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幸福真的难以企及吗?一篇文章告诉你幸福的真相和幸福的方法

2020-11-14 19:20:01
相关推荐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想追求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呢?在采访近100个读者后,我发现几乎所有人对幸福都有一定的误解:

有人说:幸福就是像马云那样达到对钱没兴趣的境界,或者像王思聪那样随便一挥手就是豪车;有人说:傻人有傻福,想的问题少了,烦恼少了,快乐多了,自然就幸福了呀;有人说:有多大的能力就过什么样的日子,过自己能承受的日子才是幸福;有人说:在全球疫情期间,活着就是幸福。上述答案看似五花八门,但其实都有一个共性:

他们都把幸福看成寻常日子不易见的东西。

但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幸福注定遥不可及?穷人只有追逐财富才能幸福?寻常人要变傻才能感受快乐?病人注定被剥夺幸福感?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上述答案都有不合理之处。

其实一句话概括,幸福并非一个简单的指标,它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幸福是什么,因为我们都陷入了幸福的认知局限。

道理我们都懂,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找不到方法让自己短暂的一生感到幸福呢?正确的思维和做法又是什么?这就要了解一下幸福的本质和内涵了。因此本文内容会结合心理学知识,为大家揭示真正的幸福,并分享三点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寻常人也能在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01

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多或少都有一些片面,甚至是误解。那么,究竟该怎样来定义幸福呢?

①幸福就是既享受当下,又憧憬未来

“最受欢迎的哈佛幸福课导师”泰勒本认为:人生就像汉堡。

有的汉堡口味诱人,其实是垃圾食品,吃着它确实满足了舌尖对美味的欲望,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有的汉堡含有大量的蔬菜和有机食物,吃着不爽,却可以保证日后的健康。有的汉堡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有的汉堡好吃而又健康,既满足了舌尖上的快感,又确保了日后的健康。上述四种不同的汉堡,分别对应着四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对应的是“忙碌奔波型”人生。

什么是“忙碌奔波型”人生呢?举个例子,一个人从上学那天起,就开始了他忙碌奔波的一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每年的精神寄托就是放假。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他被一家大公司录用。他觉得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但他很快就会发现,为了获得加薪和晋职,他必须继续忙碌奔波。终于有一天,他成为了公司的合伙人,身边的人都把他当作成功的典型。但他发现,他并没有感到幸福。

这种人马不停蹄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外一个目标,因为只会关注远大的目标,所以他们忽视了当下的感受,导致终身的盲目追求,成了未来的奴隶,算不上幸福。

第二种汉堡对应的是“享乐主义型”人生。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盲目地满足欲望,及时行乐,从不认真考虑后果。比如在爱情中,有的人新鲜劲儿一过,马上就去追逐下一段感情。甚至一直不断地上演结婚、离婚。又比如有的人不劳而获,终日无事可做,骄奢淫逸的生活最终变得百无聊赖、毫无意义。他们原以为这是天堂才有的生活,最后才知道如同在地狱一般煎熬。这类人透支了未来的幸福,成了现在的奴隶。这种人生也不能算幸福。

第三种汉堡对应的是“虚无主义型”人生。

“虚无主义型”的人因为沉迷于过去的失败或不幸,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放弃了追求幸福。他们原本可以努力摆脱痛苦,但过去失败的经验告诉他们:努力是无效的。于是他们无助地等待下一次痛苦的来临。这样的人既无法体验当前的快乐,对未来也不抱什么希望。结果,他们成了过去的奴隶。这种人生显然不幸福。

第四种汉堡对应的是“感悟幸福型”人生。

“感悟幸福型”的人知道怎样平衡眼前的快乐和未来的目标。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获得新知的快乐,同时,当下快乐的学习也能够帮助他不断接近人生目标。又比如两个谈恋爱的人,在享受着浪漫时光的同时,也憧憬着美好婚姻家庭的目标。这种人既懂得享受当下,也关注着未来,是真正拥有幸福的人。

所以,真正幸福的人生,就像是吃着好吃又健康的汉堡;既懂得享受当下的快乐,也憧憬着长远的未来。一个真正幸福的人,能享受生活带来的点滴恩赐,同时也会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快乐和意义是幸福的两个必备因素。快乐是当下的、短期的利益,而意义则是未来的、长期的利益。

②听从内心才叫幸福

如果说,做快乐而有意义的事就是幸福的,那么,为什么在同样惬意的环境中、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有人很开心,有人却备受煎熬呢?

