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讲故事的人︱维舟:一个自学者的知识考古学之旅

2020-11-18 09:05: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在历史学和历史书写的世界里,有学院派出身的研究者组成的“庙堂”,也有非科班出身的通俗历史写作者构成的“江湖”。前者仿佛是泉源,是知识的起点和源头,在艰深的领域里耕耘,设定历史学的框架和疆域;后者则是河流,将前者的成果以通俗的方式向大众科普,百川奔流入海,真理方能深入人心。没有“江湖”的“庙堂”最终必然失去现实关怀而只能退守象牙塔,甚至沦为人们批判的“资产阶级趣味”和“Arm-chair Scholar”;而没有“庙堂”的“江湖”则几乎无可避免地要沦为“民科”,令人贻笑大方。一个健康而健全的知识圈,应该是上述两者的有机统一。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一直注重勾连学界和大众,在两者间搭建一座知识的桥梁。我们注重学界的前沿动态,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最新进展。我们也同样重视通俗历史书写与科普等“讲故事的人”。在小说和当代史学兴起之前,人类社会有着大量的说书人群体,从本雅明到莫言,都对“讲故事的人”有过生动的描绘,这个群体承载了民间的记忆,传承并演绎了一个个民族的史诗和神话。“讲故事的人”这一群体在当下的中国也同样重要,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讲的人和听的人可以不用在同一个空间,讲故事的形式也愈发多样。在这个系列里,记者对一批非科班出身的历史写作和科普者进行了采访。本文为第一篇。

对于豆瓣用户和文史爱好者来说,“维舟”这个名字一定都不陌生。“维舟”真名沈茂华,1977年生,上海崇明岛人。从2004年7月起他开始写博客,那时博客的名字还叫“维舟试望故国”。被问到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他说当时注册的时候原本想取的名字都被别人先注册过了,一气之下就截取了当时很喜欢的姜夔词里的一句“维舟试望故国”,才注册成功。当时他还在厦门读大学,回望故乡远在天北,这句诗让他感慨良多。但这个名字有些太长了,后来别人渐渐就习惯只用“维舟”二字来称呼,而他也默认了这一称呼。

维舟

维舟本科学的是新闻,写作起来却涉猎驳杂,以文史为主,旁及社会学、人类学等。他在诸多媒体上都有自己的专栏,写书评也写杂文,甚至还写小说。文章的主题包罗万象,古今中外,从吃喝拉撒到信仰与宗教,都在他的观察范围内。若是你乍一听说,看到这么大开大合无所不及的文风,可能会觉得维舟是一个“民科”。可是刘擎却说,读维舟的书评,是了解一本书最省力的路径。“民科”往往不在意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但维舟的考证文章却让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历史教科书做出了修正。

米歇尔·福柯在他的名著《知识考古学》当中提出了“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即用类似考古学研究地层学的方法,重新理解和考证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是如何产生的。在维舟的文章中,“知识考古学”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他的文章直指我们约定俗成的传统,世代沿袭的观念,去考证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诸多概念是如何被建构而成的。一个非专业出身的人何以能够对历史问题有如此深入的研究?他的问题意识又是如何萌芽的?作为一个忙碌的广告业工作者,他是怎么做到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年读200本以上的书并且笔耕不辍的?带着这许多的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维舟先生。

从演义小说到《元白诗笺证稿》

澎湃新闻:

我知道您原来学的专业并不是历史。您最初是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能否请您谈谈您最欣赏、钦佩的历史学者和著作?

维舟: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早,从小打基础的就是中国古典文史,也因此深受“文史不分家”、“以史为鉴”的传统影响,这促使我尽力去理解历史人物及其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同时也有了一种试图探究某些历史问题根源的冲动。

和很多男孩子一样,我小时候也爱看《三国演义》、《杨家将》和《说岳全传》,这种讲史类的演义,可说是中国的特殊传统。这些通俗历史常常带有浓厚的正统观和道德色彩(特别是“忠奸”之辨),但对孩子而言,就很容易被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会产生想要进一步探究历史真相的求知冲动。

例如,那时历史教科书上提到历代都面对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这一波波的北族,他们按人数比汉族少太多了,但为何总是层出不穷,除了建造长城外似乎拿他们没办法,这就此成了我一个长期想了解的问题。我后来的很多文章都是这样受问题所驱使的,因而有时看起来东鳞西爪,不成体系,但对我本人而言,那都是我有强烈冲动想解决的问题,因此每次梳理清楚,也会让我涌起一种愉悦感。

