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权威解读2019重庆经济发展 这几篇文章值得一读

2020-11-18 06:30:01
相关推荐

2018年重庆经济“成绩单”日前出炉,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6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78.2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28.79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56.13亿元,增长9.1%。目前重庆经济运行有何特点?重庆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连日来,《重庆日报》刊发多篇理论文章,现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深入推进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彭国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央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新论断,特别要对标对表“八字方针”的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具体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评估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

近年来,重庆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动把握供给需求规律,破解供给结构难题,成效明显。但是,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依然存在,必须正视矛盾与困难,抓住环境变化中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为优质产能腾挪空间。有效化解船舶、煤矿等过剩产能,推进商投集团、粮食集团、能源集团、化医集团等优化重组,实施房地产市场系统调控和超前调控,有效管控各类金融风险。二是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助推工业转型,民生、交通、旅游等领域智能化应用不断拓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三是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新增科技型企业4300家,引进高校和企业高端研发平台和资源,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培育创新平台,持续改善创新环境,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四是综合施策降低企业成本,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聚焦基础设施、精准扶贫、环境整治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精准发力,补齐发展短板。

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存在短板。一是基础设施短板较为突出。目前,高铁建设进度滞后,对外通道建设不足;水利设施欠账较大,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二是动能转换亟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不足1/4,尚未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增长点;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不足。三是创新短板仍然突出。我市R&D投入只有1.95%,研发创新平台偏少,高端要素资源平台紧缺;研发型企业不多,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国总数的1.48%,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15.7%、有研发活动的仅占28.5%;高端创新资源、高层次创新人才总量不足。四是实体经济负担依然较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企业普遍税费负担仍然偏重。

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科技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我国完全可以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市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实现在智能终端、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制造、仪器仪表和5G通信等“5+1”领域的创新带来了新机遇。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中央推出1600多项改革事项释放制度红利,“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拓展新空间,为我市深度融入全球贸易、投融资、服务体系,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新机遇。三是加快绿色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重庆以“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目标,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就能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建成绿色经济体系。四是加强宏观政策调控的机遇。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我市补短板、强弱项、促转型带来了新机遇。

以“八字方针”为根本遵循,深化重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八字方针”落实到我市,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聚焦“高质量”,发力“供给侧”,推动“智能化”,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高质量发展。

着力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一是有效破除无效产能。科学把握化解过剩产能的节奏和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对有市场、有前景、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区别对待,通过实施战略重组等方式使其重获新生。二是加大“降本增效”力度,把“涉企减负30条”等政策落到实处,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成本和企业用能成本。三是强化补短板。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实施脱贫脱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等补短板四大工程,提升教育、医疗等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一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加快推进“多证合一”“多规合一”改革,实施“包容监管”,压缩前置审批,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等,降低制度性成本。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坚决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四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立法保障,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权利和企业合法权益。五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着力解决民营经济融资、办事、创新、维权难题,尽快缓解“负担重”等瓶颈。

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一是培育智能化产业。着力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软件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培育智能产业集群。二是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巩固提升汽车、电子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智能化转型。三是实施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在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军民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创新优势,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大科技投入,重点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抢占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四是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相融。

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一是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优化劳动力市场、土地流通等方面制度安排,优化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供给结构,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精准调控房地产市场,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地方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三是要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规划城乡同步、政策城乡普惠、管理城乡统筹和服务城乡均等。四是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做强开放平台、畅通开放通道,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落实“六稳”是促进

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冉红

面对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要求继续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结合重庆实际,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评估我市经济潜在风险的基础上,厘清“稳”的主要着力点,统筹实施三大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科学分析重庆“六稳”面临的形势

总的来看,2018年全市经济稳中向好,稳的格局在巩固,转的势能在积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市经济仍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六稳”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外贸出口存在变数。新形势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势力抬头,打破了全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平衡格局,加上全球增长预期下调,金融存在超预期收紧可能,我国外需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结合重庆实际看,2018年重庆出口增长超预期,前11个月出口增速比全国高12.7个百分点。但不排除前期因“抢单出口”形成透支性增长的可能。加上我市开放型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外贸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2018年1-11月,全市机电产品出口2715亿元,占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超过80%。这种单一的出口经济,更易受国际经贸规则变动冲击。如2018年4季度,我市工业出口订单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工业出口初现下滑苗头,外贸增长不确定性较大。

