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作文备考专题三:立德树人

2020-11-15 12:25:01
相关推荐

一、命题解读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考查了立德树人命题点——

1.培养考生基本道德素养

自强、自省、自信、自律、自尊、知足、担当、恒心......

2.培养考生为人处世之道

理解、尊重、宽容、友善、感恩、谦让、诚信、分享......

3.培养考生家国天下之气

敬业、奉献、责任、担当、分享、包容......

二、立德树人经典素材

1.以志愿精神服务社会

【人物】见义勇为的地铁志愿者余涛宏

【故事】余涛宏是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大一新生。前不久,在参加地铁志愿服务时,他看到一名乘客在自动扶梯上摔倒,便第一时间从楼梯上冲下来,及时按下了紧急暂停按钮。他快速反应扶起摔倒的乘客,避免了一场事故发生。回看现场视频,由于速度过快,余涛宏没有站稳,几乎是“连滚带爬”。为表彰这一行为,学校给他颁发59800元微留学奖学金。面对称赞,余涛宏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没想到带来这么大的反响。受之有愧!”

2.用真情传递医者仁心

【人物】“最美医生奶奶”盛锦云

【故事】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常能看到一位扶着手推车行走、满头银发的老人,她就是儿科呼吸领域的知名专家、85岁的盛锦云医生。1954年,盛锦云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又响应国家号召调到甘肃工作,后返回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她从1982年开始研究小儿哮喘,并结合丰富临床经验推广诊治标准化方案,65岁时,从行政岗位上退休,却坚守门诊一线至今。数十年来,盛锦云出门诊、传技术、做科普,尽心尽力,被网友称为“最美医生奶奶”。

3.永恒的光亮

【人物】舍己救人的教师李芳

【故事】最近,以全国优秀教师李芳事迹为创作原型的舞台剧《星空》在北京上演。故事讲述了李芳老师求学择业、坚守讲台、舍身救人的动人历程。李芳生前是河南省信阳市的一名乡村小学教师,2018年6月,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面对失控冲来的三轮车,她以柔弱身躯挡护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严重撞伤,经全力抢救无效后去世,年仅49岁。李芳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她被教育部追授为“全国优秀教师”,被河南省委追授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4.且以本心行善举

【人物】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郭丛宏

【故事】最近,吉林省东丰县一位农民大叔郭丛宏的爱心善举,让人感动。多年前,郭大叔参加无偿献血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一开始并没有十分在意,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几率也微乎其微,没想到不久前配型成功了。能帮助别人,郭大叔自然很高兴,但对于从事水稻收购和加工的郭大叔来说,捐献时间正好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全家的收入也主要靠这一段时间的辛劳,入院捐赠则需要接近一周时间,损失不小。但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他的退出会使受捐患者因没有合适的配型而无法得到救治,善良朴实的郭大叔下定决心捐献。

5.爱心没有终点站

【人物】公交车司机苗艳彪

【故事】苗艳彪是河北石家庄89路公交车司机,一天晚上临近10点,他驾车到达终点站后,准备骑电动车回家。这时,他发现刚刚下车的最后一名乘客还在站牌下,放心不下就去询问情况。原来,这位姑娘刚来石家庄打工,人生地不熟,坐车回住处时坐反了方向。此时的公交站人烟稀少,也没有出租车。苗师傅出示了自己的员工卡并说:“姑娘,如果你信得过我,我骑电动车送你回去。”女孩说:“我信!”就这样,苗师傅骑着电动车把她安全地送回了住处。这一凡人善举经媒体报道后,被网友称赞“暖心”。

三、立德树人时评文

时评1 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公德

来源:人民日报

私德若是“光着脚”,公德注定“无法跑”。私德的意义不在于独善其身,而是以公共空间为坐标锚定私人领域的界限。

从集体哄抢到景区泡脚,从高铁占座到公交“动手”,违反公德的事件屡屡在网上引发热议。令人遗憾的是,不文明行为把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但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关于事件的深入讨论,都是一次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良机。经过人们的讨论,模糊的概念愈发清晰,抽象的条文愈发具体,应对的手段愈发明确。给类似行为持续“曝光”、向不文明现象勇敢说“不”的人越来越多,凝聚起全社会振聋发聩的正义呼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今天,现代化进程马不停蹄,社会文明的建设也驶上了“快车道”。守护公德,理应出于内心的道德戒律,而不是做给人看,更不是有利可图。如果每次都要靠惨痛的教训“撞过南墙才回头”,提升文明素质的代价未免太大。这种道德自觉,并不来自玄奥的说教,恰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身边人的率先垂范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每个人定下了道德的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夺刀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向善的道德热情;交警和司机接力为救护车开道,网友留言鼓励并报警拯救轻生女孩,市民自发设立并守护“爱心冰箱”,一件件暖心事为社会风气刷上了清爽的底色。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众人拾柴易,自告奋勇难;精神支持易,切实践履难。相比隔着屏幕义愤填膺,老人摔倒扶不扶、目睹行窃管不管等具体场景仍会让一些人犹豫踟蹰。道理其实都明白,但“知而不行”的困境背后,既有对价值的判断,更有对利益的考量。

