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与改革开放”征文展示(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岁月飘过 家乡变迁

2020-11-17 03:45:01
相关推荐

2018年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下着,大地盖上了一层不薄的棉被,坐着宽敝明亮、安全舒适的动车组列车,行走在回家的路上。隔着车窗,拿手机拍摄着白雪映衬下的高楼大厦,不一会儿,列车驰出了市区,看见被雪覆盖着的四合院烟筒冒着炊烟,脑海里飞过:一家人围座在火炉旁,吃着热气腾腾晚餐的景象,这,将我的思绪带到40多年前......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农村,吃饭问题总困扰着父母,各家各户都置办几口做酸菜的大磁缸,将酸菜调拌在杂面糊糊里充饥。那时,不像现在可买菜做酸菜,因为即没钱也没菜可买,于是便漫山遍野地找着挖野菜,野菜挖没了,就摘掬榆树叶子、洋芋叶子、野枸杞叶子等等,反正,只要是地里长的绿色野菜全挖来做酸菜,最难摘的是野枸杞叶子,那刺太尖太硬,扎破手是常态;最难吃的是洋芋叶子做的酸菜,那个麻涩味道真是鼓着脖子没法下咽,真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也许没有比这更难吃的菜了!

孩子们最期盼过年了,当时,农民再困难,也喂养一头猪,春节前宰了,腊月二十九再蒸上白面馍,大年三十穿上新衣服新布鞋,那真正是在过年,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开心极了!而现在的孩子,根本享受不到对过年的期盼感,因为,近40年来,人们逐渐每天可以吃白面、吃肉。穿衣也不是一年才能穿上一件单衣,孩子在成长,穿的是“乞丐”式的七分裤。四十年前,一件新棉袄基本上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如此往返,到了最小的孩子穿时,棉袄也不是棉袄了,硬棒棒的里面串着风,外面是缀着补丁不知颜色的“皮衣”(脏的明光闪亮)。

那时,到村大队看电影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看着电影中,人们坐着火车,行走在柏油马路上,羡慕的不得了,在心里想:啥时候能坐上火车去看看外面是啥样的?柏油马路什么时候也能修到我家门口……这个梦想,只能是自己想,不能说出来,否则,小伙伴们会以为你是脑子有毛病了!现在柏油马路不但修到了我家门口,而且动车组列车也经过我的家乡。

列车继续飞速前进,看着屋顶上的雪已有些融化,又想起小时候吃水的困难。那时候,遇上这样下大雪的天气,是很快乐的时刻,除了脚后跟冻的裂开了口子,痛的钻心,但毕竟不用去抬水,可以扫雪倒进水窖融化为水。那是70年代初,我所居住的村庄是打不出吃水井的,虽然,耳边会灌进哥哥姐姐的读书声:“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想:要是我家也能有口井就好了,我绝对不会忘挖井的人!后来,还真是来了挖井人(听大人们讲,是国家配来的人,长大了,才明白来的是国家地质堪查工作队)。当年,即便是深挖十几丈打出来的水也是咸的毛驴都不喝。村庄旁边有一条苦水河,乡亲们没办法时就挑苦水河的渗水喝,当地人形象地说:“苦水河的水,真能苦断人的肠子。”到现在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挑着水桶的农民,在沟底一瓢一瓢舀上两半桶带着泥沙的泉水,然后沿着蜿蜒的山路蹒跚而去;全家人在倒有一碗水的脸盆里轮流洗脸后,小心的积攒起来喂猪,等到天下雨的时候围留一些泛黄的雨水洗洗衣服;满脸憔悴的农妇在锅里烧着开水,锅的一圈竟然是泛白的水垢……

····

为了找水吃,天下雨时孩子们就会帮母亲打扫院子、巷道,改好水路,好让雨水干净的流到当时用红土筑成的简陋水窖里,同时,拿出所有能盛水的盆盆罐罐放在屋檐下,等待着屋面上瓦渠里汇集的水滴往下流,可常常是久旱的瓦片太干燥,淅淅沥沥的雨水湿润不了它,就更别想在你摆放的盆盆罐罐里装有水。我和姐姐、弟弟就坐在屋檐下的台级上等啊盼啊,小弟着急时就仰着脖子淋着雨水张开口接雨水,一旦遇上一场大雨,盆盆罐罐终于盛满了水,就小心地倒在大缸里,等雨过之后,如果水窖的水还没有蓄满,那就得把所有的树坑、水渠里的水抓紧用瓢舀到水桶再倒进水窖,不然就要到好远的地方去抬水。