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幸福的方法》里面提到: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得出一些感悟:

一个年轻人和一群老僧人一起攀登喜马拉雅山。和那群老僧人相比,年轻人却是爬得最辛苦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年轻人一心只想着尽快登上山顶,而总被眼前崎岖的山路影响了情绪,无法享受攀登的乐趣,最终失去了攀登的愿望和毅力。老僧人们也想登上山顶,但爬上山顶是最终目标,并不是第一要务。他们在确定目标后,就开始放松地享受旅途,而不会被眼前的山路困扰。

在我看来,确定了目标才能帮我们解放自我,享受当下,而不会因为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或者因为遇到岔路而迷途。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正确目标都可以带来幸福,必须是自我和谐目标才能实现这一点。

所谓自我和谐目标,就是发自内心的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是自己自由选择的,而不是外在因素导致的结果;是“想要做”,而不是“不得不做”。

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会获得快乐。而做不得不做的事,却很难愉快地坚持下去。比如一个因为家庭的压力而学医的人,常常很难在其中找到长久的快乐。而一个因为热爱法律而成为律师的人,常常在维护正义的同时也能感到幸福。因此,真正的幸福是确定了长远目标,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享受当下的快乐,而这个目标是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

③ 要幸福,首先要接受不幸福

前面说过,人生有四种模式:“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和“感悟幸福型”。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这四种人生模式,不同的是持续时间的长短。

作家贾平凹说:

“人过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

简而言之,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无可回避的痛苦。沉浸在痛苦中的人们,自然无法去关注自身的幸福。以现实生活为例,比如那些身处战乱和极度贫困的人们,以及刚刚失去至亲的人们,最好的选择是真实地体验负面情绪,接纳自己的不幸福,并允许它们按自然规律自行转变。当然,如果你能更好地理解幸福的真谛,它极有可能在从不幸到幸福的转变中帮到你。

02

幸福从哪里来?学会掌握“心流体验”和经营亲密关系,你也能从生活点滴收获真正的幸福

有一首老歌叫《幸福从哪儿来》:是靠劳动干出来。没错,幸福就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但怎样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呢?

①幸福从“心流体验”中来:沉浸于事情过程,在最好的状态中感受快乐

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学习中获得幸福。但为什么有的人将学习视为快乐的事,有的人却将它当成沉重的负担?

因为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的人获得了心流体验,而在学习中感到痛苦的人被剥夺了心流体验。

所谓心流体验,就是沉浸在事情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展现出了最好的状态。在这种最佳状态下,人们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还能向未来的目标迈进。心流体验同时关注了当下和长远利益,让人们同时获得了快乐和意义,所以能让人感到幸福。

在学习中,太过艰难的任务会剥夺人们的心流体验,比如“溺水模式”的学习方法。“溺水模式”学习法是指沉浸在不喜欢的学业里,一旦解脱就感到轻松,并误以为是幸福。这种“先苦后甜”的模式成就是的“忙碌奔波型”人生。实际上,太艰难的过程无法让人获得心流体验,所以这种人感受不到幸福。

与“溺水模式”相对的“性爱模式”学习法,是指从学习的开始到最后的每件事情中都能获得快乐。“性爱模式”学习法就是能让人获得心流体验的学习法,既让人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也能达到学习的目标。所以,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最后还能获得预期的知识技能。

那么,是不是一味地强调轻松快乐就能获得心流体验呢?当然不是。太过容易的任务和太过轻松的生活都会剥夺人们的心流体验。

比如许多家长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他们克服困难,尽力为孩子创造便利的条件,让他们的生活毫无挑战,这就剥夺了他们奋斗和成长的机会,让他们错过了心流体验,毫无成就感。

就像卡通片《百万小富翁》中的主人公,什么都不缺,却依然感到烦恼,因为他们的生活“失重”了。

甚至,生活“失重”还会让一些人患上抑郁症,唾手可得的舒适反而成了他们“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就是有钱人经常不开心的一个原因。相反,当面临挑战时,人们会在成功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并且享受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他人的帮助。因为,幸福之路并无捷径。

②幸福从“使命感”中来:使命感的认知其实是心流体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很多人希望自己的休闲时间多于工作时间,但研究表明,人们在工作中的心流体验比在休闲活动中要多。这一现象令人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潜意识里,人们经常把工作和努力与痛苦联系在一起,而把休闲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是误解。为了能让自己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我们首先得改变对工作的偏见,要认识到工作本身是可以带来心流体验的。

那么,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带来更多的心流体验呢?