我欣赏、钦佩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学著作也因此多是这一路的。除了像司马迁《史记》这样气象宏大的公认巨著之外,我偏好那种运用多领域思想资源、语文学等多种工具,阐幽发微从现有文本中解读出新知新解的学者及其著作。在这方面,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所体现的“文史互证”及其诸多著作中运用胡语、新思想解读古史,都可说是典范,顾颉刚从民俗学出发考察古史也是开创之举。在国外学界,像海登·怀特结合文学修辞来解读历史文本的《元史学》,对我启发也很大,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通常被视为文化批评,但其实内在理路是接近的。在这方面,我特别反对历史学自设限制,它不妨坦率承认在理论上不能自足,可以、也必须开放,大胆借入不同学科的理论思想,以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因为“历史”本身与其说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不如说是关于人类处境的综合、普遍的认知。

澎湃新闻:

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自己阅读和写作的历程?是怎么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最初在Blogbus,后来在豆瓣,您是有意识地去跟读者互动,建立受众群的嘛?

维舟:

我开始系统地读历史著作是从高中时期起,那时一心想将来研究文史,因而高考第一志愿填的全是各校中文系或历史系,但结果却因高分落榜,误打误撞被调配去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读广告学专业。起初这让我相当苦闷,同学也不理解我的爱好,去学校古籍室查阅县志,里面的工作人员诧异说:“我在这儿十年了,第一次遇到新闻系的人来查阅线装书,还是本科生。”

当时新闻系必须辅修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这些科目我原先既不了解,兴趣也不大,看起来和历史也无关,但它们却给了我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读的历史多了,我也渐渐意识到很多结构性的问题单靠历史学本身无法解释,需要与社会学结合——后来我才知道,“社会学之父”孔德的出发点之一也正是如此。社会学与人类学又密切相关,于是我又顺藤摸瓜开始啃一些人类学,以及后来与历史问题相关的神话学、民俗学、历史语言学等方面的著作。我在大学里的专业、后来的工作均与历史学无关,术业无专攻,反倒也没有包袱,就随着自己的兴趣,一路跌跌撞撞,触类旁通,逐渐一点点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当然,这样读书也有很大的问题,一是不够系统,二是缺乏专业训练,三是难以与学界交流,自我摸索中,甚至也不清楚自己走的路对不对。不过,网络的兴起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接触文献、新知都空前简便,互动、反馈不必说更及时得多了。毕业后有五年,我一直忙于工作,但2004年7月开始在blogbus写博客之后,渐渐地居然开始得到了一些认可。2012年后主要转向豆瓣,也是因为那里的氛围更好,得到的回应更为专业。

所以,应该说,不是我有意识地去“建立受众群”,我原本只是写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网上的互动不但给我信心,也在不断修正我的知识体系。2009年有一次,我在读过刘浦江著《松漠之间》一书后写了书评,结果很意外地被刘先生的学生看到,转给了他本人,他事后居然联系到了我,和我通邮讨论一些相关问题。我原以为他对历史上“五德终始说”在南宋之后消亡的看法更多是一个结论而非可探讨的问题,但承他见告,才知道他关怀的视野不仅于此,而是跨出了辽金宋史的范畴,往下涉及到近代的正统论。在刘先生不幸英年早逝后,他的门人邱靖嘉还找到我,说我和钟焓的书评,是刘先生生前认为对《松漠之间》的评论中写得最好,他又帮我订正、补注文献出处,收录到了纪念文集之中。这些都可说是意外的收获,也部分造就了今天的我。

问题意识与时间管理

澎湃新闻:

看您的文章,写得很杂,关注的问题很多,却也很深。我发现您现在的文章,关注的点,很多都接近于观念史,考察一个观念、说法或信仰是如何产生,有点像福柯所说的“知识考古学”。想知道您是如何策划选题的?又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维舟:

其实我没有“策划选题”,我的很多问题,都是在阅读中自然涌现的,因为读的书就杂,所以“选题”也就显得杂。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我觉得新知的出现不是那种“命题作文”,有了命题之后设法解决它,而是“知识的联结”——我读到某一点,突然触发了我原先对相关问题储备下来的知识,然后顺着这个点深入开挖。大概正因此,我的思路自然地就趋向于某种“知识考古学”了,因为我感兴趣的正是这些文本背后隐藏的观念。毕竟历史就是人,只是有时文本本身不会说话,需要我们复原、代入那个历史语境,来体认当时人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很多现代人费解的谜团,说到底也许就是因为后人已不了解前人的所思所想,因而按我们通常的观念总是无法破解。

