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美术研究|书画如也 如其学 如其才 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2020-11-15 20:40:01
相关推荐

刘熙载论书法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概》)可以移来论画。“画如其人”,于潘天寿先生得到充分的证明。

我曾有幸聆听潘天寿先生的教诲,并十馀年目睹他的处世为人,每一回忆,一位最有原则的谦谦君子,刚正敦厚,儒家的高尚风范,学者的宏大谨严气象,就清晰地浮现出来。尤其是他“超豁高雄”的思想境界,处处富含艺术辩证法的画学理论与绘事、教育实践,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下面仅从“高峰意识”“立奇达和”“奇平之道”和“边角学问”四方面,根据亲身经历、切身体会,谈谈潘天寿的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价值。#绘画#

高峰意识佛家有个说法:“识不过师,不堪为徒。”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建立在他的“高峰意识”上的。我多次听他讲课、谈话,也数次一人请教于先生,他那种过人的识见、高超的格趣和谨严宽宏的治学态度,感人至深。但这是涉及潘先生整个人生和艺术成就的大问题,所以只能就我所接触闻见参以读过的部分文章,略述一二。我还觉得,我的评述和论证不免浅薄累赘,不如径引潘先生自己的话来得明确、深刻,因此,在某些地方不得不过多地摘录潘先生的言论。先看潘先生的志向:

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方为合格。(《听天阁画谈随笔》)

具体标准如何呢?一是不做“笨子孙”,二是为“高峰”增高阔。 潘先生认为,中国的绘画,“处于东方绘画统系中最高水平的地位”,与西方的绘画统系双峰并峙。中国人从事中国画,更须有“新新不已”的精神,如“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孙”,“倘固步自封,安于已有,诚所谓无雄心壮志之庸俗懒汉”(见《听天阁画谈随笔》),是说既要继承传统,能够代表固有的成就,又要推陈出新,要求之高可见。这是就纵向言。 从横向说,“外来的传统,亦须细心吸取,丰富营养,使学术之进步,更为快速,更为茁壮”;然须坚持一个原则:不可“减去自己的高阔”。(见《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为高峰增高阔,这就是潘天寿先生的“高峰意识”。 为此,潘先生一再提到“登峰造极”:

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识见,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即“五个条件”─引者注),然后能登峰造极。岂仅如董华亭所谓“但读万卷书,但行万里路”而已哉?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即“四至”─引者注)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以上《听天阁画谈随笔》)

高峰意识是建立在民族自豪、自尊和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上的,潘先生的见识、魄力和毅力,论之者多矣,这里只是强调:志高矣,言论不得不高,作品不得不高。潘先生的作品,与言论,与志趣,实实在在,翕然如一。 他又以自己的抱负激励和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两峰并峙局面中为中国画增高阔:

要成为大家,一方面要多画,多看,又要修身养心,孟子说,“养吾浩然之气”。不要找小趣味,小家。要大家。刻刻实实的打些基础。(1963年3月25日谈话)

落实在一个画家,就是风格问题。

艺术这样东西,最讨厌的是“同”。(1963年6月谈话) 不同就是风格。但不同有好有坏。……“风格不同就好”的讲法是不对的。 风格特异最困难。 风格之难者,在于特别高,特别显。(以上1962年12月12日谈话)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潘先生看了国画系山水年轻老师的写生作品,对他们说:

现在搞山水的人不多,也不大好。你们要向好的去比。……我希望你们再搞上去一些,石涛、石谿、元四家、董巨,去翻(按:潘先生要求“多弄些古人不同的派系,翻一翻筋斗”)五年十年,这样,过五年、十年,这些东西你们又都不要看了。

一九六二年,潘天寿先生为国画系高年级学生及青年老师讲画论,在讲解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迁想妙得”一节时最后说:“……所以,作品是把画家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去了。”这些“东西”,潘先生指的是:思想、性格、脾气、学问、功力、格调、气度和意趣。检阅我的笔记(1959~1964年讲课谈话笔记),潘先生谈的这些?“东西”随处可见。