有人认为:只要不违反公德,在私德领域可以任性而为。事实上,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无从寻觅。尤其身处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是“直播间”的时代。个人学术失信,对其他人不公平;明星绯闻频出,形成负面示范……私德若是“光着脚”,公德注定“无法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私德的意义不在于独善其身,而是以公共空间为坐标锚定私人领域的界限。事实上,在洒扫应对中涵养道德的涓涓细流,将汇聚成文明社会的汪洋大海。

在私利与公益的张力面前,是否维护公德,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如果挺身而出,怎样做好则是第二个考验。乘客干扰公交车司机驾驶,是言语说服还是紧急制止?公共场合遇到“熊孩子”,是告知家长还是替人管教?遇到人员受伤,是参与急救还是呼叫求救?很多情况没有标准答案,但过程失之毫厘,结果谬以千里。无论是急救教育进校园、应急知识进社区,还是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的深入,都旨在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我们常说:见义勇为还需见义智为、见义善为。光凭一腔热忱,难免“好心办坏事”;如果酿成意外,反而会挫伤向善的积极性。

当然,不能苛责千钧一发时事事决策周密,侠肝义胆本身就是耀眼的人性光辉。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需要法律为道德护航,为合理的善行兜底。近年来,关于文明出游、公共场所禁烟等内容被纳入法律范畴,司法审判对家暴、虐待、遗弃等问题态度不断明确,《民法总则》专门设置了见义勇为不担责的相关条款……这些可喜的改变释放着法治的善意。一方面,对不文明行为划定红线,通过法律的力量倒逼人们敬畏规则;另一方面,法律为公德撑腰,保证行善机制不贬值褪色。让良法推动善治,发挥制度法律与公序良俗的合力,文明大厦的基座才会越筑越牢。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在道德践履的路上,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以良好风气的软引导呼唤公德,以制度法律的硬约束护佑公德,文明的沃土就不会沙化。更关键是你我共同呵护,点点滴滴磨砺道德自觉,危急关头果断施以援手,这样,社会公德就不会遭遇破窗效应,文明的幼苗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且读且用】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是否有公德意识,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很多人在物质上已经踏上了富裕的“高速大道”,而社会公德素养却仍然徘徊在落后的“狭窄小路”里。新闻中频频出现“不排队”“广场舞影响居民休息”“到此一游”等反映社会公德缺失的字眼。在我们身边,也时常可见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陋习。不文明的行为,既影响了公共的利益,也降低了个人的整体素质。为了一时的方便,戴上了不文明的帽子,又何必如此呢?莎士比亚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如果我们少一些自私多一些奉献,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争抢多一些礼让,少一些自大多一些尊重,人人都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时评2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

来源:人民日报

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飞机上,有乘客把脚放在小桌板上,被乘务员劝阻后却指责机舱管理不够人性化;女子骑电动车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出租车发生剐蹭,未受伤的情况下竟索要高额赔偿;小区门口,未拴牵引绳的宠物狗吓到孩子,妈妈赶狗保护孩子,反遭狗主人拳打脚踢……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人深思:为什么规则会被无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规则体系日趋成熟,如何培养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意识、精神文明,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可以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规则文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道必答题。

有时候,矛盾、误会乃至风险,常源于对规则的漠视。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是没意识到“自己声音大会影响他人”,稍加提醒还能改正;但也有人属于“明知故犯”,规则于自己有利就遵守,规则妨碍了自己就破坏;更有甚者,认为守规则是笨拙、迂腐、怯懦,绕过规则得了便宜,才显得聪明、灵活、有本事。凡此种种,不仅容易引发矛盾、扰乱秩序,还会“摊薄”社会信任,带偏社会风气。“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尽人皆知的俗语,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在传统熟人社会,人的流动性不强,熟人之间的评价,构成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住了3年没跟邻居说过一句话”也不鲜见。这样的“陌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彼此关系,定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楼道里“不准倒垃圾”的告示,到国家的成文法律,只有规则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也只有通过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守则能力,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进。

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是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的重要动力。绝大多数人对法律令行禁止,是因为知道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但法律只是规则的一种。为什么有行人看到红灯亮起,仍不假思索地闯过去?为什么有人无视禁止吸烟的标识,转过头去就点上一支?为什么有人敢于“碰瓷”,信奉“越胡闹越有利”的歪理?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违反规则的“代价”不高,有时候还能占“便宜”。这样的苗头不刹住,也会影响全社会对规则的敬畏。对整个社会来说,无论是道德规范、行业规则,还是公司章程、校规校纪,恰恰是那些“软规则”的落实情况,展现着文明的水准与素质的高低。

