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真深刻or假大空?两方面看待《生活在树上》:有水平但没灵魂!

2020-11-17 04:40:01
相关推荐

文|鑫光

当我对那篇满分作文读了n遍后,同时也夹杂着n遍的难受,我终于还是坚持了自己阅读最初的想法:原来,在如今这个年头,只要你有能耐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把具象的概念抽象化,用复杂来解释复杂,用抽象来阐明抽象,那么就能被视为“顶端的优秀”。

(一·)

日前,浙江省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在全网引起广泛争议。该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类生僻字、生僻词甚至于各类少见的西方式名人名言更是信手拈来,在此基础上还讲述了一番普通人甚至于是部分专家乍一读都难以理解的道理。

十分有意思的是,对于该文的评价,全网几乎是以“两极分化”般的对立格局展开分布。

批评者认为,该文堆砌辞藻、故弄玄虚、矫揉造作,毫无水平可言;不过,包括阅卷老师在内的支持者却以为,该文的“晦涩难懂”恰恰体现了作者极为宽泛的阅读面以及深厚的阅读素养,而相当学术化的文字表达更是让绝大多数的高中生都望尘莫及,恰恰凸显的是该生不符合其所处年龄段的“高水平”。

尽管两大舆论各执一词,不过,在了解了多方意见,尤其是各类专业学者给出的判断后,笔者却以为其中尤以《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评价最为中肯——即,可以从两方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数进行评判,一个是该文所体现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另一个则是该文是否是一篇时代好文。

(二)

一方面,在语文素养上,胡编以为该文应得的是高分而非满分。而笔者却以为,以此为标准,该文既不可能得到满分,但也不可能沦落至低分,而至于是否能得高分,因水平所限,不作评论。

在笔者的高中年代(也就两三年前),一篇满分为60分的作文,一般来说,都有一套较为规范的评分标准——即,划分为3个评分区间,分别是内容20分,表达20分,特征20分。而在此基础上,“内容”和“表达”两个区间统归为基础等级,也就是语文老师们常说的切入分40分。一般来说,只要一篇考场作文不偏题,行文规范,内容符合基本要求,那么这个切入分其实是可以完全拿到的。

评分标准纯主观推测,仅供参考

那么在此前提下,笔者也读了几遍那篇文章,自认为该文在“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等等层面其实还是蛮符合要求的。此外,鉴于当前反派舆论的针对点主要在于该文“不是在说人话”,在于该文“虚架”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至于在此之外的东西却也没有将其损得一文不值,那么,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该文在这40分的基础分值的获取上,应当是没有过多争议的。

评分标准纯主观推测,仅供参考

接下来,来到“特征”区间。事实上,这一块其实才是广大高考生在考场上与对手真正拉开分值的地方,同时也是该文目前为止广受网友以及部分专家学者诟病的地方。

一般来说,这篇考场作文既然拿到了满分,那么在这20分发展分的获取上,它也应该是做到了极致。无论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思想立意上,它应该都是做到了深刻与丰富兼备,文采与创新共存。

然而,当前的事实却是,许多专家学者在这一点上“闹翻了天”: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副教授认为,“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具备”;著名新闻评论员、新闻记者曹林先生却以为该文是在胡乱卖弄哲学,“矫揉造作不知所云”、“打39分都算手下留情”;有意思的是,著名作家马伯庸则较为中庸,认为该文“很有意思”,“很难用‘满分好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评价”,既不一棒子打死,两边又不得罪……一个个学术大咖要么是极与极的分化,要么就是“和稀泥”,笔者区区一个211大学本科在校生在此自然是毫无话语权。

不过,有一说一,虽然咱们在“深刻性”的探讨上没有话语权,但咱不妨就用正常的评分标准来进行评判。

(ps:既然该文具有典型的咬文嚼字特征,那笔者就同样以咬文嚼字的方式进行判断,别过分指责我吹毛求疵,这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首先,词语错用。

相信绝大多数“正常人”在读那篇作文的第一段时就“心肌梗塞”了,笔者亦复如是。

不过这相当正常,因为仅第一自然段,该文涉及的生僻词就有3个、较冷门的西方名人2个、冷僻的名人名言1句、生僻的典故1个。

不过,该文作者百密一疏,因为仅第二个生僻词,作者就有误用的嫌疑。

“滥觞”,这个词几乎可以说是全文所用的所有生僻内容中,笔者唯一知道的一个了(我很惭愧)。

所谓“滥觞”,其实就是起源的意思,为了以防万一,笔者还专门拾起了尘封多年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词典明确解释:“滥觞”只有两种词性与词义,名词解释为事物的起源,动词解释为起源。所以说,咱们可以说是“文明的滥觞”“词滥觞与唐”等等,但像满分作文中的“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本人却实在是不明觉厉。因为,“期望”这种抽象的事物跟“家庭与社会传统”怎么就成为了一个系统或说是一个维度的东西了呢?

