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做好“后半篇文章” 苏铜携手共圆“安居梦”——易地搬迁 搬来稳稳的幸福

2020-11-17 02:00:01
相关推荐

告别山坳坳里的老房子,住进城里宽敞明亮的电梯房,出门就是学校、医院、商场……这两年,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1.8万名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完成了“村里人”向“城里人”的角色转变。

但搬迁只是第一步,解决好搬迁居民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需求才是大文章。为让搬迁居民“搬得来、稳得住、能增收”,近年来,苏铜两地全方位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共圆易地搬迁户“安居梦”。

解决就业,

让“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大家心里都有顾虑!”32岁的易地搬迁居民贾翠莲告诉记者,刚开始,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的村民,对进不进城十分纠结。让贾翠莲惊喜的是,搬进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新房后不久,万山区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内由苏州援建的几个“扶贫车间”,给易地搬迁来的新居民带来了希望:“我现在就在社区锦绣坊里绣花,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哩!”

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罗焕楠介绍,近年来,苏州及高新区投入5739万元财政资金,用于这里的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16个项目建设,切实让搬迁群众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其中,苏州高新区提供620万元用于“扶贫车间”建设,实现600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搬出来属于‘前半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后半篇文章’。”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杨亮表示,所谓“后半篇文章”,即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五个体系建设,包括就业、教育、医疗、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治理体系等。“旺家花园社区开设的‘扶贫车间’,最大意义就在于帮助搬迁居民实现就近就业。”

不仅如此,从年初到现在,万山区还有360人左右到苏州高新区就业,其中约260人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工资5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一人到苏就业,全家脱贫。

就近办学,

让公平教育温暖每个孩子

“我家两个孩子,上学问题一次性解决。”36岁的杨庆华是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团山社区的一名易地扶贫搬迁居民,随着家门口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八幼儿园和第七完小的顺利建成,她的“心病”一下子被治愈了。

松桃苗族自治县团山社区现有易地扶贫搬迁居民6500余人,幼儿园适龄儿童310人左右。如何让新居民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成为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中之重。

“这座新建的幼儿园,总投入1473.23万元,苏州工业园区投入300万元。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向优质园靠拢,大部分老师具备本科学历。”松桃苗族自治县第八幼儿园园长滕建斐透露,第八幼儿园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星慧幼儿园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未来,苏州可能会派老师到松桃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不等的支教。

与幼儿园紧邻的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七完小,同样是一所面向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学校,占地面积93亩,可容纳45个教学班1890名学生,教学楼窗明几净、学生食堂干净整洁、电教装备先进……

“城里学校有的,我们都有。”第七完小校长邓江波自豪地告诉记者,为让山里娃享受好的教育,即将到岗的新教师都是经过仔细遴选、层层选拔,从各地招来的最优秀的教师。同时,学校还与苏州工业园区东延路实验学校建立了对接帮扶关系。“东延路实验学校将从管理提升、教师团队、教育创新等多方面,对第七完小进行全方位帮扶。”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截至今年7月,铜仁558所学校与苏州450所学校实现结对帮扶,铜仁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扶贫,

让文明之花绚丽绽放

8月25日晚上8点多,乌江畔的沿河县政府广场上,一座明亮的玻璃小屋——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内,十几个成人或孩童围坐在书桌旁,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看书,隔音玻璃幕墙将小小空间与外面的喧闹隔开。

“沿河的‘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源自张家港的‘图书馆驿站-志愿者驿站’。”项目负责人、张家港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缪建新介绍,驿站24小时开放,市民“刷脸”即可入室体验,为易地搬迁安置到县城居住的贫困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文化服务载体。

2019年5月31日,全国首创的“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建成并试开放。其中,位于沿河县政府广场的驿站,建筑面积60平方米,藏书4100册,设有新思想学习区、亲子阅读区、科普阅读区、文艺阅读区、数字阅读区和志愿服务区等;位于沿河民族风情街的驿站,建筑面积40平方米,藏书3100册。

“我们现在不仅有事干,文明实践驿站开放后,还能和城里人一样学文化。”沿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居民朱海宁告诉记者,搬进新家后,她“逮空”就到县政府广场的“24小时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看书。

2018年11月,由苏州市文广新局援建的移动公共数字文化空间——“文化方舱”正式启用,真正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去年11月,经苏州市科协、铜仁市文广旅游局和江口县联合申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深邃的星光穿越茫茫苍穹,与武陵之巅的铜仁梵净山深情凝望,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美好见证,也是山海深情的永恒见证。

本报记者 纪树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的优秀作文 我最喜欢的人作文 一篇写事的作文 母爱作文800字 做馒头作文 十篇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五年级上册 推荐信英语作文 四季作文400字 春节作文100 我家的故事作文 如何制作文件 互相帮助 作文 三年级作文一百字 写物品的作文 关于数学的作文 春天200字作文 低头族 作文 旅游作文500字 臭豆腐作文 我的心事作文 作文批改软件 关于篮球的作文 100字优秀作文 雪的作文怎么写 优美作文开头 挑战自我 作文 舍得 作文 难忘的旅行作文 写大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