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董正贺:故宫有位专门写字的人

2020-11-17 20:10:01
相关推荐

04:19

人物简介:董正贺,1951年生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故宫书画馆、石鼓馆、金银器馆、国家图书馆等匾额书写者。以欧体楷书名于世,兼习篆隶行草诸体及泰山《金刚经》,师从徐之谦,曾得康雍、刘炳森等先生指授。2020年8月19日,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董正贺。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故宫需要什么样的字,从来没有标准,但董正贺必须直面这个问题,从她44年前接过前辈金禹民的担子那天起。

书法篆刻专家金禹民从解放后就一直在故宫,在董正贺之前,金先生的字被认为是代表故宫的字。

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一直有一个专门“写字的人”。那时还没有电脑,宫里从展览前言、文物说明,到新设展馆、业务部门的牌匾,乃至游客通知、指路牌,都需要人手写,有时用笔墨,有时用广告粉,有时用油漆。

神武门外,郭沫若为故宫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匾额已经悬挂了快50年。宫里的“珍宝馆”“陶瓷馆”“青铜器馆”也出自他的笔下,乃至他上世纪70年代逝世之后,故宫新设立的场馆,如书画馆、石鼓馆等,为了保持风格的统一,也由董正贺仿写郭体字而成。他的字塑造了故宫匾额的“视觉系统”。

在数十年里,董正贺则以欧楷为本,创造出端庄大气、有庙堂之气的书风,写在故宫的各个宫殿和角落,创造了故宫的另一套“视觉系统”。

现在,故宫拥有了新的“视觉系统”:电脑字体。宫内的功能性文字,基本都被电脑打印代替。董正贺已经退休9年,第三代尚未有人接班,以后或许再也没有这样一个“写字的人”。

董正贺用楷体书写的故宫石鼓馆藏品上的石鼓文。受访者供图

庙堂之气

才30多岁的时候,很多人看董正贺的字,都以为是个老先生写的。

端庄、大气、法度森严,董正贺一直以此为追求。中央美术学院一位老师说她的字有“庙堂气”,她听了非常高兴,40多年来,这正是她理想中故宫字应该有的样子。

她今年69岁了,短发花白,步履矫健,不限号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要开车出门转转,也无一天不读帖。她相信字如其人,她的字风格大气硬朗,毫不拖泥带水。

这种风格她摸索了至少10年。董正贺第一次在宫里看到金先生的字,就感到挫败,难以企及。

她是1974年进宫的,那年故宫打算招几个去文物修理厂的工人,她以知青身份通过了招工。填表的时候,分配岗位的领导问她喜欢什么,她说喜欢书法。他看了董正贺的字,决定不让她去修文物,分去整理故宫在文革中留下的一些文件资料,需要字写得好。

董正贺活儿干得漂亮,这份工作干完以后,又被安排到陈列部,专门整理故宫文物资料。这原本是大学生才能去的地方,初中生董正贺因为一手好字得到了机会,一步从工人身份跨到干部身份。

1976年,故宫专事书法的金禹民先生患上重病,董正贺被调入美工组,接手他的职位。当时还没有电脑打印,宫里需要用到字的地方全由人写,展览的前言一写就是半面墙,露天的游客告示风吹日晒,三四个月就要换一批,都由金先生来写。

25岁的董正贺有点忐忑,虽然一直对书法很自信,但看到金禹民写在故宫的那些字,她觉得自己差得太远,也不知道怎么追。身边的故宫老专家们提点她,金的字是从赵孟那来的。她刻苦临了一年赵孟,发现自己竟然也能写成金的水平了。这时老专家又点拨了一下:没必要照着金的字来,你可以写得更好。

“她年纪轻轻就接触并且翻新、临摹很多故宫的牌匾,都是出自陆润庠、张百熙这些状元手笔。当时徐邦达、刘炳森、朱家溍这些大师眼睛是雪亮的,哪一笔跑了、走神了,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非常难。”董正贺的老朋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胡琦说。

董正贺后来觉得,金先生的字飘逸,但少端庄,她揣摩了金字的秀美,又掺入欧楷的端庄,渐渐有了追求的方向。

胡琦认为故宫给了董正贺得天得厚的优势,她看到了太多历代真迹,大量临写翰林院状元们为皇帝、太后代笔的匾额,高雅书卷气潜移默化“吃进”了心里。“她写欧楷,非常规范严谨,而且端庄华贵,可以说独具宫廷气质,一般人做不到。”