我们先来看看人们对待工作的三种态度:任务、职业和使命感。

把工作当任务的人:每天不是想去上班,而是不得不去。他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假期。把工作当职业的人:关注的重点是财富、权力或名望等能够步步升级。把工作当使命来完成的人:薪水和机会对他们来说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更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份工作。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目标。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充满了热情。可见,在工作中找到使命感的人可以获得最多的心流体验,他们是最幸福的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才能找到让我们有使命感的工作呢?答案是:运用MPS模式。

M:什么样的工作能让我感到有意义?P:什么样的工作能带给我快乐?S:我的优势是什么?举个例子,一位因为要照顾家庭而不得不辞职的宝妈,她一直有一个作家梦,觉得写作、解决内心的困惑和帮助孩子成长是有意义的事,而让她快乐的是阅读和写文章,同时她的优势之一就是写作能力较强。权衡三个方面因素,她决定在家从事新媒体写作。这个选择既让她感到自己做的事情快乐而有意义,又发挥了自身优势,还不耽误她兼顾家庭。你看,这位宝妈的幸福感是不是瞬间提高了?

所以说,运用MPS模式,找到兼顾意义、快乐和优势的工作,就是让我们有使命感的工作。这种方法不一定能帮我们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但可以找到既能发挥我们优势又能保持热情的工作,那就是能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工作。

③幸福从经营亲密关系中来:认清爱情的真相,努力经营亲密关系

与朋友、家人和爱人的美好时光是幸福的必需品,其中浪漫的亲密关系是幸福的基石。但是,经营幸福的亲密关系,要认清以下几点:

首先,爱的真谛是无条件地爱一个人,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

如果我们是因为财富、名利而爱或者被爱,那就是有条件的爱。如果我们是因为踏实、勤奋、善良等个人特质而爱或者被爱,那才是无条件的爱。

如果一对情侣为了未来而在一起,比方说可以帮助彼此达成金钱上或是名望上的成就,这属于“忙碌奔波型”的亲密关系。“享乐主义型”则把暂时的快乐误认为是幸福,只求醉生梦死,无法得到最终的幸福。有些人认为结婚是应该做的事,周围朋友都结婚了,自己也不得不结婚,那是“虚无主义型”的亲密关系。

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深入地理解对方的价值观、热情和期望等。只有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力量才能给我们建造一个“幸福圈”、”安全地带“,身处其中,我们才能勇于追求有意义而且快乐的事情。无条件的爱能同时兼顾快乐和意义,所以它是幸福的源泉,美满关系的基础。

其次,幸福的亲密关系是为对方付出,但不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所谓牺牲,是指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幸福而成就对方。比如一个人为了异地工作的伴侣而放弃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她的幸福感就会降低。然而,两个人的幸福是绑在一起的,当一个人幸福时,另外一个人也会受到幸福的感染,反之则不然。

再次,幸福不是找到传说中那个“合适的人”,而要靠长期经营。

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个“合适的人”等着我们,这不过是爱情小说和浪漫影视剧带给我们的错觉。找到真爱只是幸福的开始,要维持长久的幸福,需要我们精心经营亲密关系。因为情侣真正要面对的挑战,大多是在柴米油盐和锅碗瓢盆交响曲中。这就像努力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之后,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一样,经营亲密关系是我们婚后应该尽心去做的事。

03

03、巧用心理学知识,基于认清幸福的几点真理,结合个人思考和总结,分享三个切实可行的小技巧,助你提升幸福感

人都渴望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天天做着快乐而有意义的事。“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和“感悟幸福型”都会在我们的人生中交替上演。那么,怎么做才能更多地感悟幸福呢?

