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齐桓管仲鲍叔的三角恋 凭什么能成为今年最难高考作文题?

2020-11-17 18:45:01
相关推荐

7月7日,高考题揭晓后,全国1卷的作文题目“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上了热搜,大家纷纷感叹这是今年最难的高考作文题。

为什么呢?虽然题目中给出了一段材料,但如果考生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这三人毫无了解或者说了解不够的话,那么仅凭这段材料中的故事,很难支撑起这篇读书会的发言稿全文。

因此,这个题目对于考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沉淀和积累要求是非常高的。看到标题以后我搜罗了一下,前前后后,子彧写过四篇与齐桓管仲这段历史有关的文章,附在文末供大家亡羊补牢。

那么,本文子彧主要想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齐桓管仲鲍叔的三角恋,能成为今年最难高考题?换句话说,为什么现在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我们还是先从齐管鲍的故事聊起。

一、齐桓、管仲、鲍叔的三角恋

如果有幸有考生在看的话,子彧不才,先帮大家解解这个作文题:这段材料中除了故事,还有两个评价,分别是孔子和司马迁对这段历史的解读,这是解题的关键。

从孔子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

1、团队才是成功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再厉害的人物(齐桓公)也需要有人帮助和辅佐(管仲、鲍叔牙);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齐桓公的霸业能够成功,军队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人才(管仲)。

而从司马迁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

1、千里如何得遇伯乐: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前提是遇到人生的伯乐。时代越进步,社会越复杂,我们就越是需要伯乐。

2鲍叔牙何以得知管仲之才?鲍叔牙的智慧:提前布局方能制胜未来(管鲍之交)。

这两个方面主要是管仲和鲍叔牙的角度,那么齐桓公的角度呢?

1、胸怀决定未来:齐桓公敢于任用一个曾经想要射杀自己的敌人,并全心信任数十年,终于成就霸业;

如果你能解读出相关的话题,写个1000字左右,肯定是没啥问题的。

当然,如果你还知道管鲍之交、管鲍齐桓结局等历史事件的话,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应该都出身于齐国贵族,相交甚深。

两人曾一起合伙做生意,出本金的时候管仲出的少,分红的时候管仲却总是多要。有人为鲍叔牙打抱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家贫,急需用钱。

两人后来又曾一起当兵,冲锋时管仲畏畏缩缩,撤退时管仲却比谁都跑得快,这时又有人为鲍叔牙打抱不平,鲍叔牙又说,管仲是家中独子有老母要奉养。仍旧不责怪他。

后来两人分别成为公子纠和小白的老师。而鲍叔牙有这份大度和宽容,才有了后来举荐好基友管仲的故事。

管鲍齐桓结局:管仲死于齐桓公之前,管仲死前曾劝谏齐桓公远离宠臣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然而齐桓公驱逐三人后,却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又将三人召回,最终三人弄权,将齐桓公活活饿死。

而管仲生前曾对严厉对待齐公子商人,商人后来成为齐懿公,对管氏家族极尽迫害,管仲后人不得不逃到楚国,而鲍叔牙的后人却成为了齐国后来的四大家族之一。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痼疾

如果姜子牙是神,那么管仲就是圣。作为春秋第一名相,管仲是诸子百家中很多家的祖师爷,其数量之多仅次于姜子牙。

可以这样说,齐桓管仲开启了春秋那个精彩纷呈的时代,创造了中华文化的灿烂高峰之一。

然而,这个百家祖师爷怎么也不会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似乎与科技是相悖的。

帝国的皇帝们似乎越来越讨厌臣民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如管仲一般的贤相们也被皇帝分权、虚权乃至弱化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和一群蝼蚁般的臣民,这便是鲁迅等先生们所说“帝王将相的历史”、“做稳了奴隶和求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皇帝们为了维持帝国的稳定,帝国只允许存在一套价值观,那就是读书、科举、做官,其他的“奇技淫巧”都是不入流的,过于繁荣的商业贸易更是农业社会的大敌。

