过程:圈椅子制作由椅圈和底 座附件(包括椅腿)组成。 制椅圈的工序 首先是选料,圈椅子制作选料特别讲究,它以韧性好 的绵柳木为佳,椅圈分生圈和熟圈,选粗细、长度适宜的独根绵柳 木,用大锅蒸 50 分钟,以增加韧性;蒸好后,用杠子、木叉等工具 将其慢慢弯成近圆形,两端用绳子拢住,放置 10 天,去掉绳子;用 斧头砍出扶手,再上锅蒸 2 个小时;取出后,压出扶手后面的弯; 用刨子刨好,并用凿子在底部凿上眼,即成熟圈。 制作底座的工序 椅腿的制作,首先将木头用锯解成一定尺寸的木条, 上锅蒸 50 分钟,取出后,在模具上压成形,两头用绳子拢好,弯 10 天;解开绳子,用凿子凿上眼。 附件的制作工序 靠背的制作:首先用锯将木头解成长一定尺寸的木 板,用刨子刨平,上锅蒸 1 个小时;取出后,用手弯成月牙形,放 在太阳下晒 1 2 天,用大刻刀刻出边,用小刻刀刻出图案花饰,图案 有平刻和透刻,上边是桃形图案,代表福寿,中间的图案是鹿,下 边的图案象山,喻意福寿呈祥。牙子的制作:选长尺寸合适的木片, 用刀子刻出花边。由于制作圈椅子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起来慢, 加上现代家俱的冲击,现在制作圈椅子的只剩下一家,40 岁以下的 年轻人基本不会作了。 锡壶 阳信锡壶等锡器制作历史悠久,商店镇桑北陈村 70 多岁的魏振山是 锡壶制作的第三代篇三:高三作文素材工匠精神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匠人志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 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 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 神。 工作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截止 2012 年,寿命超过 200 年的企业,日本有 3146 家,为全球最 多,德国有 837 家,荷兰有 222 家,法国有 196 家。为什么这些长 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 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 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 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 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 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 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 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 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 神 ”。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 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 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 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 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 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 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 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 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 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之术 用的方法,创造价值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 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 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 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 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 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 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 —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 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 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 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 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 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 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 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 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 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 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 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 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 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 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 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 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 路。 工匠精神 田东江 不久前写过一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 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 精”的精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 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 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 所引柳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 却是 “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 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 也。 ”意 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 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 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 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 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 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卷”已经失传,只 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宝寺塔,为 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不太清楚, 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下工 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 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 小雁塔时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 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 样。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往 往题‘燕用’二字,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哪 有某个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但历史上那 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对应。朱启钤等先生 编辑、杨永生先生新编的《哲匠录》,便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名录 的书。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 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艺上曾着一事, 传一艺,显一技,立个言若,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因此,举 凡“营造,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一 概收录。像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杨素、韩 琦等,在他人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工匠精神每令我们叹为观止,还有一种更要肃然起敬。明朝宋濂写 过一篇齐桓公责备工师翰的寓言故事,工师翰就是一名工匠。宫殿 坏了,建新的,工师翰全权负责。先去伐木、用木排运出山,然后 “麾众徒,操剞劂斲之,运绳尺剫之”。五个月后,大功告成。桓公 一看,“东阿之楹有樗者”——东宫有根柱子是用臭椿树做的,不高 兴了,责备说:“樗,散木也。肤理不密,渖液弗固,嗅之腥,爪之 不知所穷,为柣为枨尚不可,况为负任器耶?”这种树一堆毛病,不 密实,闻着臭,做成门槛什么的都不合格,何况要承重?工师翰假 装委屈,我把别的地方都弄得那么好,“嘉木以为桯,文磶以荐址, 画藻以奠井,坚垩以厚墉,陶甓以饰黝 ”,梁柱缺了一根用椿树凑数, 不成想就被责备了。桓公给他讲道理,宫殿就是靠柱子支撑的,“一 楹蠹则倾隳”,怎么能行呢?工师翰这时也讲道理了,国家稳固正如 同宫殿稳固,如果 “ 众壬进 ” ,奸臣当道,能行吗?桓公说肯定不行。 工师翰说,那你只看到臭椿柱就是“察其小而遗其大”了,看看现在 朝里掌权的,雍巫、夷鼓初、寺人貂、开方,这四个都是什么人, “皆蠧矣”。桓公恍然大悟,“于是解四子政而召管敬仲任之,齐国大 治”。工师翰先故意露出破绽,然后以桓公之矛攻桓公之盾,逻辑如 工艺般严谨,进谏效果也就自然可期。 