松树每个人都会画,而八大画起来调子高,朱梦庐(偁)调子低。这就是意境。有的人先天品格不高,而修养也不大高,那末,松树的夭矫不群、高华、挺拔的味道就抓不到。……内心里有意趣,(画)才能有意趣出来。─李太白调子极高,句子不雕琢,而又很美很华丽;李商隐就有雕琢了,注意修饰,气概不如李太白。……八大山人的画,看到后内心都能提高几尺。 品格不高,落墨无法。钻小眼子的人,布局不会廓大,萎靡不振的人,画不出劲健的意趣。所以人要养刚劲的意趣,这样,他的画必然会高的。 选材有思想性,有诗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平凡的小事,寓有深刻的思想性。有诗意的脑子,处处都是诗的题材。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是门户之见,不是学术的态度。古人也有偏见,尚南贬北,不光是画,文学、医术、拳术,总是尚南贬北……我们不要有南北的见解。各有特点、弱点,取强点,去弱点。 多方接受,拼命下死功夫,到时自然瓜熟蒂落,不担心风格不出来。 胆要大,心要细,计划要长远。顶讨厌的是没有毅力。

一个有着强烈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高峰意识”又是与“忧患意识”化为一体的:

石涛上人云:“画事有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问者。”时下少年,谁能于此有所警惕。

《听天阁画谈随笔》这一节,不知道潘先生是什么时候写下的。其实,这个??“时下”,是应该延续到今天的。 总之,潘天寿先生坚持“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所以中国画家须讲“四备”(“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四至”、“五个条件”。四备、四至、五个条件,实为中国画学的精髓,蕴涵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个精神。它是潘先生“一艺术品,须能代表一民族、一时代、一地域、一作家”??要求的落实,也是潘先生?“高峰意识”的具体化。像潘天寿先生这样言行一致,理想与成就无间的艺术家,令人敬佩,足资我等师法。立奇达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重要美学思想之一。潘天寿先生的实践,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或许是最具个性的中和美的典范。

“中和美”以先秦尚“中”思想、孔子“中庸”思想和先秦尚“和”思想为哲学基础。对这一传统美学概念,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具有特定内涵的内部和谐即温柔敦厚型的艺术风格,思想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的认为这是普遍的和谐之美,它涵盖各种审美形态;也有的认为,“中和是一种以正确性原则(按:即中庸之道)为内在精神的、具有辩证色彩和价值论色彩的普遍和谐观”,在中国美学史上,“中和之美”实际上兼有上述两种理论形态,它们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1。我以为,这最后一种意见是可以接受的。

“中和之美”作为普遍的艺术和谐观,兼有阳刚和阴柔两大风格类型。中国传统绘画,宋代以后,渐失刚健清新,中和美的道路越走越狭窄,到了明末,董其昌等倡导“南北宗”说,以“温柔敦厚”型为主流的艺术风格更趋为柔弱凄迷,其间虽有突出者如徐渭、八大、石涛以及晚清的吴昌硕,然都未能超越时代的情境而足以挽救颓势。潘天寿先生以“强其骨”、“一味霸悍”的雄强气概,独辟途径,刚健为宗,立奇达和,其成就与意义,不仅在于用笔、章法,也不仅在于个人风格,重要的是以“不入时”的抗争(潘先生“不入时”的涵义自然不止于此),铸就了一种使人惊动的大力的大和谐—中和美的又一典范,从而显示出他的个人风格在美学上的普遍意义。 我们说潘天寿的艺术是“奇而和”,是说他“奇”为志趣,“和”为准则,“中”为方法—立奇达和,用中取和,形成一种和谐的表现形式。从美术史看,潘先生的风格是“特异”的。 潘先生说过,“艺术必须有独特的风格”。独特风格的形成,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一要不同于西方绘画而有民族风格,二要不同于前人面目而有新的创获,三要经得起社会的评判和历史的考验而非一时哗众取宠。这三条,潘先生都实现了,并且高格调地“成其奇异”。 潘先生说过:“我想以奇取胜。八大也以奇取胜,一看使人惊动。”对创奇的认识,潘先生是极为清醒的:

以奇取胜,须先有奇异之秉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其奇异而成其奇异。如张璪、王墨、牧溪僧、青藤道士、八大山人是也,世岂易得哉?(《听天阁画谈随笔》)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十分明显,潘先生是以青藤、八大等自期自负的,且终于“成其奇异”。 奇异之思,不会只是潘先生有。然而,能否“成其奇异”?有奇而为怪僻者,奇而为恶俗者;奇异又有小大之别,格调之殊。据吴冠中先生回忆,抗战时期,潘先生在昆明看到不少担当和尚(僧普荷)的画,“回来后谈论得特别兴奋”(见《潘天寿研究》)。担当的山水,取法董巨,有自己面目的,笔致生辣简逸,每佚出常径,有奇异之趣。不过,比之于潘先生,其气局显然如“小巫”之见“大巫”。