或许,我们应该说是“来自于”,因为像“起源”这种词,一般来说对应的只有一种明确统一的对象,像是黄河滥觞于巴颜喀拉山,词滥觞与唐等等,都是有着一个明确统一的起源对象。但是,像“来自于”就不同了,“期望”有很多种,它可以是来自于家庭的,可以是来自于社会的,也可以是来自于自身的,但唯独,你怎么都不能说它滥觞于某处,起源于某处,因为二者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着这种关系。

显然,至少从这一处我们可以看出该文章作者确实有着“故意炫技”“堆砌辞藻”的嫌疑,只可惜在此翻车了。

其次,错别字。

事实上,一开始网络上其实就有很多人在说该文有着许多语句不通、错别字之处,但很遗憾,本人仅仅只找到了一处。

“塑型”,乍一看好像没错,但是,笔者在翻了词典,查了度娘,并且结合了9年义务教育所学之后,终于明确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个词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它的真身应该是“塑形”,而结合原文句意,我们发现原作者明显就是想着用这个词的,只不过是出现了错字。

不过,区区一个“错别字”而已,或许很多人又会怪罪笔者这是在强人所难、吹毛求疵了。

是,笔者承认这确实有点“没事找事”,但,有一说一,按照严格意义的高考阅卷标准来说(尤其你还是作为一篇满分作文来展现出来给社会进行评判),你有错别字就是要扣分的,一般来说是扣0.5-1分,所以从这点来看,不管这篇文章有多少争议,但它就是绝——对——不——可——能拿到满分的。

值得一提的是,从后来整个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在媒体面前都没有对此解释,甚至于还把它当作满分作品“裱”出来给大众欣赏这几点来看,笔者严重怀疑那几个专家当初是没发现这几个“低级错误”(不,应该是百分百没发现,呵呵)。

(话说,陈建新副教授,您这种级别的专家没发现这种低级错误是该被请去“喝茶的”)

综上,所以笔者是觉得至少在语文素养上,该文既不可能得到满分,但也不至于连区区39分都得不到。

(三)

另一方面,是否是一篇时代好文。这一点,笔者终于有幸找到了与胡编完全的共通之处,即认为该文绝对——绝对不可能称得上是一篇时代好文。

所谓时代好文,势必要经得住一轮又一轮时间的考验,既要经得住“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品读,又得经得住“一轮又一轮时代更迭”的品读。

但很显然,单从这篇文章被大众指斥为“不是在说人话”的这点来看,就彻底可以将其拒之“时代好文”的门槛之外。

除此之外,笔者还以为,所谓时代好文,那么最基础的它应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既要打动人心,又要深入人心。

所以,如果要从这点来看,这篇文章就有以下四宗罪。

第一宗罪,咬文嚼字,故把生僻当高级,硬将冷门当水平。

正如广大网友所抱怨指责的那般,这篇满分作文里有太多太多生僻冷门的字、词了。

如果说像“嚆矢”“一觇”这种词因为生僻得“正统”那我们也就暂时忍了,但文中的像什么“洵不能成立”的,就简直是不伦不类了。你要么就直接说“实在不能成立”,要么就干脆别用,把如此的半文半白当高级,简直就是在侮辱汉字。

此外,像支持者认为的,生僻词多恰好体现了考生的知识面广,是种水平。不过,这真的是一种水平吗?

古有苏轼批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的风气,今又有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指责:写作真正最糟糕的做法之一就是粉饰词汇,也许你因为对自己用的小短词感到有些羞愧,所以找些大词来代替。

一古一今,一中一外,两大文豪皆不屑于写作用词时的故作高深、矫揉造作,难道如今的某些人就不该有所反思吗?

话说,难道如今在文章里整几个高级词汇整体格调就显得高级了吗?难道拽几个生僻冷门的词就显得整个内容深刻而富有哲思了吗?活在当下的人难道不应该多用当下人看得懂的词吗?一味地咬文嚼字甚至于是将其做到极端难道不是越活越回去了吗?