前一阵刊发于“澎湃·私家历史”的那篇《中国人崇拜的龙究竟是什么?》,写作的契机就很偶然。我是在读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时,注意到他将“忽律/骨律”一词比对为突厥语,这个结论让我深感怀疑,因为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中古历史上,该词可以兼指鳄鱼、勇士和乐器(琵琶)。由历史语言学入手,我推测这更有可能是“夔”的上古复辅音的分化,这可以满足三个看似相去甚远的词义,也证明在古人心中,夔龙与鳄鱼是同类。“龙”究竟是什么,向来众说纷纭,但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窥见蛛丝马迹,而人类学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人何以将之神化,因为这说到底毕竟是在文化中生成的,最终,我认为这源于一种特殊的观念,即中国人对神灵“整全性”的认知不注重其纯洁性,恰恰相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读书之杂,恰好可以帮到我从多角度切入来探究问题。

澎湃新闻:

看您在豆瓣和澎湃问吧上都跟网友们有过交流和互动,谈您是如何读书的。我看您说一年要读200本书以上,很好奇您是如何做到的?又是怎么做读书笔记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

维舟:

这个也往往只是“熟能生巧”,书读得多了,有些地方就可以快点翻过去。我大学里刚开始读人类学著作时,也是硬着头皮才啃下来的,但读得多了,熟悉了那一套学术范式和语言,渐渐地就觉得不那么难读了;更何况有很多观点,在不同的书里会被反复讨论和征引,如果有基础,就不必停下来一字一句看了——不过我还是习惯于从头到尾通读,除了某些工具书类,才在有需要时查阅相关条目。当然,除了工作、陪孩子、做家务之外,我也几乎把自己业余时间都搭进去了。

维舟家中的工作室

相比起阅读,做笔记其实往往更耗时,我读完每本书都会做笔记,通常是摘抄,但涉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做好tag或另外记录存档,以备下次看到类似问题时,迅速勾连起来,这样积累到一定程度,问题和思路逐渐成形,有空梳理,就可以写下来了。

澎湃新闻:

阅读和写作都不是您的主业,我很好奇您是如何平衡工作、生活和写作的,怎样做这个时间管理的?

维舟:这是个好问题。我的本职一度相当忙碌,早年加班加点很多,而且下班后往往还静不下心来,读不进书;但到后来,我开始强迫自己读书,学会快速“切换”状态,一旦下班,就不要多想公司的事。所以有一次“澎湃问吧”中,有人向我提问说,读书静不下心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静下心来”不应该是读书的开始,而是结果。这确实是我的经验之谈,对我而言,读书具有某种“镇定剂”的功用。

很多朋友都曾好奇地问我:“你哪来的时间?”确实,我的工作一度非常忙碌,往往就算早下班,回到家吃完饭、洗完澡也8点了,如果工作上又临时冒出什么事,同事电话进来,那这一晚就做不成什么事了。所以对我来说,如果还想读书、写稿,必须尽快切换状态。这不是等到“状态放松下来”再读书,而是不管怎样,先读起来,慢慢地沉浸进去,就放松了。久而久之,我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排除干扰,读任何自己手边的书,而且由于时间的碎片化,“断点续传”也很重要。

当然,这也需要意志力、规律性的长期习惯,以及时间管理的技巧。家里的日常生活当然也是时间管理的一环,除了家人的理解,其实对我而言,做家务有时本身就像是读书之余的休息。在这一点上,我的工作对我倒是也有帮助。广告是讲求不断创新的行业,而我所做的具体工作,又是和数字打交道,非常在意精确性。因为节奏快,总是处于多任务状态,所以必须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要交的东西,今晚就算通宵也能做出来。这就逼得人不得不去提高效率,安排好进度,有次还和几位作家朋友开玩笑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书房一角

改写教科书的历史写作

澎湃新闻:

您近几年写过的最满意的文章是哪几篇?能否请您更进一步谈一谈理由并介绍下这几篇文章?