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基础不牢。从重庆来看,2018年1-11月,重庆市制造业投资增速为5.1%,较上年同期下滑4.1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增速虽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但较上年同期水平大幅下滑6.4个百分点。此外,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滑2.0%,且持续5个月负增长。民间投资受经济疲软、企业盈利能力下滑、资金回笼难等多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不高,民间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基础不牢,将加大经济下滑风险。

实体企业成本和资金压力依然较大。从重庆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成本上升压力。当前原材料、用工、物流运输成本仍在上涨,尽管增幅有所下降,但相比之下,受市场需求、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企业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更大,单位产品成本上升,成本压力加大。此外社保新规全面实施,考虑到未来足额缴纳社保,企业用工成本进一步上行。二是资金压力。2018年下半年,人民银行出台“几家抬”“三支箭”政策组合,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也通过支持扩大信贷投放、疏通政策传导“梗阻”等措施,我市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情况有所改善。但如何为实体企业减负,改善经营环境,增强企业自身“造血”能力,面临多方考验。

着力破解重庆“六稳”中的主要矛盾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应把落实中央“六稳”要求与重庆实际相结合,找准着力点,抓住重庆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平衡好短期需求管理与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落实“六稳”要求,当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核心在于保增长。工业是重庆立市之本,近10年来的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60%以上,因此,稳增长核心在于稳工业,“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但2018年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全市工业面临有所未有的压力,迫切需要通过扩内需、稳外需,支持全市“6+1”支柱产业发展,尤其是加大对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制造业的投资力度,促进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水平上,进而带动就业稳定。

关键在于稳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一方面,金融供给要与实体经济转型相适应。要更加注重结构性金融供给,加大对经济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及时向市场补充流动性,为经济平稳运行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清理地方隐性债务和房地产调控过程中,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既要满足政府平台和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又要避免平台债务风险和高杠杆房企信用违约风险向金融领域蔓延,避免引发处置风险的风险。

根本在于促改革。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要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就必须长期坚持改革不动摇,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区域经济体系。

统筹用好三大政策,促进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重庆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除了外部因素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来协调解决外,地方需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拉动经济传导链条短、见效快、力度强的特点,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发力:一是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合理规划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集中财力办大事,发挥对社会投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减少可市场化的基建项目支出,扩大教育、医疗、环保、扶贫等公共领域的支出,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增强社会发展信心,刺激生产和消费。同时,逐步推动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减少税制中存在的扭曲效应,使增值税成为真正对企业“中性”的税收。

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首要的是发挥好总量调控功能,注重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优先支持全市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同时做好科技、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和关键领域的金融服务。二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精准施策,继续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增强民营、小微企业财务可持续性,帮助其尽快恢复“造血”功能。三是把握资管新规政策执行力度和节奏,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同时,在压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方面,不搞“一刀切”,支持地方政府平台合理融资需求,避免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落实好功能性产业政策。积极配套功能性产业政策,建立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营造公平有序的自由竞争秩序,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一是完善市场规则,通过健全市场准入、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调动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二是鼓励创新,引导企业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三是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尽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国企活力。

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

万晓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庆,更需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培育和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智能产业集群,实现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的发展目标。