我们的文化灿烂辉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科技七零八落,甚至已经开发的科学技术也渐渐被遗忘,中华文化被阉割了,只剩下文弱的外壳。

究竟是什么限制了科技的发展?或许谁也不能完全说的清楚,但有一个对比,或许能启发下各位:

我们的文化同样也反应在生活中,比如中医。如果一个人不舒服,去看中医的话,中医会说,是气血脉络上的问题,反正只要身体感到不舒服那就是可以需要医治的;而如果去看西医的话,极有可能经过一番检查,医生告诉你,什么问题都没有。

是的,中医讲究整体的健康体验,甚至治未病;而西医讲究显症,只有数据和表象的变化,才代表生病了。

对于人体的健康,我更加喜欢中医,但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或许类似的想法就不一定是好的了:这个人并没有犯法,但从他的言论举止中看出他可能要犯法,于是他被抓了。

这样的事发生得多了,社会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但却没有人敢于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那些不成熟的结论,虽然大家都觉得周厉王时“道路以目”十分鄙夷,但后世很多皇帝做了类似的事情。

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对科技的障碍。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很难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起点,它们仿佛是独立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产物,而不像西方世界,科学与社会紧紧的交融在一起。

图:我国古代科技其实并不差,然而却不成系统,越来越没有出路

在我们的历史和近现代科技之间,仿佛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中国社会仿佛是重启过后的。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世界的未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

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渐渐凋零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什么这道题会成为今年最难的高考作文题。

三、我们需要学习怎样的历史?

在每个人12-18岁的时候,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的形成,这个时候他会思考很多哲学问题,正是高考前的那几年。

而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不是生物意义上的“我从哪里来”,而是哲学上的。哲学意义上的这个问题似乎是永远的难题,但也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一个问题。

我父母是从哪里来的?我的这个家族从哪里来?我们这个民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民族的历史从何时开始的?

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枯燥的知识?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我未来的使命是什么?

而这些答案,科技解答不了,化学物理生物都解答不了。

那么有人说,解答不了也没什么吧,到了社会,他就明白自己争抢养活自己就是目标。

或许是,但或许会有一些变化。他可能变得不自信,什么事都不想做也做不好;也可能做什么事都觉得没有意义因此没有动力;甚至可能,他长大后会背叛他的民族、他的国家、他的祖先,说一些做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言行。

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最近几年尤为严重。这或许也并不能怪他自己,而是他没有明白这个问题:他从哪里来?

而这个问题,谁也给不了他答案,每个人都只能去探寻自己的答案。而寻找这个答案最好的地方,就是我们的5000年的历史,几乎也是唯一的地方。而12-18岁,正是涉猎历史文化的最好机会。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从事相关的职业,但我们都应该学习历史、了解传统文化。

学习历史、了解传统文化不是为了作诗、也不是为了写历史专著,只不过是为了有一天他不会因为一个浅薄的偶像而将李商隐叫做“冷门诗人”,只是为了长大后他不会把他的祖国称之为“只zhi 拿na”,而且,像以后再遇到“齐桓公、管仲、鲍叔,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样的作文题,他也不会要咬笔杆子。

好了,今天的文就到这里。

希望这样的高考作文题,不再成为最难高考题;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金榜题名,考上理想大学;希望你们不忘华夏五千年,中流击水冠世界。

文/子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前行作文600字 向往的生活作文 关于奉献的作文 雪作文300字 冬天作文500字 初春的作文 春节作文的开头 奋斗作文800 乡村景色作文 说明文作文400字 积极向上的作文 真情流露作文 英语作文30字 杭州西湖 作文 梧桐树 作文 黄鹤楼作文 礼物作文400字 腊梅作文 醒来 作文 碰撞作文 旅行作文600字 写人叙事作文 青春作文500字 描写妈妈的作文 植物作文400字 关于想象的作文 游乐场的作文 人工智能作文 二年级作文题目 第一次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