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如何写出优秀议论文(九):如何在议论文中展现文采(下)

2020-11-15 17:00:01
相关推荐

花在枝上是文采,落下就衰了

第九讲 意味深长重情理

——如何在议论文中展现文采(下)

前一讲探究了写作文采的原理,今天接着就写作技术做一点探讨。

语言表达技术是基于思维基础的。我们看文章时,有时觉得某个句子用词不当,有的句子不太合乎情理,读起来别扭,其实就是因为作者的思维能力还不够。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心中所想,笔底所言。句子的毛病,并不是句子表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对应的审美思辨能力,一味用所谓技术来加工句子,通常会把句子写得稀奇古怪:逻辑不通,情感虚假,思想混乱,不合情理,明明制造了一堆文字垃圾,自己还看不出毛病来,那就太可怕了。而这样的问题,在现实中还挺普遍。我在前一讲中已经举了好几个这样的例子。

塑料花看起来美,但结不出果实

怎样才能把语言写得清晰、准确、精练呢?

第一,多做相关练习。中考语文试卷的“基础积累与运用”部分总有这样两种题型,一种是改病句,一种是给一段话,中间空出四个空来,让你选择合适的词填进去。这两种题型考查的就是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的能力。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总有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区分,其中客观题的三十分都是选择题,在文本后给出四个句子,要求从中选出符合或不符合文本意思的句子,这种题型也是在考查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的能力。多做做这样的题目,可以培养清晰准确的表达意识。

第二,用真情写作。议论文虽然是说理的文章,但也需要从真情出发,说自己心里的理,说自己认可的、理解的理。如果作文中要说的理,自己都不认可,也没有理顺,下笔的时候就绕来绕去说不清爽了。这也可以看出,审美思辨的确是写作的关键能力,而尊重规律的写作也的确能帮助一个人努力追求通情达理。

第三,养成推敲的习惯。光有真情而没有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也是没法将作文写得清晰准确的。将表达基本功打扎实,无非多读多写,别无它途。尤其要注意读写中的推敲,如果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读写数量也不一定能转换成质量。这里举一个推敲的例子。比如下面这一段议论(可在本专题第七讲中查看全文):

我们每一个人,精力都是有限的。爱因斯坦也不能比其他人多活一辈子,可是爱因斯坦、霍金在有限人生中咬定物理学不放松,曾经落后挨打的中国也咬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偏移,这样才能在如此有限的一百年间,实现了他们崇高的理想,令同行而不精者可望而不可及。繁,落得华美而不精致人生;精,赢得充实而快乐人生。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就这一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不考虑与原文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这一段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才能取得好效果。为什么看起来乱,是因为:①在举例爱因斯坦的时候突然又带出个霍金,前后不一致;②把爱因斯坦和中国统一归类为“他们”,后面的结论又只停留在“赢得充实而快乐人生”,与国无关;③“繁”和“精”两个字定义不明确,同时,例子只讲到“精”未讲到“繁”,所以结论与例子之间缺乏紧密关联。

经过这样推敲之后,就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修改时就有的放矢了。比如这一段话可以改成:

精,是集中精力,专注目标。爱因斯坦一辈子咬定“物理学”不放松,最终成为了科学巨匠。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咬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放松,才造就了现在国富民强的初级模样。人生如此,国运如此,精而赢。

这样一改,看起来就清晰、准确、精练了。

每一片花瓣怎么长,都有清晰的思路

怎样才能把语言写得形象、生动、鲜明呢?

除了前面说的三个原则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具体的表达训练,比如学会如何运用修辞,学会如何控制语言节奏,学会如何形成语言风格,等等。其中修辞是语言生动最基本的技术手段。

修辞,就是修饰文辞,这种方法就是专门为语言的形象生动而生的。常见的美化语言的修辞就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几种,如果觉得简单,往往是因为只浮于修辞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修饰的本义。这样写出来的句子,常常长着个修辞的漂亮模样,却损坏了文意的表达,让人读起来很难受,就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的感觉。

就说最常见的比喻吧。比喻有很多种分类,但从基本形式来说,无非两种,一种是用两个事物来比,这通常用在基础的描写上;一种是虚实之间来比,这通常用在抒情、说理上。不管怎么写,都要基于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基础,针对性地进行创造。

所以比喻的写作,特别讲究新鲜感,有句很有名的话来评论比喻这种方法: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材。因为比喻是修饰自己的文章内容、美化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表达的,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审美习惯而发生的,把别人的比喻套到自己的作文里来,十有八九不合适。好比看见舞台上模特穿的旗袍很漂亮,但套到自己身上,说不定就把自己勒成了一条大青虫。