我市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借鉴

重庆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在经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不够、成本高等问题,加快智能化改造和集群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态势良好。一是智能优势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智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二是以两江新区为核心的开放平台体系已构建完成,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拓展。三是行政村光纤和4G全覆盖,网络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四是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深入推进,交通、教育、政务等领域初步实现智能化。五是人脸识别、新一代国产云计算操作系统、半导体级硅片等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六是地处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奠定了我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挑战不断。一是智能化发展急需一批理论深、业务强、经验多、善创新的专业和复合人才。二是全要素、全天候、高质量、强智能的IPV6网络支撑体系尚未建设完成。三是我市R&D投入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主体企业较少,技术与应用创新要素需加速集聚。四是区域同质化竞争严重,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亟待优化,对外开放合作深度和广度尚需加强。五是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和产业集群过程中的支撑政策体系尚待完善。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经验借鉴。从国际上看,美国拥有微软、英特尔、苹果、IBM等智能基础型企业;德国充分借助“工业4.0”战略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融合于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英国立足国家科研领先优势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持续攻关人工智能技术;韩国基于半导体、智能手机等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从国内智能化发展来看,贵阳着力推动大数据处理加工交易,推动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杭州依托电商生态圈培育专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西安充分发挥硬科技的产业化潜力,促进“硬科技+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海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集中力量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我市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基础层进行布局的策略,以及“贵阳大数据”“杭州互联网”“西安硬科技”“上海高端装备制造”等城市产业集群品牌的重要经验,打造“重庆智能化”这一城市品牌。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的布局与重点任务

重庆推动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个重点,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品市场化,引进高新技术和人才,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发展布局上,坚持实施“一心五翼”的计划,即以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为“核心”,带动北碚和沙坪坝“基础集成设备翼”,渝北和江北“汽车硬件生产翼”,渝中和大渡口“民生服务应用翼”,南岸和巴南“技术创新驱动翼”,九龙坡“高端装备制造翼”协调发展,促进十二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力争到2020年,智能化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智能感知、智能超算等领域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智能硬件和软件取得标志性成果,人机交互、智能终端等领域应用创新产品全面推广。

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集群发展重点任务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中心,依托国家级智能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园区,力争三年内培育和引进10家以上国内领先的智能产业龙头企业,聚集1000家以上智能产业开发、应用和服务企业。第二,围绕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需求,突破知识自动获取和智能决策技术,突破优化无人系统核心感知技术,完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第三,推动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产品研发应用,形成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体系,建成高效共享便捷智能服务体系。第四,以“一心五翼”为圆心,打造具有全方位竞争力的智能产业集群,带动全市产业升级,实现7500亿元智能产业规模。

大数据智能化集群发展的实施路径

借助“鸿雁计划”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大奖励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实践和运营管理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智能产业集群重点任务,高度重视和积极建设重庆大学的智能测控、重庆邮电大学的人工智能、重庆理工大学的装备制造、重庆医科大学的智慧医疗等为代表的15所高校43个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为我市人才需求提供基础保障。推动校企共建合作项目,让高校成为大数据智能化的实验场所、人才高地、科技高地,实现校内人才和创新资源整合,完善本土人才汇聚与培养,引领和支撑我市建设国家重要的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基地。

实施智能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以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国家顶级节点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5G和IPV6环形高速互联网结构布局。积极布局5G规模组网及应用示范工程。依托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转运中心建设目标,推动通往全球主要城市的航线网、北上广等地的“米”字形高铁网、主城9区的轻轨网、各区县的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建设。优化智能化发展环境,协同推进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重点领域技术研发,推广先进运营理念,完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智能化技术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对产业研发费用的补贴。发挥引进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引领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升我市智能化产业集群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智能化领先国家和区域间的合作。综合运用我市“1277”国家级开放平台体系,打造国际合作产业园,引领我市全域开放。通过每年的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吸引跨国企业来渝布展,在渝设立大数据、智能化研发机构、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智能化示范工厂。同时,通过交流合作,带领有“中国特色”“重庆特色”的智能化产品“走出去”,鼓励本市智能化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并购,海外市场拓展和内需消费的提升。

在资金、财政和税收方面出台专项政策,保障大数据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对招商引进的本地项目兑现相应优惠政策,成立风险担保基金为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发、传统产业改造等企业提供金融支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智能化产业专项资金,扩大对相关企业的政府财政贴息。同时对智能化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企业、工作人员可实行降税或免税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研发、运营成本。(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巴渝学者)

