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人情的限度 ——祥林嫂和翠翠的生存环境比较分析

2020-11-09 07:30:01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 2019 年 06 月 语文新锐题, “只要该班的语文老师给点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即可”。她喜欢“在一个陌生的情境下跟一群陌生的学生进行这种绝对原生态的瞬间对接”。教学理念不同,课堂教学却一样成功。《备教手记》不仅呈现了教学理念的多元,也展示出教学思想的互相渗透。蒋文学老师备教《荷花淀》时,谈到程少堂老师的观点, “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 对此,他更认同“‘一语三文’之间是‘眼珠子’和‘眼睫毛’ ‘眼眶子’ ‘眼眉毛’的主次关系”,并以此确立“鉴赏语言,品味诗意美”这一学习目标。 语文教学理念的交融互渗在此得到体现。(五)永远的教育情怀语文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语文人的教育情怀。《备教手记》中流露出语文名师深深的教育情怀。 李卫东老师在公开课后回程途中,编写了一首小诗《神奇的巴掌—— — 读〈范进中举〉》。他有为所教课文写课本诗的习惯。他认为, “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更需以终生备课的态度执业从教,终生与书籍为伴,终生以学生为友,不断累积语文学科知识, 累积关于学生的、学情的知识,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创造的活力,我们的语文教育生涯才能更加充盈而有意义”。 王君老师说: “我还愿意,永远愿意,怀揣语文之梦,风雨兼程。”胡明道老师说: “把理论转变成行为,把思想转变成方法,把知识转变成智慧,将是我们永远努力的目标。”郭志明老师说: “让语文课文内蕴丰满,语文学科充满意趣,语文课堂富有生机,语文老师亲切高大,语文学习富有诗意。 ”刘文东老师认为: “教师自身必须要拥有质疑精神与批判思维,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并深感任重而道远!”语文名师首先是有情怀的语文人,其次才是语文名师。《备教手记》丰厚博大的品质,让读者常读常新,受益匪浅。 教学之“器”与教学之“道”,在此完美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都能从此书悟得名师成长的门径。祥林嫂和翠翠分别是《祝福》和《边城》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的寄身地鲁镇和翠翠的生长地边城,一个是封建意识浓厚、宗法观念深入人心的旧式小镇,一个是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边陲小城。祥林嫂和翠翠就在这两种迥异的环境里生活, 承受着生命的喜乐悲欢,环境对她们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决定着她们的生存质量和人生去向。一、鲁镇和边城:冷暖交汇的世界在传统分析中, 祥林嫂死于政权、 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的束缚之中,这四种权力都有具体的执行者,就连和祥林嫂处于同一阶层的劳苦民众也是她命运的看客和嘲讽者,这些人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由此鲁镇也成为一个冷酷的世界。可细细推敲起来,祥林嫂为何两次来到鲁镇而不是仅仅一次?看看鲁四老爷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虽然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但毕竟两次让她做帮佣,实际上他让祥林嫂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在鲁镇基本的生存保障。做中人的卫老婆人情的限度—— — 祥林嫂和翠翠的生存环境比较分析◎丁爱华 丁爱华,江苏省滨海中学教师。107万方数据 语文新锐子,两次引荐祥林嫂去做女工,文中没有提她是否得了祥林嫂的中介费,单从她向主顾家介绍祥林嫂的情况看,她还是从同情和帮助的角度出发的,尤其是第二次,领着祥林嫂再进鲁家, “显出慈悲模样”, 絮絮地向四婶叙说祥林嫂再嫁的不幸经历,显出善良的一面。 而在这第二次,祥林嫂叙说阿毛的故事, “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这显然是接纳了祥林嫂的表现。 后来柳妈建议她去捐门槛, “免得死了去受锯开之苦”, 也是出于“好心”,尽管这样做的效果应验了帕斯卡尔说的那句话: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还有看客的聆听、敛容和陪泪,庙祝的勉强答应等等, 都能让祥林嫂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情。至于“我”的说不清,不管祥林嫂有没有领情,“我”的本意在于不想“增添末路人的苦恼”,也是在为她着想。 正是这点点的温情,安分耐劳的祥林嫂能够在鲁镇生存下来,并能维持生活好长一段时间。 如果祥林嫂只求活下来,听从主人安排,不去介意那“祝福”能否插手的事情, 她或许还能在鲁四老爷家呆上更久的日子。在《边城》中,作者用大量的文字描写小城茶峒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人们在那里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过活。 可仔细看来,在这首温情的田园牧歌中也隐藏着不和谐的音符,这些音符跳跃在翠翠的世界中,或隐或现地左右着翠翠的心情和将来的命运。 天保的退出和意外溺亡,让傩送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船总顺顺性情虽异常豪爽, “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老船夫提及翠翠和二老的事情,顺顺却不让他开口了。 自古一家养女百家求, 老船夫知道自己年岁将尽,不惜拉下脸来,主动和顺顺谈翠翠的婚事,却遭到了坚定的拒绝,难怪觉得自己“被一个闷拳打倒”。 傩送的“赌气下行”,实质是逃避之举,那渡船上的翠翠还在等待,或许等待的还有那碾坊的姑娘。 逃避, 只能让事情搁置一边而不能解决。老船夫去世后, 顺顺来了, 对翠翠可以接济,可以帮助,可以提供物质生活的依靠,就是不能接纳她成为自家的儿媳。