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学习如何写好景物的方法?

2020-11-14 19:10:01
相关推荐

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鲁迅一生创作了近三十篇小说,收录为《呐喊》《彷徨》两个集子。由于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在小说创作中极其节省笔墨,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都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有背景了),我深信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因为如此,他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多用白描的手法,只是三言两语的勾勒,以交代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今天全没有月光”,“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狂人日记》);“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己》);“有一日很温和,微风拂拂的颇有夏意,阿Q却觉得寒冷起来”,“这一夜,未庄在黑暗里有些寂静,寂静得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阿Q正传》)。但鲁迅反对的是拖带和唠叨,并非绝对地排除陪衬,有时候,他也会细致地多角度地描绘环境;而且用的都是冷色调,渲染了一种阴冷、灰暗、沉闷的气氛。

鲁迅主要生活在封建势力日趋崩溃而暂时还很强大、人民群众灾难深重而尚未普遍觉醒的历史时期,他目睹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看惯了人们的麻木和愚昧,他感到如同身处令人窒息的铁屋子。所以,掀翻这压抑人的铁屋,唤醒其中熟睡的人们,便成了他创作小说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表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激烈社会矛盾中苦苦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他小说的内容。这些因素决定着他笔下的自然环境当然是灰暗、凄冷,给人以“重压之感了。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在《故乡》和《社戏》中,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清新明远的水乡夜色和海边西瓜地,遗憾的是它们只存在于“我”童年的生活中,或者说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眼前的现实全然不是这样。

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但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一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实,北方的三月,还看不到绿色,有的花儿并不飘香,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多迷人,别人还是不知道。

那么,如何写好景物呢?

一、确定顺序

如同观察一样,将景物特点转化为文字叙述时,也要注意顺序。其顺序大体有以下两种:

1.时空顺序。景物描写类文章的常见结构形式一般根据时空顺序安排。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时间顺序类的文章多为游记类文章,从到达观察的景点的时间先后不同来安排文字的组合顺序。

2.逻辑顺序。此种顺序不常用于写景类文章中,但有时根据写作需要也采用。例如,为了描绘某景点最突出的某一景物时,就可以安排一个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描写就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先概括整体状况,再用“单是……”凸显“泥墙根一带”景物的特点的。

二、调动多种感官

多种感官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才能使笔下的景物细腻传神、感染力强。如,《春》中作者朱自清就调动了多种感官:视觉有“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听觉有“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买弄者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嗅觉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泥土里酝酿”,感觉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把春天的妩媚、柔情、生动地展现给我们。有许多中学生不知如何写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三、动静结合

从表面上看,动景,就是动态的景物,如:江、河、虫、鸟等。静景,就是静止的景物,如:山、川、草、木等。文章中只写静景,画面显得呆板,如:学生习作“池塘是四方形的,左半边荷叶碧绿,荷花红艳,十分美丽;右半边池水清澈见底,还可以看见许多红鲤鱼呢。池塘的四周花草树木的影子也倒映在池塘里。整个池塘,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画面就显得呆板。如果这样改后,效果就会明显不同。如,“池塘里的荷叶随风摆动,青蛙在荷梗间跳来跳去,小鲤鱼在水底互相追逐着,花草树木的倒影,也在水中随波荡漾,晃动着”。只有动静结合,所写景物才能浑然天成,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在写作中如果能寓静于动或者寓动于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巧妙的化静景为动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既形象的写出了山、原的形态,又富于动感,同时把山、原人格化,含义深刻。 又如,在《海滨仲夏夜》中“这些灯光倒映在海面上,随着海水的晃动而闪烁起来,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静态的灯火写活了,写美了。

四、虚实结合

这就要求在写实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不能只是如实地绘景的形、色、动态变化,还要发挥合理的想象,把不会传言的景物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把概念化的景物特征形象化。如《春》在绘春花时,由花香、花多联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就是一种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充分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

五、情景交融

“万般景语皆情语”“情动而辞发”道明了情景交融的关系,作者总是带着主观情感去感受大自然,又是在情感的驱使下去遣词造句成文,所以写景类的文章肯定应蕴含某种情感。在写作中如何融情于景?

融情于遣词造句的细微处,不直接表露情感。行文过程中,描绘景物特点只是写景文章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融注作者的主观情感,让读者眼前出现的是一幕幕景物,而头脑中却充盈着由景物生发出的情感,这样的行文才是成功的。例如朱自清绘春,字字写春景却处处显爱意,即便文字中无赞美之言却让读者心头存惊羡喜爱之情,这就是将情感融于遣词造句细微处的原因。像这样写景,笔下的景物怎能不显情?文章怎能不生辉?

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恰当的修辞是使文字生动化、形象化的必要方法。写景物时为了把静态的景物写活、写传神,很有必要选用一些修辞。《春》中作者在描绘春花竟相争春用了拟人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又用了排比列举春花的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描绘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时就用了这样的一个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本句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将景物特点通过感官传神地表现出来。另外,对比、对偶、反问等也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秀作文400字写事 希望作文 作文传统节日300 英语作文介绍自己家乡 快乐的元旦作文200字 关于法治的作文 一篇写人的作文500字 描写狗的作文450字 我的小院作文300字 礼物作文初中 英语作文短语 绿色文化作文 中考总结作文 英语评论性作文怎么写 考后反思800字作文 朋友给我带来快乐作文 关于努力的作文600字 美丽的季节作文 小学二年级写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四年级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同学特点作文 畅想未来作文 篮球训练的作文 小狗的作文三年级 乡情700字作文 关于抽烟的作文 想象作文ppt 作文愉快的一天 课间十分钟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