她在故宫写的字,很大一部分是功能性的,需要让老百姓看得清楚,又感觉美观。但她作为专业书法家,追求远不止于此。她以前常跟爱人画家杨刚讨论,书法能不能做到雅俗共赏。杨刚说,所谓大雅大俗,说到底就是返璞归真。至今她也没有答案,她努力做到的是,行家看到她的字能看出背后的功力,普通人看到会觉得美,觉得比电脑字好看。

董正贺手写的展览前言。受访者供图

老师傅们

董正贺的书法来自家学。她1951年出生在南池子的四合院,就在故宫红墙外。祖父董玉琨是京城名医,精于书法,父亲董石良是书法家,曾供职于荣宝斋,著名的“张一元”牌匾就出自他的手笔。

打小父亲就训练她写字,二年级那年暑假,父亲看她在外面跳皮筋,把她领回家,让她每天写完一张大字再玩。一个暑假的时间,她就把《玄秘塔碑》写得有模有样。五年级时,她的字已经超过了老师。她很早就从书法中获得了自信,也从不认为练字苦。

那时候,董正贺只知道有医生和老师这两种职业,理想是考上北师大当老师。上山下乡后,政治运动突然将她丢进真实的世界里,那些年少的生活与想象离她远去。1969年去内蒙古的劳改农场插队后,她离开了笔墨纸砚,书法功力用在给同学写家书的信封,或者帮农场出黑板报。

即使在这些日常的书写中,她也在琢磨着怎么把字写好。文革之初,同学们来找她抄写大字报,她竟然从中领悟了章法布局。

第一个指导她的老师是荣宝斋的书法家徐之谦,把她领上欧楷的道路。进了故宫以后,指导她的前辈们就多了。故宫一直是卧虎藏龙的地方,徐邦达、刘炳森、马子云诸先生都在书法上指点过她,文物专家如朱家溍、郑珉中、罗福颐等前辈,也教了她不少知识。

1977年,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故宫里办了一个展览,董正贺第一次写了整篇展览前言。开幕后,她在厕所里,听到隔壁男厕有一个声音带着怒气斥责:这前言是谁写的,写成这个样子?董一时火起:谁要这么针对我?她在厕所外看看出来的这人是谁,当时不认识,同事说是马子云。父亲听到这事,大喜过望,说马子云是金石传拓泰斗,你应该去跟他请教。过了几天,董正贺带着几张字去了马子云的办公室。马子云捧出一本自己收藏的《史晨碑》,让她带回去看。父亲吓坏了,以为她把故宫的古籍带回了家。“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别人摸一下的机会都没有,马先生就这样让我看。”

还有徐邦达这样的书界泰斗,甚至主动过来指点她,让她把金石碑文放放,多写一些字帖,培养书卷气。刘九庵拿出价值堪比文物的清代笺纸让她写,去香港交流时作为故宫礼物送人。回顾在故宫学艺的日子,董只感觉自己太过幸运,遇到了可能全世界最好的大学里都没有的好师傅们。那时候年轻人太少了,师傅们巴不得他们快点成长接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董正贺的特殊责任在上世纪70年代降临:简化字。这是书法界面临的一个时代转折。相比书法艺术领域,直接面向大众的书写改变最为急迫,她一进故宫就接到了这个任务,以后故宫的字要改为简体。刘炳森对她感慨:老弟(他一直这么称呼董正贺),这简化的事儿还是你来干比较好。

简化字书法连学习借鉴的字帖都没有,而且很多特殊的间架结构,让书法简直成为一次全新的创作。比如繁体的“階”,属于“怎么写都好看”;而简体的“阶”,用刘炳森的话说就是“三条腿”,怎么写都是头重脚轻。对这种简化字带来的特殊结构,董下了无数苦功,一个一个琢磨。她是故宫里第一代写简体字书法的人,也可以说是开创者。“我觉得我尽力了,我不觉得谁写简化字还能比我好看。”

自打进了故宫,她就不太自信,把简化字写好了,这是为数不多让她感到自信的事儿。

董正贺模仿郭沫若字体题写的故宫石鼓馆牌匾。受访者供图

电脑字进宫

从初出茅庐到获得认可,董正贺花了差不多十年。进宫将近十年后,有一次董正贺在绘画馆遇见马子云,他正带着一批客人参观,指着说明牌对客人说:看不出来吧,这是我们这一位女青年写的!