而翠翠的归宿才是她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更是老船夫一辈子放心不下、死不瞑目的大问题。总之,对祥林嫂来说,鲁镇是个冷酷中带点温情的世界,而翠翠生活的边城温情中却透着凉薄的冷光。二、思想认识:人情的精神限度人是一种社会存在,家庭出身、自身经历和接受的教育程度等等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承担的角色, 而一个人一旦被他人定位为某一角色, 就很难改变别人眼中的自己了。 祥林嫂,一个两次丧夫的寡妇, 鲁镇人眼中的不洁之物,尽管她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使自己成为那个社会的普通女人, 可她的特殊经历决定了她的“从众”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鲁镇的人们,在利己和不影响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前提下,给予祥林嫂一点有限的同情和帮助, 就算尽了自己作为“人”的本分,对于祥林嫂这个异端,从没有打算发自内心的接受, 集体厌弃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封建礼教、封建迷信,这些思想认识形成一道坚实的厚障壁, 将祥林嫂牢牢地挡在门外, 任你祥林嫂怎样努力, 怎样使出浑身解数,甚而拿出多年的积蓄捐门槛,也是“永世不得翻身”。 四婶的那一声断喝, “你放着吧,祥林嫂”,是对祖宗神灵的敬畏,更是致使祥林嫂陷入绝境的判决。翠翠呢,先有爷爷的照顾,后有众乡亲的关108万方数据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 2019 年 06 月 语文新锐心照料,更有杨马兵的悉心照管,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坏人也没有的世界里,可她偏偏过着过着就悲起来了。 爷爷疼爱翠翠,但无法走到翠翠的内心深处,翠翠在青春萌动的日子里感到寂寞、忧伤,但她没有说;翠翠喜欢二老傩送,可当她见到站在码头边的傩送时,却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般,回头便向山林里跑掉了”,根本没有和傩送说上话,更别提表白了,可在傩送那里却被理解为翠翠不喜欢自己。得不到回应的二老,最终独自下桃源了。 本应在这场爱情故事中唱主角的翠翠,却沉默不语,让为人老实又不甚“利落”的爷爷充当她爱情的代言人。 爷爷周旋于天保、傩送和顺顺之间, “于是故事成了表现四个男人人性之善的背景与载体,翠翠成了这场爱情故事的配角” [1] ,而沟通的不畅,造成了许多误会,而这误会的关键是翠翠的“不说”,表面看来这是少女羞涩内向的体现,其实质是女性没有自主掌控命运的意识,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无知和对自己命运的无从把握 [2] ,从而处于茫然混沌的“自然状态”的生存现实之中。这种思想认识是导致故事没能走向圆满结局的重要因素,也不可控地限制了人情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三、亲人寿夭:人情的生命限度祥林嫂不爱说话,第一次在鲁镇时,文中几乎没有一处对她的语言描写。而第二次到鲁镇时,她却主动开口了,悲怆的叙说博得了四婶的同情,而后来她向众人反复诉说阿毛的故事,是出于对阿毛的想念,出于一个母亲没能照看好孩子的深深自责,更是对曾经拥有的那份亲情的无限追念。 如果阿毛还在,祥林嫂就能守着这份血缘的温暖走向明天,就有了全部的精神寄托,就有了活下去的无限动力,甚至在自己难以维持生计时, 还能带着阿毛去乞讨,人们会嫌弃她是一个寡妇,但不会不同情一个可怜的孩子, 这样祥林嫂还能继续活下去。只是听话的阿毛小小年纪就被狼叼走了,留给祥林嫂的那份血缘温暖是极其有限的,更是让祥林嫂痛彻心肺的。而翠翠呢,自幼父母早亡,在头脑中常常冒出“万一爷爷死了怎么办”的念头,潜意识中害怕爷爷有一天离自己而去,害怕失去这人世间唯一的亲人。 爷爷一手把这孤雏拉扯成人,为她的婚事奔波操劳,最后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猝然逝去,带走了温暖之至的疼爱之情。在这世上,没有谁更能比孩子带给母亲精神的慰藉,也没有谁更能比爷爷给予孙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可是,天灾不可预测,人有生老病死的生物属性,阿毛的夭折,爷爷的离世,寿命的有限,使得血缘温暖是那样的脆弱短暂,留下祥林嫂和翠翠在这没有亲人的世间度日,她们的内心都有一大块空缺,再也无法填补。由此看来,这人情,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分,还是血缘亲情的温暖,都是有限度的。祥林嫂和翠翠,同为女人,一个无家可归,一个无以成家,她们的归宿在哪里?她们的生存环境,无论是冷酷的还是温情的, 她们都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一个死在雪花飞舞的祝福之夜,一个怀着渺茫的希望守着渡船希冀一个不可期的未来。人们对她们的同情、帮助和关心,都是有限的,而自身的思想局限也限制了人情进一步的良性发展。血缘亲情曾是她们生命中最温暖的源泉,可这也不能伴随她们终老一生。 作者这样安排,是不是也有渴望在命运的捉弄面前,人们能像亲人一样对待不幸者,给予他们亲人般的温暖和依靠呢?注释:[1]雷小青.男权语境与宿命意识—— — 《边城》与《一生》主人公悲剧根源的再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7(3). [2]鲁燕.桃源的发现与缺失—— —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矛盾心态[J].现当代文学研究语文知识,2010(2).109万方数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写树的作文 深刻的记忆作文 侧耳倾听作文 看照片写作文 楼道里的烛光作文 大学生作文 珍惜时光作文800字 三年级作文助人为乐 观察日出日落的作文 有关银杏的作文 关于细节的作文800字 状物作文600 莆田的变化作文 关于不完美的作文 生活的强者作文 陪伴作文700字初中 与法同行作文500字 我的语文老师作文300字 三年级上册看图写作文 作文350 初中我的一天作文600字 你还好吗作文 小学生写雨的作文大全 卡丁车作文 拟人句作文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题记 生活是美好的作文600字 百合花作文 气质作文800字 保护环境英语作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