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古代“满分作文”得主 最想吐槽的那些史诗级变态题

2020-11-17 23:00:01
相关推荐

每年高考期间,各省高考作文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语文考试甫一结束,作文题目曝光之后立刻上热搜,享有其他科目和其他题型所可望而不可即的待遇。据说,这是因为历经生活摧残的中年人,早已忘却了中学所学的种种知识,只能对作文题目尚可以稍加点评之故。

用考试来选取人才,在中国由来已久,以科举制度为代表。在这种重要考试中以文章作为遴选人才的主要题目,在古代也曾长期施行。事实上,古代也有“高考作文”。紫牛新闻就请青年学者侯印国来聊聊当时的作文题目如何,有哪些千古名篇曾是考场挥笔写就的“高考满分作文”。

侯印国表示,回顾古代的“高考满分作文”简史,实际上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文化思潮的演变,如果把历代重要的策论按时间先后集合成一编,或许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史读物。

01 汉代有了最早的高考满分作文,来看看都谁写的

侯印国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类似今天高考作文形式的,是汉代的策试。这是汉代贤良方正科或贤良文学科的考察形式,实际上是皇帝主持下的一场考试,这种策试往往由皇帝直接出题,由各部门推荐的贤良进行书面回答,就是所谓的“著之于篇”,有点类似我们今天写在高考答题纸上,只是当时纸张还没有发明,所以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也成为“简策”。

这个答卷要“书之密之,重之闭之”,也是要进行高考一样的密封处理的。和今天的高考不一样的是,策试的阅卷者往往就是皇帝本人,他会从一百多位“考生”的答卷中,择优进行表彰,最优秀者往往可以直接升官。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汉文帝决定组织一次这样的考试,他下诏各诸侯、公卿、郡守举荐贤良,他亲自出了考题。这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道高考作文题。原题很长,有四百字左右,详细说明了考试的背景、题目和考试方法。

摘录其中一部分:“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自己治理国家,有很多不足,所以出了一个大的题目,希望有关部门、各诸侯、朝廷主要官员和各地方郡守,能够推荐贤良人才来答题,提出自己的回答。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三道之要”和“四者之阙”。所谓的“三道之要”,是“国家大体”、“人事始终”和“直言极谏”,所谓的“四者之阙”,就是“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道材料题,围绕两大主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这一年被推荐来答题的有一百余人,其中晁错同时得到了平阳侯、汝阴侯、颍阴侯、廷尉和陇西太守五位诸侯大臣的推荐,得以参加这场“高考作文”,他提交的简策全文被记录在《汉书·爰盎晁错传》中,洋洋洒洒长达两千字。

从“三道之要”和“四者之阙”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希望文帝能够事必躬亲,其结尾说:“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

在一百多篇策文中,晁错这篇最为优秀,《汉书》记载“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由是迁中大夫。”汉文帝和晁错的这次贤良文学试策,被认为是古代策士之制的开端。徐师曾《文体明辨》云:“夫策士之制,始于汉文、晁错所对,蔚为举首。自是而后,天子往往临轩策士,而有司亦以策举人,其策迄今用之。”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作文”,晁错的这篇策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晁错因为这篇《举贤良对策》满分作文,得以升官做了“中大夫”。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将成为这段时期汉朝历史的中心人物,官至御史大夫,并因削藩而成为千古评说的名臣。

据《文献通考·选举门》,西汉举贤良文学者有十七人,他们是:晁错、董仲舒、公孙弘、杜钦、严助、朱云、王吉、贡禹、魏相、盖宽饶、孔光、谷永、杜邺、何武、辕固、黄霸、朱邑等。东汉也有鲁丕等十三人。这些就是汉代的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也是中国最早一批满分作文。

其中,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策文,都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实际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确定了儒家正统思想,深刻影响了之后两千年的中国文化。

02 魏晋南北朝高考有五个小作文,字迹不好罚喝墨水

晋代察举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秀才试策。从西晋开始,实行秀才对策的制度。《北堂书钞》卷七九引《晋令》载:“举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一策不通,不得选。”也就是说,考试实际上由五个小作文组成,每个作文都需要写得好,才能拜为郎中,其中任何一篇写的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录取结果”。

当时的试题,我们可以在正史中找到一些痕迹。比如《晋书·列传第二十二》中详细记录了晋武帝太康中(284年前后)华谭的秀才策。五个小作文的题目和回答都被详细记录了下来,其中第一个题目是“今四海一统,万里同风,天下有道,莫斯之盛。然北有未羁之虏,西有丑施之氐,故谋夫未得高枕,边人未获晏然,将何以长弭斯患,混清六合?”华谭的答案是三百字左右的安边之术。

这种制度延续到南北朝。南朝时期,刘宋要求州秀才、郡孝廉都要参加试策,考试依然是五个小作文题目,规定要是五个作文都优秀的,是上第,三或四个优秀的,是中第,两个是下第,一个或者一个都没有写好的,就是不第。南北朝时期的小作文题目,更加的精审简约,在著名的《文选》的第三十六卷,收录了永明九年(491年)、十一年(493年)王融的《策秀才文》,题目就比较简明直接,主题明确。

而在《北齐书·樊逊传》中记录的天保五年举秀才对策,题目更加简洁,只有几个字,分别是“问升中纪号”、“问求才审官”、“问释道两教”、“问刑罚宽猛”、“问祸福报应”。北朝的考试方式和南朝很接近,只是对秀才和孝廉的考察各有侧重,秀才重文采,考试更像是高考作文,孝廉更看重经学章句,考试更像是论述题。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考试纪律,对考卷的文字整洁都有严格的要求。北齐试策,场规非常严格,考试不符合要求,会被当场发落,斯文扫地。《隋书》卷九《礼仪志》记载,北齐时策秀孝,“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要是作文里写脱字写错字的,直接罚站,要是书法丑不忍睹的,直接罚喝一升墨水。不要说一升墨水了,就是一升矿泉水,直接喝下去也是够呛,可见当时对待考试的严肃态度。

