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洋:中国商业航天的拓荒者 这次要把视角调向更远

2020-11-15 15:55:01
相关推荐

上海2020年9月21日 /美通社/ -- “我们已经走在了现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下一步。”

“这是一次足以载入中国商业航天历史、极其专业的航天大系统工程商业实践。”

“商业卫星国家队,商业公司的竞争力,航天国家队的技术水准,这就是我们作为商业航天公司的目标。”

2020年8月6日,上海,王洋这样告诉团队。他把时空道宇的卫星总装厂房比作精心筹备了26个月的“产房”,而这里即将走出的,是足以推动中国航天卫星产业的商业化颠覆性创新的时空道宇首发双星。

时空道宇首发低轨导航增强双星

中国商业航天的“拓荒者”,星辰大海的“筑梦师”

有两个时间节点,一定会被载入中国商业航天的历史。

一个是2014年,国务院首个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出台,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的起步;一个是2020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内涵做出正式解释,“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围,再一次将中国商业航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这两个节点,都有王洋和团队小伙伴们坚定的身影和坚实的步伐。

2014年,拥有华为、中科院专业级履历的王洋,早已预判到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时机,毅然放弃了令人艳羡的体制内工作,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拓荒者,并创立了中国首家商业卫星公司。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王洋及其团队可以对标的,是大洋彼岸已经率先开启商业航天浪潮10年之久的欧美领先商业航天公司,这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的“对手”。

时空道宇工程师团队

从出发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这条路并不容易,但王洋依然带领团队迈出了属于自己的坚定步伐:清晰的定位和前瞻的部署规划,微小卫星产品级设计及批量生产交付能力,核心配套星载单机全部实现自主独立研发,积累了150余项发明专利等,并通过实践验证了民营航天企业相较传统体制所独具的“小、快、轻”的优势。

2020年,被誉为超级航天年,新技术验证六号卫星、北斗导航全球组网、空间站、新一代载人飞船、火星探测、火星车即将出厂、嫦娥五号……也是在今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就“新基建”概念和内涵做出正式解释,“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围。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将对火箭、卫星制造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为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提供新的增量市场空间。

8月,王洋所带领的时空道宇公司,经过核心技术团队1年多的研制工作,首发双星经历了方案、初样、正样三个研制阶段的设计迭代,共计完成12次大型试验,超200项测试项目,超1800小时的测试,全面覆盖星上8大系统。完成与运载火箭、发射场、测运控和应用系统的全部接口对接测试。研制测试过程中双星各项性能稳定,质量受控。目前已顺利通过出厂评审,全面具备发射条件。

8月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表示,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中国厘米级的导航定位。从产品角度看,时空道宇首发双星在低轨导航增强方面所做的事情,是中国人没有做过的,在整个系统设计实现过程中,作为国内第一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从大系统论证,再到整星设计、载荷设计、核心平台单机设计,全部由时空道宇自主完成,这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的商业航天新生力量,已经具备复杂可靠航天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能力,在低轨导航领域和美国商业航天公司相比毫不逊色。

2020年值得期待的中国商业航天独角兽

商业航天投入周期长、市场能力弱,高技术要求和长回报周期,一直以来都是这个领域的巨大门槛,但王洋和团队显然已经迈过了这道门槛。

定位为全球领先的AICT(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提供商的时空道宇,覆盖从研发、制造到应用全产业链,这是王洋给时空道宇的定位,也代表了他的底层战略思维与顶层架构设计,时空道宇在星座空间段、地面段以及应用段都有功底深厚的布局。

首先是卫星制造,时空道宇首发双星采用GSP100平台,意味着时空道宇已经掌握了50-500kg微小卫星的完整研制和供应链定义能力,今年年底还将推出GSP10平台下的50kg之内的立方星产品,其性能和可靠性力求超越国内同类产品,同时极具成本优势,未来的时空道宇卫星产品体系还会向中高轨领域延伸。

而对于满足商业卫星制造供应链的产品,时空道宇也在按计划推进中,王洋计划在首发双星出厂后,用一年以内的时间,对卫星的供应链进行垂直整合,包括所有星上电子学部分的自主研发配套以及部分开源。正在台州建设的卫星工厂,将是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生产线,这将是中国航天行业与汽车行业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工程能力融合,王洋团队在成立时空道宇之前,就曾大量融合借鉴汽车制造领域的模块化复用、低成本元器件筛选的经验和理念进行中国商业卫星开源标准的定义和实践,希望有一天实现商业卫星的全栈式开源共享,就像UNIX、ARM等公司对工程世界带来的革新一样,商业航天也应如此。

时空道宇CEO王洋与技术研发团队

每当提起时空道宇的技术团队,王洋总是对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们感到自豪和欣赏:“大家说时空道宇的卫星团队很豪华,这一点倒是真的,但我们更喜欢用专业来定义自己。”

确实,2000年之后国家重要的卫星型号不超过100个,而时空道宇的工程师们,参与完成的至少有40颗,他们曾作为主力担当负责包括北斗二期、三期,中国的第一个军用星座“遥感三十号”,还包括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以及部分军用型号。这是中国最好的工程师团队之一,他们是国内卫星领域尖端的中生代工程师,而且年富力强,打过无数次硬仗,对航天产业充满了热情。

在这支团队中,有超过十名卫星专家全程参与了北斗三号卫星的设计与研制工作,涵盖了整星、载荷和单机。在整星和分系统层面,团队成员参与了大系统论证、卫星总体及分系统设计和研发,所研制的北斗三号卫星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在单机层面,团队成员参与了全球短报文通信载荷建设,从体制论证、空中接口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到承担短报文通信载荷的设计与研制,将北斗短报文这项特色服务带到了全球。他们深度参与了北斗系统的建设,他们也将继续在时空道宇,以新的身份和角色,推动卫星商业应用的持续探索。

