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书人对权贵的谄媚 历史很长

2020-11-18 08:15:01
相关推荐

中国的历史很长。

其中,吾国读书人留下了不少传统。

一类传统,是对权贵的反抗精神,至少有两种:

一是嵇康的「广陵传统」,挑战「朝廷有法」,慷慨赴死;

一是阮籍的「白眼传统」,虽不屑于礼俗之士的趋炎附势,却没有介入时事政治的勇气,翻着白眼,忍辱存活。

还有一类传统,是吾国读书人对权贵的趋附。

比较简单粗暴。最典型的,要数魏晋之际风流人物潘岳的「望尘而拜」。

当然,他们的下场往往也不好。这类人,有真才情却是假人格,「干没不已」,最后身死族灭。

《晋书·潘岳传》记载说: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潘岳也就是潘安,本名为潘岳。

这句话的意思是,潘岳性情轻浮急躁,追逐权势利禄,和石崇等人对着宠臣贾谧大献殷勤。

石崇也是当时有名的文人,非常善于炫富。潘和石崇的献媚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

就是每当权臣贾谧外出时,他们二人就出门相送,当贾谧的马车走远了,潘岳和石崇还在对着马车飞扬的尘土、卑躬屈节地伏地下拜,场面很是滑稽。

石崇,字季伦,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鲁公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大司马石苞第六子。被称为「古代比富第一人」。

这就是「望尘而拜」的来历。

可为什么声名远扬的文士,会做出这样自我轻贱的举动?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中国历史上这位著名的读书人潘岳。以及他的谄媚历史。

其实,他的人生是一出悲剧。

谄媚权贵,并没有给他带来多么颠覆的回报。

01

时代背景与名士人格

潘岳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这是一个异常黑暗的时代。

公元266年,司马炎以晋代魏,成为晋武帝,并改年号为泰始。

晋武帝本身是有雄才能耐的,结束了自东汉末年近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有着「太康之治」的美誉。但到了晚年,晋武帝沉溺于贪图享乐,还干出了一件遗祸三百年的错事。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晋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时的晋朝有着「太康之治」的美誉。

一来,他在临死前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痴傻儿子司马衷,也就是晋惠帝。这就算了,他还让司马衷娶了一位集丑陋狠毒、和权术心计于一身的妻子——贾南风,毕竟贾南风是魏晋时期权臣贾充的女儿。

司马衷即位后,贾后便独揽大权、荒淫无度,而她宠幸的外甥贾谧也是骄奢威福、招摇过市,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的政治风气本来就被横行夺权的司马氏集团搅得浑浊不堪,在贾后专政的情形下,文人风骨气节更是荡然无存。

对于有政治抱负的文士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异常黑暗的时代。

西晋时期兴起的门阀士族制度,早已违背了曹操「唯才是举」的初衷。统治者不重文才,在品评名士时只看家族世袭的封爵和官位,阶级的固化分层十分严重,寒门很难出贵子。

结果就是,出身普通或低微的文人志士极大刺激和影响,进退无门,才华无用,想要出人头地和爬上高位,就不得不委身和依附在权臣贵戚之下,被迫卷入残暴的政治倾轧斗争,成为文学上的帮闲及政治上的帮凶。

门阀士族制度的出现使得出身普通或低微的文人志士晋升无望,只得被迫卷入政治斗争或者远离官场。

《晋书·石崇传》记载说,当时大多数人都抱着一种「士当身名俱泰,何至瓮牗哉」的普遍心态。也就是士人处世应当让自己过得身心舒坦,何必非要弄得家里只有破瓦烂窗的地步。

于是在西晋名士当中,一种柔顺随俗、气格卑弱的主流人格形成了,潘岳便是其中尤为典型的人物。

02

才貌双绝却蹭蹬沉寂

说起来,潘岳的出身虽然普通,但并不算低微,心气更是不低。

他生于以文名著称的荥阳潘氏家族,父亲潘芘官职从五品,在琅琊当过内史。他年少时就才名冠世,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乡里人都称赞他是奇童,与汉代贾谊是一类人。

