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 这些主题一定要看

2020-11-14 23:40:01
相关推荐

备考不可不看的作文主题之

文化自信与传承

主题阐释

在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当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成为了关乎民族发展与未来的大事。而文化自信要求人们珍惜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高考作文命题所肩负的“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使命,使得“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成了高考的热点主题之一。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规矩”、辽宁卷作文题“科技改变生活”,201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都在引导考生思考“文化重建”的问题。在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中,传统文化更是大放异彩,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中的“长城”“京剧”“中华美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全国卷Ⅱ作文题“化育后世的名句”,更是以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句作为命题材料;北京卷作文题“说纽带”,旗帜鲜明地要求考生从“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的层面来谈纽带;天津卷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肯定和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201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器”,也在有意引导考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

命题方向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瑰宝,具有超越时代的核心价值。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社会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并不代表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进步。在这种时候,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文化重建必将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民族复兴是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滋养的。

2

传统文化泥沙俱下,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该文在今天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依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不加区别而全盘接受。

3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即所谓“文化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关乎信仰的文化符号,中国人超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源于共享的文化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园、共通的文化信仰,这种文化归属感是无法被替代的。

4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停下开创新文化的步子。

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对后人的贡献,而我们同样要为我们的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吃老本”,只顾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大快朵颐,还要以未来为方向,在对传统的再解释中,寻找面向未来的新的普遍性价值。

高分论点

1.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2.文化复兴为民族复兴铸魂

3.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力量源泉

4.大国崛起,从文化复兴开始

5.坚定文化自信,挺起精神脊梁

6.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7.保护传统文化,从申遗护遗开始

8.传统文化,接地气才能更持久

9.致敬传统文化,对话现代科技

10.传承优秀文化,留住民族之根

素材·名言名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就是文化,沿街皮匠铺的修补手艺就是文化,皇家骑士帽盔上的纹章就是文化,就连街边行人看到访客之后挥手的那个手势都是文化——而这些东西从古代流传到现在,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元素,并在你面前展现,这就是传承。

——远瞳《异常生物见闻录》

我们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有世界眼光。我们需要不断摄取域外的东西,激活我们固有的东西。那么两者相结合,可以在这个时代里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明。

——孙 郁

素材·热点

“文物表情包”让历史可亲可近

王 琦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脸部“伸出”了舌头,并配文“略略略”;猪面纹彩陶壶上,眼睛“转”了起来,配文“容我想想”……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一组文物表情包在网上走红,受到网友欢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表情包是馆内“让文物活起来”的具体举措之一,借此让大家了解博物馆,也更了解文物本身。

文物,在民众的心中一直充斥着遥远历史长河那一头的疏离矜持,沉淀着历史文化的底蕴。而表情包则是近几年的发展起来的流行文化,是大多数人沟通玩笑的乐趣,是下里巴人的烟火气。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是传统与流行碰撞的创意之作,能让文物走下神坛,变得鲜活生动、可亲可近。用这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年轻人去接触文物,感知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选自2019年3月22日《梅州日报》)

【一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传统文化若一直待在故纸堆、博物馆中,只会被尘埃湮没;只有结合新技术与新思维,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文物表情包”,让原本严肃的文物“动”了起来,并配上网络流行语,看起来十分形象,因为贴近大众,通过新颖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博物馆,也更了解文物本身,值得点赞。

素材·经典

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前110年),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谈学富五车,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东巡至泰山,并在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史称“封禅大典”。司马谈当时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深感遗憾,于是抑郁愤恨而死。临死的时候,司马谈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并认为,“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一得】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仅靠个别人就能完成的大业,需要的是代际传承,只有如此,中华优秀文化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金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袁小良的提案《弘扬吴地文化,保护地方语言》引发了热议。他认为,江苏各地方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然而目前却面临着不受重视、无人问津的窘状。普通话、英语成为通用语言,方言的阵营正逐渐萎缩和衰落。现在不少90后、00后已经丧失了使用地方语言的能力。他建议在中小学设立地方语言普及课程:可结合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本地戏曲、本地语言等,如扬州结合扬州评话,苏州结合苏剧、评弹,徐州结合汉文化教育等开展各地方言的普及课程。让孩子们在游戏和实践中掌握地方语言,熟悉传统文化。

如果你也参与了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要求表明你对“保护地方方言”怎么看,所以全文应该围绕该要求展开,论述方言面临的困境和保护的价值,体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具体立意时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深入分析方言面临的困境,挖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二是探究学好方言的意义,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思考。如果说学好普通话是“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那么学好英语就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把钥匙。因此,学好地方语言更是“不忘本根,血脉相连”的关键,是必须坚守的文化之源。只要观点合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具体的写作角度有:

1.保护地方方言势在必行。

2.传承文化,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传承文化,同时也要文化创新。

片段速写

方言是一种情感寄托。中国人强调家国天下,先是家,再到国。母语寄托的是一个族群的亲情历史,就像在他乡听到乡音时事物那种触动。这也是族群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一种态度。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正如他所说,语言反映了民族,而方言则反映了地域,方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不卖祖宗言”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而这份珍惜源于内心的崇敬与景仰,方言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应该是我们骄傲与展示的资本,而绝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累赘与笑柄。

方言的保护,让我想到了今年中小学语文教材迎新版,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比如李白、杜甫的诗歌,《桃花源记》《出师表》等散文,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保护方言一样,推广文言文让学生从小就接触经典,种下民族文化的根,吸取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能很好地增加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节选自《保护方言,让文化真正传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 关于秋的作文 欣赏自己作文 自然景物作文 家乡的秋天作文 听雨作文 说明文400字作文 关于实验的作文 中考作文满分范文 我们的校园作文 我的小伙伴作文 我爱妈妈作文 教师资格证作文 800字作文大全 研究报告作文 初一作文大全 英语六级作文 美丽校园作文 一瞬间作文 传记作文 专升本英语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 小伙伴作文 感悟人生作文 作文评语大全 往事作文 竞赛作文 见闻作文 初中作文范文 作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