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形势

坚定信心推进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易小光

2017年全市经济增长9.3%,结束了2002年以来长达15年的两位数增长格局,2018年1-9月我市经济增长为6.3%,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回落,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巨大差异引人注目。如何科学研判当前我市经济形势,透过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表象,客观认识真正的重庆发展状况,探析重庆转型发展过程中引发增长率变化的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正视发展中的矛盾与困难,抓住环境变化中的发展机遇,设计正确路径方法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潜力发挥,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经济运行呈现的主要特点

近两年重庆经济增长运行从短期来看跳跃性很大,但从中国进入新常态背景的较长时间段来看,我市经济运行基本符合全国的运行轨迹,呈现“L”型发展的态势。总体上,我市经济运行下行调整的时间滞后于全国,波动性大于全国,体现了在国内外形势变化、新常态背景下的共性,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区域经济运行的特殊性。

(一)经济稳定的基础在增强

近两年重庆经济从加速回落到逐步企稳。全市GDP增速由2017年一季度的10.5%逐步放缓至四季度的9.3%,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回落至7%。但随着国家“稳增长”力度加大,市里采取积极措施,二季度以来我市经济放缓幅度收窄,二季度、三季度GDP分别增长6.5%和6.3%,原来快速下行的经济运行逐步趋稳。从主要指标看,投资增长逐渐回升,外贸进出口持续走高,消费作为经济稳定器也总体保持了中高速的增长,表明我市内需具有强大韧性。

(二)发展动力在优化

“三驾马车”需求动力结构的平衡性在增强。2018年前三季度的50%、49.6%、0.4%,消费的支撑作用在稳步增强,符合当前重庆经济逐步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由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的演变特征。新动力的引领性在凸显。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2018年前三季度达到50.6%,技术供给、研发平台、创新生态建设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升级打造,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实际利用外资西部领先。区域发展特色正在形成。主城片区聚焦高端智能产业培育和现代城市功能提升,渝西片区“四化”并举,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渝东北、渝东南片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效果初显。

(三)产业结构在加大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8.8%,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等新产品产量增速超50%。现代服务业发展亮点突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8年前三季度达9.7%,电子商务交易额201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文旅品牌影响扩大,成为热点旅游城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稳步推进,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农业模式快速发展。

(四)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

需求升级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消费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消费形态由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类型由基本生活型消费主导向享受型、发展型、改善型消费高端化升级,消费的品质、质量、档次等不断提升。供给优化引领消费结构升级。伴随着“互联网+”与商贸服务业深度融合,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消费新热点不断涌现,全市网络消费保持了30%以上高速增长。

但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应对市场能力不足。作为我市经济支撑的众多传统支柱产业总体承压,尤其是汽车产业产销量大幅下降,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市场压力大,改造升级能力弱,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新兴产业支撑不足。新兴产业虽然增速快,但呈现点状发展,尚没有形成集群和成为支柱产业,亟需加大培育力度。三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办事便利化水平仍有待提升;政府服务效率还不够高,政府服务观念和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法治环境有待改善;市场准入还不够公平,民营经济发展仍受到较大制约,影响社会预期和发展信心。

二、当前经济运行变化的成因探析

当前重庆经济的运行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分析引起经济波动的短期原因,更要从经济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内在演变的趋势,顺应发展规律的要求,在稳中有变的环境下,推动演变过程中积极因素的增长。

(一)当前经济运行态势,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推动发展转型阶段难以避免、必须克服的情景

经济进入新常态,其影响对全国和重庆而言,既具有共性,也具有特殊性。一是重庆经济运行与全国具有相似轨迹,是一些共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存在市场需求压力,前些年推动我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现有支柱产业如汽车等中低端产品已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天花板,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待加快发展;面临竞争压力,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面临周边国家和地区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导致的产业、资本向外转移,影响重庆产业的集聚进程。二是重庆具有特殊性,多种因素造成近两年经济较大波动。我市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传统的生产基础和生产方式面临转型升级阵痛。“双欠”市情,社会财富和积累能力还有待提高。开放能力、水平和环境尚在提升阶段,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前期消极政策后果需要消化过程,“薄、王”时期破坏法治,打压民营经济,孙政才时期不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对我市发展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使我市民营经济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至今占比不高,制约了经济活跃度和创新能力;同时,这一时期的不作为思想,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不主动,国企改革脱困未有突破,招商引资不积极,基础设施建设不推动,这些历史因素的累积效应,使我市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受到重大影响,势必波及当今经济运行。