贾谊,世称贾生,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其著作《吊屈原赋》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后世将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不仅如此,潘岳还生有一副好皮囊,姿容姣美,十分契合当时尤好风流容止的审美风气,后世有着「才比子建,貌似潘安」的美名。

潘岳每次出门游玩,热情的姑娘们就会将他围住,或是向车中投掷水果。

有趣的是,另一位创下「洛阳纸贵」奇观的文学家左思,也学着潘岳出游,结果长相不佳的他下场就很惨了,被石头砖瓦砸了一身,只能灰溜溜地回去。

按理说,潘岳才貌双绝,是魏晋人物品藻里的常客,人生该是顺风顺水。然而,他却蹉跎和苦闷了十年,三十岁就早早生了白发。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21岁的潘岳已经入仕,担任贾充府掾的郎官。但由于西晋初期有着好内官而不乐外职的风气,他在「举秀才为郎」后,便屡屡不得升迁。

这种遭遇,让他内心充满了愤怨,把这一切都归之于当时贾充的政敌,也即掌管着吏部的山涛、裴楷、王济、和峤等人党派斗争的结果。

于是他在口头文墨上逞快,泄愤似的写了一首不入流的段子《阁道谣》:

「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

阁道是通往宫廷的道路,潘岳在歌谣中把山涛比作大牛,而王济用绳子套住牛颈,裴楷拉着车牛上的绳,和峤前前后后不断催赶着大牛。这首充满讥讽和挖苦性质的歌谣,竟一时在朝堂中广为流传。

结果,因为这首《阁道谣》,潘岳被贬为河阳令,也即今天的河南焦作一带,做了个赋闲的小县令。

之后的二十年间,潘岳也并不好过。

他先是攀上晋武帝的老丈人杨骏,当上太傅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可是好景不长,杨骏因为政变「谋反」的罪名,被贾后设计诛杀,潘岳也差点跟着丢掉性命。

随后,一个叫做阎缵的官员,张罗着为故主杨骏收尸,潘岳一面答应,一面却畏罪而逃,留下阎缵自个儿独自完成为杨骏收尸的工作。两种作为,高下立判。

不过,潘岳在栖迟的岁月里,也曾经因为母亲患病,毅然地辞官回家,还在宅院旁种了个菜园,养了一群羊,侍奉给母亲吃,这是他孝顺和情感真挚的一面。

潘岳的名篇《闲居赋》,也是在这时候写下的。他在文中总结了自己蹭蹬的仕途:

「阅自弱冠涉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再免,一除名,一不拜职,迁者三而已矣。虽通塞有遇,抑亦拙之效也。」

元代书法家赵孟所写的《闲居赋》。图片来源:bbs.sssc.cn

也就是说,潘岳自成年踏入仕途以来,共有八次调换岗位,好容易有一次官阶提升,却又被两次撤职,一次被除名,一次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没去就任,还有三次被迁放,直到快五十岁了,仍栖迟下僚,虽有些知遇和政绩,却还只是个寂寂无名的笨拙官吏。

那么,不如退官闲居洛水之滨?

潘岳在《闲居赋》里,满篇都在抒发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呈现出一种清高的姿态。不过我们细看来,会发现这是一种假清高。

我们可以比对《闲居赋》文中的几个意象:

陶渊明归隐后居住的地方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而潘岳背靠京城,明堂辟雍,享受着「石榴蒲桃之珍」;

陶渊明的山林乐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潘岳醉心于「浮杯乐饮」,采摘精美水果,打捞池中锦鲤,还真得「人生安乐」哉!