大青虫穿紧身衣还不错,人若穿成这样…

下面结合这篇短文来说说比喻。

姜之辛

被遗忘在灶台角落的半块生姜,龟一样匍匐着,切面已经如老树墩般干枯,微微内陷,老黄的表面也缩皱成纹,如千年层岩。然而在我看见它时,就这么火柴盒大的半块姜上,已赫然有了两枝新芽,一枝斜出盈寸之间,探出两丫,另一枝直立向上,已有三寸之余。它们不像常见新芽那般嫩绿鹅黄,而是墨绿沉沉,老气横秋,眼见是长得十分艰辛。只不过侥幸躲过厨刀一时,便将内蓄悉数供作新芽绽绿,一定是内心存有开花一念。上次在深圳东部华侨城看见一畦姜花,箭簇般刚硬的叶丛中,朵朵白花柔软飘逸,花柱摇曳,如一群下凡仙女秉烛夜游。我相信不论多坚硬的人生都会有柔软的梦想,哪怕生活细节上的磨砺锐如剑,利如刃,冷如铁,辛如姜,也还是渴望能相逢开花的那一瞬。

姜味辛辣,不同于辣椒之辣,非唇舌之间明火浮燃,而是入肌彻骨的火热,暖胃暖心,仿佛是长久沉潜艰难苦痛之后呈现出的无比坚韧的笑容,是厚积薄发、满蓄而盈的踏实。我很喜欢生姜的另一个名字“因地辛”,读起来就觉得辛聚地气,厚重绵长,宛如世间那些绵绵不绝的母爱,将无数辛劳、辛酸、辛苦都化作了枝头柔软的香。

那半块生姜我没有拍碎丢进锅底,只默默将它埋入花盆的土里,静等花开。

躲过厨刀的半块姜,也有开花一念

这是一篇深刻、隽永的小短文,借半块生姜的现象来象征人间母爱的艰辛,特别耐人寻味。第一句话就连用了三个比喻,将半块姜比喻成匍匐的龟,将生姜切面比喻成干枯的老树墩,将生姜表面比喻成千年层岩。如果将这些比喻更换一下,比如将这半块姜比喻成趴在角落的小蜗牛,将凹陷的生姜切面比喻成一个小小的酒窝,将生姜表面的纹路比喻成蕾丝裙的绣边,这样尽管单个看也说不出哪不合适,但整体就觉得十分别扭、散乱,原因是:此文所写的半块生姜,是“侥幸躲过厨刀一时,便将内蓄悉数供作新芽绽绿”的姜,是一个在艰难、凶险的环境里仍执念开花的弱小而强大的形象。所以原文中的三个比喻,都是围绕这样的安静、艰辛、执着的情理来描写的。

这是用事物来比事物。虚实之间的比也是遵从这个原理的。比如此文中将生姜的辛味比作“长久沉潜艰难苦痛之后呈现出的无比坚韧的笑容”,比作“世间那些绵绵不绝的母爱,将无数辛劳、辛酸、辛苦都化作了枝头柔软的香”,这都是基于对生姜的味的描写, “非唇舌之间明火浮燃,而是入肌彻骨的火热,暖胃暖心”,同时基于半块生姜仍然“心执开花一念”的现象,然后结合全文的思想感情而产生的比喻。

一个恰当的比喻,通常就是在这样特定的语境下才恰当,离开了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就不恰当了。写比喻句,找到事物之间表面特点的相似是很容易的,但并不意味着有相似特点的两物相比就恰当,还需要结合内容和情感来细细推敲,才能表达得恰当。如果还能进一步融入情理,就能写得深刻隽永了。各种修辞的写作原理都是相通的。

学习经典,不仅仅是印进心里,还要内化

要运用好修辞,还要善于从各种经典诗文中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是形式上的套用、模仿,而是学习其内在的审美、逻辑原理,然后举一反三地进行练习。我之前写过几篇关于某些“线上名师”的教学案例,其中有位“名师”将一个好句子中的某个词提出来,然后让孩子进行形式上的模仿,冠之以“新视角写好词句”、“没收句”、“往事句”之类,可是孩子们写出的句子惨不忍睹,这就是只在其表未入其理的结果。

从考试角度来说,有文采的表达还是很容易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但切忌把浮夸当作思想,把堆砌当作优美,把抄袭当作引用。华而不实是一种虚华,没有真情、没有思想、没有逻辑的表面浮华的文章,让人生厌,注定是得不到高分的。

在考试中写议论文如何写得新颖深刻又能稳中求胜呢?明天我来接着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草的力量作文 500字作文高中 关于互联网的英语作文 心中的英雄英语作文 二年级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第一次自己睡觉作文400字 什么真好作文 方特一日游作文300字 长城解说词作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作文 我家的一个星期天作文 写秋天作文 关于帮助的作文400字 七下作文 打屁股故事作文 韦神作文 什么值得珍惜作文 书山有路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老师300字左右 猫和老鼠作文 冬作文200字 妈妈二三事800字作文 以微笑为题目的作文 感动作文150字 相互理解的作文 我的新老师作文400字 趵突泉作文500字 关于倾听的作文 我爱我的父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