····

到别的村子抬水困难更大,我们姐弟四人,两人一组到好多村庄都抬过水,最多的是到距离我们村几里路,一个叫“野狐沟”的小沟里排队抬水。有时,我们排了几小时的队到舀水的时候,山泉中已无水了,就只能舀些带着泥的浊水回家,如果遇上该村淘气的孩子,还给你“脸色”看,说我们不能吃他们的水,甚至把你好不容易舀的半桶浊水会倒进他们的水桶里,可我们不能空桶回去呀,没有了水也就没有饭吃,就又焦虑地盼着泉水能多涌些。就这样,去的稍迟点就没有水可抬,去早了吧,半夜三更的,不是听见有人在后面,就是看到前面也似乎有人影,有时还听见猫头鹰、狐狸的叫声,使人毛骨悚然,吓得我们姐弟抢着往中间走。这沟的水没有了就得到十多里远的村庄去抬水,要经过两条沟。记得有一次,我们刚抬了水往回走,恰好大雨倾泄,到离家近的那条沟时,沟底已是小河了,路滑的差点儿让河水冲走了我们,上坡时滑的不能走就往上爬,水桶滑在我怀里,几乎是抱着水桶往上爬,等折腾到家时水桶里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的水,小脚的母亲着急的等候在门口,看着全身是泥水的我们,心疼的掉泪,说:为啥不把水倒了往回跑,我说:担心雨下的不多,害得我们没有饭吃。

到了80年代初期,我们县南部几个缺水乡镇,还是水利部门用水车供水来保障生活用水。再后来,国家 “121”集雨节灌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孩子们终于告别了寻水、抬水的苦差。特别是到改革开放20多年到30年之间,国家实施的引水工程及各妇联、水利等部门组织实施的“母亲水窖”、“慈善水窖”这些惠民工程,使山区的妇女们拂去了脸上以往缺水的苦恼。现在,自来水都通到我乡下的家,真使人感慨万千!

列车继续前进着,突然,一个小女孩甜甜的喊道:“妈妈,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爷爷是开车接我们吗?”这,又勾起了我的心思,想起了我童年上学的不易!

记得40年前的老家,那个比较偏僻的村庄里,总认为上学是男孩子的事,女孩子生来就是领小弟妹、拔草喂猪、捡拾柴草、铲扫填炕的。虽然,父亲很开明地送我到村八年制学校读书,谁知,两个弟弟整天在家哭闹,嗓子都哭哑了,仅仅上了一周学的我,在遗憾和无赖中,辍学在家照看两个弟弟。后来,弟弟上学了,又迎来了侄子,我的读书生涯也就结束了。那时,我每天拼命干完母亲安排的家务,然后背着侄子爬到学校围墙旁老榆树下的土堆上,踮着脚尖,悄悄地看学校的女孩子排练节目,别说心里有多羡慕!

1977年春暖花开,伙伴们又背着书包去上学,我羡慕极了,死活哭着闹着要去上学,父母认为过了上学的年龄,说:算了吧!我就等父母收工回家,爬到高房(当时用土坯筑的二层房)上,任凭家人怎么喊,就是不下去吃饭,哭着把没有瓦的窑顶用脚踹开了两个大坑,用手抓了两个小坑,害怕被母亲打,就把上高房的梯子拿上去,小脚的母亲是没法上房顶收拾我的,嘴巴也一刻没闲着,讲了要上学的一大堆理由。就这样,连着几天哭着闹腾,嗓子嘶哑的说不出话,看我实在闹得不行,父亲就同意让哥哥领我去报名。那种胜利感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我蹦起来,也没顾上往下放梯子,直接跳到院里拉上哥哥就跑。

到了学校,问题又来了,十一岁的孩子上一年级,自己都嫌丢人,执意要找以前一起上了一周的小伙伴,她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哥哥和校长拗不过我,决定让我上三年级。从此,只有一周学历的我上了三年级,那个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10以内的加减法没有学就接触两位数乘法,一个字不会写就要进行课文阅读、写作文……谈何容易啊!我就不明白怎么就“三三得九”呢?真像是在听天书!幸好班主任发现了,看到这个倔孩子不就是没有一点儿基础么,便在班上挑了最负责的两个同学,专门负责给我补数学和语文,从1+1和a、o、e开始教,到现在我还在心里感念他们!