龚自珍说:“各因其性情之近,而人才成。”(《与人笺五》)中国画原以性情为体,由天资、功力、学养、品德陶冶而为艺术品。“徒以不下人,倔强撑一肚”的潘天寿先生,既以奇取胜,不局促于规矩,遂形成具有方、简、健、奇、重、大的强烈特色的风神体制,其于“立”奇的特异,可说几乎已达极致。潘先生的作品,奇崛雄强,超逸古厚,下面只说他的用笔,是刚健而中和的。 不可否认,对潘先生的画,常有“霸气”的微言。其实“霸气”之说,由“温柔敦厚”来。数百年来,“温柔敦厚”型中和美的偏执已经太久,积习成自然,几乎难以接受异于自己审美观的“中和之美”了。 刚健,作为因素,甚至主导因素,能否转化成为中和?“中”者,“最合理而至当不移”2,“中庸”即“用中”,或“中和”3。“和”为不同或对立的因素由相互联系,互济互泄,而形成某种和谐状态。所以作为方法论的“用中”,即以正确、得当为原则,并非不偏不倚,四平八稳。“中”,既可为正中,也可能偏于一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显然远离一端,靠向另一端。故“执两用中”(《礼记·中庸》),以“义”(宜)为度,其具体化,是为“时中”,中因时变,因时用中4。

孔子即被孟子称为“圣之时者也”的。事实上,孔子是颇“不入时”的。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栖栖徨徨,奔走于诸侯列国间,却无法实行其治、平的理想,不得不发出“大道不行”的叹息。所以,孔子乃是“不入时”的“时者”。时人对潘天寿先生“霸气”的非议,自然令人想起长期以来对董其昌的赞誉。昔人论董其昌,认为他“资质本不甚高”,因拼命做功夫,与古人血战,“所以妙会处多”,书画用笔天真烂漫,圆劲中有生、拙、秀、逸趣味。他自谓“姿媚旧习,亦复一洗”,而论者仍说他“秀不掩弱”。

潘先生的用笔,取南宋水墨苍劲和浙派的健拔,而去其率直颓放、单薄躁硬;得书法用笔的“留”、“缩”、凝重,而无文人画末流的庸弱琐碎,故大刀阔斧(潘先生多次说画画要注意大体,要大刀阔斧),形态方折,而机趣圆融,寓圆于方,厚重清警,“沉著畅快”。如果说董其昌的笔墨堪称“笔精墨妙”,为“温柔敦厚”偏于秀美的典型,那么,潘天寿先生的笔墨,不愧是刚健清新的壮美的模范。世人极言儒家有柔之训,为何无视孔子亦颇尚刚,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思所作《中庸》盛言君子之强呢5?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潘先生的用笔是“刚而和”的。

庞朴先生曾经概括出儒家求中的四种思维形式—“中庸四形式”,其中的“A而B”或谓“A然而B”式是把对立的两端直接结合起来,用长补短,以成和谐体6。如果说潘先生的用笔(实是整个作品)是“A而B”型的中和之美,我们进而还可以看到,潘先生作品的艺术形态,更是“极A而B”的。潘先生常说自己“粗鲁”。粗鲁,在性为偏,粗鲁而且倔强,可说是大偏了。扭转一种大的偏向而不失情性地成其和谐,“一见使人惊动”,则是大的和谐,没有大力量,是做不到的。潘先生实在是天授“大力”者。中国画最重用笔,“用笔既误,不及议其画矣”(范玑《过云庐画论》)。明清以来,“沉著痛快”被肯定为用笔的极致。潘天寿先生则进而谓“沉著畅快”:“画事用笔须在沉著中求畅快,畅快中求沉著,可与书法中‘怒貌抉石’‘渴骥奔泉’二语相参证。”?“畅快”与?“痛快”,一字之变,力量与情味无疑更大更浓了。 《乐记》说:“事与时并,名与功偕。”健而遒,大而谨,简单而不简单,空虚而不空虚,放手得开,而团结得住—潘天寿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的、民族的强音。奇平之道 “求之不易,则举笔时亦不易也,故有真精神出现于世。”(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我们拜访潘天寿先生,这次他主要是谈创风格的问题。他说,学古人,要掌握古人留下来的规律,又要进一步地发展;初学的时候先要将“原料”备起来,在原料备得充分的情况下,求其不同比较容易,而求不同有不同的求法。潘先生又说:“我想以奇取胜,八大也以奇取胜,一看使人惊动。奇取胜,奇要在底里求,有相当基础的平的底,就比较好。奇中取奇,有时会不稳当,会失败。”他说黄宾虹先生的画,早年非常平稳,平的功夫非常充分,从小学到六七十岁,还没有“黑”,七十以后就变了,构图很平常,挂起来就特别了。“平稳的功夫很凶,所以后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是功力深厚,达到化机。”而他自己则“从小画画,比较粗鲁,规矩的不肯画,功夫欠缺,……所以早年常常失败得不成样子”。 潘先生上面这一席话,至少给了我们如下的启发和认识:黄宾虹先生以平取胜,他自己走以奇取胜的路;两条路子都可以有所成就,但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这揭示了创成的规律,为他《听天阁画谈随笔》中下面的话作了注脚:

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每寥若晨星耳。

大家都知道,黄宾虹七十以后大变,山水章法三叠两段,十分平常,而他“偏要突手作用”(《石涛画语录·境界章第十》),“从高处入,大处入,深处入,厚处入”,“成健实朴茂,浑厚华滋之新风格”,“只觉青翠与遥天相接,水光与云气交辉,杳然深远,无所抵止”(《黄宾虹先生简介》)。黄宾虹的作品,极平稳而极不平常,是一位平中运奇的大家。 潘天寿先生则有异于是,走“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用”的路,因此,他于奇与平的关系特别留意:

药地和尚(弘智)云:“不以平废奇,不以奇废平,莫奇于平,莫平于奇。”可谓奇平二字下一注脚。绘事往往在背戾无理中而有至理,僻怪险境中而有至情。如诗中之玉川子(卢仝)、长爪郎(李贺)是也,近时吾未见其人焉。(以上《听天阁画谈随笔》)

奇于平,平于奇,都是大家;但各有其条件:

以奇取胜者,往往天资强于功力,以其着意于奇,每忽视规矩法则,故易。以平取胜者,往往天资并齐于功力,不着意于奇,故难。然而奇中能见其不奇,平中能见其不平,则大家矣。(《听天阁画谈随笔》)

黄宾虹“平稳功夫很凶”,以后得心应手,达到化机,平而不平,是为“奇于平”;潘天寿先生欲以奇取胜,也“自以为天分不差”,然深知自己可能的缺失,所以一直牢记早岁吴昌硕对他的劝勉,直到一九六○年代初,还对八大、黄宾虹的作品临写不辍,既葆其不受拘束的性情,又知己知彼,“道古循今,极力锻炼”,终以他奇异的才情,在“平于奇”的艺术创造中达到时代的顶峰。 潘先生的“奇平”之道,黄宾虹之外,历史上还有一个性倔强人称“迂翁”的倪云林可与相比。元季四家,董、巨之外,倪迂独取荆、关,气韵萧散,笔致奇峭,“平淡中出奇无穷,直使智者息心,力者丧气”。潘先生则警奇古厚,清新拙涩。二人途殊趣同,而都堪称孤纵独响。 潘天寿先生才高识超,用所长,济不及,而后大成。“才者何?卓识高见,直超古人之上,别创一格也。”(松年《颐园论画》)潘先生以奇异之才,创奇异之格,世岂易得哉! 艺术创造不外两条途径:一从规矩入,从规矩出。这是大多数画家所走的路。而才高者,其创成往往在规矩之外,又潜在地合乎艺术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已有的规矩,成为“常道”。此即潘先生所说“常从非常来”,此亦所以“传统常新”也。潘天寿先生的理论和实践,为“常新”树立典范,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边角学问潘天寿先生对于画面的布置(构图),在主客、配合、虚实、疏密及灵活之平衡等几个要点外,又有“边角”之说。“边角”—画材或点画与画面四边四角的关系,从形迹看,不外“出入”与“虚实”的问题,常人往往忽视之。潘先生特别拈出,并一再强调“须注意”,“不可不细心注意”,“尤须注意”,非为小题大做,恰是其见识过人处,治学谨严处。 中国画的形式特点,不外笔法、墨法、章法,最后归于笔墨。潘先生的作品所以成其大,就章法言,一个重要的诀窍,是气局的开张,而气局的开张尤得力于边角经营。齐白石治印,每利用石边为点画,视觉的效果明显大于原石。潘先生更大用之,且总结为布置纲要:

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内之安排……然尤须注意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自然得气趣于画外矣。(《听天阁画谈随笔》)

大格局的实现,潘先生也作过概括: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作大画亦然。须目无全牛,放手得开,团结得住,能复杂而不复杂,能简单而不简单,能空虚而不空虚,能闷塞而不闷塞,便是佳构。反之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高瞻远瞩,会心四远,小中见大,扼要得体,便不落小家习气。(《听天阁画谈随笔》)

把上面两段话联系起来,大画欲?“放手得开,团结得住”,小画须“会心四远,小中见大”,又都要“得气趣于画外”,这不正与边角的出入、虚实有极大关系吗? 潘先生的这个经营诀窍,就法式言,“边角”关乎气势、体格和画面的完整性;就理趣论,“边角”蕴涵了中国画学的根本精神,包括艺术与自然、审美意识、艺术特征、笔墨规律等大问题。边角虽“小”,其中有大学问。我多次听先生讲课,于“边角”的学问,有所得焉。下面作简要地分疏,仍以其一九五八、一九六一、一九六四年的几次讲解内容为例。一、边角与自然形态?—“艺术并非自然” 潘先生把“力求排除对象的束缚”视为“传统绘画的创作特点”(此可与“画为心源之文,有别于自然之文”的见解相参照),在解析边角处理时,强调:

艺术不能为自然所困。 对自然作艺术处理是艺术家的责任。

他用《棉花与稻子》作了说明。 上图:潘先生说:“(稻子)三边(按:即上、右、下)起,气势分散不集中,都互相不联系,这是由于落写实的写生套子。” 下图:“(棉花)脚不及边好,取其斜势。棉花不要太靠边,而且不及纸头,就好。(按:否则局促不畅)”潘先生对图例的说明,还涉及气势、虚实衬托、空灵明豁,而且,艺术有别于自然形态也不仅在于边角,但“边角”关乎艺术与自然,以潘先生的《松鹤图》为例,于二例可见一斑了。

二、“不齐”之“三”在边角的运用论中国画的结体,黄宾虹有句名言:“齐与不齐三角觚”。古代用以书写的竹木条,叫作“简”,三面平直,两头的平面为不等边三角形(“不齐”),捆绑起来称为觚(“齐”)。中国画的立形、布置与点画结构,有似觚的结体,齐(整体)中含不齐,由不齐成齐,即所谓“齐而不齐”“不齐之齐”。这一结体原则,在生动灵活的变化中达到整体的和谐,体现了传统“和而不同”的审美观念。 潘天寿先生认为山水主要讲虚实,而花鸟主要讲疏密,因有“三点三画”之说:一者数之始,三者数之众;以三为起点,相排比,相交错,以至无穷,其中变化万千,无所底止,而有或简或繁的变化之美。潘先生的“三点三画”说,多就法式而言,所以他讲疏密,都要援引黄宾虹“齐与不齐”的说法。“三点三画”与“齐与不齐”合,中国画结体之理法全。潘先生称“三”与“不齐”为“数千年来画上的最高学术问题”。 画内布置有“三之不齐”,边角经营同样以“三之不齐”为原则。

……黄宾虹说的不等边三角形,也说的是线的三角形。平行线板,不灵活,所以用斜线,与画边有变化,不讨厌。

三、出入—?边角与画内之景凡画材与边角发生关系,就有出有入,具有开合、收放、张敛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画内之景,边角的出入,就画材说,既可为“开”,又可为“合”,也可作“承转”;就气势言,出为张为放,入为收为结,然也可为一段(大开合中的小开合)之“开”即放。故边角的出入直接关乎气的畅窒和境的大小。 画材的布置愈能出能入,气势愈大,局面愈大,境界愈大。潘天寿先生最精边角出入之道,故设景不繁而格局恢弘,笔简而气象万千。兹举三例。 《莲花峰》近处不过岩石一角、劲草数丛(右入)和一松的根脚(左出);中部凌空松枝,横撑两边(左入;右出而势由内向上,既承,亦收亦转),上部之字形山峦一脉,数峰,右、左皆入,为结。纸端压上一块有斜势的题跋。整幅画材不厌其少,明豁,空灵,松奇,峰奇,最有高山仰止之感。 《堪欣山社竹添孙》坡石、竹子、栏干、芭蕉、瓦屋、岩幛,都从三边生来,无一全者,境大而全。