前些天,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牵动人心。这场悲剧以血的代价警示人们,很多时候规则是生命的“安全带”。“一个不守规则的乘客,一位处置不当的司机,让15条生命瞬间逝去。”人们在愤懑、感慨、悲叹的同时也在反思,假如车厢里有人警示抢夺方向盘的法律后果,有人上前进行有效制止,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确实,当我们的社会氛围,能对不守规则的行为尽快给出否定评价和制止行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就能大大减少。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时代,不守规则的“代价”被显著提高了。无论是高铁上霸座,还是景区里破坏公物,只要被晒上网,就不得不承受来自舆论的谴责和压力。在不文明行为可能被随时随地“现场直播”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培养一点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的“镜头感”。

不守规则的代价需要提高,守规则的意识则需要深入人心。不久前,一位警察在给违规车辆开罚单时,发现6岁的孩子正在“教育”违规的父亲:“我爸该罚,喊他停在停车库他不听,到处乱停车,就要处罚他。”幼小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违规的“代价”,但却从心底里认同“守规则才是对的”。为刚性的规则体系构建成风化雨的文化环境,通过教育的方式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才能让自觉遵守规则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

不久前,有地方的教育部门对社交网络中的家校群“约法三章”,制定出提升网络平台交流效率的新规则。网友感慨,无论技术怎样进步、社会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捍卫我们的规则文明,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且读且用】

乘客刘某竟仅仅因为自己坐过站,便肆意违反规则与司机争吵甚至殴打司机,由此酿成十五条人命瞬逝的悲剧!由此可见,在规则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捍卫规则了!何谓规则?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基本行为规范。我国古代便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的谚语。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了,违反规则的后果必然是害人害己。刘某的行为,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一些人规则意识的缺失。一个人,只有遵守规则才可以最好地保护自己,使自己不遭受不必要的伤害。而一个社会,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才能避免动乱与不安。对于那种因为自己坐过站,便肆意违反规则与司机争吵甚至殴打司机的行为,若不严肃处理,将难以树立规则的权威性,难以维护公平正义,更难以让社会有序和谐,如此何谈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四.主题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意思就是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中国历史伦理道德上最重要的是讲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比较上述三点,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立德树人,德才双修

《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人生“三不朽”中立德为重,立功与立言次之。久久为功,不被废弃,因此称为“不朽”。

我认为,树立德行是最重要的。因为与立德的人相比,能建功立业的人可能是一时的风光,如若没有支撑功劳的德行,那失败也是早晚的事。与立德相比,能建立学说的人,他拥有自己的思想,并将思考合并成学说,教化后世,那么一定令人敬佩,若他没有德行,那么他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是谬误,甚至毁坏“三观”,岂不谬哉?因此,德,行言之大也。

三者相比较,兼具为美妙。没有才能也没有德行的人,称之为蠢人;有才能无德的人,称之为小人;没有才但有德的人,可称之为君子;既有才能又有德行的人,才能称之为圣人。在中国,历经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巨大。毫无疑问,道德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而能力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对与道德略显不足。道德第一位,决定了一个人的言行和功业。因为它是树木之根本,水之源头,人生大厦的基础。

百善品为首,千行德为先。有精英在一家公司应聘,而公司只录取一个人。有人发现了地上一张纸屑,于是弯腰捡起,扔进垃圾桶。他是众人中学历最低,最不占优势的,可主考官却宣布录取这个人。理由是:一品行端正的人比成绩优秀者更懂得爱和珍惜,赢得人心;无德之人,眼中只有钱,心中只有我,即使登上高位,也是一个自私可怜的家伙,无人欣赏。

品德无小事,点滴间真情。品德不仅让人有更高的视野,也能让人看到人生价值和意义;但是,光有德行而无才能,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就会庸庸碌碌;德是才能和思想的延续,有才无德更可怕。一个人办理出国手续时,一枚硬币掉出来,他觉得没什么用,便踢向一边。面试官拒绝为他办手续,说道:“硬币上有你们国家的国徽,你连自己国家都不热爱,出国还能爱惜什么呢?”即使再有才能,不爱国就是个“废品”,甚至是“危险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建造大国重器,隐姓埋名40年,为祖国奉献一生,人品高山仰止。

我认为,立德、立功与立言,三者重在立德。有了美德就会廉洁自律,忠于职守,努力工作,创造佳绩。因此,我们要努力追求高品,提升价值,修为自我,方能担当大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练字作文800字 作文日记300字 坚持的材料作文 新闻特写作文 真情作文600字 宝石花的作文 作文我是一个好孩子 关于猫的作文结尾 委屈的作文400字 父母之爱作文 写给两年后的自己作文 作文书香伴我成长 牵手作文600字 学会欣赏自己作文 高考作文必备素材 美的力量作文 健康生活方式作文 学校的长廊作文 赞美中国的作文 我们班的同学作文500字 初中元旦晚会作文 一件烦恼的事作文400字 怎么辅导作文 明信片英语作文 暑假作文500字 清明节作文800字作文 我不再退缩作文600字 英语记叙文作文 描写黄山云海的作文 幸福很简单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