又过了近十年,正是功力精进的时候,时代突然变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脑植字进了故宫。

“那应该是我觉得最得意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说要换成电脑植字,通知我不用写了,一夜之间没活干了。”董正贺还记得那时震惊与失落交织的复杂心情,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涌上来。

变化不仅是字,还有更多。

故宫展厅的展柜原来都是楠木做的,换成了铝合金,抱柱上的宫殿说明牌也换成了金属材质。“我以前特别‘沾沾自喜’,从这头走到那头,看见的字都是我写的,然后就换了。”她觉得书法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一些信息,变成冷冰冰的铝合金,字也像冰一样,不再是故宫原来的样子了。

上班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紧要的工作去做,董正贺就自己写写字,做一些研究。有一天,一位展览部的同事又来请她写一个展览前言,董正贺纳闷儿,同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因为这个展览没经费。当时电脑植字成本不低,而她写字是免费的。“我当时心里真是瓦凉瓦凉的,闹了半天,我写的还不如电脑贵,感觉自己特没用。”

但是在宫墙之外,她的字逐渐升值。除了那些慕名找到办公室来求字的人,让她嗅到一丝市场的气息,在市场上她的字能值多少钱,她并不知道,也不关心。有一年,她为一个展览写字,主办方给了她一大笔钱,董正贺嫌给得多了。对方是个老朋友,直言她像个外星人,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胡琦觉得董正贺市场价值不断攀升是必然的。书画市场会受到一些艺术之外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些官员的书法作品在位时价格飙升,卸任后迅速贬值。但长久来看,那些真正的书法家始终会受到认可,并且身价越来越高。董正贺没有宣传自己而声誉日隆,正是因为她创作的是真正的艺术品,楷书严谨典雅,行楷流畅靓丽,草书豪放真帅,不断创造新的风格。

几乎同时,故宫的活儿渐渐又来找她了。

新鲜感过去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故宫里还是手写的书法顺眼,电脑字“没味儿”。而电脑字进宫也让同事们对董的价值重新审视,原来以前那些写在墙上的字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真正以书法家的身份看待她,而不仅是一个随叫随到写字的人。在她退休以后,这种毕恭毕敬更甚。

可是自始至终,她也不愿分心去琢磨市场。“我真太不在乎市场了。我觉得这张写得像样,自己满意了,就到此为止了,至于给我多少钱,基本上不怎么想。”书法市场炒得火热,一些身价不菲的书法家在她看来名不副实,她觉得书法应该是大众的、普及的艺术,不是少数几个人拿来发财的。

董正贺题写的国家图书馆牌匾。受访者供图

“人书俱老”

工作上告别故宫以后,董正贺也希望在书法上一定程度“告别”故宫。作为有一定功能性的书法,在故宫的很多职务作品中,她无法张扬自己的风格。

她在模仿郭体写“石鼓馆”“书画馆”等牌匾时,翻遍了郭的字迹,有些字他根本没写过,只能靠想象。看多了以后,她闭上眼睛想,如果郭沫若来写会写成什么样?

董正贺深信字如其人,她看过无数的牌匾,最佩服两个人,郭沫若和赵朴初。郭字霸气逼人,赵字则中正圆润,有宽厚中和之感。她尤其佩服郭的字,“放大了作为匾额没人能比”。凝视这些前辈的杰作,她渐渐看出了门道,比如郭沫若题写的“中国书店”,“中”字的一竖剑走偏锋,在“口”之下急促收尾,这一竖历代书法家都写成上短下长,只有郭沫若写得上长下短。她猜想,当初郭是按竖排写的四个大字,这样一变,“中”“国”之间就不显得空。

这就是书法里的“反常合道”。王羲之《兰亭序》里21个“之”字每个都不同,纸上每个字都是活的。故宫有领导曾经提议她写一套字模,作为故宫的“字体库”,但董正贺拒绝了,书法是无法标准化的。

在故宫之外,她一直在尝试自己的风格。最近十年左右,她希望将故宫的需求与自己的作品分开,用两支笔写字。

董正贺工于欧体楷书,但欧楷不适合写大,大字显得弱。十几年前,她开始临写泰山摩崖石刻《金刚经》,经文刻在石头上,最小也有约50厘米见方,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之名。《金刚经》字体独特,介于隶楷之间,用笔圆润,结构雄深拓展。董正贺先是临写,研究笔法,后来渐渐融入欧楷中,用石经之重弥补欧楷之弱,形成独特的书风。

她学《金刚经》,也融入了新的笔法。胡琦说,隶书容易写得死板,愣头愣脑,董则加以变化,有时候加一点断连、牵丝,显出美感。“我评判书法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要有来由,‘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另一把是符合时代要求,赵孟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每个时代对字的间架结构有不同审美。董正贺的字古朴典雅有来由,同时也拥有活泼的个性,符合现代的审美。”

曾受她指导的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美术书法教师马煜认为,所谓“人书俱老”,董正贺如今越发老道,突出字的灵魂。