由此便能看出,潘岳内心仍有不甘,对世俗之物仍极度渴求。

我们知道苏州有个著名园林叫拙政园,「拙政」的出处就源自《闲居赋》中的一句,「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潘岳在《闲居赋》里,便提到了和峤对他的批评——拙于用多,意思是没把才华和优点发挥到对的地方。

这个评语其实是比较客观的,但潘岳故意断章取义,只说一个拙字,当作对自己的褒奖,表现出他这人只是不善于钻营,老实巴交。

苏州拙政园的冬景图片来源:sohu

但是从潘岳的事迹和作为当中,我们看得出其实他根本不是这样的人。《闲居赋》里,除了他对于家庭的情感是真实的以外,其他故作洒脱和超然的自诩之词,都不能轻信和被蒙蔽。

想想看,潘岳本身就轻浮躁竞,从年少恃才傲物,到终日苦闷失意,前半生历经大起大落,官场斗争的黑暗无度对他造成的精神打击和性情扭曲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心境,不会出现在明哲保身的阮籍、或者不恋世俗的张翰身上,但潘岳的心理张力就在于,他越是渴望爬到权势的高位,就越是恐慌自己沦为老冯唐的悲剧。

眼见潘岳深陷名利场,越发变本加厉,潘岳的母亲是非常担忧的,多次告诫他说:

「尔当知足,而干没不已乎?」

意思是,你应当学会知足,为何要贪求不已呢?干没就是贪恋名利的意思,干没不已正是对潘岳人格的形容。然而,潘岳本性难移,欲壑难填,沿着追逐名利的人生主线,终是回不了头了。

「二十四友」——权贵集团的附庸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两鬓花白的潘岳终于等来机会,屁颠屁颠地接着回洛阳当官去了。

这一回他投靠的「大人物」,是专权者贾后的宠臣贾谧。贾謐在洛阳城郊的金谷园,汇集一帮贵游豪戚和浮竞之徒,组织了一个著名文人政治集团——「金谷二十四友」。

在金谷园聚会的「金谷二十四友」

「二十四友」当中有哪些成员呢?

排在首位的自然是潘岳,核心人物还有巨富石崇,与潘岳齐名、有着「太康之英」美誉的陆机,陆机的弟弟陆云,以《三都赋》称名的左思,提出「三理」之一「言尽意」论的欧阳建等等。

他们在当时的西晋文坛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却在拼命吹捧和奉承贾谧的才思堪比贾谊,实在很可笑,但骨子里又透出十足的悲哀。

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里,不免感慨道:

「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刘勰指出,从前史书上都说西晋政治衰退,文士难于充分发挥才华,这话确实有理,真令人为之悲叹啊。

而在这些人当中,潘岳做得尤为极端和不耻,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

「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当然,贾谧也「回报」了潘岳的跪拜大礼和谄媚姿态。他借贾后之手,任命潘岳为黄门侍郎一职,也就是专门侍奉皇帝的近臣。

潘岳尽管一时风光无限,但没有任何政治实权,充其量算是贾谧的一枚棋子罢了。

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也为了再往上爬,潘岳做了一个逆天的举动——协助贾后密谋。

04

潘岳的选择及代价

晋惠帝元康八年(299),潘岳被贾谧秘密唤入宫中。原来,贾后膝下无子,为了扫除专权的障碍,便计划谋杀愍怀太子司马遹,其中环节的实施需要借助潘岳的「才华」。

潘岳不会不知道,为虎作伥的恶果是什么。但拒绝贾后的下场是什么,潘岳更是心知肚明。

于是,在秘密谋划下,潘岳先是起草了一篇文章,然后贾后派人将太子灌醉,又将这篇文章拿给太子,让他抄写。

太子神志不清地抄写了一通,因为醉酒,有些字句没写全,而潘岳模仿笔迹的工夫也是了得,他将文章补全,呈给了皇帝(太子醉迷不觉,遂依而写之,其字半不成。既而补成之,后以呈帝。——《晋书》)。

其实,这段文字就是一份谋反书。上面写着:「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也就是陛下您应当自行了结,不然就让我来帮你。

智商低下的晋惠帝看了之后动怒不已,下令废黜太子,之后贾后又派人杀死了司马遹。

这次诬构事件,不仅成为潘岳人格的最大污点,也给无辜的人带来灾难,造成「八王之乱」的滔天大祸。

潘岳间接导致的「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皇位继承空悬,野心家们伺机而起。

太子被杀之后,赵王,也就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伦,借着为太子报仇之机,带兵入宫将贾后等一干党羽拿下,成功夺权,自立为帝,由此拉开乱世杀戮的序幕。八王之乱一起,西晋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而潘岳,也因为起草了那份假的谋反文,濒临生死边缘。

