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详细梳理 帮助孩子学习写景类文章

2020-11-14 06:05:01
相关推荐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顺序,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本课的教学可以先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同时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一、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解题,“记”是“记载”的意思。介绍作者,以前还学过叶圣陶的《荷花》、《爬山虎的脚》等文章。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对比识记:“浙”和“渐”,“臀”和“臂”。 蜿蜒:读准前鼻音,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或山脉、河流、道路等弯曲延伸的样子。文中指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用在文中,突出了洞口的气势。 写字指导:“鹃、郁、肩、臀”四个字都含有“月”,月的“竖撇”都变成“竖”。但它们的大小、高低位置各不相同。“笋”注意上小下大。

三、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地点变换的句子。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了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根据句子,补充完整下面的游览路线图。

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一出洞 小结:这些句子有的在一段的开头,有的放在结尾,用不同位置上的过渡句来写清游览的顺序。

2.本文的另一线索是泉水的路线,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将泉水的来路与游览路线相对照:

路上:一路迎着溪流。

洞口: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洞里。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游览的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

小结:以溪流的暗线带动游览的名线,自然过渡的写法,使得文章不仅表达有序,而且富有变化之美。

四、抓住重点段落,感知景物特点,体会写作方法

1.课文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学习第五自然段,自由读,思考:孔隙的特点是什么?(狭小) 联系课后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

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写了进出孔隙的工具是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写了船独特的进出方式。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写了“贴着船底”的仰卧姿势。在生活中你 “贴” 过什么东西?感受作者“后脑、肩背、臀部、脚跟”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小心翼翼;联系前文小船独特的进出方式,理解“移动”,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补充资料:孔隙是长10米,宽3米的地下河水道,水面离顶高度仅有30厘米。 如果是你以这种方式过孔隙,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用“要是……准会”这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出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受。

小结:先直观描写,再结合感受,突出了孔隙的“狭小”。

2.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圈画出重点语句感悟。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抓“漆黑”“什么都看不见”等关键词知道内洞的第一个特点是“黑”。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也很值得观赏。

从“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明目有四十多”“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感受到内洞的景象之奇。 出示图片,想象洞内的石笋和石钟乳都像什么?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内洞的第三个特点:“大”。(引用熟悉事物,表达自己感受。)

五、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2、3、4 自然段,感受景物特点

2、3自然段写了什么?(路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抓关键词,体会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景色明艳”的特点? 映山红生机勃勃,“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洞数量众多,“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颜色各异,“粉红色、新绿”等。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两组反义词“宽窄、缓急”,准确地表达了溪流的形和声。 路上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游兴正浓,心情愉悦。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洞口特点:宽(用熟悉的事物“桥洞”来写洞口的“宽”)

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这是外洞。

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焦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感受到外洞的高大。(用熟悉的事物和列数字说明了外洞的特点)

六、拓展阅读,对比感知写法。

课外阅读叶圣陶的《记游洞庭西山》等文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神贯注的作文 陕西高考作文题目 小学生作文范例 十一见闻作文 2021高考作文题目 父母的爱作文600字 王俊凯写的作文 泰山游记作文 雨中的故事作文 成功是成功之母作文 包饺子作文600字 缅怀革命先烈作文 母爱话题作文 关于写雨的作文 改变自己英语作文 秋天的快乐作文 写童年趣事的作文 安全伴我行作文 回忆往事的作文 中国梦英语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大全 有关雨的作文 五一见闻作文 2022高考英语作文 感恩祖国的作文 作文素材高考版 初中作文网 六级作文模板万能 关于六一的作文 社会公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