(二)认识发展的维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经济发展维度的正确认识,是引导我们客观认识经济运行状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一是对GDP内涵认识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追求GDP的绿色、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人民获得感等内在质量因素,增长速度不再是纯粹的判断标准,质量比速度更关键逐渐成为共识。二是对政绩观的认识也正在发生变化。前些年,受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我市个别干部和地区存在经济指标弄虚作假现象,使得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存在水分。当前,政绩观改变给人们追求更高质量GDP创造了环境,更加关注发展质量并以其作为评判政绩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不管GDP质量、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动机。同时,追求实实在在的GDP的正确导向,挤出了不健康GDP水分,也是近期指标有所回落的因素之一,虽然看似增长速度降低了,但发展质量正向好的方面转化。

(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面临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客观挑战。一是发展“路径依赖”改变难度较大。直辖以来,重庆传统优势促成了高速发展。但是,进入了新常态后,原有的发展环境条件变化,传统的支撑因素减弱甚至不复存在,但短期内发展的“路径依赖”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从而产生负效应。二是创新能力需要逐步培育。全市创新支撑能力与全国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客观存在,需要一定时日才能转换新的支撑因素。需要在创新主体培育、平台搭建、要素集聚、环境营造等方面逐步培育。

(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市场将扮演在经济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影响社会活力和发展效率。一是原有依托国有资本平台和国企主导发展的模式需要创新。重庆直辖以来,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和社会进步,国有资本平台、国有企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市民间资本的活跃度和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加速转型问题。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沿海发达地区经验表明,民间资本发挥作用越大的地方,社会资源利用就更为充分,经济发展活力就越强。我市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在产业经济发展、吸纳就业、缴纳税费等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发挥作用还不够。

(五)区域特色发展竞争能力演变问题

国内外经济地理格局正发生巨大的变化,重庆原有的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也在发生变化,新的竞争优势培育亟待加强。一是区域开放的竞争相对优势需要进一步培育。重庆在开放探索中曾经在中西部具有优势,但随着全球经济地理格局和国内经济地理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周边省市的比较优势正在调整,区域竞争优势重塑压力日趋加大。二是区域竞争中的产业相对优势逐步变化。前期发展阶段我市形成的一些产能,随着当前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速推进,正在面临全球产能调整的压力,而新兴产业在区域竞争中也还没有展现出独特的竞争能力,未能形成新的增长点和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的任务和难度仍然很大。

(六)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的急迫性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蕴藏着巨大商机,但现阶段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仍在探索之中,还未能与经济发展紧密契合起来。一是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机制有待建立,巨大的生态优势仍未能够有效转换为产业优势,蕴含的巨大商机仍未得到有效开发,生态资产认证、补偿、交易机制和投融资机制仍需探索。二是转型阶段,稳定协调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推进方式和路径也需要持续优化。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更多的利用经济手段,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减少转型的震荡性。

除了以上分析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之外,影响当前我市经济波动的短期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有效供给不足和预期信心不足情况较为突出。消费品供给升级步伐缓慢,短期难以匹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快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导致短期就业难度有所提升,消费的收入预期不足。二是有效投资不足情况客观存在。目前地方政府负债压力大,投融资能力不足,导致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力度偏慢,市场前景不明朗亦使得当前投资信心不足。三是要素供给成本出现快速提升。土地成本、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要素成本呈现上涨趋势,对投资产生抑制效应。四是政策适应性仍然不强。面对市场和企业出现的客观变化,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存在预期不足、落地难、政策针对性偏差等实际问题。五是产权和安全的隐忧。前段时间个别有关产权安全的错误思潮,影响了部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与决心。六是超前准备和储备不足。个别地方作为意识不够,前期超前规划研究不足,导致建设项目储备少、发展及创新资源积累不够、政策应急储备不足等多重问题。共性与个性、短期和长期、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交织,是我市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客观实际状况,也是我们必须跨越的阶段。