维舟: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之前其实没想过。实在要说的话,我想或许可以列举这几篇:

《寓传统之意于现代之中》

(书评,刊“见书”),这篇是评《龚鹏程述学》一书,旨在讨论现代中国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我同意“传统可以作为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思想资源”,但认为复古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是“寓传统之意于现代之中”,龚先生本人据说对这篇书评也颇为赞赏。

《赤壁之战的另一种可能》

(刊“腾讯·大家”):本文聚焦于中国政治中的权力博弈,讨论赤壁之战时,双方为何不能妥协,尤其是孙权何以冒险一搏,这种无法妥协的博弈,可说是中国政治的悲剧。

《黄道婆之谜》

(刊“澎湃·私家历史”):黄道婆的真实史料其实寥寥无几,但却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历史话语,我认为这些衍生话语本身也值得研究,它真实地折射出了人们真正的兴趣不是了解历史,而是利用历史。

《齐国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刊“澎湃·私家历史”):周振鹤先生曾提出,齐国也有望统一天下,那样中国历史就会是另一番面貌,但我分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齐国的权力结构受制于多元的封建势力,这带来开明的政治局面,但却不能在当时的局势下,将自己的经济等各方面力量转化为军事力量,从而在总动员化的残酷战争中胜出。

《“庖丁解牛”新解》

(刊“澎湃·私家历史”):以往这普遍为视为一个寓言,但我试图将它“再历史化”,认为庖丁这样重技能的观念,正是在铁器工具兴起之际的思潮,而他本人之“解牛”很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这本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家观念:庄子讲述这个故事,真正的用意恐怕未必是“养生”,而是为了倡导一种重整秩序的政治哲学。

《中国人崇拜的龙究竟是什么》

(刊“澎湃·私家历史”):以往的思路都试图找到龙的“原型”,将某一种动物与“龙”进行比对,而我认为,“龙”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类”动物;因为古人的巫术思维符合所谓“相似律”,把相似的动物看作是同类。最关键的是,对农业文明的中国人来说,能陆能水(加上飞翔功能后还能上天)的“龙”出入不同界限,这种无所不能的神能才是它受崇拜的文化心理。

这几篇主题不一,但内在的思路则是一贯的:都是力图在复原历史图景、深入既往学术脉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历史当然已经过去,严格来说无从复原,但历史学是永远开放的,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多学科的工具,多参照比对,想想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理解,由此才能常读常新。这与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类似:它应该是活的,不可抱残守缺,因为事实上,正是新的理论与工具,不断碰撞,才可以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往前有所推动。

澎湃新闻:

我记得您写的“黄道婆之谜”的系列文章,后来甚至改变了历史教科书的叙事,使教科书采纳了您的观点。我很好奇您是否会更为在意学界的评价?或者是说注重跟学界的对话?

维舟:

这件事也完全在我意料之外。起初我只是注意到了这一历史叙事中的漏洞,发现上海、海南都在争黄道婆是本地人,但现有的那一点传世史料其实根本不足以证实任何一方的论据;相反,大量的争论其实都是后人的附加想像成分,因为各方往往都夹杂着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基于我对后现代史学的理解,觉得这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剖析个案。完全没想到这篇很快被海南黄道婆学会的诸多学者看到,历史学家郑学檬教授也联系到我,说大体赞同我的观点,并且澳门中学历史课本关于黄道婆事迹的描述,人民教育出版社已参照我的意见修改定稿,删去附加成份,因为执笔者是厦大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曾听取郑教授的意见。中学课本里有关黄道婆的文字也会逐次修改,去掉不符合史实的附加成分。

我其实和学界的交流不多,毕竟圈子不同,更主要的是我术业无专攻,写作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而不是某一类学科(例如经济史),这与现在学界的专业分工不同,也就使我很少会稳定地与某一学术群体密切交流。我自己也知道这是个问题,但无奈自己习惯和兴趣如此,一时也无法改变。我当然会注意学界如何回应,毕竟专业意见总要听取,这本身也有助于我自己改进;至于学界评价,对我来说意义也在这里——它可以帮我确认,自己的解释对不对,还有什么改进余地,但这不大会影响我的问题意识,因为我阅读写作的整个动力,是围绕着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展开的,这一点我只需要对自己负责。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中开学作文开头 做饭的步骤作文 我看学校新变化作文 忍耐作文 送礼物英语作文 五年级下册各单元作文 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作文500字 刘翔跨栏作文 关于奥运会的作文 我家的小白兔作文400字 想家作文 武大樱花作文 关于地震作文400字 小书迷作文500字 当兵作文 作文的五大文体 快乐的活动作文 写人的作文的好开头 养蚕宝宝的作文 我不再什么的作文 什么什么的心声作文 环境保护作文200字 心意的作文 我的学校作文350字 看书入迷的作文 可爱的小狗作文300字四年级 我心中的一颗星作文 紫薇花作文300字 三年级作文我 我-了作文