03 科举时代满分作文第一人,遭遇史诗级变态题目

到了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制度正式形成。在这一制度确立之初,就已经有对策这种形式了。科举考试确立后的第一个满分作文得主是杜正玄,他的考取之路堪称传奇。

他去考方略策的时候,整个考场只有他一个人,原来他是那一年唯一的一个考生。试卷到了右仆射杨素的手里,杨素向来恃才傲物,说:“就算是周公、孔子复生,也别想在我手里拿到秀才,你们居然举荐杜正玄这样的人物”。说完就把作文试卷扔到地上,不屑一顾。

但当年只有这一个考生,相关部门觉得杨素不看不是办法,于是又捡起来塞给杨素。杨素为了为难杜正玄,想到一个奇葩点子,重新出了几个作文题,要求杜正玄现场写。他说,古代有几篇文章还不错,司马相如《上林赋》、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班固《燕然山铭》、张载《剑阁铭》,你就和他们同题各写一篇,然后我这边还有个宠物白鹦鹉,你再写个《白鹦鹉赋》。

这堪称中国考试史上最难的作文题目,司马相如等人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名篇,仿写难度何其之大,而且这些作品的题材,都是赋、颂、铭,对格律文辞要求很高,创作难度很大。

这还不算,杨素还给出了时间限制。“我很忙的,可没时间一直等你写,影响我睡觉,今天下午三点前,就得交稿。”万万没想到,杜正玄竟然能超常发挥,按时交了卷子。这让目空一切的杨素也大为震惊,他出题目的时候,可没想着有人很能写出来。他反复阅读杜正玄的作品,大为钦佩,不由说道:“真秀才也!吾不及也!”马上安排人走完了程序,杜正玄成为当时秀才科的“海内一人”。

杜家兄弟几人都是奇才,杜正玄的弟弟杜正藏考进士科时,主考苏威也给了几个千古名篇让他仿作,分别是《过秦论》、《尚书·汤誓》、《匠人箴》、《连理树赋》、《几赋》、《弓铭》,杜正藏也能跟他的哥哥一样按时交卷,而且卷面一气呵成,几乎没有修改的痕迹。这俩人的弟弟杜正伦也考中了秀才,在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整个隋代仅有秀才十余人,而杜家却一门三秀才,备受时人称赞。后代有人评价说,要不是生活在一个朝代变革的时期,他们应该会和后来宋代的三苏一样文名卓著。

04 苏轼凭高考满分作文“出人头地”,却被判第二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以完善,策文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生活在宋代,他们的文集中收录了不少策论这种“考试作文”,其中有一些篇章还流传很广,脍炙人口。

当时科举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考试的题型有诗、赋、策、论、贴经、墨义等等,其中,贴经像是今天高考中的名句默写,墨义像是经典名句赏析解读,策和南北朝时期一样,一次出五道,以问答为主,像今天小作文或者论述题。

论最接近今天的高考作文,是一种命题作文。诗赋文学性也很强,其中赋也可以理解为高考作文。科举考试应该以诗赋为主还是以策论为主,在宋代实际上是一直争论不休,在北宋中叶,王安石等人就极力主张经术,而欧阳修、苏轼等人则更重视文学。科举考试的内容,实际上也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一项。

中国科举史上最有名的“高考作文”,当属苏轼二十一岁时,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应礼部试而写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这年的考试题目本身其实是比较枯燥的,但苏轼才华横溢,娓娓道来,让读者完全不能相信这是一个考场作文。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这篇六百多字的作文时极为兴奋,觉得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这就是“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的由来。

据说因为这篇高考作文实在太过于优秀,考官梅圣俞看过之后觉得有“孟子之风”,马上拿给主考官欧阳修看,欧阳修觉得如此优秀的文章,天下只有他的弟子曾巩才能写得出来,为了避嫌,特意没有把作者列为第一,而是故意放在了第二。这段情节在电视剧《清平乐》中就有展现。

这篇“满分作文”里还有一个经常被人说起的趣事。在文中,苏轼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主考官欧阳修博览群书,但从未见过这个典故,曾就此事出处专门询问苏轼,苏轼答云:“想当然耳,何须出处。”原来这个典故是他自己编出来的,也可见苏轼的洒脱。我们如果真要查考,这个典故其实在历史上是有的,出于《礼记·文王世子》,是周公的故事,只是苏轼误写成了尧而已。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更加鼎盛,完全定型化和格式化,重点应试八股文,也会有试策这个环节。这时候的八股文和策文,虽然要求要“纯雅通畅”,但实际上全以四书五经为内容,以程朱理学为根据,思想限制较多,与今天的高考作文反而相去甚远。

【来源:扬子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争做好少年作文 生活需要微笑作文 什么使我快乐作文 保护地球的英语作文 什么让我着迷作文 mytrip作文 成长作文500字初中 看电影作文400字 哥哥打屁股作文 学打羽毛球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 埋下一颗种子作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课间10分钟作文 厦门植物园作文 把握当下作文 香港迪士尼作文 中秋有感作文 辞旧迎新的作文 什么温暖了我作文 成长需要挫折作文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我渴望成功作文 描写汤圆的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写妈妈的作文600字 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 坚持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春游作文 初一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