三、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我市经济发展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是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我市自身发展阶段和条件所决定的,不会因为经济短期波动而变化。关键在于我们充分抓住和利用发展机遇,确立正确发展方向,设计科学路径和手段,把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应对当前经济波动和结构性调整的挑战。

(一)体制政策优势红利

国家的战略定位持续升级将为我市带来显著的体制政策优势。一是新时代新定位提升了重庆的发展势能和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大大提升了重庆在国内外经济地理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国家对我市的战略定位将形成众多体制和政策优势。从根本上讲,全市发展的信心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指引的正确方向。二是直辖市管理体制带来的行政效能提升。我市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对接国家政策、开展国际合作方面,直辖体制具有信息沟通、传播快,接触面广的明显优势。在内部管理层面,直辖市管理层级较其它省扁平化,实行市直管区县,提高行政效率。体制优势将是促进重庆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蕴藏着巨大的制度红利。

(二)发展面临巨大的需求与增长空间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空间。一是城镇化向中后期发展,内部需求巨大。我市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城市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水平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城乡统筹发展以及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需求。二是工业化发展空间依然较大。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迈进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将具备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可能,当前重庆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已经具备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基础条件,只要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全方位创新,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就能将可能变为现实。

(三)新旧“红利”“混合动力”转换与有效利用

重庆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有效利用新旧“红利”和“混合动力”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一是传统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新旧“红利”并存。重庆及周边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全市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本优势正在树立,随着重庆城市能级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吸引外出务工者回流和周边地区劳动力集聚,促进外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汇集。二是“混合动力”支撑经济平稳转型。当前全市高技术产业及新兴业态正呈高速发展态势,大数据智能化等新兴动力发展潜力无限。但同时重庆传统产业仍然是主要支撑力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激发新能量也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兴动力和传统动力共同组成“混合动力”是经济平稳转型的关键。

(四)国内外经济地理格局转换中的“契机”

重庆正面临国内外经济地理格局加快转换带来的大好契机。一是有利于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区位优势的嬗变将进一步增强重庆的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有利于重庆加强与周边省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链条。二是有利于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抢抓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全球技术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外向型、知识密集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三是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国际化水平。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可以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聚焦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方向抓好城市提升,积极对标对表,加快国际化现代城市建设,着力培育和增强城市的国际交往与国际服务功能,全方位提升国际化水平,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发展。

(五)国家战略聚集效应

一个地区的国家战略定位决定了该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区域竞争力,竞争力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强化自身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一是有利于深化对外开放。重庆拥有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一批国家重要开发开放平台,使重庆享有多重政策制度红利和先行先试的开放创新机制优势。全市将更加注重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二是有利于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随着两江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等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加快现代产业的集聚,促进园区联动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有利于城市综合功能提升。随着内陆开放的持续深化,特别是中新政府合作项目的深入推动,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信息枢纽、物流枢纽、航空枢纽、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将全面提速,增强城市的国际服务功能。四是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重庆与周边省市在产业配套协作、流域生态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对接等方面加快协调融合,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增强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服务能力。

目前,重庆已经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调整期,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落实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面对当前短期波动影响和中长期结构性调整的压力,稳住当前,盯住长远,树立直面困难、奔向目标的信心和勇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培育新动能,大力推动“三大攻坚战”“八大战略行动计划”,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市上下齐心努力,就一定能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

来源:重庆日报、理论头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中开学作文开头 做饭的步骤作文 我看学校新变化作文 忍耐作文 送礼物英语作文 五年级下册各单元作文 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作文500字 刘翔跨栏作文 关于奥运会的作文 我家的小白兔作文400字 想家作文 武大樱花作文 关于地震作文400字 小书迷作文500字 当兵作文 作文的五大文体 快乐的活动作文 写人的作文的好开头 养蚕宝宝的作文 我不再什么的作文 什么什么的心声作文 环境保护作文200字 心意的作文 我的学校作文350字 看书入迷的作文 可爱的小狗作文300字四年级 我心中的一颗星作文 紫薇花作文300字 三年级作文我 我-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