如果说,一个创业团队的CEO,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钱”、“找人”,那么王洋显然是称职的。在他的带领下,时空道宇已经完成了从商业模式、技术储备、人才储备、产品创造等全维度的战略规划,并已经进入了市场落地验证的攻坚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吉利控股战略投资时空道宇,2020年3月,卫星智能AIT中心项目在浙江台州开工,2020年内,时空道宇首发双星即将正式发射入轨,并开展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证。

航天人的“超视角”,王洋的“太空视野”

“我们恰好赶上了这个时代。”谈及卫星事业,王洋习惯用这样的表达,谦逊中透露着的冷静,和深厚的见地。

时空道宇CEO、首席科学家 王洋

在向团队描述时空道宇的使命时,王洋清晰地强调,这是一次商业实践,并不是科学工程实验,市场化的竞争和体制内的科研有本质的区别,王洋已经完成了这样转身,他的团队也在快速地完成着这样的蜕变。好的航天技术需要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这才是科技本身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团队成员完成这样的转化和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攻克技术挑战不是王洋和时空道宇的全部,卫星制造、卫星工厂、卫星生态链整合、下一代卫星产品,王洋的to do list满满当当,一切都围绕着商业应用场景在努力,目标是要完成中国商业航天公司所没有完成的事,在卫星制造能力、量产能力上,要和中科院微小卫星媲美,同时,低成本供应链产品不弱于航天五院。这是王洋心中所希望达成的“商业卫星国家队”目标:在中国航天的组织生态中,要代表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和全球领先的航天公司同台竞争。

对“技术”和“商业”的见解,也体现在王洋对全球航天发展周期的深刻理解,例如回头看世界上第一颗卫星发射的成功,当很多人在为此创举而赞叹时,王洋平静地看到了其背后“全部理论基础及微工程实践已经完成的情况下顺其自然”的结果,当然航天工程更难的是可靠性要求相当高的系统工程的复杂度带来的问题,而非前沿技术的曲高和寡。

商业航天的成功,是商业需求和航天工程的合拍,在共同发起成立时空道宇前,王洋曾和手机行业、金融银行行业有过是否合作的深度探讨,直到遇见李书福董事长,王洋和团队才下定决心开始第二次创业,这是中国航天产业和汽车行业第一次深度融合的涟漪。

“新四化是全局的事情。”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看来,未来的汽车概念跟传统的汽车概念完全不同,不再只是简单的运输工具,它将成为计算中心、存储中心,成为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化移动终端。甚至今后汽车和整个空中飞行交通可以无缝地连接,满足用户各种需求,带来更多惊喜。在李书福的预测中,未来只有具备强大的网络即线上线下能力和有强大的后台支撑系统的汽车企业,才能立足于万物互联的世界中。

汽车产业、航天产业、航空产业是高度融合的,外界也普遍认为汽车行业是非常好的用户群体,这是联手,也是全球范围内航天产业和汽车产业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融合,势必会带来商业应用场景的深远变革。

航天科技赋能产业

往更长远的未来看,不仅要考虑短期的规划,更要考虑对中国的航天产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王洋心中规划的,是一个“全栈式卫星开源计划”,在星座解决方案、卫星系统、硬件解决方案、软件解决方案、载荷解决方案上,已经有了详细的计划。

卫星具备的是通信、导航、遥感、广播的能力,同时结合现有的地面4G、5G的能力,可以展望当5G完成建设时,人类的通信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到多维空间转变的时候,王洋所看到的,是面向全场景的服务,这是一个横跨了若干维度、若干行业的信息赋能,在民营企业活力和深厚技术底蕴的加持下,王洋和他的时空道宇,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对中国所有产业赋能的生态系统,也包括对全球所有合作伙伴的赋能。

20年前,当北斗系统启动建设时,我们的商业航天和卫星制造还不够成熟,低轨微小卫星方案不仅数量需求不多,业界也没有量产能力,成本非常高。20年后,随着政策、产业、技术、生态的发展,低轨卫星的大规模商用才迎来了可能。

一个航天人应有的超视角,不只是站在地面仰望星空,而是站在深空,眺望更深邃的远方。“所以除了技术特点,也是因为产业到了这个地方。就像IBM和苹果,他们不属于一个时代的产品。”在王洋的心中,顺势而为,则可扬帆远航。

后记:

想要描绘清楚王洋,是有些难度的,他是80后,却已经是中国商业航天的“老人”了,一系列专业级的履历缀在这个名字的后面,他的身上既有航天科学家的严谨气质,又有商业人才的敏锐嗅觉,他既是高冷的技术极客,又是可爱的暖男,

他有前瞻的超视角,也有脚踏实地的战略定力,他几乎是中国最早踏上这条路的人,好在,今天的他,已经不孤单了,在他身旁,紧密团结着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长城的作文 关于快乐的作文 关于感动的作文 感恩作文500字 科学实验作文 暖作文 我学会了包饺子400字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我最喜欢的老师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 挨打作文 科技馆作文 渴望作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三年级写景作文 写雨的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300字 以奋斗为话题的作文 懂你作文 什么的那一刻作文600字初一 我最敬佩的人作文500字 阳光总在风雨后作文 我真的很棒作文 我们班的牛人作文 我的偶像作文500字 运动会作文300字 原来如此作文 最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赛龙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