如果说宋濂笔下的还只是寓言故事,那么宋朝李诫编撰的《营造法 式》不仅是对建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而且更有助力防止腐败的 社会价值。李诫即工匠出身,“其考工庀事,必究利害,坚窳之制, 堂构之方,与绳墨之运,皆已了然于心”。但该书在技术层面之外, 还明确了劳动定额,以及运输、加工等所耗时间,对于编造预算, 施工组织都有严格规定,相当于一套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从而 能够有效地杜绝物料浪费和工程管理人员中饱私囊。如李诫这样一 种工匠精神,不是同样足令我们景仰吗? 当下为什么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出发点显然不是要打 捞传统手工艺,而是旨在将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精益求精注入现代 企业。这两年,我国游客不是走到哪个国家就在哪里“扫货”并不断 成为吗?究其原因,国人口袋鼓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国 货信誉有待提振。这样来看,就不难明了此种提法的战略意义了。 “中国制造”亟待“工匠精神” 耿银平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词汇“工匠精神”,这几日备受关注。“工匠精 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 细,执着专一。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 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 从容独立、踏实务实。 “欲速则不达 ”、“萝卜快了不洗泥”告诉我们, 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注定会留 下粗糙、浮躁的印记。无法让人永久记住。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 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 怕费事。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 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 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自己的行业干了 35 年,“在车间里,他 从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 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 摒弃浮躁、宁静致远。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外边的 世界很热闹,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 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静 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 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让技术发展,离浅入 深,不断飞跃。比如“大国工匠”毛腊生,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有时甚至连表达 都成问题”。“39 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他 将“木讷”当做淡定,将“无趣”当做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 技术的辉煌。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 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 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自己流于 庸俗,止于轻薄、肤浅和粗糙。发展思想不精细,产品就上不了档 次。所以,我们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 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 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 99%到 99.99%” 的过程中,迂回推进,不厌其烦,努力坚守,把每一个生产产品, 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 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 35 年里 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在这里面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精细到 了何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 楼。 刍议“工匠精神” 春之呢喃 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热词——“工匠精神”,其实是国务院总 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总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 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 府工作报告中,而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 “工匠精神”,百科中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 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 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 从 99%提高到 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说白了, “工匠精神” 其实就是一种一丝不苟的责任,一种爱岗敬业的态度,一种精益求 精的执着,“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傻子”精神,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 休”的坚韧。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生产大国,我们任何一个年代都必须具备“工 匠精神”,这样,我们很多的工业产品才不至于需要进口,才能让 “中国制造”渗透到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说出来大 家也许不会相信,至今中国圆珠笔中的“圆珠”都需要进口。1895 年 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高铁、大飞机我们都能造得出,圆珠 笔芯竟然还不能生产!其实不难理解,我们国人干任何事都讲究赚 钱,谁会愿意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来做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玩意?! 其实,中国很多精密机床、精密仪器都依赖进口。近年来出现了“桥 塌塌”、“楼歪歪”事件,恐怕也是因为国人的浮躁,这种浮躁表现在 一味追求 gdp 增长,或只顾眼前利益,或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 却忽略产品的质量。 其实,中国历来不缺“工匠精神”,像赵州桥、京杭大运河、故宫这 么闻名于世的建造物,也不缺“工匠”,像鲁班、梁思成等。在我们 生活中也不乏“工匠精神”。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来了木匠、篾匠 做生活、生产工具,那时手工做出来的木椅子里,没有一颗钉,都 是用的榫,且坚固耐用。篾制用品没有一点毛刺,不用担心手被篾 刺戳破。匠师闲暇之余,为了逗我玩,还做出一些栩栩如生、巧夺 天工的小物件给我,让我惊讶他那双粗糙的手居然能“变”出如此精 美的物品来。 “工匠精神”本来只是一个行业、一家企业、一种职业应该树立的标 杆、应该遵循的准则,可如今,一个国家全民呼吁“工匠精神”,可 见,这种精神已经匮乏到了何种程度!当今一些企业与个人心浮气 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而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事实 上,不仅企业发扬了“工匠精神”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头军,全社会都 需要“工匠精神”。愿我们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这种热爱 胜过对金钱的喜爱,把自己所做的事做好做细做精,让“工匠精神” 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深植根基,方有工匠精神 戴志勇 自李克强总理在向本次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提 “工匠精神”, 从德国制造到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从瑞士手表到中国航天, 可圈可点的案例分析与文化自省,已经在以朋友圈为代表的舆论场 上流行了一轮。 前些日,李总理提醒中国还“不具备生产磨具钢的能力”与“圆珠笔头 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点出一个基本现实:中国制造中的 粗制滥造仍触目可见,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可谓路漫漫其修远 兮。 其实,制造强国只是工匠精神的果,不是因,也不是终极目标。工 匠精神的因与终极目标,都是人本身。 今日提倡工匠精神,首先是因为我们希望告别“圆珠笔老不出水”或 “用一次就坏”的时代,与那些卓越之“物”共生共处。我们希望厂家 制造的一口锅,从出生到老年,都仍然好用;一块表由奶奶传下来, 戴在腕上仍然滴答不止;城市的下水道于一百多年前建造,还是那 么通畅。 由此,很多生命记忆得到活生生的传承,卓越之“物”里饱含着人的 专注与深情,传达给一直使用和保存的人。对天地间的各种产品, 我们不是弃之如敝履,而是当做值得爱惜的果实。人与物之间,才 会告别粗鄙,达到一种美好的状态。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产品,如果靠地沟油与三聚氰胺就能赚大钱, 工匠精神就只能是一句口号。只有当我们开始真正欣赏匠心独运的 人,当看到一位拿高工资的高级技工,不是因为其收入超过名校硕 士而羡慕,而是因为他对手艺的专注去尊敬,追求精益求精的“职 人”,才会成为一种精神标尺。人与人之间,也才能告别粗鄙,回归 到生命品性的相互砥砺与欣赏。 就像日本与德国一样,告别粗鄙时代,要经历管理与教育的双重革 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植物作文怎么写 坚持作文素材 英语的重要性英语作文 春日作文 雪人作文 作文句子摘抄 关于自己的作文 温度 作文 趣作文 习俗的作文 生活作文400字 防火作文 成长经历作文 作文掌声 结婚作文 暗恋作文 一年级作文怎么写 好的作文结尾 爱的作文600字 我就是我的作文 拼搏的作文 作文大扫除 写一封信作文 三亚作文 草莓的作文 三年级植物作文 心声 作文 作文100个字 三年级400字作文 英语作文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