我们有必要清楚,好文之所以为好文,其实重在的是用词的“合适与恰当”而非词语的“高级和华丽”,很明显,在那篇满分作文中,其实是有着许多处明明可以用言简意赅的词语句子就能说明的道理,但作者却偏偏“绕道而行”、多番折腾,用一些繁文冗语加以修饰,用现在已经淘汰了的古语加以铺陈,把明明非常简单的道理用相当复杂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却还美其名曰为“深度而有水平”。

第二宗罪,滥用名人名言,误解了名人名言的用之本意。

清楚这篇满分作文的网友应当清楚,这篇文章中所用名人名言不仅多,而且还非常的冷——冷门,生僻,多数人得沦落到查度娘的程度。

不过,这真的好吗?

笔者高三时,一次语文周考,班上某女生作文成绩突然荣登第一,这使得作文成绩一向都较为优秀的我着实嫉妒:凭什么,那姐们平时的作文水平也没见得有多好啊?

不过,后来当班主任将其那篇高分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大声念出来时,我终于真相了。

为什么?还能为什么,不就是人家用的名人名言比你多得多吗?

好家伙,那是连班主任都惊叹的程度——你,你是怎么做到几乎每一个自然段都能有一两句名言的程度的?这真的是你写的吗?

当事女生:是的,平时背的。

这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后来的我还细细拿来“品鉴”了一番,那个女生的作文里,将近10个自然段,但几乎真的就是每个自然段都能给你扯出一两句名言加以点缀,而且中西结合,文化平衡。

然而,这真的就是水平吗?通篇800来字的文章里,仅名人名言就十多句,就这样,作者自己的的思想内核又能体现出多少来呢?而且,是个名人说的话你就给我塞进去,这也叫“水平”?

言及于此,其实这也触及了诸多学生的认知缺陷:即在语文老师们长期的“多用名人名言”的思想浸淫下,不知怎么地就误认为但凡是个名人说的话,就将其视为“名人名言”并引用至文章中。

其实,在这篇满分作文中,文章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陷入了这种窠臼。

就比如开头一段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又或者后文麦金太尔的这句:“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

这些是名人之言吗?是,这当然(应该)是这些名人说的话。但是,它们是“名人名言”吗?不,我觉得有待商榷。

所谓“名人名言”,虽然目前尚无官方定义,但笔者却以为,它该是历代名人所说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十分精彩的、为大众广泛认同并且广为流传的”话。

按此逻辑,海德格尔的那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首当其冲,绝对称不上。不然,你说说,这句话深刻在哪,精彩在哪。若不是当前发生了这档子事,怕是度娘都搜不出这句话来。或许,天堂之上的海德格尔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某天突然说的某句话或是一个记录于文的残句,在若干年后的今年突然就“黄袍加身”,成为了“至理名言”并光荣地“镶嵌”在一篇中国高考的满分作文之上。

此外,像麦金太尔的那句“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细细推敲,又陌生又晦涩,充满了西式翻译腔的装腔作势,也谈不上多么的高深精彩!

而且,之所以提倡用名人名言,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它能恰好为你的观点内容增光添彩,可是,纵观该篇文章,有些地方纯粹就是为了用名言而用,这样生硬式的化用,试问,怎么可能还不会“水土不服”?

第三宗罪,充斥着浓重的欧美翻译腔,故作高调实质却东施效颦。

如网友们抱怨的那番,这篇文章不仅各类生僻词、名人名言难念,而且,就连通篇的句子都几乎不是人能读懂或可以说是读起来十分难受。

为什么?

其实,看过不少来自欧美的翻译著作的网友应该都能找出当中的异曲同工之处。

归功于通篇内容浓重的欧式语态,该文较之普通的考场作文简直就是升华了n个格调,又艰涩又别扭,语意曲折,弯弯绕绕,是个正常的中国作家都写不出来的东西。

不过,我们有必要明白,人家翻译家之所以将原著翻译成这种腔调,主要还是想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但是,你一个中国学生,一个东方文学教导下的孩子,本来要在高考考场上写下来给中国人看的东西,到头来反而还向西式主义看齐,不好意思,你这不是在“取其精华”,而是在“东施效颦”,是在“画蛇添足”。

所以说,如果真正的时代好文是这样式儿的:

茫茫人海中,我第一眼看见你,就认定是你!