其实,潘岳只是个被胁迫的棋子,对司马伦而言可杀可不杀。但结果呢,潘岳不仅被斩首示众,还惨遭诛灭三族的结局,为什么会这样呢?应该说,这是潘岳自己一手造成的。

司马伦有个狡诈的心腹叫孙秀,好巧不巧的是,潘岳年轻时跟随出任琅琊内史的父亲那会,与孙秀打过交道。他厌恶孙秀的小聪明,鞭笞过孙秀的为人。

小人报仇,多少年都不晚。

记恨在心的孙秀翻身做了宰相后,不肯放过潘岳,他网罗罪名说潘岳伙同石崇谋反,在司马伦面前煽风点火,给潘岳判了诛灭三族的死罪。

潘岳终究是为自己的「干没不已」付出惨痛代价。

这种关于个人和时代的不幸,历史学家钱穆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他在《国史大纲》里写到:

「士大夫不复有忠于朝廷之节操,却不能根本铲绝社会好名之风,遂酿西晋名士之祸国。」

名士本该是助国,但在这个太过糟糕的时代,士大夫的人格也变得虚假,操守被名利迷了心窍,笔墨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于是酿成西晋名士的祸国之悲。

后人应当引以为鉴呐。

05

诗品与人品

尽管潘岳人品有很大瑕疵,但在历史上,后人对潘岳的评价并没有一边倒地批评他。

后代许多诗人提到潘岳,常常借他的才貌来比喻美好之物,比如杜甫的《花底》:「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卫玠是与潘岳齐名的美男子。

而白居易的《不准拟》诗之二:「多于贾谊长沙苦,小校潘安白发生」,则是用潘岳前半生的遭遇来自比,因为无情的仕途岁月,催生了白发。后来「潘安白发」就用来指代早生白发,未老先衰。

对潘岳的争议,主要表现在潘岳文品与人品之间的乖离关系上。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文如其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追溯根源可能是取自于孔子的一句话,《论语·宪问》中说: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也就是,有德行的人必然会有著作言论流传下来,但有着文字著述的人并不一定就具有德行。

关于文与德既统一也有不一致的关系,孔子其实讲得很到位了。只是后来,「有德者必有言」的儒学命题被无限放大和看重,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章的思想水平直接挂钩。

依照文品与人品的公式,套在潘岳身上进行评判,就很有意思了,从中也可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文德观念和诗学风尚。

一种态度是,潘岳是文章高手,文品没问题。

南朝梁的萧统编纂《文选》时,潘岳入选的文赋篇目是最多的;诗评家钟嵘在《诗品》里,将潘岳和陆机的诗文列入上品,给出「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高度赞扬。

我们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中,便有一句著名用典:「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意思是邀请在座宾客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书写瑰丽的诗篇。

实际上,潘岳的文风绮美清浅,善于叙悲,彰显了魏晋六朝对于唯美流靡和缘情主义的崇尚。比如他为亡妻写的《悼亡赋》,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第一篇悼亡赋:

「吾闻丧礼之在妻,谓制重而哀轻。既履冰而知寒,吾今信其缘情」。

他描写到,自己曾听说为有人为妻子办丧礼时,服制虽重,哀情却并不深。如今有了亲身体验后,才知服制之重原来是染上人情之深。

潘岳对家庭人情的感知,无疑是真实的,这种情感反映在文章上,得到时人的赏识。

这种态度一直到宋代,都比较占主流,因而批评潘岳人格的声音就显得很微弱。

虽然刘勰在《文心雕龙》专门衡量作家品质修养的《程器》篇里指出:「潘岳诡诪于愍怀」,指出了他参与陷害太子司马遹一事,但也仅为陈述,并未加以评价。

可到了宋代,当理学道统兴盛之后,对潘岳的评价就没那么好气了,他虚伪人格被拎出来,当作反面典型。

人品不行,文品也就不行。

南宋诗论家葛立方就在诗话著作《韵语阳秋》中,结合潘岳的诗文来批评他的心口不一。

比如潘岳在《闲居赋》里称自己读《汲黯传》时,看到司马安善于钻营为宦,便放下书感慨说:「巧诚有之,拙亦宜然」,意思是确实有善于机巧谄媚的官吏,而自己则是拙笨不善为官的。