2019年年底,恭王府博物馆主办了一场董正贺书法展,名为“素履”。她挑选了几十幅近年来的个人作品,包含各种风格的字体,也是她风格嬗变的呈现,有最擅长的欧体,有临摹的《金刚经》,也有融合不同风格的新尝试,“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我就放开了。”

与展览同时出版的《素履》画册,出乎意外地受到业内欢迎,甚至要求加印。不少机构看到这本书,向她发出举办个人作品展的邀请。在画册的前言里,她自述:“因我所见历代真迹极多,主张临帖当然要从古代名家开始,也因见惯艺术史领域人物起伏消长,所以一直不愿出版作品。这次拗不过家人坚持,将这本集子拿出来,求教于同行和长期关心我的朋友们。”

不过,她还没有出过一本真正的选集,能够完整代表她的艺术风格。

她为展览挑选的名字“素履”,典出《周易·履卦》中的“素履之往,独行愿也。”大概意思是:严格自我要求,按照心愿素位而行。她觉得,这颇符合她几十年的经历与心境。

董正贺吸收泰山金刚经风格,为展览题写名称。受访者供图

传之后世

退休后,董正贺接了故宫与北京市教委合作的项目,为了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让她为北京市中小学书法课老师做培训。

除了在书桌前写字之外,这是另一件她乐意做的事。每周一次,她为来自各个学校的中小学老师讲课,在她的坚持下,每堂课上学生不超过20人,因为她要挨个为他们指导,上大课没有效果。

马煜回忆,董正贺每节课2小时几乎不坐着,在台上站着讲完,就下去边走边看,看学生写得不对就在纸上纠正,几乎给每个学生都能演示三四次。有些比较难掌握的笔法,她甚至要在每个学生的纸上演示一遍。

她上课爱打比方,很少引经据典。她说,字与字要有间隔,就像上了公交车,得有错让。说到字的重心不能太低,她的形容是:像人的裤腰带勒太低,大肚子挺了出来,不好看。

上课演示的书法,写得不好的就团一团扔掉,觉得尚可的,她就会提款盖章,送给学生。一期课程结束的时候,她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信封,里面的纸上写四个祝福的字,当做纪念。马煜得到过一张,写着“长乐无极”。

对于真正热爱书法的人,她慷慨至极,不仅是墨宝,还有时间。怀柔区一位老师上完她的课程后,迷上了书法,时不时给她寄来一沓最近的习作,两人还约好时间视频交流,董正贺对着屏幕给她讲解,有时提笔演示。她能看到对方的进步,觉得时间花得值。

每周一次,她还要进故宫,有些事等着她操刀。比如一些古画的复制,题款的文字需要临摹,年轻人用了很多方法都做得不像,她提笔20分钟就写完了,神形兼备。她说,这就是故宫养人用人的特点,有时培养一个人很多年都用不上,但到了关键时候,就非他不可。

董正贺退休后一直被故宫返聘,最近她又有了一份新任务。8月19日,李克强总理向新聘任的11位国务院参事和7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董正贺与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陈力、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等一起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克强说,历任参事、馆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作出了积极贡献。

她并不认为自己之前做过多大贡献,也不认为在书法上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想想大半辈子在故宫做的这些事,大多数会烟消云散,故宫里的文字大多还是被电脑字替代了。留得最久的,可能会是太和殿龙脊上的那个宝匣。

2007年太和殿大修接近完工时,依照传统,要往宝匣里加入这次修缮的《太和殿修缮工程纪事》,与200多年前康熙年间太和殿修建时的记录放在一起。这次是董正贺书写的。也许几百年后当太和殿第二次大修的时候,人们打开宝匣,能够想起这位很久以前在故宫写字的人。

想象那样的画面,董正贺认为,会是“一件好玩的事”。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摄影记者 浦峰 视频记者 景如月

编辑 陈思 校对 吴兴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撸猫作文 冬天的雪作文400字 学雷锋好榜样作文 全国卷语文作文题 亲情作文300字左右 游江滨公园作文 爱国从我做起作文 春天来了写一篇作文 带着微笑出发作文 中华好少年作文 亲情友情作文600字 以色彩为主题的作文 回老家作文200字 我命由我不由天作文 我的乐园作文800字 感谢那次遇见作文 三年级写景的作文300字 我又长了一岁作文 保护自然环境的作文 秋天的校园作文300字 被忽略的爱作文 江苏高考作文车 六下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乡村风景作文400字 中国的名人英语作文 感恩失败作文 记叙文600字作文大全 我与妈妈的故事的作文 我的梦想作文250字 足球的魅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