那么,这篇文章就可以说是这样式儿的:

茫茫人海中,我第一眼,没看见你;第二眼,还是没看见你;第三眼,依旧没看见你……等到我眼睛都抽筋的第n眼,天哪,你到底在哪里!

读者get不到啊,所以你这篇文章究竟是写给人看的?还是给鬼看的?(我甚至严重怀疑那个学生自己都看不懂自己写的啥东西)

还是网友们那句话,好文章,是给“人”看的;而且,也不是但凡是篇“不是正常人读的”文章你就给我说是“曲高和寡”——人民群众的眼睛始终还是雪亮的!

第四宗罪,用复杂解释复杂,用抽象阐释抽象,真正的道理却没讲透。

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事实。

这篇所谓的内涵深刻、意味隽永的满分作文在讲述自己的中心观点时,给出了一个起点颇高的立意,但最后却没有让读者读懂它这个立意真正表达了什么意思。

原本,“生活在树上”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哲学的隐喻,立意颇深。但一般来说,你既然给出了一个已经是很抽象的立意,接下来难道不是该用具体的论据、具体的道理来将其层层剥离开来、一层一层地讲透吗?但事实却是,该文在讲述解释自己的中心思想时,用得是一段又一段抽象的内容堆砌,强加的是一个又一个晦涩的词汇累积。

这样的荒唐其实就好比,人家叫你解释“曲高和寡”是何意思,可你却说“曲高和寡”就是“阳春白雪”的意思,说实在的,这样自以为是的胡乱解释,出门是要被揍的。

因此,可以说,这篇文章所有的“高深”内容其实根本就不是在为其中心立意服务,而仅仅只是在为博取阅卷老师的眼球服务,如此华而不实,堪比突涨的泡沫,看似气势逼人,但一捅就破,不禁推敲。而在此之外,如果有人非要说这种“抽象中的抽象”是“高级”,只不过是我等凡人水平低而看不懂,那不好意思,我严重怀疑你脑子里就是一团浆糊!

然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四宗罪在笔者看来是四宗罪,但在其他人眼里或许就美化成为其加分项。是真虚伪还是真深刻,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四)

综上所述,虽然在“时代好文”这个层面该文几乎是被贬得一无是处,不过,笔者还是十分佩服该生的“高水平”。

此“高水平”非彼“高水平”。试问,一个成功将整个浙江高考作文大组的一个个专家唬得一愣一愣的学生,一个使得堂堂浙大副教授说出一连串赞叹之言的高中生,你敢说TA水平低?

而且,纵使该文目前深受争议,但我却觉得那个学生毫无过错,反倒十分优秀。因为——老师们就是这么教的啊?

语文老师说,作文里要多用名人名言,我们用了;语文老师说,作文里要多些高级词汇,我们用了;语文老师说,作文第一段就要先声夺人、大气磅礴,吸引阅卷老师眼球,我们也尽量做了……可以说,大家的高中年代几乎都是在这样的循规蹈矩下,是在语文老师给出的高考阅卷老师的喜好特征的框架下,机械式地进行着学习生活习惯的纠偏和改善。只不过,那个学生成功地能绝大多数人所不能,将这种本领发挥到了极致。

可以说,那个学生真的就堪称一台“顶尖的应试机器”,远超过去、现在乃至于未来数以百万台、千万台、亿台或优或劣的“普通应试机器”,独领风骚。而目前鉴于该作文还被大肆展览于世人面前,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类似级别的“应试机器”在中国的高考考场上只会多,而不会少……

(注:以上内容纯属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仅供参考!如若有不同想法,欢迎下方留言交流,切忌胡乱喷人!)

-END-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传媒之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真想不到作文 创造文明城市作文 公园的风景作文 走在路上的作文 写名言警句的作文 英语书信格式作文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 雅思作文 范文 新学期打算作文四百字 达尔文英语作文 写海龟的作文 二年级作文植物100字 写成功的作文400字 语言的温度作文 关于爱国的作文四百字 妈妈的爱英语作文 接力比赛的作文 近视调查报告作文500字 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作文 家乡的田野作文 我我快乐半命题作文 如何保持健康小作文 男插女作文 阅读作文800字 爱岗敬业的作文题目 毕业后的选择英语作文 成龙英语作文 手心里的温暖作文 二年级葡萄作文 最好的朋友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