《秋雁》如一部大乐。第一层杂树上势左入右出,墨叶点叶枯枝,高低上下,疏密变化,与第二层淡墨丛树(又分三层)交互呼应;第三层大山勾廓,实以横向的苔草,空虚而不空虚;远山两层,前层撑出画外;天际雁行成字,与两边若即若离,满而收,张而不流,秋云隐约,右出回上,徐徐流出画外;左角竖款朱文印,右边横款白文章,与雁行纵横交错。通幅形质简重,层层横势,参差出入流动,洪钟大吕,一曲秋的交响乐。 读潘先生的作品,只要心会四边、出入之用,觉妙不胜收。四、边角的虚实—画外气趣 中国画的意境与笔墨,讲求“意到笔不到”,即虚虚实实,境生象外,意在笔墨之外。虚实,是中国人的大智慧。画的布置,画的笔墨,常在虚实中显高妙。 出者出于边、角外,入者由边、角入,所以出入不能离乎“外”。上面一节,说画边的经营可以扩大画内的气格,这里是说边角的虚实,关系作品的意趣和完整性。在这一点上,也足以见中西绘画在构图上的区别。 画龙,不画全龙,或一鳞半爪,而“见”全龙,意趣得焉。《莲花峰》的劲松岂必画出全松?《堪欣山社竹添孙》,画材都是局部,但没有“局部”、不完整的感觉。此其一。其二,又有虚“角”:画材布置,常不及角,而观之或为地,或为水,虚(空)中有实;最为特别的是,画角明明是树是水是山石,偏偏没有了皴染,没有了点画,没有了颜色,有意虚空起来。

如此化实为虚,意到笔不到,用意与作用,盖有五焉:突出主体主点;增强画内气势;加深画内空间;还因此使内容(画材与意趣)延伸到画外,引起联想;最后,不因画满了角产生“没有画完”“被切去”的感觉,从而得到了画面的完整性。为避免繁芜,这里不再详析。一幅布置谨严的作品,设或被切去半公分,就会有迫塞、不完的感觉,所以潘先生每逢裱画,都要嘱咐师傅,千万不可切边。在潘天寿纪念馆,我曾见到因纸边不齐,潘先生亲自拼补的两张画,纸质、色泽都不一样。

潘天寿先生的“边角”之说,在讲课或看画时,有具体的评析,但《听天阁画谈随笔》中,似乎语焉不详。上述几点,是综述潘先生的讲评内容,参以己意,略作分析,限于学识,恐未能得到潘先生的要旨与深意。 我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在哪里?精深又在什么地方?中国绘画如何说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潘天寿先生说:“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在潘先生的身上、画上,是确确实实见到了,体会到了。他的品格、艺术,不愧为一代宗师,一代大家。作者:童中焘

注释:※ 本文原载《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又:《潘天寿研究》第二集,1997年。1 见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2 杨伯峻《论语译注》。3 庸训为用,郑玄《礼记·中庸》注:“庸,用也。”“中庸”即是“用中”;《广雅补正》:“庸,和也。”并引《国语韦诏注》:“庸,和用也。”则“中庸”“中和”二义相通。4 见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5 孔子颇尚刚,《论语·公治长》:“子曰:吾未见刚者。”《子路》又曰:“刚、毅、木、讷近仁。”《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厚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中庸》且盛言君子之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见柳诒徵《中国文化史》。6 见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

美术研究|王来文:为中国画的笔线注入生命与灵魂!

中国传统绘画,虽有信笔出之、这正足千锤百炼之后高度的艺术概括

美术研究|刘继潮著《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本体诠释》集评

为书之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美术研究|朱良志|《石涛画语录》中的“蒙养”与“生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美术研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景的作文600字初中 科幻故事作文500字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一段难忘的旅程作文 放假了作文600字 合肥中考语文作文 爱是作文半命题 点赞新时代作文 描写冬天的作文300字 懂得感恩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350字作文 换个角度看问题 作文 变作文600字初中 为了自己的梦想作文 介绍中秋节的英语作文 我也是一束光作文 新与旧作文 一次深刻的教训作文 假期趣事作文300字 假期趣事300字作文 认识自我作文800字 如何保护环境英语作文 情亲类作文 高考零分作文大全 与爱同行作文600字 关于春节的作文600 突破自我作文800字 成人高考作文怎么写 不由自主作文 中考作文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