学年结束时,两门课都及格了,并且成绩是班级中等偏上,又赶上这年招生转制到秋季招生,这样,我在三年级共上了三个学期。第三学期,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新内容,特别是数学课本中的珠算、四则混合运算等等,加上以前两个学期的学和补,竟然以班级第一的总成绩升入四年级,并保持到初二期末。

1982年,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中地多农活也多,村里人都说这么大的女娃娃不让劳动还念什么书,迟早还不是别人家的,但母亲和父亲不想让我再次辍学。初三毕业那年,恰好赶上师范第一批招初中生,一个才读了6 年书的我,以本校应届生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师范,录取通知书送达的那一刻,哥哥第一句话就说:“差点把个秀才给折腾没了!”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让我从快修建好的屋顶上下去,不要再提泥搬瓦了。在此之前,我们乡甚至相邻的几个乡镇还没有女孩子以文化课考上师范的记录。记得过了几天,我去赶集,人人挤着看考上大学的女孩子,当时在乡村,人们对“大学”和“师范”的概念不清楚。母校的老师们是自豪的、很有成就感的,把我树为榜样,批评学弟学妹们:“看看人家一个女孩子能考上师范,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好好读书,丢人不!”说来也奇了,后来我们学校考上师范的还真比其它学校多,一个班50个学生就能考上七、八个,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很不错了。而现在,女孩子上学是很正常的事,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都比当年我们考上师范的比例高。

1983年底,终于盼到放寒假了,坐着班车回到县城时,大雪封山,县乡路上定时放行的班车,原本一天放一次,遇上这么大的雪,根本没法行车,当时的山路是坡大弯急,我和同学只好住宿在县城工作的她姐家,看着下的没完没了的雪,她突然说“咱们走,回家去!”。两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就这样背着几十斤重的书包,冲进扬扬洒洒的大雪中,我不识路,跟着伙伴踩着淹过小腿的雪往前走,那天的雪很大,路上的积雪很厚,遇上风吹的渠道,雪已经没过了膝盖。渴的不行,抓把雪吃,走到中途还差点滑倒沟底:当时,本来是沿着沟边走,雪厚加天色已暗,踩空了,幸运的是快滑到崖边时脚蹬到了一个小坑停下来了,把伙伴吓坏了,等把我拉上去时,才发现崖下面看不到底,惊吓后更累了,好不容易折腾了4个小时,才到了伙伴温暖的家,第二天早饭后,迎着阳光、踩着积雪,又用4个小时,终于回到了别离一学期的家。过完年开学了,雪还没有融化,父亲找到跑运输开解放牌卡车的熟人,让捎我去县城,当时晕车特别厉害,爬在装满粮食的麻袋上,头伸到车箱边呕吐,谁知滑的抓不住麻袋,在急转弯时,要不是同行的一个小伙子抓住了我的衣服,估计就摔下去了!现在,人们家里的小轿车都比80年代初的自行车多,回家基本是自驾,特别是动车组列车从我家门口经过,仅用52分钟,方便又安全。

说实话,当时,比我大几岁的孩子,如果能在用购物证买来的煤油灯下写作业也算是很奢侈了。住校的学生每个周末,都要回家带上用洋麦面做的晒干的面条,趟河翻山,住宿在潮湿的灯都挂不住的土窑。到了冬天可有罪受了,起迟了赶不上听课,起早了天黑路滑,有时掉进冰窟窿里湿了裤角和鞋,结成的冰割破腿腕流血,等到了学校宿舍没有生火,教室里的小火炉因为没钱也没有多少热量,只能用自己的体温使冰融化,然后再暖干裤角和鞋。中午,啃几口结成冰的糜面等杂粮馍,晚上点煤油炉子煮晒干的杂面面条,煮的时间少吧就生着不能吃,时间稍长些的话,面条外面化开了里面还是生的,没有办法就只好拿它填肚子。睡觉的时候,先是同宿舍的两个人都在地上跳,然后是猜拳,输者就得钻进潮湿的土炕上暖被子,胜者继续跳,等被窝有了人的体温再钻进去两人挤着互相取暖……

如今,我们国家发展也真快,孩子们不但能顺利上学,还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衣食住行都不用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人才素质培养,重视学生健康和品质教育,有效推进教育改革,学校盖起了学生公寓,引来了自来水,用起了煤气灶,或者直接是在免费或补助食堂吃饭......真是今非昔比呀!

“各位旅客,列车前方到站--通渭站”, 随着乘务员悦耳的报站,微信也显示,家人已开车等候在火车站外。思绪从自由飞翔中收回,我,开心地笑了!

作者:丑环

省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供稿

省妇联宣传部

甘肃省妇联网络及新媒体中心出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文 一句古诗的启示作文 开学的计划作文400字 倾听作文600字初中 北京卷高考作文题 社会见闻作文500字 写六一的作文300字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400字 我的学校英语作文50字 圣陶杯作文大赛官网 关于亲情的中考满分作文 关于雪的作文450字 最好的风景作文600字 少年也有愁滋味作文 各地语文高考作文 我的老师三年级作文300字 一年级优秀作文100字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作文 成功的滋味作文600字 乡村的景色作文400字 哈尔滨高考语文作文 最幸福的一句话作文 留一点给自己作文600字 18年全国一卷作文 描写景物的作文500字 爱就在身边作文600字 关于梅花的作文300字 走过初一800字作文 湖南高考作文怎么写 做灯笼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