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意外开启的中国近代外交史 通过散文记下晚清时节点滴

2020-11-18 08:15:01
相关推荐

晚清时局风云莫测,在新旧交替之时,总有些人和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晚清史学者姜鸣总是能从一些故事中找寻出反映大时局的局部之美。姜鸣的最新作品《却将谈笑洗苍凉: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编》,是延续前两部《天公不语对枯棋》和《秋风宝剑孤臣泪》之后的第三部晚清历史散文,共收入十三篇文章。

作者:夏凡

《却将谈笑洗苍凉: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编》姜鸣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书中写到晚清历史中不大不小却长期不为众人所重视的事件,例如“马嘉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清政府遭遇到的外交失败;一颗彗星如何震动朝野,又如何反映出了当时的人与天的关系;一场清代的金融风暴如何让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倾家荡产;清廷中“清流”代表张佩纶在官场内斗中的沉浮过往等等,大历史注意不到的细节,姜鸣将其写进了书中。

在全书十三篇文章中,首篇“从户宋河畔到伦敦——马嘉理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全书篇幅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篇。这篇并非是安坐在家中翻找资料写出的,姜鸣曾顺路探访过马嘉理被害处,将史料与个人感受的结合,不仅将分析整理出来,还将见闻写进了分析中。

1875年,英国探路队为了打通缅甸通往中国的商路,由缅甸进入我国云南省,当时英国驻华使馆派翻译马嘉理南下接应探路队入华。在云南边境被当地的克钦百姓所杀,而在马嘉理被杀后,清廷方面因各种消息的延误和错误的传递,让英国单方面认为马嘉理被杀案背后有清廷官方的插手,一下成为外交事件。而在马嘉理被杀后,清政府对于在云南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云南地方官也没有任何通报。清政府并不清楚什么叫国际关系,什么叫外交事务,对一名外交官员被杀并没有重视。马嘉理被杀半个月后,清政府总理衙门收到英国使馆发来的照会,才知道一名英国官员死在了中国。

马嘉理遇害之前,中英之间已经爆发了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已经发现清政府是只纸老虎,纷纷撕开脸面,掠夺中国资源。此次通商队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一条独属于英国的内陆商道,串联起印度、缅甸和中国。英国驻华使馆最初提出的六项要求,除了第一条希望组织中英联合调查组前往云南腾越调查此案外,其余的五项要求均超出了此事件的范围。他们希望凭借此事汲取更多的中英贸易利益和优惠,甚至在当时发给英国首相的电报中,出现了是否要发动对华战争的提议。

英国方面一直认为清政府云南省官方策划了捕杀行动,认为当时的腾越副总兵李珍国有重大嫌疑,清廷总理衙门此后革职查办了很多人,甚至李鸿章都认为属理云贵总督岑毓英有重大嫌疑。在调查中也出现了很多疑问,最后此事竟成了一部“罗生门”,犯人供词互相矛盾,众多疑问并没有解决。当时清政府主调查官员急于把责任按到李珍国身上,希望此案快速了结。这似乎是当时朝内的一致想法,查不出真相,希望靠糊弄瞒骗过英国人,然而英国人可没有众人想的那么好糊弄。李鸿章私底下说道:“大家皆思糊弄鬼子,要知鬼比人更伶俐耶。”

中英之间对此事已经难有共识,此后问题皆在谈判桌上进行。在英国驻华大使威妥玛一再施压下,清政府迫于无奈,由李鸿章为代表与英国代表威妥玛签订《烟台条约》。英国因此获得了商业上的利益和治外法权,尤其是领事裁判权被大幅增加了。威妥玛对马嘉理案当事人的处理,并不在乎简单的惩处,而是将其扩大为强调清政府无法保护进入中国内地的英国人的安全,借此争取到很多与本案无关的权益和机会。

郭嵩焘在此案前,就以独特的眼光和胆大的语言引人侧目,他曾批评清廷官员面对外事,“一味怕,一味诈,一味蛮,一味蠢”“不能知其情,而欲以刚相胜,以急撄其怒,其祸速而大”。可见在外事方面郭嵩焘并不像清廷众多官员那样傲慢轻视,在处理问题上有他的一套想法。所以清廷特遣郭嵩焘代表清廷赴英国道歉,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官第一次正式向邦交国元首递交国书。国书内写的有点不伦不类,语气更像是战败国道歉,内容把前前后后各种参与此事的人物名字都写了上去,最后还不忘夸奖英国驻华大使威妥玛,处处尽显清政府的无奈和软弱。因为此次赴英致歉,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体系下的国家关系。郭嵩焘在英国的住所——伦敦波特兰大街45号,后来搬迁到49号,这个地方成为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个驻外使馆,至今中国驻英大使馆依旧在这个位置。此案件在国际影响深远。

派出公使,相当于清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地位,承认中国与英国为平等,可以说是中国在国际上转向现代国家形式的重大标志之一。清政府的这次道歉,让它从至高无上东方君主的宝座上跌落了下来,严重打击了清朝的主权。

姜鸣谈论历史的角度既有重大影响也颇有趣味,从他书中的选题来看,就可以窥见他对于自己研究历史的态度,从彗星对清朝政局的影响到金融危机引发的胡雪岩破产,从张佩纶的官场运势再到他的婚姻和子女,再到李鸿章终身喜爱的滋补品保卫尔牛肉汁,题材刁钻,但细读起来都有一番内在道理和逻辑。书中很多配图都有作者姜鸣的身影,姜鸣不光善于利用信件、札记等资料还原历史,还多次实地勘查,用双眼见证历史的变迁,从现场回到历史,再由文字将读者带回到现场。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4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山茶花的作文 写黄山的作文 假期感受作文 我的妈妈600字作文 有关学习的作文 端午节作文开头 我的英雄英语作文 开心的一件事作文 小学生获奖作文 什么的爱作文 桂花糕作文 春天的植物作文 五年级作文200字 英语作文假期生活 五百字优秀作文 描写龙的作文 学校的操场作文 六年级写事作文 题目自拟作文 潮汕美食作文 想象作文六年级 印象深刻的事作文 读书的作文400字 三年级过年的作文 太阳花的作文 游上海作文 发现春天作文 四级作文结尾 周末作文600字 有趣的一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