对此,葛立方反讥到:「观岳此语,尚恨巧之未至邪?」

葛立方怼道,潘岳说自己笨拙不善为官,难道是在遗憾还没学会钻营机巧的本领吗?当潘岳「坐驰京城」,内心躁动不安时,便是「渴心固已生尘矣」,心间已经蒙上世俗的尘埃。

如果说葛立方还只是通过批评潘岳道德人格的缺失,来劝诫后人要安于天命,那么宋金时期的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评论潘岳「望尘而拜」时,口吻就极度嘲讽了。他写到: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汉代杨雄曾提出「言,心声也」的观点,但在元好问看来,言语反映的心境有时也会虚假失真,从文章识别人的真实面貌是不可靠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潘岳的《闲居赋》,将自己描绘得多么情志高洁,要「资忠履信以进德,修辞立诚以居业」。

结果在现实生活里,却是趋炎附势躁求荣利,谗事权贵望尘而拜。

元好问论诗文非常讲究一个「诚」字,也就是文人写作时的真心诚意。对于潘岳的虚情假意和表里不一,元好问自然是看不惯的。

自此,潘岳的文品与人品被尖锐地对立起来,甚至在明清演变成「以人废文」的地步。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里论及潘岳时,便直言到:「人品如此,诗安得佳」。潘岳人品卑劣成这样,诗文怎么可能写得好呢?

直到今天,关于潘岳的诗品与人品之争还在继续。但如果我们要认识一个复杂且真实的潘岳,他的人格,他的诗文,还有他所处的时代都是不能分离的。

如果说,对于屈原和陶渊明,我们无比崇敬;对于贾谊和阮籍,我们心生哀怜;对于庄子和张翰,我们欣羡不已;那么对于潘岳,我们的情感态度就像他的人格底色一样复杂无比,因为他太像一个「人」了。

但「人」贵在有思考,有选择的自由与可能性。

正所谓「人可以无才,但不可以无耻」。

作为读书人,更应明白,在权贵的倾轧之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可惜的是,潘岳虽死,「望尘而拜」犹在。

那些为了依附权贵,不惜颠倒黑白,抹煞事实,向具有反抗精神的读书人身上泼脏水,以递交「投名状」的无耻之徒,环顾吾国历史,也可曾记得潘岳的下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4-27 05:03花败在夕阳[江苏省网友]IP:1916162482
    @月在天边从古至今知识分子与权力间纠葛都直存在这种复杂关系令人深思。
    顶10踩0
  2. 2021-05-02 12:32月在天边[上海市网友]IP:1861008255
    @陌ㄨ 离ノ殇读书人面对权贵既有精英主义优越感又不得不妥协于现实这种矛盾贯穿了许多代。
    顶0踩0
  3. 2020-05-07 20:01陌ㄨ 离ノ殇[西藏网友]IP:3407116873
    士子们常以知识为荣却又为了生存被迫向权贵低头这确实是历史无奈处。
    顶3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什么的雨作文 的呼唤作文 林老师讲作文 励志作文300字 作文触动心灵的风景 介绍大学的英语作文 冬日送温暖作文 充实的一天作文 暑假结束作文200字 作文雨中情600字 游戏活动作文400字 关于价值观的作文素材 人物形象作文 未来的我100字作文 科学作文1000字 我家乡的天气英语作文 成语作文300字 以春游为题的作文 我的暑假的英语作文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400 保护洱海的作文1000字 传承的作文 我的双胞胎姐姐作文 飞越丛林作文 我有一个的家作文 禁毒作文400字左右 题目为我的作文 花木兰英文作文 关于写我的作文600字 秋季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