① 运用“幸福催化剂”:享受你的空闲时间

为了养家糊口,有人无法放弃一份高薪但不快乐的工作。为了写出让读者满意的文章,有人不得不一天花十小时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辛苦码字。但只要记住幸福才是目标中的目标,相信暂时的辛苦是值得的,我们就不会掉进“忙碌奔波型”的陷阱。

在忙碌奔波中,可以使用一些“幸福催化剂”。所谓“幸福催化剂”就是一些虽小,却可以感染生活许多方面的小事。比如在过了辛苦劳作的一周之后,

可以在周末与孩子和家人度过一个温馨而难忘的户外假期;沉浸在与家人的愉快相处中,等等。总之,就是暂时做一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就好了。实践证明,“幸福催化剂”不但可以放大幸福,还能给我们带来更旺盛的精力。

② 简化生活:避免盲目奔波,学会享受生活

1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乔治·爱略特说:

“金子般的美妙时光曾在生活中荡漾,我们却视而不见,任凭沙石掩埋;天使曾降临我们身边,我们却浑然不觉,唯有她离去时才恍然醒悟。”

我们总在奔波忙碌,总希望在更少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结果忽视了身边的快乐。

怎样才能找回本该属于我们的快乐呢?答案很简单,简化生活。

提升幸福感一个最佳的方法就是简化生活。成功和快乐是可以并存的,前提是要做减法。我们之所以总是盲目奔波,往往是因为想要的太多。而讽刺的是,有些东西其实无须拥有,也并非真正需要。只有放弃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才能把注意力倾注到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上,获得更多幸福。

日本作家山田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的核心观点是:

如果将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适合、需要、舒服的东西,去除糟粕,留下精华,我们会拥有更多快乐。

依我看来,如果舍弃不需要的物质,戒除无效的社交,更新观念,你会发现生活品质提高了,幸福感也增加了。而更幸福的人也更容易成功。所以,凡事做到断舍离,才是我们值得过的人生。简单即幸福。

③ 捕捉“小确幸”:常怀感恩之心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灵,所以我们才会对所拥有的美好司空见惯。怎样才能让生活中的美好不被当成是理所当然的?这需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小确幸”。

说具体点,就是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又令人快乐的事。这些事可大可小,大到升职、加薪,小到开车去上班竟然一路通畅无阻。除了记录,还可以给配偶、同事和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写感谢信,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你看,生活并没有改变,是一颗感恩的心让你更加幸福了。

④ 奉行“幸福至上”观念:财富只是增加幸福感的工具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

“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

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再贫瘠,他自然就不会被物欲所奴役。

研究表明,在满足了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更多的财富并不能让人们更幸福。所以,“物质至上”的观念带给人们的是对物质的疯狂追求,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幸福感。当人们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快乐和意义,而不是如何赚更多钱、积累更多财富或获取更多名望时,人们自然可以从人生旅途中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

与“物质至上”相对的是“幸福至上”观念 ,就是把幸福视为终极财富,以及所有目标中的终极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拥有物质财富,而是把它放在幸福目标之后。财富不是目标,只是帮助增加幸福感的一种工具。

如果“幸福至上”取代“物质至上”观念,那么,妒忌感在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将会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物质至上”观念会给人一种错觉: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成功就意外着另外一个人的失败。然而事实却是,对幸福的追求不是数字游戏,一个人的幸福感不会影响他人的幸福感,人人都可以幸福。正如佛经所说:“一根蜡烛可以点燃1000根蜡烛,而他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削弱。

04

结语

幸福就像花儿一样,既在它绽放的笑靥里,又在它孕育的丰收里。幸福就是做“想要做”、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既享受着当下的快乐,又憧憬着未来的梦想。当痛苦无可回避时,就欣然接纳自己的不幸福吧,没有人能够天天幸福。幸福就在心流体验中,就在亲密关系里。幸福力,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能力。放大快乐、简化生活、心怀感恩和“幸福至上”都会让你感到更幸福。

知道了这些,希望你能够做到。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你会比从前更幸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生生日作文 记事优秀作文 各种英语作文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作文 蒲公英的自述作文 作文写景的 榴莲的自述作文 关于坚持作文的结尾 在逆境中成长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老师 看烟花的作文 推己及人作文 坚持的作文题目 青年 作文 化腐朽为神奇作文素材 新闻类作文400字 给妈妈洗脚作文450字 一次快乐的经历作文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作文 家乡风俗作文800字 夏至的作文 春节600字作文 爱画画的同学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作文 网络暴力英语作文 信心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宠物的作文600字 春天来了作文四百字 关于性的作文 关于景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